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熱門】國小說課稿模板彙編五篇

文思屋 人氣:2.22W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說課稿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國小說課稿模板彙編五篇

國小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美化家園》是人教版《品德與生活》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四課的內容,這一單元設立了“我們的大地媽媽,花草樹木點頭笑,我和動物交朋友,美化家園”四個主題,旨在讓學生建立初步的生態意識,重視自己生活的環境。而《美化家園》這一課從學生生活出發,引導學生懂得合理妥善地處理垃圾對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初步知道如何進行垃圾分類,並在生活中身體力行,開展變廢為寶的環保活動,為美化家園,保護環境儘自己的一份力。本課分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主要從學生現實生活出發,引導學生懂得如何妥善處理垃圾,並在生活中身體力行,建立初步的環保意識。第二課時是讓學生大膽地想象創造,變廢為寶,美化家園,進一步深化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說設計理念

我們生活的環境日趨惡劣,資源開發貧乏,環保已成為全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而環保意識已成為衡量一個民旅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如果學生從小就能培養起牢固的環保意識和保護環境的習慣,則有利於提高我們全民族的素質,有利於環境的治理和資源的保護,也有利於學生科學意識的培養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心理學家羅傑斯堅決反對硬性灌輸和機械訓練的做法,主張建立一個從兒童實際出發,重視兒童參與、體驗,激發兒童內在情感的道德教育氛圍。因此,在《美化家園》的教學設計中,我通過讓學生“走向社會進行調查實踐、收集資料、動手操作”等活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發現探究和創新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題作用,有效地使外部學習活動內化為學生的道德認識,產生道德行為的內驅力。

三、說設計思路

(一)、引情激趣,啟發參與

正確的道德認識要以情感為基礎,良好的道德動機要用情感去激發,自覺的道德行為要用情感去催化。因此在品德與生活課的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是十分重要的。上課伊始,我讓學生欣賞秀麗的焦作風光,讓他們體驗到大自然的美,隨即又插播“佈滿垃圾,令人發嘔的小河;遍地果皮紙屑的街道”的錄影。這樣,通過直觀形象強烈地刺激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在對比鮮明

的視覺效果影響下,自然而然地生髮出兩種不同的情感體驗。從而激發學生探究、調查垃圾來源的興趣,奠定培養學生保護環境這一道德行為。

(二)、重視實踐,增強體驗

兒童道德素養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他們生活的教育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所以,課前,我組織學生圍繞“垃圾從哪兒來,對我們生活育哪些影響?”這一問題,讓學生走進社群、工廠、街頭巷尾等地分組進行調查訪問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合作探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記錄。如:拍照、觀察訪問、統計資料等。在調查訪問中,學生們

通過自己親身體驗,對他們所關注的環保這一問題就會有更直觀的印象和更深入地瞭解。課堂上,各小組彙報各自的調查情況,如:機動車尾氣排放調查組,城區垃圾站調查組,街頭巷尾調查組的代表出示各種照片、資料資料、文字記錄等方式彙報調查結果。我也適時出示自己收集的資料,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並進行點撥、引導,通過課堂上的交流討論,學生逐漸認識到生活中大量的垃圾是由我們這些生活在社會中的一個個具體的人制造的,當然也包括自己。而垃圾的產生不僅給人們帶來視覺汙染,而且影響環境衛生,造成水汙染、大氣汙染,間接地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

(三)、圖文並茂,遊戲內化

本環節設計旨在讓學生初步知道,如何進行垃圾分類,並在生活中身體力行,形成一定的環保意識,突破重、難點,該環節我分三步進行教學。

l、聯絡自我,反省自身

當學生對垃圾來源及對人類的影響有了一定的認識後,我趁此提出:人類每天都在製造垃圾,我們該如何處理垃圾呢?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無所顧忌地說出自己在環保方面的得與失,將品生課程與兒童自身生活緊密聯絡,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不亂扔,不亂倒垃圾的行為規範和準則。

2、形象講解,增長知識

學生在反省自身時,會提出這樣的困惑:如何對垃圾進行分類呢?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我出示了形象直觀的垃圾分類及其處理辦法的圖文資料,並結合資料為學生介紹垃圾可分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的垃圾三大類。可回收垃圾指紙類、塑料、玻璃、金屬和布料等,能被人們再生利用的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指果皮、飯菜餘渣等不能再生利用的垃圾,它們可填埋、堆肥。而有毒有害垃圾指電池、水銀溫度計、油漆桶、藥品等含有化學成份對環境造成危害的物品,要進行綜合處理,但由於我國處理垃圾能力低下,垃圾處理的方式一般都是填埋、堆放或傾入江河湖泊,據統計,每年全國固體廢棄物堆產量達60億噸,佔地2萬多公頃,更有甚者一節小小的五號電池能汙染2平方米的±壤,雖然我圖地大物博,但垃圾卻在和人類爭土地。這樣通過直觀、形象的圖文資料及資料展示,不僅把知識化難為易,而且震撼了學生的身心,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初步懂得如何對垃圾進行分類,建立環保意識。

3、遊戲體驗,品質內化

遊戲是低年級教學的重要活動,它不僅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氣氛起作用,更是對教學目標的達成起重要作用。於是,我設計了一個“把垃圾送回家”的遊戲,首先我出示用紙箱做成的分類垃圾箱模型,擺放在講臺前,再發給學生一些卡片,上面寫著生活中常見垃圾的名稱,如廢紙、飲料瓶、果皮等,讓學生有次序地把自己手中的“垃圾”送回“家”。最後讓其他學生檢查垃圾是否真正地回到了自己的“家”。此遊戲活動促使學生動手、動腦對垃圾進行分類,並且有效地指導了學生的道德行為,使保護環境這一道德品質得到進一步內化。

(四)、想像創造,昇華情感

想像是創新的孿生兄弟,沒有想像,就沒有創新,原來丟棄無用的垃圾,如果人們能發揮想像,把它們打扮一下,處理一下,它們不僅會變成我們生活中有用的物品,而且還美化了環境,減少了資源浪費。因此,我以誘導啟發的方式,分三個環節來激發學生進行想像創造,開展變廢為寶的實踐活動。

l、作品展示,啟發想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創造的動力。對於天真、好奇的孩子來說,直接讓學生想像創造,學生會覺得麻煩,難適應,往往容易挫傷孩子創造的慾望。因此,我先展示一些利用廢品所做的小擺設,如飲料瓶做的花籃,用樹葉或碎布做的貼畫等,通過展示讓學生感受到插上想像的翅膀廢物也能變成寶,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創造慾望。

2、合作創造,變廢為寶

“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多計謀廣”,我運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組織學生在小組內利用教師為他們準備的各種廢舊材料進行再創造活動。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動手能力,又培養了與人交往的能力。學生們先自由結合成小組,確立組長,定下創造主題,然後組長根據組員的不同興趣和愛好分配任務。這時教師要巡視指導,對有困難的小組適時點撥、指導,真正起到“扶”的作用。在學生自由創造的同時,我播放一段輕音樂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他們開拓思維的想像力;同時也給學生帶來創作的靈感。

3、交流展示,昇華情感

孩子的思維是獨特的,他們所想的,所做的,有時候連我們大人都感到驚奇。原本丟棄的垃圾在孩子的手中變成了一件件充滿童趣、稚嫩的作品,也許有些作品還很粗糙,但各有自己的閃光點,作為教師我要及時的給予肯定和表揚,使學生產生成就感,增強參與活動的信心。課堂上,我爭取讓每組代表都來介紹本組作品的設計意圖,在交流展示中,學生不僅品嚐到了成功的快樂,

而且深化了自己的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

五、說總結語

當學生還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時,我在悠揚的樂曲中娓娓道出本節課的總結語:“同學們,要讓大地綠起來,要讓天空藍起來,要讓鳥兒唱起來,要讓環境好起來,我們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老師相信,只要每人獻出一點愛,我們的家園將會變得更加美麗”。這一段結束語用美好的語言激發了學生對生活環境的嚮往,對於深化主題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六、說板書設計

低年級學生注意力分散,根據這一特點和本課內容,我設計了這樣的板書:

美化家園

從我做起

這樣的板書不僅簡單明瞭,重點突出,而且能給學生以強烈的警示:美化家園,人人有責,促使學生把課內所學拓。

國小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說勤奮》是一篇說明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本文選擇的兩個事例非常典型,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現代的,一個是天資聰穎的人靠勤奮成材的,一個是基礎較差的人靠勤奮成材的,這樣才能把道理說得更深刻,更能令人信服。

二、說教法學法:

1、自主討論法:這篇文章對於四年級孩子來說,理解不存在什麼問題,內容深入淺出,沒有什麼孩子理解的難點。有的學生甚至不太感興趣,所以應該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學。

2、採用變序法課文圍繞“勤奮”,開頭鮮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觀點,中間典型事例加以證明,最後總結全文。但如果按層次學習,學生積極性不夠,易產生疲勞感,隨意我打亂順序。從司馬光和童第周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作為教學的契入點。

3、中心突破法:圍繞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樑這一中心展開教學,所謂“提領一頓,百毛皆順。”

4、我根據《課標》對中年級閱讀教學要求:“能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詞的意義。這雖然是種要求,但我認為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因此,我把“聯絡上下文理解詞義,抓住關鍵詞體會含義,有感情的朗讀”做為本節課的學習方法。

三、說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懂得勤奮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橋樑,從小養成勤奮的習慣,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懂得"司馬光""童第周"之所以取得輝煌的成就是因為他們刻苦,勤奮。

難點: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

五、說教學準備:

1、收集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事例。

2、多媒體課件。(名人名言)等

六、說教學過程:

(一)、直奔中心,知勤奮。

1、通讀課文,找出中心句,圍繞這句話,作者主要寫了哪兩個人勤奮成長的故事?

(精練匯入,明確中心。)

(二)、合作探究,解勤奮。

1、認真讀一讀第2、3小節。

2、比較司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找找他們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用筆在旁邊圈圈畫畫。)

3、合作完成表格:

司馬光童第周

相同點成功了很勤奮

不同點天資聰明,古代的基礎差,起步晚

4、研讀關鍵詞句,體會勤奮是通向成功的橋樑。

(1)小時侯,每當老師講完課,哥哥、弟弟讀了一會兒書就去玩了,他卻躲在屋裡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2)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後便繼續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

(通過對關鍵詞語“一遍又一遍”、“滾瓜爛熟”等的理解,體會司馬光的惜時、讀書次數多,然後感情朗讀,通過讀好關鍵詞句來體會司馬光的勤奮。)

(3)每天天剛亮,他就在校園裡讀書。晚上睡覺前,他總是習慣地回顧一下當天的學習內容。

(4)他還十分注意改進學習方法。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於趕了上來,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

(抓住“毫不氣餒”、“奮起直追”等詞語,體會童第周的勤奮。)

(三)、迴歸勤奮,課後拓展。

出示名人名言: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國小說課稿 篇3

很榮幸能有這次機會去旁聽了林老師的課,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讓我受益匪淺。

《鯨》是一篇說明文,由福建特級教師來執教,她是一個清爽年輕的女教師,“這麼年輕就成為特級一定很了不起”,大家都在尋思著。她的課堂一開始,我情不自禁的發出了感嘆,真不可思議,林老師的課這麼活潑、這麼勁爆、這麼熱鬧,找到一個可以很適合評價的詞語就是:很港臺。林老師的課堂確實很港臺,一個語文說明文的課堂,成了孩子們歡笑的課堂,成了孩子們辯論的課堂,成了孩子們演說的課堂。在熱鬧中,孩子們體會說明文的準確性,在熱鬧中孩子們複述文章的內容,在熱鬧中孩子們加強了對課文內容的掌握。了不起的港臺課,了不起的老師。林老師動用了一些技巧,那是上課的技巧,那是自成一派的技巧。有趣的招呼,美妙的歌聲,激將的語言,挑戰的活動,孩子們一個個沉浸其中,樂不思蜀。

一、設疑激趣,觀察匯入——營造師生平等對話的氛圍,努力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開課問候,活躍課堂氣氛。以“孩子們?”“誒。”為一問一答的方式拉近和同學們的距離,使課堂不再死板教條,讓同學們一直清楚:老師和你們在一起。取代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林老師以視訊的方式更形象的講鯨的形象展現在學生們的面前,並鼓勵學生提問,引出課文。主要是通過課件演示和教師談話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情境之中,讓學生有一種強烈的閱讀願望。

在她的課堂上,學生不再是學生,而是一起學習的夥伴。在她的引導下,學生不是在學習,而是進行海底遊覽。在她的課堂中,笑聲代替了種種謹慎。聽課也成了一種享受。教師用有些誇張的表情、語調調動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了學生探索海洋動物的興趣。

二、讓教學建立在學生已有“世界”的平臺上——生字教學

學生來到課堂上,已帶來了他們對現實世界的直觀映象的獨特感悟。教學中,如果無視這些存在,課堂則會陷入走“教案”的狀態,機械呆板而毫無生氣。應從語文教學的本質出發,讓學生在課前真實地展示自我學習水平,林老師的生字教學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理念。改變了一直以來的大螢幕的形式。讓學生把“顎、肺、肚、胎、鰭”寫在鯨的各部位上,這樣不光了解了“顎、肺、肚、胎、鰭”在鯨的部位,又水到渠成地滲透了識字方法。又運用了“生字小轉盤”這一新穎的概念,讓同學們在識認漢字的同時講解生詞,尋找規律與特點。如“肉月旁”的生字,並強調了“肺”的最後一筆是豎。

三、適時捕捉鮮活的生成性資源,構建開放的課堂——圍繞齒鯨、鬚鯨的特點展開辯論

與傳統教學封閉、機械、呆板的設計相比,本課的設計不僅是彈性化的,而且注重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力求為學生敞開無數扇自由之門,開啟無數條自由之路,力爭做到少干預,多擴大探究學習、個體感悟和合作溝通的空間。如在探究部分,用“文中哪些描寫你感受最深,為什麼?”這一問題,利於啟用學生思維,同時給課堂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不僅動起來,而且動得主動、盡興,動得酣暢淋漓。同時,在“動”的過程中,也能不斷出現“新東西”,從而還課堂以真實、以生命。

林老師始終以親切平和的形象,以激勵的話語、給學生個性張揚的空間,這是高標準的口語實踐活動,這種辯論,不是死讀課文,而是將自己重構包裝後的語言展示出來,讓聽眾、讀者感到清新、生動。這要求辯論語言通俗、生動、形象,促使學生化難懂的知識為淺顯的知識,化抽象的語言為形象的語言。培養了學生的辯說能力。

四、讓目標在自主探究中達成——教學手段跟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

無論是學術性知識,方法性知識,體驗性知識,都力爭在學生的探索中自主建構,課上著力提出一些有探究價值、涵蓋量較大,需要深入鑽研文字的問題或任務,如創設情境“遠處游來一頭鯨,那是……”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主動運用已掌握的鯨的課內外知識及說明方法。這樣做,有利於學生在探究的過程自然達成三維目標。讓學生自己去朗讀課文,用一個詞來形容鯨的大;孩子七嘴八舌地說開了。這麼多形容“大”的詞,作者用了嗎?那他是怎麼寫的?進而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用比較、數字、假設等說明方法來說明大。並重點提出了“動詞串串燒”這一概念,具體而生動,讓同學們試用這一方法寫一篇有關鯨的小片段,從而突出這一寫作首發的重要性。

在同學們熟悉鯨的特性之後,又運用了招聘小導遊這一獨特的形式,使同學們在自主探究中掌握課本中的知識,使書面知識能真正的運用到實踐當中去,並提高了同學們的口頭表達與組織能力。

五、讓平實的課堂充滿詩性的迴歸

“教育需要詩意,需要洋溢著浪漫主義的情懷。”(朱永新)作為夯實人的精神基礎,為學生“打好人生底色”的語文課,特別是國小語文課,更需要濃濃的詩意。最後林老師在同學們欣賞鯨的圖片的同時,併為之附上了生動而又形象的旁白,帶領同學們更進一步的接觸與瞭解鯨,真正的遨遊在海洋中。

泛娛樂時代,課堂也娛樂,娛樂精神已經隨著新生代的老師瀰漫到校園和課堂當中來了,而今天林老師把娛樂精神為教學所用,幸而用得恰到好處。一個靈氣智慧的林老師,一個百變激情的林老師。

國小說課稿 篇4

一、說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材六年制第11課《將相和》。

二、教材簡析:

本課是第12冊教材第四組“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這一重點訓練專案中的課文。《將相和》是根據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一篇歷史故事課文。課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突出表現了藺相如臨危不懼、足智多謀、顧全大局,廉頗知錯就改以及他們兩人為了國家利益團結協作的品質。三個小故事敘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緊密相關。文章篇幅較長,語言簡練,人物個性鮮明。根據教學大綱、教材編排意圖、課文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特作以下設計: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一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二是學習掌握“廉頗、璧、侮辱”等7個詞語。

2、操作目標:一是藉助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二是品味“完璧歸趙、絕口不提、理虧、示弱、能耐”等重點詞語的意思;三是給三個小故事加上小標題;四是複述“負荊請罪”的故事;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絡;六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品質。

▲教學重點:

1、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準確概括人物特點,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訓練學生語感及其它語文能力。

2、藉助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1、分清事物的前因後果;

2、搞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絡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係。

▲教法、學法:

在本課的教學中,採用“自主學習,自能閱讀”的教學方法。即引導學生重感悟、重積累、重情趣、重遷移,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從而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教具準備:

藉助掛圖、投影儀、課本劇等輔助教學。

三、教學程式:

(一)、設疑匯入,整體感知

教師出示課題《將相和》,通過預習讓學生了解:

1、課題中的“將”指誰?(相機教學生字“廉頗”)“相”指誰?“和”是什麼意思?教師介紹時代背景。讓學生圍繞課題,提一些問題。這一設計的依據有三條:

①、是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如何。

②、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訓練學生質疑、表達的能力。

③、是突出題眼“和”字,使整篇課文的教學有所依傍。如果把課文視作一個圓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課文這一“球體”必定會對它保持向心力。課題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課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讓三個故事最終說明一個道理。

2、教師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請同學們瀏覽課文,看課文中哪個段落寫了造成兩人“不和”的原因。學生可從第16小節中找到答案:“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了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這一設計的目的是:從課文題目切入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又初步瞭解到課文內含的矛盾衝突。整個學習過程將圍繞著“廉頗的話說得是不是有道理,藺相如該不該升官”這個問題展開。

3、讓學生再讀課文,給三個小故事加上小標題,並請學生上臺板書小標題,思考課文哪些部分寫了造成兩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而“負荊請罪”則是寫了兩人如何從“不和”到“和”的過程)再根據小標題,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練說。這一設計的目的是:第二次讀書,把書讀通,理清課文的思路,將課文的三個故事作為一個事件來對待,樹立聯絡地看問題的觀念。

(二)、讀議悟法,舉一反三

這一環節分三步進行。

1、讀議悟法。

抓住“騙”字教學“完璧歸趙”。首先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完璧歸趙”部分,突出以“騙”對“騙”,再指導學生用“~~~~”和“——”劃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接著,交流從中讀懂了什麼,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質。最後討論還有什麼地方沒讀懂?如學生提出:“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還是故意嚇唬秦王呢?為什麼?”這個問題必須通過認真讀書,聯絡上下文,積極動腦思考,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單純地嚇唬秦王,他是見機行事。如果秦王因愛玉而妥協,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顧,派人搶玉,他就會真的撞柱而死,讓頭顱與玉俱碎。這既能看出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機智。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得,誘發學生思維,鼓勵學生爭論,不追求統一、標準的答案,讓學生談出自身的不同於他人的閱讀體驗,點燃那種充滿靈氣的思維火花,學生自主學習得到了保證。最後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讀文、圈劃、領悟、質疑,總結了學法,為以下放手自學作好了鋪墊。

2、半扶半放。

抓住“逼”字按照以上學習方法學習“澠池之會”,突出以“逼”制強。討論:廉頗說得有無道理?藺相如該不該升官?學習圍繞“和”與“不和”展開討論,始終不脫離這一主線。在自學彙報及師生評議過程中,重點從以下兩方面引導學生領悟。

(1)、澠池會上,趙王和秦王分出了勝負,還是打成了平局?

(2)、這一功勞應歸功於誰?指導學生加強朗讀,並配以一定的表演以烘托氣氛。這一設計讓學生把書讀懂,前兩個故事寫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應該的,卻成了兩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時也為下文的高潮蓄勢。

3、自學交流。

抓住“避”字教學“負荊請罪”,突出以“避”對“傲”。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引導學生自學“負荊請罪”部分,並質疑問難。再結合課文插圖,四人共同商議,廉頗、藺相如會各說些什麼?請幾組學生上臺表演兩人的對話。既填補了課文的空白,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以上的教學,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在語文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為本,以讀書為主,讓學生“自己讀”,讓學生“自主讀”,讓學生“自覺讀”,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閱讀方法,形成閱讀能力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自能閱讀,做閱讀的主人。

(三)、深究課題,突破重點

三個小故事中,哪個集中寫了將相和好?為什麼還寫另兩個故事?通過深究課題使學生明白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這樣設計,旨在進一步夯實重點訓練專案。再讀課文,讓學生把書讀好。

(四)、總結評價,課外延伸

1、學完全文,四人小組討論:你對藺相如、廉頗有什麼認識?你最大的收穫和體會是什麼?

2、課外作業: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排練課本劇。這一設計的依據是:以課堂為中心,橫向拓展,提高學生整體的語文素質。符合語文教學的特點和兒童身心的發展規律。正如曹禺所說:“學生演戲裡的人,必須理解他們的思想與感情,要具備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啟發學生潛在的智力。

國小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未來出版社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主題《共建鄰里好環境》。

一、說教材

本課以開放的視角,把學生由學會處理身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拓展、延伸到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相互依存的良性迴圈的大主題中。不僅使學生知道關心、愛護自己生活社群的環境,能為保護周邊環境做力所能及事情,而且還能夠號召大家一起投入到共建鄰里好環境的活動中來。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將本課目標分為以下三個:

1.體會自己的生活、成長與周圍人和環境的密切關係,有初步的群體歸屬感。

2.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生活區的環境,關心、愛護自己生活區的環境,願意為居住環境做有益的事情。

3.通過觀察、訪問等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蒐集、整理、分析、運用社會資訊和與人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

三、說教學重難點

三年級學生對自己周圍的生活環境有了一定的觀察瞭解,但要完整地敘述清楚還有很大地困難。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生活區的環境,關心、愛護自己生活區的環境,願意為居住環境做有益的事情;難點是:體會自己的生活、成長與周圍人和環境的密切關係,有初步的群體歸屬感。

四、說教學方法

針對三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在教法上我主要採用故事匯入、師生交流、小組討論等活動方式。

五、說學法

品社學科要求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生活,反應兒童的需要,強調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教材選擇的這個話題對學生來說非常熟悉,但是通過課前調查,我發現學生雖然對周圍環境有所瞭解,但千篇一律,缺乏個人獨特觀點,視角還不夠開闊。因此,我主張學生通過自己去調查,訪問,去發現周圍的社會生活環境。學生通過親自調查、採訪、記錄,進行有目的的交流、探究活動,從而獲得思想的昇華,從內心關心、愛護自己社群的生活環境。但今天因為條件有限,學生來源也不是很清楚,故只能根據學生們課前蒐集的相關資料進行討論、交流。

六、說教學過程

(一)故事明理

品社課程強調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創設符合學生情緒水平的氛圍和環境。從心理學角度講,貼近兒童生活經歷的情景,能激發相應的環境氣氛,使學生容易受到情緒上的感染。為此,我在匯入環節採用了講故事《孟母三遷》,讓學生從故事中明白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使學生對新課的學習產生一定的心理需要,為學習過程的展開創造良好的心理條件,從而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引起其強烈的求知慾望。

(二)看圖知意

教材是師生進行對話的話題和範例,師生進行教學活動的目的,不是為了記住話題本身,而是為了以話題為中介進行交往,獲得發展。本活動我將採用情境教學法,把課文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看圖說出圖意,瞭解人們居住的生活環境是不同的,對人們生活環境的優劣形成初步的認識。

(三)師生交流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倡導教師應是學生的支持者、指導者、參與者。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我準備這樣引入活動,讓我們通過採訪瞭解各組成員的心裡想法,選取記錄員記錄下小組成員的想法。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為了培養學生蒐集整理資訊的能力,在合作學習中更充分地瞭解自己生活的環境。

(四)故事延伸

在這一環節,我用《鄰擇孟母》這個故事與《孟母擇鄰》做了對比,讓學生意識到我們的好環境更需要我們去努力改造,引發學生改造周圍環境的思考。

七、說板書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利用學生的交流成果作為板書,暗示著分享之花開在每個學生心中。

各位評委老師,本節課我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品德與社會課的特點,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在活動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與主動性,力求使學生在參與合作中體驗分享的快樂,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