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精華】國小美術說課稿彙總五篇

文思屋 人氣:3.26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美術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華】國小美術說課稿彙總五篇

國小美術說課稿 篇1

尊敬的評委、老師:

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國小四年級美術下冊第6課《靜物一家》,我將圍繞教什麼,怎樣教和為什麼這樣教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七個方面來彙報我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簡說

(一)教材分析

本課的學習內容是按照《國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造型·表現學習領域中設定的階段目標,指導學生通過將身邊的靜物進行合理分類、組合,感悟構圖中主次關係,運用線描的工具,有意識地表現自己所見所感的物品,表達個人對生活的關注,傳遞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材設定了兩個嘗試性的小訓練,以分解本課學習的重點、難點。第一個小訓練是根據主題選擇出與主題相關的物品,使學生從中對靜物的分類有所感悟;另一個小訓練是以畫家作品為範作,在示意圖中標出主要物品的擺放位置(構圖),以此幫助學生加深對構圖中主體物品擺放的位置關係的意識。

作業的設定包含了兩種活動:一、選擇物品進行分類組合;二、用線描表現物品。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繪畫,還是以形象思維佔主體地位,因而直觀性教學更貼近學生實際。強調教師課堂直觀繪畫示範。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特徵,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靜物的分類、組合,以及構圖中主次關係的基本知識,感受繪畫作品中構圖的美。

2、運用所學,以線描的形式表現身邊的靜物,初步做到有意識地運用構圖這一繪畫語言來傳遞情感與熱愛之情。

(四)教學重難點

為落實教學目標,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教學重點:

1、瞭解靜物的分類;

2、以線描的形式表現靜物。

教學難點:

1、靜物的有趣組合;

2、作品突出構圖形式美。

(五)教學準備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教學準備對於美術課來說顯得尤其重要,準備好畫具是上好本節課的前提條件。在課前佈置學生選擇靜物時,可提示學生一定的選擇範圍,貴重物品、大型物品、危險物品等不宜作為課堂學習用具,教師應給予必要的提示。

教師準備:靜物圖片、範作、多媒體課件,畫具等

學生準備:繪畫6B鉛筆、白紙、美術課本、多件不同用途的日常生活用品等。

二、教法和學法:

(一) 教法

本課在教學設計中注重建立在學生嘗試體驗的基礎上,緊密聯絡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根據此認識我採用情境設定、探究感悟、演示指導等教學方法,讓學生了解靜物的分類組合及構圖中主次關係的基本知識,感受繪畫作品中構圖的美。營造給學生全面參與和體驗的空間,使學生在實踐中思考感悟,在體驗的活動中獲得認識,並藉助多媒體及教師示範,增加直觀印象,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解決教學難點。

(二)學法

學生是根據一個主題聯想畫出與主題相關的物品,從中對靜物的分類感悟;另外是以畫家的作品為範作,在示意圖中標出主要物品的的擺放位置,以此加深對構圖中主體物品的擺放的位置關係的意識。為了增加感性體驗,課堂上同學們能夠通過分類擺放自己帶來喜歡的物品,自主解決問題,和老師收集的一些生活

中各個場所中常見的的各類靜物的圖片,以圖片和名家作品來拓展自己的思維,提高審美能力及用線描的形式畫一畫自己喜歡的物品,達到小訓練的目的。為了引起學生繪畫的激情,老師在作業前安排靜物繪畫演示。通過觀察和分析,理解老師如何構圖,如何用筆。

三、教學過程

(一) 課堂匯入(1分鐘內)

在課堂匯入環節,我採取了 “開門見山”式直接匯入法。(如:老師說:今天我和同學們去認識一個特殊的家庭,也是很有意思的一家——靜物的一家。)這樣的做法直接明瞭,又節約了時間。

(二) 講授新課(約15分鐘)

1、理解靜物概念。

通過提問,舉例、老師小結。讓學生理解“靜物”就是靜止不動的物體。

2、讓學生尋找身邊的靜物並且學會分類。

在學生懂得什麼是靜物後,我讓學生在課室內找一找有什麼靜物,在家裡又有什麼樣的靜物,你們會分類嗎?怎樣分?通過活動讓他們關心自已的生活。

3、品讀名家作品,學習如何構圖美。

優秀的名家作品包含著很多構圖美的元素,通過老師的引導講述,同學們的研討,分析。從繪畫中學會如何組合有趣的靜物、如何構圖表現。

4、操作體驗,加深學生的理解。

讓個別學生到講臺前體驗:不同物品的外形,大小、類別擺放出優美的靜物組合。老師及時給予反饋,幫助學生加深印象。

(三) 教師直觀繪畫演示,再進一步加深學生的理解。(約3分鐘)

教師的現堂的繪畫演示,能體現出老師基本功,能得到學生的信任。不但讓學生更直觀的學習,而且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慾望。

(四) 學生作業(15分鐘)

本課的學生作業我安排約15分鐘。因為本課是線描造型教學,用具較為簡單,學生也易於掌握,繪畫速度較快。學生創作可以自選2—3件物品,與同學一起分

類,用線描的形式把它畫下來。也可以用回憶的方式表現生活中熟悉的題材。關健能體現出生活情趣。

(五) 作業展示與評價(5分鐘)

我把作業展示分兩大類,一類是構圖美的作品;另一類是線條美的作品。學生們通過自評、互評為主的方式進行評價,探討。 教師適時概括小結。

(六)課後拓展

向同學們說明,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每天所面對的景物都是美麗的,只要我們善於發現、善於表現,就能把最普通靜物畫成藝術作品。

四、板書設計

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得到表揚,我確定分兩類進行展示。以鼓勵更多的同學參與美術活動。

第6 課 《靜物一家》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國小美術說課稿 篇2

一、教學設計

本課的教學設計強調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營造寬鬆自由,熱烈緊湊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中去感受、去體驗。引導學生在掌握螞蟻的造型表現方法的基礎上,鼓勵他們大膽想象,誇張地表現螞蟻搬家的情景。本課從課題到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以及學習活動的方式等都考慮德育的暗示作用,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樹立集體意識,培養團結、友愛、協作的精神。

全課通過觀察比較——討論指導——遊戲表現——賞評啟示四大教學環節實施教學。

教學的第一環節,首先用親切、簡短的師生交談,激發學生對動物世界的探究興趣。接著看螞蟻的錄影,使學生對螞蟻的形體特徵有所瞭解,在觀察的過程中讓學生說一說,然後畫一畫,描述、記錄螞蟻的長相。學生通過這些活動積累了對螞蟻的一點感性認識,進而利用形象直觀的CAI課件,與自己感受的“活螞蟻”進行對比,理性、科學地認識螞蟻的外形與結構,糾正一些錯誤的認識。

以小組的形式展開學習討論,增強生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通過師生有聲有色的範畫,指導學生學習螞蟻動態的表現。

組織孩子們開展集體遊戲和表演活動,行為模擬螞蟻搬家的情景,同時引導他們大膽地想象與表現螞蟻搬家的情景,讓學生的體驗有情趣,美術課堂生機勃勃。用集體合作的方式開展美術創作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感受相互合作的愉悅。

賞評啟示環節由教師引導學生主要從合作是否融洽,想象、表現是否大膽等方面進行自評和互評,並通過集體欣賞的方式自由交流,引發思考,從螞蟻搬家的故事裡得到啟示與教育。

二、說課稿

一、教材研究

(一)課題傳遞的資訊

1、螞蟻搬家是孩子們喜歡的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因此我認為,教學的過程就應該是師生一起愉快地、娓娓地述說她的過程。

2、這個故事體現了螞蟻團結、協作的精神,寓意深刻。因此教學環節的設定應充分考慮德育的暗示作用,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學習活動的方式採用小組或集體合作為宜。

(二)教材引發的思考

1、本課是一節表現性繪畫課,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誇張地表現。

2、學習螞蟻的造型表現方法是本課的一個知識點,其中包括螞蟻的外形、結構特徵及動態的表現。

3、創設好情境,能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描繪出生動、有趣的螞蟻搬家的情景。

4、教學評價側重於對學生美術活動表現的評價,如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認知水平、交流表達能力等。美術說課稿

(三)教材的把握與處理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瞭解螞蟻的外形特徵,運用繪畫形式進行創造表現。

情意目標:樹立集體意識,培養學生相互友愛、團結協作的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2、教學重點

本課的重點是指導學生開展“螞蟻搬家”的集體美術創作活動。教學通過組織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有關螞蟻搬家的活動來突出重點。

3、教學難點

本課的難點是啟發學生把想象的“螞蟻搬家”情景用繪畫語言大膽地表現出來。教學通過創設情境,組織遊戲表演進行螞蟻搬家的行為模擬,同時展開學習討論來實現難點的突破。

4、教學環節

(1)觀察比較:瞭解螞蟻的外形與結構。

(2)討論指導:學習螞蟻動態的表現。

(3)遊戲表現:展開螞蟻搬家情節的大膽想象與表現。

(4)賞評啟示:注重對學生美術活動表現的評價。

二、教法與學法

(一)本課較多地通過教師的演示(比如錄影、動畫、音樂等),引導學生以感受、觀察、比較等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

(二)談話與討論法結合。教師提出富於思考的問題,由學生展開討論,得出結論。

(三)通過一些實踐、表演活動,如扮角色活動,讓學生以體驗、表現的學習方法進行合作交流。

三、主要的教學理念

(一)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以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如錄影、電影、動畫、遊戲、表演、音樂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螞蟻形象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表現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在文化情境中學習美術。

通過動畫、音樂、表演等設定螞蟻搬家的情境,整個教學就象在講述一個動聽的童話故事,學生在一種愉悅的文化情境中學習美術。

國小美術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海底是一個充滿了生命力和神祕色彩的水下世界。深藍色的海水中生長著花紋漂亮、形狀多樣的魚類,它是兒童最喜愛表現的物件之一。本課就設計了“對稱剪刻、遊戲活動、繪畫表現”三個教學活動,幫助學生認識、感受、表現魚和海洋生物的形狀特徵和海底世界的各種色彩變化,從而瞭解對稱和不對稱之間的區別,並在創作表現中發展兒童的形象思維和創造想象。

2、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

《海底世界》是一節集欣賞設計、造型表現、合作探索等特點於一體的美術課。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接觸到了用顏料、彩筆、剪刀等工具進行作畫,用彩泥、彩紙等手工材料來表現畫面的知識,並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摺紙、剪紙方法。本節課正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用折、畫、剪、粘等方法來進行創作,在觀察欣賞中感受美、體驗美,在實踐操作中表現美、創造美。

3.課時安排: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本課的知識容量,我把前兩個活動“用對稱剪法剪紙魚、剪手擺魚”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活動三“用繪畫的形式展示海底世界”為第二課時的內容。我現在做課的內容是第一課時的兩個活動。

4、本課的教學目標:

我根據美術課標要求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年齡特點,設計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瞭解魚的基本特徵和形狀,並能畫、剪各式各樣的魚。

(2)瞭解對稱形和不對稱形的區別,掌握基本的繪製方法。

過程與方法:新課標強調,掌握知識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探究過程,選擇的過程,製造的過程,是學生形成基本美術素養、創新精神以及逐步形成正確世界觀的過程。這節課就是讓學生親歷觀察,嘗試自己探究,動手製作各式各樣色彩斑斕的魚,經歷親自動手的過程,體驗遊戲活動的快樂,感受創作表現的成功。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在集體活動過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的良好品質,提高觀察、想象、探究、聯想的能力,培養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情操。

教學重點:用對稱法剪刻各式各樣的魚。

教學難點:繪製魚的不同形狀以及使用剪刀、刻刀剪出魚形和花紋。

二、教 法:在教學本課時,我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把握“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運用

1、情境體驗教學法 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主動地探究與發現,並用啟迪、暗示、設疑、點撥、講解示範等方式,展示學習全過程,充分發揮師生間的互動作用,從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出發,努力營造一種民主、自由與和諧的教學氛圍。

2、激勵評價法 評價時遵循“沒有差生,只有差異”的教學理念,採用多維和多級的評價方式,尊重學生的人格、情感和差異,形成融洽的師生關係,幫助每個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水平,提高學習美術的興趣。

三、學 法

1、自主探究法 這是提高學生內驅力的有效方法。 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通過欣賞、感受、觀察、體驗、發現、對話、思考、討論、嘗試以及表現等活動,體會到了美術學習的樂趣,發展了綜合實踐能力,培養了設計意識與創新精神,陶冶了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2、互助學習法 讓同伴之間典型帶動,互助合作,促進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四、教具、學具:,我根據學生以形象為主的思維特點,準備了幾種海洋魚成品以及半成品,繪製了《海底世界》掛圖;為讓學生自主探究,還給每組準備了2份魚的模型,裝進信封中。同時準備視訊儀、剪刀、刻刀、膠水等工具,給學生提供具體可感的視覺效果,為紮實掌握技能提供條件。 學生自備彩紙和舊掛曆紙數張以及剪刀、刻刀、膠水等工具。

五、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學生經驗形成的過程,它指向經驗的產生,又是經驗得以生成的情境。因此,教學過程不再是單純的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是促進學生反思,推動學生髮展的過程。教學實施中,我本著“以學定教”的課程教學過程觀,運用“作品引入感知美-----剪刻創作表現美——課堂延伸創造美”的教學流程,讓學生在活動中成為合作、探究、表現的主體,成為美的創造者。

(一)作品引入 感知美

1播放課件,展示海底魚類讓學生欣賞。提問:看到這各種各樣的魚兒你想向大家說些什麼?

2.談話交流

(1)談收穫。

(2)教師評價學生的表現後小結:大海真是一個色彩斑斕,充滿生命活力和神祕色彩的世界,當你看到這麼美的世界時,你不想把它描繪出來嗎? 現在老師就把這海底世界請到咱們教室,(出示海底世界圖,激發審美期待)你發現這海底還缺點什麼?今天,咱們就用自己的雙手,來裝扮這海底世界。

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 美的事物總是給人以嚮往與憧憬。當看到千姿百態的小精靈魚兒以及色彩斑斕的植物時,無不被鮮活的生靈所感染,所震撼,無不渴望進入那神奇的海底,觸控海的脈搏。激發起探究的興趣和動手製作的衝動,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奠定了情感基礎。)

()剪刻創作 表現美

1、學習剪紙魚

談話:海底世界這麼豐富多彩,我們先做什麼呢?

板書:剪魚

⑴ 檢查材料及工具準備情況

談話:要想剪一條漂亮的魚該用到哪些工具和材料?你準備好了嗎?

根據學生的準備情況,教師把自己多準備的補充給學生。

⑵ 觀察模型,分析魚形及製作步驟和方法

談話:“小魚兒想和大家交朋友呢,它早就跑到大家的課桌上的信封裡了!開啟看看。我們要剪出魚的哪幾部分呢? 要想順利剪出漂亮的魚兒需要先做什麼,再做什麼呢?”然後讓學生合作觀察探討,教師提示學生為了觀察得更仔細可以把作品拆開、合併反覆研究。最後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利用課件幫學生梳理魚形特點,總結制作過程並板書:

對摺-----畫------剪

⑶教師重點引導點撥製作方法和注意事項

①為什麼要對摺?瞭解對稱形和不對稱形的區別

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老師做小結:“看,(出示剪好的形狀對稱的小魚)象這樣兩邊大小,形狀一樣的物體屬於對稱形,剪時,先對摺是個好辦法,這樣省時省力,剪出的魚兒才美麗大方。觀察一下,圖上這幾條魚哪些是對稱的,哪些是不對稱的?”

②在哪邊畫,畫什麼?瞭解魚的多樣性,避免錯剪。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因勢利導:“剛才我們已經瞭解了魚的形狀,你可知道,全世界有2萬多種魚兒呢,畫圖案時,你大膽想象一下,心目中最美的魚兒長的什麼樣,把它畫下來,這一步可決定你剪的魚兒是否漂亮。在哪邊起筆魚兒才不會被剪碎?”邊說邊演示繪製時要在不開口的一邊起筆,這樣才能保證把小魚剪成功。

③剪刻時你能提醒大家哪些方面需要注意?

教師提醒:小魚兒的衣服可以用剪刀剪,也可以用刻刀刻;用刻刀時應該墊上墊板,以防損傷課桌;剪刻時要均勻用力,不要傷到手。

設計意圖:形象的作品最能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衝擊學生的視覺效果,因此,學生欣賞模型魚時也會興趣盎然,產生動手製作的慾望。製作的過程及方法都是讓學生去發現,去總結。在探究交流的過程中感覺到我的發現得到大家的認可,我的存在很重要。再加上教師的及時性評價,讓他們體味到成功的快樂,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樂趣。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先生拿做來教方為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為實學.)

⑷學生剪刻 教師指導

儘管通過觀察和點撥理清了剪刻的步驟及方法,但鑑於目前學生動手操作少的特點,剪刻的過程仍是教學的難點。在剪刻過程中我採用典型帶動、互助合作的方法讓學生實踐,即教師在巡迴指導過程中隨時找出操作熟練的學生當小老師,對其他同學的繪製及剪刻進行幫扶。

⑸評魚賞魚 分享快樂

展示成果是學生獲得最大滿足的過程。為讓每一位孩子都能展示自己的作品,我採用三個步驟:展魚-----擺魚-----評魚。

展魚 是每位同學把自己的作品在小組內進行展示,並儘可能的介紹自己作品的特點。

擺魚 是每個小組選擇有特點的作品擺在老師繪製好的海底世界圖上,剩餘的作品各小組可在課桌上擺出一幅海底世界魚兒嬉戲的場景。讓孩子們給親手剪刻的魚兒選擇一個舒適的家。

評魚 是讓學生對黑板上的作品和各小組的作品進行互評、自評、師生評。剪的那條魚最漂亮,色彩選擇是否合適,形狀姿態是否生動,剪刻的是否精緻,你認為怎樣改進可能更好一些等方面進行品評。在品評的過程中一方面創造美,感受美,另一方面讓學生展現自我,分享快樂。

設計意圖; 此環節通過作品的展示、品評,既提高了審美能力,又給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和表現欲。正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我們力求使孩子在自己的勞動中體驗到感受到自己的榮譽、自尊,能為自己的成果而自豪。)

2、製作手擺魚,體驗動態美

這一環節既是製作的繼續,又是課堂的高潮。為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我設計了這樣的過渡:“同學們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親自剪出那麼美的魚兒,看,真正成了魚的海洋,成了充滿生命力的世界,還真感謝你們這些小巧手,創造了這麼令人心動的作品。你能想出什麼辦法讓魚兒遊動起來?”以下四個環節層層深入,將活動推向高潮。

(1)演示 老師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出示事先備好的手擺魚讓學生演示。

(2)製作 觀察成品,放手讓學生製作,教師講解注意事項,重點是三個方面:A對摺後要畫整條魚的形狀;B剪出的魚形比手要大;C粘和時魚尾不要粘在一起。

(3)表演 用手中的魚編演海底世界的趣味故事。

當學生還沉浸在自己創作的成果中,我因勢利導:看,一條條活潑可愛的小魚遊得可真快樂,有的像在尋找媽媽,有的像在遊玩,有的像在捉迷藏,大家何不編演一個小故事,讓你的魚兒玩得更有趣?小組合作,看哪個小組演得生動形象?誰歡迎老師加入你們的行列。趕快行動吧!

(4)評價 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

談話:“哪個小組最先展示自己的成果呢?其他同學當好小觀眾、小評委,我們還要選出今天的‘表演獎’‘口才獎’‘創新獎’‘小巧手’呢!”然後師生共同在海底世界這個大背景下表演節目。評價時學生先對自己今天的表現進行自評,並說出該獲得的獎項,也可自己命名;然後再評價他人的表現。教師綜合各組成員的表現進行點評激勵,延續他們的創造熱情。

設計意圖:美術學習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訓練,而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這一環節,師生共創濃郁的文化情境,創設有聲有色的美術課堂,用畫面,用語言,用音樂,激起學生創造的火花,推起學生愛護美、呵護美的波瀾。)

()課堂延伸 創造美

1、談話:“今天的課咱們把海底世界搬到了課堂上,下課以後就得把它搬走。你想搬到哪裡去呢?”

教師在肯定學生想法的基礎上提議:

大家可以把海底世界搬到走廊的牆壁上,讓其他同學也能欣賞到海底世界的美麗景色;

大家可以把海底世界搬到你的臥室裡,讓海底的魚兒與你一同入夢。

2、“除了用剪刻的方法外你還能想出哪些方法來表現海底世界?”

那就選擇你喜歡的方式來創造海底世界的美麗吧!

3、課堂寄語:

同學們:你的智慧就在你的手指尖上。讓我們充分利用美術課堂給我們這雙小手賦予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記住:一點點時間+一點點創意=無窮無盡的快樂、美麗、溫馨,並讓我們珍惜呵護這美麗的家園,熱愛神奇的大自然。

4、溫馨提示課下請同學們小心收拾好工具,把製作材料裝進方便袋,增強學生愛護教室環境的意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設計意圖:課標中指出,美術課程要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絡,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發展學生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和能力。此環節的設計,就為學生的自由呼吸和翱翔創設了一片碧草藍天。)

六、板書

本節課把《海底世界》圖張貼在黑板的正中作為板書的主體,增強學生的視覺效果,讓他們在豐富圖畫的基礎上充分感受海底世界的多姿多彩。製作魚的步驟在一側板書,便於學生掌握製作的過程。整個版面既簡潔明快,又突出主題,既加深學生的記憶,又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以上幾個環節只是活動開始前的周密設計,但師生互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著活動的不斷開展,新的目標將不斷生成,學生的認識和體驗將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我會用十二分的耐心和愛心,努力給學生創設一個生動活潑,多姿多彩,充滿樂趣的課堂!

國小美術說課稿 篇4

老師們:下午好!我說課的內容是湘版美術教材第七冊第2課《花手帕》。我今天的說課將採用"五說"的說課模式。 即一說教材、二說教法、三說學法、四說教學過程、五說課後反思。理論根據將貫穿在以上流程中。

一、說教材

我國民間傳統的手工藝百花齊放,其中歷史悠久的"染纈"就是奇葩之一,是唐代最為發達的一個印染品種,印染的圖案紋樣神奇多變,色澤鮮豔明快,圖案簡潔質樸,具有令人驚歎的藝術魅力。本課的設計汲取了染纈這一民間藝術的營養,並將其與學生生活相聯絡,巧用身邊易取之材料,仿民間藝術染制一方手帕。本課將學習任務分為兩個活動。我所授的內容為活動一——染製紙手帕。

"活動一"即以吸水性較強的紙為媒材,憑藉摺疊構成的原理,利用紙纖維的吸水效能和滲透作用,從而形成既有一定格律和節奏,又色彩鮮豔、變化生動活潑,呈現不同紋樣的一方紙手帕。

根據《美術新課程標準》所確立的階段目標,《花手帕》一課屬於"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要使用紙材和水性顏料等媒材進行實踐操作,根據材料的特點,要能有針對性地、合理地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加工製作,感受和理解印染工藝的美感、功用和社會人文價值。因而在備課上我結合課改提出的"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關注學生的合作參與意識"的要求以"快樂求知"為目標,打破原有的單純講授示範的教學模式,力求為學生構建一個"自主、平等、合作、競爭"的課堂教學體系,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不知不覺中獲取知識,真正體驗到求知的快樂。

教學目標:我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對教材的理解制訂了以下教目標。

認知領域:瞭解染纈工藝的特點和歷史,以及圖案的基本知識。

操作領域:掌握染製紙手帕的基本方法和要領,在實際操作中感受色彩及圖案的變化與韻味。

情感領域:培養學生耐心、細緻的學習態度和對民間傳統藝術的熱愛。

明確了教學目標,本課的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

教學重點是:啟發多種摺疊方法,染製出色彩圖案美麗的紙手帕。

教學難點是:折法多樣,色彩搭配合理。

那麼在教學中,怎樣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

二、說教法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展開教學活動,將學生設計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貫穿整個學習過程中,並保持學習過程中的自覺性和趣味性。教師只是作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基於以上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因此本節課的基本設計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探究知識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嘗試欲,並通過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更多地體驗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強烈的創造慾望。本課的基本教學程式如下圖:欣賞感受——方法指導——觀察分析——自主表現——評析交流。

在教學中我主要運用了以下方法:1.啟發法2.演示法 3.交流法

三、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選擇方法是很重要的。人文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的人性觀認為:在優化的人文環境、心理環境中人會全面發展自己的潛能。因此我採用下面兩種方法為主進行學法指導,在為學生創設尊重,平等,理解的人文環境的基礎上,通過啟發教給學生賞、做、評的學習方法。學生在思維真正獲得解放的狀態下自然會展開想象進入美術創作的境界。

1、自主探究學習法

前蘇聯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中,運用探究式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訓練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本課難點——折法多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尋找多種摺疊紙巾的方法。

2、合作交流法

在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通過相互交流,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目的是給學生之間提供不同的學習物件,聽取不同的看法意見,分享彼此的經驗,拓寬學生思路,達成教學目標。

四、教學過程

《美術課程標準》提出:"美術課程應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採取多種方法,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發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並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將創新觀念轉化為具體成果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精心設計一堂課的每一個環節,使全體學生都能夠在視、聽、說、做、思等行為環節中經驗美術的過程,體驗審美的快樂,促進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中形成創新意識,培養個性。為了順利達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具體如下:

(一)欣賞感受

1、展示實物布手帕,引導學生欣賞感受紙手帕的特別之處

以前的布手帕是我們的常用物品,很少有人會仔細欣賞其圖案美。現在取而代之的是用過之後就隨手丟棄的白色紙巾。於是,我在教學一開始就展示了幾塊實物布手帕,而後又出示了用彩色水浸染出各種美麗圖案的紙巾,紙手帕的豔麗花紋一下就吸引住了孩子們的目光。正在他們詫異布手帕和這種手帕的不同之處時,我讓幾個孩子上臺自己觸控兩種手帕,感受材質上有何不同,()通過體驗學生說出了此手帕的材料是紙材。從貼近學生生活入手,引導學生觀察、對比,激發學生也想親自動手製作一方美麗"紙手帕"的強烈願望。

2、引出本課課題——《花手帕》。

(二) 方法指導

1、在讓學生了解紙手帕的製作步驟有哪些時,我採用了與學生一起合作演示的方式:首先我很隨意的拿出一張紙巾摺疊了幾下,請一位同學上臺自行用彩水染制。通過很明顯的分工,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折——染。

2、折法啟示

1)將以前學過最基本的兩種折法田字格和米字格通過課件直接展示,學生回顧並跟著課件的演示動手摺疊。

2)折完基本折法後,提問學生:你能在這兩種折法的基礎上折出其它不同形狀來嗎?小組間同學進行折法演變的探討和嘗試。請代表上來演變不同的折法。

3)學生演示後,老師小結:在這兩種基本折法的基礎上稍加變化原來還可以折出這麼多形狀。課件展示老師演變基本折法後折的幾種形狀,如在田字格基礎上演變出的"川字格""州字格""井字格";在米字格基礎上演變出的"雙米字""兩端輻射""中心輻射"等折法。引導學生觀察不同的折法所產生的不同染形。

3、染法示範

1)老師用浸染、點染的方法示範染紙,讓學生分析摺疊後的紙巾哪些部位適合用浸染、哪些地方需要用到點染。並且觀察浸染時間的長短對染色有何影響。

2)師生共同總結染製紙手帕的要點:

a、要注意色彩的控制,以一種顏色為主,與其它色彩要注意深淺的搭配;

b、染色時要注意時間控制,浸的時間長則吸色多,染色面積大,反之則吸色少,染色面積小。

(三)、觀察分析

欣賞課件裡紙手帕作品(優劣對比)。提問:你喜歡哪塊紙手帕? 為什麼?

(四)、自主表現

1、學生分小組動手製作紙手帕,每人分別摺疊出三張不同折法的紙巾,然後在彩色水中浸染或點染,製作三塊美麗奇特的紙手帕。

2、教師隨堂巡視指導,及時發現問題提請注意,浸染得好的叫學生適可而止。

(五)、評析交流

1、將學生作品張貼展示。

2、提問:

1)你最喜歡哪一塊?說說喜歡的理由?

2)告訴大家你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

總結:靈巧的手加會創新的腦,平凡也能幻化出神奇。

五、課後反思

這節課按教材是推薦用生宣紙和皺紋紙染色完成,在準備前期可以說我是花了很多心思來嘗試各種紙材的摺疊染色效果,因為當我發現生宣紙在染色乾透後色彩即會變暗啞;而皺紋紙吸水性較差,紙面不平整的缺點後。我就想用餐巾紙是不是會更合適。首先餐巾紙本身的意義就是手帕;再者學生身邊隨處可取,失敗了還能自行反覆嘗試。在染制了範品之後,我就覺得效果非常好,彩水的鮮豔性在紙巾上絲毫沒有減弱,而且吸水性恰到好處。因此在課堂上完成作業的效果也是很不錯的。學生在展開紙手帕發現美麗得出乎他們意外時,我看見他們是異常興奮的,在我總結全課話說到一半"我們只要有一雙靈巧的手,一個善於創新的腦……"一個學生在下面脫口而出"我們就能將平凡幻化為神奇!".學習的熱情也在這種成就感中得到了極大的激勵。

國小美術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六面怪臉是通過實際操作完成“六邊形三角錐體”的造型,然後,發揮大膽想像進行描繪造型,創造出一種奇形怪狀的臉譜形象。六面怪臉這種外沿為六邊形、內接三角錐體的造型,本身就具有一種形式美感。用其作為臉譜造型的基礎,用具象觀念看似乎離奇,從抽象觀點著眼就不盡然了。

二、學情分析

《六面怪臉》是三年級教材,三年級學生在一年級下冊學習了用繪畫和剪貼的方法制作平面的面具,基本掌握了一些平面面具製作的基本方法和步驟。但也只是對面具的初步認識,知道面具是一種玩具。本節課學習的內容由平面變成半立體,由具體的形狀向比較誇張、甚至有些抽象的形狀變化,與高年級立體抽象知識相接軌。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教師採用了觀察演示的方法使學生易於接受。

三、說教法

1、實物觀察法

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分享材料特點,激發學生動手的慾望,幫助學生最直觀、最準確地瞭解六面怪臉的主要特點。

2、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通過獨立分析教材中製作步驟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3、演示法:

本節的演示法是教師根據學生的演示適當的指導性演示。它是輔助的教學方法,經常與講授、談話、討論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4、練習法:

練習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鞏固知識和培養各種學習技能基本方法,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主要的實踐活動。

四、說學法:

主要採用觀察想象和自主探究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識圖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五、教學目標

1、能掌握“六面怪臉”的製作步驟、方法。

2、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想象力。

3、在做做玩玩中體驗設計製作的樂趣。

六、教學重點:是立體造型的六面怪臉製作方法

七、教學難點:把六面怪臉既描繪得怪又不失其的可愛。

八、說教學過程

我們教研的這節課,主要從美的探索——美的指導——美的創造——美的拓展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一、美的探索

在美的探索和指導環節中,教師先出示六面怪臉的精美範品,讓學生通過嘗試拆開後拼合和分析書中的製作步驟圖,嘗試自己做。教師在積極鼓勵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基礎上,由學生演示製作方法,如遇到困難,教師提供進行相應的指導,幫助他們掌握折剪的方法。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和識圖能力。同時也很好的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

二、美的想象

本環節抓住六面怪臉的“怪”字啟發學生進行想象。指導學生從色彩、五官形狀方面思考問題。將動物、機器人、動畫人物等形象都可以作為六面怪臉的表現內容。把六面怪臉既描繪得怪又不失其的可愛。教師配以適當的演示使學生更好的抓住“怪”這一特點。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三、美的創造

好的範品能給學生的創造表現提供更多的啟迪。通過六面怪臉範品欣賞,鼓勵學生利用繪畫的方法設計製作出富有個性特色的六面怪臉。伴隨著音樂聲進入師生共同創作階段。

四、美的賞評

讓學生將六面怪臉面具戴在臉上,直觀感受面具的美感。指導學生從“怪”的角度去評議,教師適當點評。

五、美的拓展

出示多種材料、不同方法設計的六面怪臉,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方法創作六面怪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