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高中語文說課稿合集八篇

文思屋 人氣:5.67K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語文說課稿合集八篇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大綱要求

新課程標準和新大綱對高中語文閱讀與鑑賞的介定與要求其中有以下幾點:

1、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字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

2、注重個性化閱讀,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注重合作學習,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樂於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鑑賞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

二、本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裝在套子裡的人》是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體裁是小說。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共編排了六個小說單元,其中第四冊有三個單元為小說單元,本單元作為高中小說教學的起始單元,無疑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和鑑賞小說的習慣至關重要。

三、教學設想

1、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特點及本文在教材體系中所處地位,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義;

2、能力目標: 結合社會環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3、情感目標: 認識因循守舊的危害性及勇於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裝在套子裡的人》一文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係單純,學生一拿到新教材就瀏覽一遍後,作為新授課再學時,已覺得興味索然,但對於小說的內容及主題,卻並不能準確深入地瞭解和把握。故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為:①理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②深入把握小說主題。

2、教法與學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從學情出發,我考慮到高二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們喜歡語文課上得有深度、有內涵。作為一節小說鑑賞課,既不能熱熱鬧鬧沒內容,又應力避追求深度而顯死板的偏頗。為此,我採用了探究式教學法,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為目的,嘗試打破常規,力求創新,激發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還應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

四、教學程式

1、佈置課前預習,印發預習材料。要求學生了解作家作品、寫作背景,熟讀課文,理清層次。

2、匯入新課

首先,在螢幕上打出“自殺?他殺?”先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緊接著用具有鼓動性的導語幫助學生進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性職工宿舍裡,發現一具中年男屍。據查,死者為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個世紀以後,20xx年年初,某校高二某班學生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深入調查。很多學生從小就想做警察,這無疑給了他們一次圓警察夢的機會,很容易就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中。

3、問題探究

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後,指出調查應涉及的幾個方面:調查一:案發背景; 調查二:現場勘查; 調查三:本人檔案資料; 調查四:有關人士採訪。通過這四個問題旨在探討典型環境、典型人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要求學生四人組成一組,討論決定該組選題。然後小組討論交流,一人執筆,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考慮到調查三、調查四的可操作性。教師可以出示以下兩份材料加以引導:

材料一(表格) 本人 檔 案資 料

姓名 住所 性別 階級成份 死亡日期 生前職務 愛好 死前狀況 特徵 人際關係

材料二:“有關人士採訪”物件可涉及柯瓦連科、華連卡、“我”(布林金)及虛擬物件(“本市市長”、“別里科夫的親戚”等) 4、成果展示

讓學生充分準備15分鐘後,確定組內一人宣讀,組織班內交流、研討課堂過程至此,教師再順勢推向一個高潮:思考,寫出本案“結案報告”。 至此,學生對別里科夫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當完整準確。趁熱打鐵,把課堂引向另一個高潮(同時也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難點):本案引發的思考?讓學生領悟“創新求活,守舊必死”的主題。

5、能力延伸訓練 借鑑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和雨果《巴爾扎克葬詞》 為“別里科夫”寫一篇悼辭。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林黛玉進賈府是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一單元,選自紅樓夢第三回。本文通過一個從未進過賈府的少女林黛玉的眼光,對賈府的環境和主要人物進行了細緻的描繪。通過本課的學習,可以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小說的特點,鞏固深化小說鑑賞知識。學習課文中塑造人物時運用的細膩鮮明的刻畫筆法,提高閱讀小說的能力。

二、說學情

良好的教材設計不單要對教材有深入的瞭解更要了解學生的情況。高中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較好,邏輯概況能力較好,但由於閱歷較淺,課外積累也較少,較難理解名著的內容與情感。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開發學生的潛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學情瞭解、與新課程目標的理解,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理解文中的主要內容,分析主要人物如林黛玉的性格特點,學會刻畫人物的方法;

2、通過反覆閱讀與自主討論的方法,學生能理解人物的形象與刻畫方法;

3、提高言語閱讀審美觀,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四、重難點

重點:學習文章刻畫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刻畫人物的寫法。

難點:學生能學會如何分析人物形象手法,並進行相似的寫作。

 五、教學方法

教法:誦讀法、討論法、問答法

學法:自主學習、預習、自由討論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在匯入中,我將採用電視劇《紅樓夢》節選的視訊播放來進行匯入。在播放完視訊後,我將這樣引出標題“同學們,看完了精彩的紅樓夢電視劇後,我們一起來研讀下更為精彩,讓人拍案叫絕的林黛玉進賈府”。從生動形象的視訊到小說原文的過渡,激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更好的進入課堂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

語文的教學中,要求“以讀促悟”,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我會要求學生充分讀課文,從閱讀中理解文章的大意,瞭解人物的性格特點,學會如何刻畫人物。

我將讓學生通讀課文一遍,概括總結出文章主要的中心事件是什麼。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可以讓增加閱讀的目的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之後我會通過學生的回答,加以引導總結。本篇文章中主要描寫了,林黛玉進賈府與眾人見面,並透過她的視角,看到了賈府的地位氣派,以及賈府眾人的形象性格特點。

(三)深入研讀

在進賈府這一過程中,藉著黛玉的視角,作者在安排人物出場的出場中,詳略得體,虛實兼用。詳寫的有林黛玉、王熙鳳、賈寶玉。因而在接下來的課程中,我將重點分析本篇的主角林黛玉。通過對一個人物的描寫探析,可以讓學生觸類旁通,從而學會分析其他人物的性格描寫。

在這環節中,我將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文,並畫出描寫黛玉外貌的句子。在學生找出三處外貌描寫後。即眾人、王熙鳳與賈寶玉的視角對黛玉的外貌描寫之後。我會讓學生進行對比思考兩個問題。即這三次各描寫了林黛玉外貌的哪個方面,說明了林黛玉的什麼特點。

在學生思考完畢後,我將找幾位學生進行回答,並加以引導。從而得出,在眾人的描寫中,”只是對黛玉進行初步的勾畫,注意點在於黛玉的身體,身體面龐怯弱不勝說明了他的體質的病弱與不足。王熙鳳的描寫中,“天下真有這樣標緻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突出了黛玉容貌的標緻與氣派的不凡。 之後藉著寶玉的描寫,“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等。這一描寫形象得寫出了黛玉的氣質風姿與神韻。抓住了林黛玉弱不禁風,多愁善感的性格特點, 並且這三次描寫,多角度、有層次地展現了林黛玉的神態風度,既有朦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之後為了讓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黛玉性格特點,我將引導學生找出黛玉的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並讓學生前後分組討論以下三個問題:

1、黛玉進賈府前是抱著怎樣的心態的?

2、進賈府後她的哪些描寫說明這種心態?

3、這些描寫突出了黛玉的哪些性格特點?

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中,能更為深入理解到黛玉敏感謹慎的性格特點,並學會從不同角度上刻畫人物的性格特點。

(四)拓展延伸

本節課主要從林黛玉這一人物入手,學會如何刻畫人物與分析人物性格特點。之後將請學生自己試著研讀下本文對賈寶玉與王熙鳳的描寫,選其他一個人物自己分析該人物的性格特點。

(五)小結作業

學生找一個熟悉的人物,用不同的`方面如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出這一人物的性格特點。

 七、說板書

我的板書本著清晰、簡潔、直觀的原則,將本次的課堂重點寫於板書上。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斑紋》這篇課文出自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一專題“科學之光”第二個板塊“奇異的自然”,這個專題的學習方式的文字研習。教材第41頁“寫作指導”中有一段說明:“‘科學之光’專題所收入的全部是說明文。這些文章,可分為三類……一類是文藝性說明文。是用文藝筆調或形式寫成的說明文。它的寫法頗多,可以調動各種寫作手法,甚至採用故事、童話或寓言的形式,讓讀者覺得活潑有趣,使人們在藝術享受之中接受科學薰陶。如《南州六月荔枝丹》和《斑紋》。”

可見,教材對於《斑紋》的文體定位是文藝性說明文,在學習本文時應體會這種“在藝術享受之中接受科學薰陶”的過程。而且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題是“實用類文字的教學內容”,自然而然地就把這篇文章定位為說明文來教學了。

但初讀《斑紋》,卻迷失在周曉楓華美而考究的文字當中。這個專題中,最吸引人、最耐讀的文章應該就是這篇《斑紋》了,這也可以說是選擇這篇文章來執教的原因。但它也是最不像說明文的一篇文章。看著“文藝性說明文”的文體定位,不禁有些疑惑。看了周曉楓的原文之後,更加覺得左右為難:這本是一篇更加豐富綿密的散文啊,作者用女性特有的細膩筆調雕琢出來的那些清晰真實的感受,被大幅刪減,成了教材中的這篇課文,少了很多主觀的感觸,主要是以客觀描述為主(特別是蛇這部分),這樣就是說明文了嗎?

想來學生也有類似的感受。批改了學生的預習作業後,他們的初讀感受大致如此:文章的語言很生動,很美;作者寫了這麼多斑紋,到底想表達什麼;這篇文章是說明文還是散文?這些問題應該是重點要解決的教學內容。

再細讀《斑紋》,這是一篇表現大自然奇異之美的散文,大自然的奇異之美包含許多方面,斑紋是其中之一。在這篇文章裡面,周曉楓寫了很多的斑紋,引用文中的一句話來說,“斑紋無處不在”。周曉楓的這篇文章寫得很美,首先就在於它呈獻給讀者很多斑紋的美,這些斑紋甚至超出了我們平常的想象;其次是語言美,這篇文章充分展示了周曉楓書面語言的豐贍、華美、考究和綿密;再次是思維美,周曉楓對於大自然有著獨特的思維,她常常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間,發現富於智慧的意義聯絡。

而這些自然美、語言美、思維美,我覺得都有一個共同的載體,就是周曉楓獨特的文字。她說自己是個“不可救藥的修辭愛好者”,完美主義使得她難以容忍平淡的表達,對語句有著長久的雕琢耐心。這篇文字所描述的內容、描述的方法、想表達的思想,都是融合在這樣華美的文字裡的。

所以執教這篇文章時,我以品味語言為主線,設計了三個活動。在三個活動之前,首先是尋找直接描寫“斑紋”的文字,通過這個環節,主要是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理清作者寫了哪些斑紋、哪幾類斑紋。同時也初步瞭解作者對斑紋的定義:斑紋起源於對一種簡單圖案的特別嗜好:或直或曲的線條,大小不一的色塊,或者,就是一個普通的圓點,不斷的複製構成驚人的繁複效果。重複,使圖案與圖案之間超越了和的累加,而演變為乘法的關係。

第一個活動,比較閱讀《像山那樣思考》、《鳥啼》、《斑紋》中的幾個語段,分析它們的文體特徵和語言特徵。《像山那樣思考》、《鳥啼》是我們學過的、也以動物為題材的散文,細讀之後,可以發現它們與《斑紋》的語言還是有區別的,後者在寫到某些動物的生活習性時,語言是比較客觀準確的。通過這個活動主要是想確定《斑紋》作為說明文的文體特徵,文章內容也具備一定的科學性,這是不可忽視的。

第二個活動,比較閱讀《奇妙的克隆》、《景泰藍的製作》、《斑紋》中的幾個語段,思考《斑紋》的文字表述有何特點,並結合具體語句說說這樣的表述有何好處。《斑紋》是說明文,但它的語言文字與一般的說明文很不一樣,甚至與同被定位為“文藝性說明文”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也是截然不同的。根據教材41頁對說明文的分類,我選取了另外兩篇學過的說明文,來使學生理解闡述性說明文、程式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這三者的不同。比較之後,可以進一步深入《斑紋》文字本身,去品味周曉楓詩意的語言。

第三個活動,以周曉楓另一篇文章《它們》中的一句話為例,來研讀她文字中自然與社會的聯絡,探究她的言外之意。除了文學性外,周曉楓的文章還有一個明顯的哲理性。而這種哲理性,主要是通過品味那些富有深意的語句,這樣的語句很好找,但句中的深意卻很難準確理解。在探討這些語句哲理意味的過程中,周曉楓寫這篇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應該可以慢慢挖掘出來。

所以在學習本文時,我覺得應該抓住科學、文學、哲學三個關鍵詞,體會欣賞本文知識性、文學性與哲理性的交融。而斑紋,既指那些有形的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由簡單圖案不斷複製而形成的繁複效果圖,又指那些無形但可以感受、體悟到的諸如生命的印記、情感的體驗、生存的狀態等,甚至可以指自然法則,即斑紋是大自然賦予萬物的共同特徵,斑紋充分體現了大自然的偉大與智慧。作者始終對斑紋、對大自然懷有一種敬畏的心情。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陳情表》。我說課的內容分為五部分:

一、說教材

《陳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五冊第二單元的自讀課文。本單元的四篇課文都屬於中國古代散文。單元教學目標是通過誦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鑑賞文章的語言特色。

二、說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新教材在文言教學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 根據教學大綱,分析本文特點,結合學生實際,特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課文,積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識。

2、品味作者在敘述中蘊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義。

3、鑑賞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詞得體的寫作技法。

教學的重點仍然是實詞虛詞

教學難點是體味真情,體會作者怎樣逐層深入地敘事陳情

三、說教法

主要指導學生用“四讀法”(速讀、誦讀、品讀、研讀)並結合適度的課堂討論,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完成對課文的理解。

四、說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蘇軾曾經說過: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們共同體會《陳情表》中的“孝”

陳情表 (板書)

2、解釋題目所涉及內容並引出作者和寫作背景

陳:陳述。

“表”是一種文體,是古代奏章的一種,一般以向皇帝陳情為內容

3、結合“表”的文體特徵,提問:

(1)是誰陳情?

李密( 224 - 287 ),西晉武陽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時師事著名學者譙周,以學問文章著名於世。曾出仕蜀漢擔任尚書郎,屢次出使東吳,很有才辯。晉武帝徵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辭不應徵。

(2)向誰陳情?

晉武帝。晉武帝司馬炎靠野蠻殺戮廢魏稱帝,為人陰險多疑。建國初年,為籠絡人心,對蜀漢士族採取懷柔政策,徵召蜀漢舊臣到洛陽任職。

(3)陳什麼情?

李密向君王上書陳述祖母劉氏年老多病,無人侍奉,暫不能應徵,請求辭官終養祖母的衷情。

(4)如何陳情?

此處可結合學生具體情況而定,主要目的引導學生從課文每一段得出李密陳什麼情、如何陳情。引入課文內容

4、範讀正音

在範讀正音之前給學生輕聲讀課文,勾畫註釋的時間。如果直接範讀,會有相當多的學生會忙著聽音注音,而忽視節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況我會給學生幾分鐘讓學生把註釋的音移到課文中,這樣範讀時才能提出聽讀要求:聽準字音,聽清節奏,聽出感情。

5、朗讀指導

本來在正音之後,安排有個別學生分別朗讀,然後就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字音、節奏、感情處理問題進行討論、評價、指導。

6、學習過程

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個任務,重點是和學生討論字詞(強調字音),梳理結構簡單賞析(板書內容)。二是在此基礎上指導背誦,並進行分組朗誦比賽。三是鞏固詞句、通假字、文言實詞。

7、課堂小結:

《陳情表》這篇文章,它的動人之處也就在於李密將孝道表達地情真意切。從小撫養自己的祖母已到風燭殘年,“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正需要自己養老送終;李密再三強調:“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恰如其分地提出了“先盡孝、後盡忠”忠孝兩全的解決辦法,還作了“生當隕首,死當給草”的保證,晉武帝終於被李密的苦情、親情、孝情、忠情深深打動了。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希望我們同學能將這一美德發揚光大,希望李密對祖母的烏鳥深情能讓我們有所感悟,有所行動,為親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卻真誠的回報。

8、作業佈置:

鞏固本文所學內容。

以“親情”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一)單元特點與本單元總的教學目標

本冊第二單元是一個詩歌單元,教材主要內容為唐詩宋詞。單元總的教學目標是希望通過本單元的教學,提高學生對我國古典詩詞的感悟、品味、以及評價、鑑賞的能力。

(二)課文特點以及課文在單元中的地位

雨霖鈴是本單元第八課《詞七首》中兩個教讀篇目之一,另外一篇是豪放詞代表作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而雨霖鈴則是婉約詞風的傑出代表。該詞以“離情”為線索,描繪了情人之間難捨難分的依依惜別之情,是柳永的代表作。

二教學目標:

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基本理念,我希望通過對這首柳詞的教學,能夠讓學生對柳永其人及其詞作有一定的瞭解和認識,並理解,掌握柳詞“虛實結合,點染相彰”的藝術手法(知識與能力目標);在此基礎上,關鍵是要提高學生解讀意象,品味語言的能力,進而提高對作品的評價鑑賞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當然,同時也希望通過對本詞的教學,提升學生對古典詩詞的審美情趣(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三教學方法: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我將採用誦讀法,討論法,以及情景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

四教學過程:

根據“新課標”“構建開放、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我嘗試著設計了“誦讀感知——講解品味——評價鑑賞”三位一體的教學流程。結合授課物件已經是高二學生這一具體學情,再加之柳詞本身具有通俗易懂的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將不再對字詞作重點講解,而是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來創設情境,讓學生真正走入文字,親臨美的現場。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將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不僅讓他們參與課堂討論,而且還將把詞的下闋交給學生自己來解讀,讓他們親自體驗“細讀文字,品味語言”的樂趣。希望通過這樣的設計與安排,能夠讓學生在內化知識的同時,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並提高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

以上是我的說課。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6

教學目標:

1.掌握詞的基本知識。

2.瞭解柳永及他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3.鑑賞這首詞並運用聯想、想像的方法領略詞的意境美。

4.學習本詞中點染的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鑑賞這首詞並運用聯想、想像的方法領略詞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學習本詞中點染的表現手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同學們,俗話說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那麼,杭州城到底有怎樣的迷人景色能令我們的古人發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們就跟隨詞人柳永一起來學習一下他的《望海潮》,來領略一下這人間天堂的美麗景色。(板書)

二.詞的基本知識:

詞,產生於晚唐,興盛於宋,指一種可以合樂歌唱的新詩體。因詞是詩的變體,故又稱“詩餘”;因詞“合樂可歌,故又稱“樂府”、“曲子詞”;因此往往句子長短不齊,故又稱“長短句”。

三.柳永生平及其影響:

柳永(約987—1053),初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今屬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員外郎,後人稱他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稱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於書香仕宦之家,但個人世路坎坷,多次應進士試,不第。生活落拓,長期出入歌樓舞館,與歌妓們相處密切,靠為她們填詞作曲維持生活。正由於這樣的生活境遇,使他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專業詞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長作歌詞,又擅長譜寫樂曲。他創制了許多詞調,而且這些詞調得到廣泛的傳播,是當時知名度很高的音樂家。許多歌妓因善於演唱他所作的詞,或者得到他的嘉許使得身價大大提高。

柳永作詞雅俗兼擅,以俗為主,他繼承和發展了民間詞的傳統,開創了文人俚詞一路。他的詞作具有很深廣的群眾基礎,形成“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局面。

四.整體感知。

1.請同學聽錄音,注意詞中生字的讀音,並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首詞描繪了一種怎樣的都市生活場景?並試著說說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杭州的繁華與美麗的,抒發了他怎樣的感受?

2.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這首詞。

(1.)先看詞的題目,詞的題目是不同於詩的題目的,詩的題目一般概括的是詩的內容,詞的題目則是詞的格律。首詞都按照一個固定格律寫成,這個格律叫詞牌。詞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數、每句的字數、押韻、平仄等等,寫作時須嚴格遵守,不得隨意違背;也因此,我們平時不叫寫詞,叫填詞;詞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闕”或“片”。望海潮這個詞牌名就是柳永開創的,取自錢塘江潮天下奇觀之意。關於這首詞的寫作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講述故事)

(2.)詩詞賞析:

五.寫作特點。

一句一景,寫景富有層次感,運用了點染的表現手法。

點染:本是國畫用語,指繪畫時有的地方點,有的地方染,從而描繪出一幅和諧統一的借到古典詩詞中來“點”即抽象評點,“染”即具體描寫,二者緊密相連,表現作者的情志。如《天淨沙秋思》中前四句為染,最後一句為點。結合例子來分析本詞中點染手法的運用:

(1.)上片中“東南……”是點,點染了杭州城的繁華熱鬧,巨集偉氣派。接著從城市規模、自然景觀、市井面貌三個方面分別進行詳細描繪,是染。通過具體描述直觀且鮮明地展現了大都市的風彩。

(2.)下片中“重湖……”是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從山色之美、湖荷之勝、人文風貌之佳三個方面進行點染。

六.小結。

這首詞著力描寫了錢塘江的繁華,展現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諧安定的社會風貌,藉以歌頌此地的長官治理有方,政績卓著。

七.板書。 望海潮 柳永

1. 地理位置

2.歷史傳統史

3.自然景觀

4.市井面貌

5.生活圖景

八.作業:背誦這首詞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勸學》位於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得到修養的途徑”這一專題,和韓愈的《師說》組成了“修業之道”這一模組.

《勸學》是一篇敘述學習的緊張意義,勸導人們以準確的目標、態度和要領的去學習的散文。也是門生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要是他們能很好的掌握課文的深層寄義,對他們樹立精良的學習態度和進步學習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資助。

二、說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於、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複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學習掌握常見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個比喻句的內在含義。

3、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高中語文新課標要求:閱讀淺議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瞭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和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把理解詞句與理解理解文章統一起來。

新課標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量的優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勸學》是新課標規定的誦讀篇目之一。

難點:文章裡的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絡

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如果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於枯燥和單調的。但這篇文章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於,它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達20個比喻句,運用比喻時手法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

四、說教法

1、啟發式研究性教學法

進入高中階段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尤其要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採用啟發式教學,貫穿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新思維。

2、朗讀式相結合的方法

本文語言錘鍊精深,許多語句千年不衰。從培養學生語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讀式的教學。

五、說學法

1、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

2、參照註解,動口動腦,自問自答,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讀的要求:句讀準確,字正腔圓,流暢,熟讀成誦。

古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而注重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六、說教學流程

(一)、佈置課前作業,課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談讀書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於三條。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談讀書的名言名句,並以此匯入課題激發興趣,也可以積累素材。

(二)、簡介作者

荀子(約公元前313一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書上註釋1)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並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教師和學生補充)

新課標: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瞭解與作品有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學生讀(五步閱讀法)

1、一讀掌握句讀,結合課前預習;

2、二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3、三讀提出疑難問題,重點實詞、虛詞點撥講析;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複習國中知識,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四)讀研究性學習;

第一步:找觀點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分論點比喻句

學習的意義:

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積累、堅持、專心。

這道題主要是讓學生理解課文的三個分論點,以及與之相關的比喻句,以此為線索能更快地背誦全文。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

(2)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麼觀點的?(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3)“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為什麼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五)讀遷移鞏固

誦讀課文,背誦課文。

寫一篇勸學的小議論文,注意運用比喻論證。(為下節課做準備)

(六)、板書設計

學習的意義進步轉變

學習的作用補充不敷

學習的要領態度積聚對峙埋頭

細緻

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研究性學習為主線.誇大三個對話,學生與文字,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使講堂真正成為學堂,成為造就創新意識和創新精力的搖籃.

歸納總結:這節課以閱讀為底子,以研究性學習為主線,以五步閱讀法為實踐模式,是一節實行新課程理念的古文課。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8

一. 教材分析和處理:

《蜀道難》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3第二單元的第一首詩歌。第二單元是唐代詩歌單元,單元目標重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的審美情趣,解讀不同時期、不同創作背景的不同風格,在朗讀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內容、表現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本單元的設定意圖是在必修2古代詩歌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大學聯考對詩歌鑑賞的考查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依據以上內容,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製如下:

知識與技能方面要求學生了解作者,整體感知詩意,能夠知人論“詩”;把握全詩的行文脈絡。反覆誦讀,鑑賞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品位其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感受本詩的巨集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培養學生鑑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鑑賞本詩的藝術特色。

我們知道誦讀是詩歌鑑賞的重要環節,是對語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語言的最好手段,它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語言表層的東西,所以鑑賞一首詩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誦讀。而要想透過語言表面讀懂文字背後深層的意思,那就少不了問題探究,要想讓學生真正學會鑑賞詩歌,就要給他們自主鑑賞的機會,給他們搭建展示自己文思的平臺,因此,我將本課的

過程與方法目標定為:

1. 本詩教學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動交流----擴充套件昇華”的過程進行。

2. 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採用誦讀法、問題探究法、自主賞析法。

(1)誦讀法 掃除文字障礙,初步品味字、詞、語的妙用;

(2)探究法、點撥法 師生共同探究,尋求文字背後的知識,品味李白語言的獨特魅力;

(3)賞析法 進一步感受作品,培養學生初步的鑑賞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膽的雕琢,從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賞析點,從李白的作品中讀出自己的李白來。

誦讀詩歌,可以讓我們從中獲得審美感受,從而陶冶我們的情操,基於此,我將本課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定為:

瞭解李白的放達,感受本詩的巨集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 之所以詩情勃發雄放,極具感染力,和它的藝術手法是分不開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藝術手法,才能進行深層次的探討與拓展,所以我把教學重點確立為:

感受本詩的巨集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學習本詩的藝術手法。

古代詩歌距離我們年代久遠,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獨特的審美情趣對我們的學生來說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學難點確立為:

體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得到審美享受,感受詩歌的藝術性。

怎樣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我以情感自我體驗,喚起學生誦讀興趣,使他們愛學。開放自主協作,激發學生探討鑽研,使他們會學。聯想探索實踐,啟用學生思維,使他們善於學習。依據教學媒體優化組合原則、直觀性與抽象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我採取如下教學方法和手段:

誦讀法,討論法,啟發、點撥法,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誦讀法。,詩歌的語言是獨物的、精練的,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體會詩歌的美學價值,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第二、討論法。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思,甚至能夠生髮出自己的個性見解。

第三、啟發、點撥法。當學生陷入迷途時,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該發揮了,教師的適時的啟發、點撥,就會點鐵成金。

第四、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