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大班語言說課稿範文合集6篇

文思屋 人氣:1.3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班語言說課稿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班語言說課稿範文合集6篇

大班語言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詠柳》一課位於義務教育課程西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本單元以“親近自然”為主題展開,展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人文精神,歌頌著生命的美麗。

本課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詠物佳作,詩歌歌詠了早春的柳樹,既有鮮活的形象、新奇的比喻,還有響亮的音節。整首詩基調清新、明快,借物抒情,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無限熱愛。

(二)教學目標

依據課標對低年級古詩教學的要求,結合本課特點,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準確識記本課生字,並能正確書寫課後的8個生字。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引導學生由整體到區域性觀察柳樹,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4、能說出“誰裁出、似剪刀”等重點詞語的意思,並結合圖畫,聯絡生活,在反覆朗讀中感受柳樹的美,感受春天的活力,提高審美情趣。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對二年級學生的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識字,朗讀古詩,背誦古詩,瞭解詩句的意思。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水平的侷限性,把感受柳樹的美,感受春天的活力,確立為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低年級學生需要在老師指導下感悟詩歌意境。因此我採用導讀、演示、創設情境等教學方法。依據“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誦

讀為主線”的原則,引導學生運用朗讀、交流和勾畫圈點等方法學習,在多姿多彩的視聽環境中朗讀詩歌,感受春天之美、中華語言之美。 我將用一課時來完成這首詩的教學。

 三、說教學程式

整個教學程式分為六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投影春天的圖片,喚起他們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問題:“這是什麼季節?”學生回答:“春季。”我順勢引導:“你怎麼知道是春季呢?”生答:“柳樹剛剛發芽。”接著我小結:“最先感受到春天的是柳樹,唐代大詩人賀知章被柳樹的美所陶醉,寫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佳作《詠柳》。”(板書:《詠柳》)把學生帶入對文字的學習中。

(二)初讀古詩,讀寫生字

1、讀準字音。 在朗讀教學中,教師的範讀是讓學生感知教材、生髮情感的有效手段。我首先進行範讀,然後讓學生藉助拼音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學生練讀之後,我採用指名讀、挑戰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古詩,根據學生讀的情況適時進行讀音的指導。

2、識記字形

識字寫字教學是二年級語文學習的重點。學生已有一定的自主識字能力,因此我讓學生找出古詩中的生字讀一讀,利用已知的、自己認為最好的方法,如:加一加、說順口溜、換部首變魔法等識記字形,再全班彙報。之後利用生字卡做開火車的遊戲檢查指導認讀生字,讓學生在快樂中牢固記憶生字。至此,生字教學已解決了字音、字形的問題。

3、指導書寫生字

面面俱到,等於不到。我指導學生書寫生字時特別注重有重點地

指導。“裁、垂、誰”是學生識記和書寫的難點。為突破難點,我利用課件指導學生寫好“垂”等難寫的字,然後讓學生書寫,在學生書寫時我關注他們的書寫姿勢,筆順、筆畫是否正確。讓學生在書寫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4、整體感知。

生字障礙掃除後,我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再整體感知古詩內容,讀一讀自己認為寫的美的或者是自己喜歡的詩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三)、指導朗讀,感知詩意

1、指導朗讀前兩句詩。

我讓學生觀察柳樹的圖片。引導學生有順序的觀察柳樹,由整體觀察柳樹,描述柳樹的樣子。再區域性觀察那些倒垂下來的柳枝,想象他們像什麼?我根據學生說的情況,及時的加以補充、描述:“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裝飾成的一樣,翠綠晶瑩,美極了。而下垂的柳枝就如千萬條絲帶。”這時,柳樹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栩栩如生,學生會情不自禁地朗讀出“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但在觀察想象中解詩意,悟詩情,而且在讀中明白了“碧玉、絲絛”的意思,體會出詩句中比喻的精妙。我又說“如果你是詩人,你會怎樣來讀這兩句詩?”來激發學生讀的興趣,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進一步感受詩歌的節奏美,感知柳樹的高大碧綠、婀娜多姿。

2、學習3、4句。

再讓學生區域性觀察柳樹,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柳葉的細小,想想詩人由此想到些什麼?引導學生體會“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兩句詩。放手讓學生自己朗讀,注意節奏。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誰裁出”,“似剪刀”來了解柳葉的細小以及春風的靈巧。我讓學生想象:二月春風這把剪刀還裁出了什麼?使春風由無形化為有形,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感受它的神奇靈巧,感受春天的美好。進而在

一次次朗讀中瞭解詩人不僅讚美柳樹,還讚美了春天的創造力。

(四)、體會意境,熟讀成誦

古詩作為一個整體,傳達出各不相同的情感和意境,而這恰恰是一首詩的精髓所在。我安排了下面的環節

(1)體會意境

我再次配樂朗誦《詠柳》,讓學生閉目想象意境,之後學生交流想到的畫面。這樣既強化了古詩的意境美,使他們置身於古詩創造的藝術境界之中,又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使自己的感情得到昇華,認識柳樹美,春風美,春天美,大自然美,生活美。

(2)讓學生吟誦本詩。

通過“我來做詩人”的活動。學生可以配上適當的動作來吟誦古詩。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加深對詩意的理解,領悟詩人把對柳樹的讚美,昇華到讚美春天的創作用意。

(五)、總結全文,拓展思維

這時候我引導學生看板書進行總結:春天來了,高高的柳樹垂下碧綠的枝條,晶瑩透亮。那在風中輕揚的細長柳葉,原來是二月春風巧手裁剪出來的。

最後,我用課件出示幾句跟春天有關的詩句,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讀,既積累了古詩,又增加了識字量。

(六)、自主作業,遷移能力

考慮到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各不相同,我就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讚美春天。(說說、畫畫等)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四、說板書設計

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在板書設計中,我利用簡筆畫,清晰直觀的把柳樹碧綠的顏色、體態輕盈的特點展示出來,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大班語言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綱要》中指出,在幼兒園的語言教育中,我們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散文詩《落葉》選材來自我們身邊的自然事物,自然界的神奇變化總是吸引幼兒關注、好奇的目光,激發起幼兒探究的慾望。本教材中童話般的意境將落葉這一平常之物賦予了極強的生命力,生動、形象地向幼兒展現了一幅美麗的自然景象,並在童趣中將散文優美的意境、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將語言美的魅力充分體現出來。重複的句式結構,非常適合幼兒的創編,所以我把活動的年齡段定為大班上學期,因為大班幼兒對生活的經驗更為豐富,積累的詞彙量相對較多,這些都為創編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活動目標:

1.欣賞散文詩,感受作品所體現的優美意境,培養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2.有表情地朗誦散文詩,並嘗試創編詩歌,豐富幼兒的想象力。

三、重難點

針對散文詩優美的意境與語言美的魅力,以及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水平特點,在目標定位中,我注重了“欣賞與感受”這方面,所以目標1是活動的重點。通過幼兒通過多方的體驗與理解作品內容之後轉化為想象與表徵,進行簡單的創編將是活動的難點。

四、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課前請家長利用週末帶幼兒去郊遊,感受秋景的美,實地觀察秋天的樹是什麼樣的,感受過落葉飄零的樣子,並收集各類落葉,帶回班級進行互動牆的佈置。同時,讓幼兒對動物的遷移現象有所瞭解。

2.物質準備:

(1)製作散文內容的課件。視聽結合,聲圖並茂,形象生動直觀的小動物形象,能有效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2)背景音樂《小夜曲》。優美、抒情的音樂作為背景音樂來引出或襯托詩歌,可以營造一種溫馨、浪漫的氛圍,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到詩歌的意境中。

五、活動過程:

1.經驗講述。

讓幼兒根據自身已有經驗談談觀秋景、撿落葉時的發現。

指導語:郊遊時,你都看到了什麼景物?有什麼發現要告訴大家?

此環節是幼兒對郊遊活動的經驗講述,幼兒可能會對郊遊中的所見所聞加以表述。若有家長有目的的引導幼兒對秋景、落葉的觀察,幼兒可能還會講到一些落葉的形狀、顏色等特徵。或許還有幼兒還能發現到停駐在落葉上的一些小生命……這些經驗內容雖是比較零散的,但是卻可以為之後散文的學習做個鋪墊。

2.欣賞感受。利用課件資料欣賞配樂散文詩朗誦,讓幼兒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

指導語:欣賞了這首散文詩你的心裡有什麼感覺?你喜歡詩中的什麼?

散文詩的內容是對幼兒零散的“秋天的感受”的最好概括,但抽象的文字內容幼兒不易理解。幼兒對事物的感知往往是直觀形象性的。此時生動形象的動畫課件將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在配樂朗誦中,幼兒將會再次身臨其境。通過欣賞,幼兒可能會對散文內容有了一定的整體感受,初步感受到作品中優美的意境,並對某些畫面或物件有深刻的印象。

3. 領會理解。利用課件動畫畫面,引導幼兒分句欣賞作品中擬人與誇張的內容(如:小蟲爬過來,躺在裡面,把它當作屋子。)

指導語:看到了飄落的樹葉,小動物們都是怎麼做的?落葉分別為它們帶來了什麼?

此環節中童趣十足的動畫畫面將逐一展示散文中擬人與誇張的內容以及優美的意境:吹拂的秋風、翩然飄落的樹葉、爬動的小蟲……這些動畫內容都將讓幼兒更加細緻的去感受散文中的修辭手法的唯美。在落葉與各種小動物之間的關係問題上,幼兒可能會很快理解小蟲、螞蟻、小魚與落葉之間的關係,但對於燕子、樹葉與信的關係,這將會是幼兒在散文知識點理解上的一個難點,因此有必要在老師的引導下進一步進行梳理。

4.突破難點。組織幼兒討論:燕子為什麼說來信了?燕子為什麼要到南方去?

通過經驗準備環節,幼兒們可以進行經驗的分享與交流,再加上教師的適時引導,能幫助幼兒對氣候變化與人類、動植物的影響問題進一步加以梳理

5.仿編階段。利用插入式仿編操作卡讓幼兒模仿原文的句子展開聯想與想象,創編美的語句。

大班語言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次活動來源於明天出版社《山東省幼兒園活動教材》第二個主題第一個活動。

家是每個人生活的港灣,家庭的溫暖和親情關係會影響幼兒對人和社會的態度,幼兒對家庭的感受也將影響其人生的道路。幼兒自己家裡的人,幼兒並不陌生,但是幼兒對家庭成員的生日、職業、愛好等並不是很瞭解。"說說我家的人"是通過幼兒熟悉的人物來激發幼兒對調查的興趣,並通過調查及記錄增進幼兒對家人和家庭的瞭解,幫助幼兒樹立對家人、家庭的愛。正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於幼兒生活,有服務於幼兒生活。所以我選擇了本次活動。鑑於對以上內容的分析,特制定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激發幼兒調查的興趣,增進對家人的瞭解。

2.技能目標: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調查結果,並能有條理地講述。

3.情感目標:培養幼兒對家人的愛。

根據《綱要》中教育目標及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將激發幼兒調查的興趣,增進對家人的瞭解和愛作為重點,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調查結果,並能有條理地講述作為難點。

為了使活動呈現出綜合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中,特做以下準備:

1.知識準備:事先讓幼兒調查家人的生日、職業、愛好等並於活動前和幼兒討論調查的結果。

2.教具準備:

(1)請幼兒每人帶一張家庭成員較全的全家福照片

(2)提供擺放照片的版面

(3)幼兒人手一份彩筆、畫紙

二、說教法

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本活動採用的教學法有:

(1)啟發提問法:這種方法在各活動中是最常見的。通過啟發提問激發幼兒的調查興趣。

(2)討論法:通過師幼、幼幼之間的討論,使幼兒對家人有了一些瞭解,也讓幼兒在討論中解決問題,達到教學目標。此外還有繪畫法,通過繪畫製作小冊子,來增進幼兒對家人的瞭解和愛家庭的情感。

三、說學法

幼兒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幼兒能主動積極的參與活動,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圍繞目標,主要運用的方法有:

(1)調查法:通過對家人的調查,激發幼兒瞭解家人的積極性。

(2)記錄法:通過動手、動腦記錄家人的生日、職業、愛好等更直觀形象地加深印象。此外還有動手操作法,用畫筆來記錄家人並做成小冊子,能進一步鞏固對家人的瞭解。

四、說活動過程

1.匯入。老師這裡有一張我的全家福照片,上面有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我,小朋友有這樣的照片嗎?教師用一張自己的全家福照片給幼兒介紹,從而引出幼兒自己的全家福,並讓幼兒分組交流。幼兒的思維是直觀形象的,幼兒通過對照片上的人的瞭解,激發幼兒主動調查的興趣,幼兒很快進入主題。

2.介紹家人。

(1)請部分幼兒展示照片和調查表,教師通過提問照片上的人是誰、做什麼的、喜歡什麼、生日是什麼時候啟發幼兒介紹對自己的家人的調查結果。此環節體現了幼兒對家人的初步瞭解。

(2)請幼兒說說自己的記錄方式。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討論並得出結果。如:爸爸可畫男人的頭像、媽媽可畫女人的頭像;生日可用數字,可以畫上蛋糕或蠟燭;喜歡的衣服、食物可直接畫出來;喜歡的顏色可用相應的彩色筆塗畫出來;職業可以畫相應的標誌等。《綱要》中指出"寓教育於各種活動中",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討論增進幼兒對家人的瞭解和愛以及記錄的方式,既鍛鍊了幼兒的思維能力,動腦筋積極思考記錄的方法,又培養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一起交流經驗、分享快樂,在說中學、聽中學、思考中學,以幼兒為主體,幼兒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

3.製作家庭小檔案

(1)請幼兒通過繪畫製作自己的家庭小檔案,必要時補充對其他家人的調查結果。本環節通過幼兒自己動手操作,進一步鞏固了對家人的瞭解。

(2)在家庭小檔案的首頁畫上自己的全家福,與補充的其他家人的調查結果裝訂成小冊子。

4.課堂小結,對幼兒製作的家庭小檔案進行展評。

5.延伸活動

(1)將全家福照片佈置在牆面上,供幼兒自由欣賞、介紹和交流。

(2)家庭小檔案可根據幼兒需要隨時添畫內容。

延伸活動不是一個活動是結束,而是另一個活動的開始。因此,通過延伸活動可增進幼兒對家人的瞭解和愛,又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及新知識新經驗的獲得。

大班語言說課稿 篇4

一、設計意圖

1.教材分析:《落葉》這篇散文詩篇幅適中,語言優美簡潔,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描繪了秋天的景色。另外也運用反覆的句式結構描繪秋天中落葉的變化景象,讓幼兒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美麗。

2.教育價值:這是一個具有豐富教育價值的活動內容。通過欣賞散文詩可以激發幼兒對文學作品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的理解能力。讓幼兒進行仿編時可以促進幼兒的仿編能力及表達能力,通過仿編也可以促進幼兒之間的同伴交往、合作、等待能力。

3.年齡判斷:大班幼兒生活經驗豐富,為仿編提供了知識基礎,而且大班幼兒的思維能力逐漸發展,這都為幼兒按一定句式進行仿編奠定了基礎,因此我將此活動放在大班開展。

二、教育目標

根據所選內容,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綱要》精神的引領之下,從情感、態度、認知、能力、技能五個方面制定了一下三位目標:

1.欣賞散文詩,理解散文詩內容。

(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點目標,通過教師配樂朗誦激發幼兒欣賞散文詩的興趣;利用散文掛圖的展示來幫助幼兒理解散文詩內容,可以為幼兒學習仿編做鋪墊。)

2.通過理解散文詩內容,學習仿編。

(這是本次活動的難點,引導幼兒學習仿編並不是要讓他們學會仿編這種形式,而是讓孩子運用生活經驗進行仿編,為他們語言領域的學習提供經驗,使孩子的語言表達更生動形象。)

3.體驗仿編的樂趣。

(體驗樂趣能讓孩子對活動更加有興趣,興趣是孩子學習的動力,在以後的學習中孩子會以更積極的心態去投入,產生主動學習的動機。)

三、教學準備

我遵循實效性、簡約性、重複利用的理念,準備了秋天景象(ppt)、圖譜、散文掛圖。

1.秋天景象ppt:是為了引題,通過ppt的展示讓幼兒知道秋天的到來。

2.散文掛圖:是通過直觀教學法讓幼兒更加容易理解散文內容,從而為仿編做鋪墊。

3.圖譜:是為了在仿編這一環節中,利用圖譜一一對應的方式讓幼兒瞭解反覆句式的結構,從而進行仿編。

四、教學過程

活動過程主要有五個部分組成,分別是:

(一)出示ppt,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1.師:你們瞧,這是什麼季節呢?(大班幼兒已有一定的理解能力,通過觀看ppt及教師簡單的提問,幼兒都能夠知道這是秋天的到來。)

2.師:秋天到了,落葉會有怎樣的變化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散文詩《落葉》。(教師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欣賞散文詩,從而進入第二環節。)

(二)欣賞散文詩,初步理解散文詩內容。

1.教師配樂朗誦,幼兒欣賞散文詩。(配樂是為了渲染氣氛,讓幼兒來感受秋天美的意境。)

2.請幼兒說說秋天到了,落葉發生什麼事了?

(這裡的提問是讓幼兒回憶散文詩內容,對散文詩內容有初步的瞭解。而且大班幼兒的傾聽能力及理解能力已逐漸形成,相信多數幼兒都能夠傾聽出其中的內容,如:樹葉落在地上,小蟲爬過來,躺在裡面,把他當作屋子,當幼兒回答之後教師引導用散文詩中的語言來表達,讓幼兒瞭解句式結構。當然也會有個別幼兒傾聽能力較弱,無法理解散文詩中的內容,這時我會結合掛圖再次朗誦散文詩,這也是我的第三環節。)

(三)結合掛圖再次欣賞,進一步理解散文詩內容,瞭解散文詩中反覆句式結構。

1.出示掛圖,再次朗誦散文詩。

(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利用掛圖可以讓幼兒更直觀的瞭解散文詩內容,通過也可以引導幼兒對散文詩的內容有進一步的瞭解,為仿編做鋪墊。)

2.結合圖譜,瞭解句式結構。

(圖譜是我為幼兒搭建學習的支架,讓幼兒通過圖譜來了解句式結構。從中我將幼兒的回答以圖譜一一對應的形式展示,然後讓幼兒結合散文中的語言進行朗誦,對於幼兒的多個回答我會以同樣的形式讓幼兒瞭解句式結構,從而進行仿編。)

(四)幼兒仿編散文詩,並集體朗誦。

1.教師將幼兒分組,請幼兒與同伴討論,落葉還會落在什麼地方。

(大班幼兒的交往能力逐漸形成,讓幼兒進行小組討論可以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促進同伴之間的交、交流能力。小組的討論也是為了讓能力較好的幼兒去帶動能力較弱的幼兒,讓他們共同來思考。)

2.幼兒朗誦散文詩,體驗同伴合作的樂趣及仿編樂趣。

(教師以簡單的圖畫將幼兒的討論結果記錄並展示,然後引導幼兒朗誦散文詩。)

(五)延伸活動

1.請幼兒將自己創編的散文詩向家長展示。

2.請幼兒和家長共同創編散文詩,並向同伴展示。

(展示可以激發幼兒表現自己的慾望,也讓幼兒感受成功的喜悅及創編的樂趣。另外通過親子互動的方式來鞏固幼兒對反覆句式結構的瞭解。)

五、結束部分

1.效果預測:通過這樣的設計,我相信基本能完成所設定的教學目標,幼兒一定能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得到發展。

2.亮點介紹:活動中我充分以幼兒為主體,而且從引入主題——欣賞散文詩——再次欣賞並瞭解句式結構——仿編散文詩——延伸活動五大環節來開展活動,其環節清晰、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從使整個活動有效的開展。

大班語言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故事《桃樹下的小白兔》通過典型的人物形象、豐富的情節,生動、優美的語言,吸引著幼兒,使他們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這篇故事講得是住在桃樹下的小白兔將桃花瓣寄給各種小動物,小動物們拿桃花瓣用做各種東西。作品結構簡單,畫面感強,語言生動淺顯,便於幼兒理解、記憶和模仿。

二、說學情

大班幼兒的認識水平在不斷提高,具體形象思維又佔優勢,因此,他們對文學作品,特別是童話故事較感興趣,也能接受和理解內容較豐富、表現手法較複雜的故事,並具有一定的傾聽和語言表達能力。大班幼兒積累了不少故事知識和詞彙,培養了他們活潑大方、富有觀察力、好奇心,探究慾望強,有豐富的想象力,並喜歡把自己對故事的理解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但是,由於幼兒成長環境的影響,幼兒經常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導致這些行為成為幼兒交往中的障礙。而故事是運用兒童文學作品向幼兒進行分享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

三、說目標

根據大班幼兒語言發展的實際水平和理解能力,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確定為:

1、理解故事內容,瞭解故事情節,體驗故事美好的意境。

2、感受作品中桃花瓣可以變成搖籃、太陽帽等的運用,發展想象力。

3、體驗與同伴分享帶來的快樂。

本次活動的重點放在"感知花瓣變成多種物品的意境,體驗分享的快樂"。當然,培養幼兒懂的分享是需要一個漫長的累積過程的,因此,本次活動是先讓幼兒獲得情感體驗,是一個累積良好體驗的好機會,對幼兒有一定的的教育意義。

本次活動的難點定在"根據花瓣的特性,大膽想象,並能用語言表達出來"。

四、說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了完成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相互作用獲得發展的,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和需要相適應。所以,我既進行了物質準備又考慮到幼兒的經驗準備。

幼兒的經驗準備:認識桃花瓣,知道桃花瓣的相關基礎知識,奠定認知基礎。

物質準備:桃花瓣若干,PPT,背景音樂,角色頭飾。

五、說過程

本次活動我設計了五個環環相扣的環節。

第一環節:展示滿樹桃花和風吹桃花落的景象,引入幼兒的初步想象。

引入時,觀看動態圖片,幼兒直觀的看到了桃花瓣和桃花飄落的景象,讓幼兒有眼前一亮的感覺,極好的引發了幼兒的好奇心,並思考我提出的問題"多美的桃花啊,這麼飄落的桃花瓣會有什麼作用呢?"該問題把幼兒帶進一個思考想象的空間,創設了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的語言環境,為下面的故事做好鋪墊。

第二環節:多種形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發展幼兒想象力。

1、單張出示課件圖片,提問:圖上你看到了什麼?小白兔把花瓣送給了誰?它們收到禮物是怎麼想的?它們將花瓣做了什麼?(讓孩子充分參與講述,並大膽地把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表達出來,提高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這是解決活動重點,突出活動難點的關鍵環節)

2、播放幻燈片,印證猜想。(先讓孩子大膽猜測故事情節,再去驗證猜測,更能加深孩子對故事情節的印象)

3、播放課件,完整講述故事。

4、幼兒選擇故事裡的動物角色,進行角色體驗,感受小動物之間互相關愛的情感,體會分享的快樂。(讓孩子通過角色體驗,既加深了孩子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又能體會故事中傳達的美好情感)

第三環節:故事遷移,交流討論。

如果你是小白兔,你會把花瓣送給誰,你希望他用來做什麼?

第四環節:活動延伸。

活動的結束是暫時的,依據教育方式的整合,為了讓幼兒不再被動的接受,而是使我傳遞的資訊,轉化為幼兒主動的吸收,我鼓勵幼兒在生活中,學習並樂意與同伴或家人分享,還整合了區域活動,在表演區、語言區、美工區讓幼兒繼續探索。根據教育目標,有機滲透了教育內容,使幼兒切身體會類似故事裡的情感,達到共鳴、共情。

大班語言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燕子 是季節性很強的候鳥,人們稱它為"報春歸來的春燕"、"翩然歸來的報春燕"等.只要見到燕子,似乎就是提醒人們:春天來了!古人曾有:"鶯啼燕語報新年"之佳句.人們總是把燕子跟春天聯絡起來. 而燕子又是孩子們喜歡的動物之一,它體型較小,上身為發金屬光輝的黑色,頭部栗色,腹部白或淡粉紅色,飛的較低,鳴聲較小,多以居民的室內房樑上和牆角巢穴,最喜接近人類.它那標誌性的形象——剪刀似的尾巴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燕子》這首兒歌正是抓住了這個特點,整首詩從燕子的尾巴入手, 把小燕子描寫得栩栩如生,字裡行間充滿了對小燕子的喜愛之情.整首兒歌始終圍繞著燕子剪刀似的尾巴,以一個"剪"字來貫穿,具有奇妙的想象.短小精悍的六句話對小燕子的形態、生活習性、場景進行了擬人化的描寫.前兩句寫了燕子剪刀似的尾巴,中間兩句用"上天"和"下河"描寫了燕子的飛行場景;最後兩句運用聯想的方法描寫了燕子的住所"窩".

大班的孩子對燕子有了一定的瞭解,特別是它的外形、典型的生活習性都是孩子們所關注的,這為他們的學習兒歌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居住在樓房裡孩子對燕子又可以說是陌生的,他們很少能有機會近距離地觀看燕子搭窩、覓食和餵哺的情景.因此教師就要為幼兒提供一些相關的資料,使幼兒積累有關的經驗,為幼兒的順利學習打下基礎.

這首兒歌中蘊涵著許多領域的教育價值.科學領域:通過對兒歌內容的理解進一步瞭解有關燕子的科學知識;社會領域:可以通過對燕子的瞭解、朗誦兒歌激發幼兒喜愛燕子,喜愛大自然的情感;藝術領域:兒歌的每一句話都可使孩子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在頭腦中產生有關的聯想,形成一幅幅美麗的畫面.而教育價值最大的則是語言領域,兒歌中的語言比較壓韻、節奏明快,而理解兒歌的內容又需要幼兒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我把這個教材內容放在大班.

二、說活動目標

根據教材的內容,以及大班幼兒知識能力框架的結構特點,我從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制訂了我的活動目標.活動目標如下:

1 、感受詩歌中描寫的優美意境,理解兒歌的內容,學習有感情地朗誦兒歌.

2 、運用有關的生活經驗創編兒歌的部分詩句.

3 、萌發對燕子、對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說活動的重難點:

活動的重點是目標一:感受詩歌中描寫的優美意境,理解兒歌的內容. 《綱要》指出,幼兒語言的發展與社會、認知是密切相關的.我在幼兒原有經驗的基礎上讓幼兒理解兒歌,在觀察燕子的基礎上描述燕子活潑可愛的形象. 我制訂的重點從目標本身出發,因為是語言活動,又是以兒歌為主軸,所以理解兒歌所表達的內容就顯得非常重要.兒歌后四句的想象是本次活動的重心,所以我把重點定位在此.通過教師逐句的講解和教具的演示,形成師幼互動、生生互動的新氣象,從而幫助幼兒理解兒歌的內容,發展幼兒的空間想象能力,從而突破活動的重點部分.

活動的難點則是仿編兒歌. 對於大班幼兒來說,由於對燕子熟悉和了解的程度還相對較少,因此他們的想像力也受到了一定的侷限,創編對他們來說有一定難度.但如果教師能做好幼兒前期的知識、情感的準備工作,讓幼兒對燕子進行資料的查詢,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教師提供必要的圖片或課件,幫助幼兒形成鮮明的表象,我想仿編兒歌也就會有所突破,從而使幼兒能"跳一跳摘到果子".

四、說活動的準備

1 、前期知識準備:請幼兒蒐集、觀看有關燕子的書本、圖片或視訊,積累一定的生活經驗.

2 、活動中的準備:

( 1 )與詩歌內容有關的課件,內容分別為燕子的外形特寫,燕子在空中飛行、在河面掠過點選河面後水波盪漾的畫面、燕子銜茅草、銜泥巴搭窩的畫面.

( 2 )在教師裡張貼幼兒收集的關於燕子的圖片.

( 3 )《小燕子》的歌曲磁帶、背景音樂,創編詩歌用的小圖片(如).

五、說活動流程:

共分五個流程:引題——理解內容——朗誦、表演——仿編——延伸

1 、引題部分:播放 《小燕子》的歌曲磁帶,師生共同演唱,激發幼兒的情感,把幼兒帶入到優美、抒情的意境中來.

2 、理解兒歌:

1 )通過提問:"你知道燕子嗎?把你知道的有關燕子的事情告訴大家吧!"幼兒互相交流、分享燕子的外形、生活習性、飛行、搭窩、覓食、餵哺以及一些趣事.

(這個環節是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寬鬆的語言運用情景.《綱要》指出,"幼兒園語言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幫助幼兒成為積極的語言運用者."鑑於此,教師就要注意激發幼兒的說話願望,提供幼兒說話的機會,並保護他們說話的積極性.正由於幼兒有了前期的知識準備,使幼兒在活動中能"有話可說",從而體驗到說話的樂趣和成功感.同時,此3環節也為以後的仿編兒歌打下了伏筆,為難點的突破奠定了基礎.)

2 )播放課件兩遍,同時教師配以兒歌的朗誦.

(課件的提供為幼兒理解兒歌的內容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把兒歌所表達的內容直觀、鮮明地呈現在幼兒的面前.從而來突破教學的重點.)

3 )提問:為什麼說燕子在空中飛行時是"上天剪雲朵"? 河面上飛行時怎麼會"剪水波"呢?最後兩句說的是燕子的什麼事?

小燕子用尾巴剪了哪些東西?這些東西小燕子真的剪了嗎?那麼兒歌中為什麼要用"剪"這個詞呢?

(前一串提問是幫助幼兒逐句分析詩句所包含的含義,而後一串的提問則是讓幼兒理解兒歌所運用的描寫方法,通過比喻,把燕子外形的主要特徵和它的生活情景緊密地聯絡在了一起.)

教師提問:你還有什麼不懂或需要幫助的地方嗎?

(這個環節是教師為幼兒提供的一個創造性運用語言的機會.《綱要》中指出:"孩子疑問和質疑類言語行動的不足,有可能對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行動造成影響."因此,教師要增加兒童質疑提問的機會.)

3 、朗誦、表演兒歌

1 )採用整首跟讀的形式讓幼兒在背景音樂的播放中學習朗誦,激發情感的共鳴.

2 )幼兒運用肢體動作邊朗誦邊表演兒歌.(讓幼兒的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到活動中來,更有利於學習和兒歌的記憶,同時也使活動做到動靜交替,使孩子更加輕鬆.)

4 、仿編兒歌:

提問:燕子還會在哪些地方飛行?(如湖面,田野、林間)在那些地方飛行時它會剪些什麼呢?它在搭窩時還會用到哪些材料?(樹枝、枯葉、稻草、小石子等)它會把這些材料當什麼?(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相關的小圖片,,以幫助幼兒的仿編.)

大班幼兒對兒歌的仿編已有一定的基礎,他們會找出相關的字詞來替換兒歌中原有的字詞,從而創編出獨特的兒歌來.考慮到在一個活動中讓幼兒沒有參照物進行創編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提供了小圖片來幫助幼兒的仿編活動,從而降低了教學的難度,使大多數的幼兒都能體會到仿編帶來的新奇感受.當幼兒對兒歌的結構非常熟悉時,也可以讓幼兒直接地進行創編.

5 、延伸活動:根據幼兒對燕子的瞭解或兒歌所提供的內容,幼兒自願選擇有關的內容進行繪畫活動,進一步激發幼兒對燕子的喜愛之情.

六、說教法

多媒體教具的運用:針對幼兒的現有水平和生活經驗,製作了形象、生動的課件.課件的運用讓孩子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體驗,有所感悟,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師珍視幼兒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教學中,教師靈活地利用教具,創設情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引領幼兒啟迪聯想……讓幼兒自己對兒歌內容的領悟取代教師的灌輸,用幼兒自己的獨立思考取代統一答案.

視聽講做結合法:主要是根據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佔主要地位的特點,以及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而採用的.視聽就是引導幼兒去看、去細緻地觀察.聽就是教師的語言啟發、引導、暗示和示範.講就是幼兒的講述,以滿足每個幼兒想說的願望.做就是讓幼兒運用肢體進行表演.視聽講做結合法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

七、說學法

1 、傾聽表述法:

首先,讓幼兒帶著自己對燕子的瞭解,大家來分享、交流,激發幼兒"想說"的願望.其次,利用各種教法,給幼兒提供自由表達的機會,並通過語言的激勵調動幼兒仿編詩歌的積極性,讓幼兒"敢說".

2 、探索仿編法:新《綱要》指出:兒童語言學習是開放而平等的學習.教師和幼兒是構造愉快學習和交流過程的共同體,因此,我為幼兒創設了支援性的語言教育環境,支援幼兒在活動中拓展語言經驗.我在引導幼兒進行仿編詩歌的同時,提供了各種小圖片,以引起幼兒的思考,讓幼兒在探索中自主學習,突破活動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