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有關高中說課稿範文彙總6篇

文思屋 人氣:1.78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高中說課稿範文彙總6篇

高中說課稿 篇1

一、 說課內容

接力跑是在田徑運動中,依靠集體合作,運用傳接棒技術,用最短時間跑完一定距離的集體專案。它既要發揮個人快速跑的能力,又要充分體現互相配合,密切協作的集體精神。在進行接力跑中,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提高學生的位移速度。今後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二、 說教材內容分析

學生在以前學習中,已經學習了快速跑以及其它方式的接力跑(如:下壓接力跑、迎面接力跑等)。對於本課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學習基礎,有利於本課內容的掌握,雖然存在著個別運動技能的差異,(但是學習的總體身體素質、自然能力都較好、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體育骨幹的作用,讓學生輕鬆愉快地學習,使學生更能掌握教學目標。

三、 說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初步掌握上挑式傳接棒技術動作要領

2.能力目標:在初步掌握上挑式傳接棒技術的基礎上,能夠比較協調的進行傳接棒配合,發展學生的位移速度,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機智、互幫互學的協作精神、競爭意識和互相配合,密切協作的集體主義榮譽感。

四、 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接棒者臂後伸,手拇指朝外,虎口向下,傳棒者 臂前伸,手持棒上挑。

教學難點:奔跑過程中傳與接的配合時機。

五、 說教學程式

1.佇列練習

通過課前佇列練習,提高學生的興奮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投入到課中來,為課中練習服務。

2.準備活動練習

由體育委員帶領進行練習,在體育委員的帶領下,充分活動身體各關節,發揮體育骨幹的助手作用。

3.合作學習接力跑

以小組為單位,原地討論自創,

把自創的技術進行接力跑,積極探討,努力創新,切實可行,教師誘導學生進行練習,並且進行安全教育,讓學生互相討論學習,創造出自己的傳接棒動作,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啟發學生思維,然後教總結歸納,匯入課題“傳棒人手臂前擺,前伸上挑,將棒送入接棒入手中。

講解示範,進行巡迴指導。

準確的傳接協調配合。

⑴傳棒者通過聲響,傳遞交接棒資訊(“嗨”、“接”等),接棒者起動慢跑,把握好交接棒時機,然後接棒。

⑵教師與體育骨幹共同示範,區別對待,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4. 示範效果

點出四名體育骨幹學生,作這堂課的效果示範,把學生興趣推前最潮,同時也帶動其他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接力跑各環節技術。

5. 說教學遊戲

器材:籃球、礦泉水瓶、畫兩個圓圈、飛環。

教法:教師觀察與學生同樂。小結評價新穎的遊戲方法。

組織:學生分組協商遊戲方法規則,依新穎的遊戲方法,進行遊戲競賽,利用遊戲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思維能力,以達到全面發展身體素質、積極參與、動腦動手、發揮各人聰明智慧,盡情玩樂。

6. 說放鬆活動:幾個人一組進行放鬆。

要求:充分放鬆

7. 說小結

高中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課文,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個政治風雲激盪、新舊詩風交替的時代,戴望舒攜著中國古典詩歌婉約的深蘊,踏著法國象徵派詩風的輕雲,飽含著純潔而苦悶的真情,用那回環往復的和諧音節,譜寫了一曲幽怨而悽美的雨巷之歌,為中國的新詩領域樹立了一座豐碑。它的音韻、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內涵,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嚐。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以新詩為第一單元來組織文字,顯然突出了它的審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徵的《再別康橋》共同組成一個文字,出現在這一單元,那麼我們就得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中心,在音樂般的節奏中,在優美徜徉的語言中,在迴環往復的結構中,在朦朧如雨的意象中,引導學生去欣賞美,去探索美。

二、說學情

《雨巷》是高一學生接觸的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新詩”,也是被人們傳唱不休的名作。本課恰可以作為視窗,幫助學生認識這個陌生的領域,學會欣賞它,並喜愛上它。以此達到審美訓練的效果。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審美能力的培養目標,根據課文字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認知情況,我由淺入深地設定了如下幾個有層次的教學目標,皆在誦讀中完成:

一讀音韻,品味詩歌的音樂美;

二讀語言,品味詩歌的情感美;

三讀意象,品味詩歌的意蘊美;

四讀內涵,品味詩歌的思想美。

四、說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中“雨巷”“丁香”等重點意象的含義,並由此把握我國傳統詩歌當中的意象情節。

意象是中國詩學的重要概念,是解讀作品靈魂的關鍵所在。在這首朦朧含蓄極富象徵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為重要。將本篇的意象理解與中國古典詩歌傳統意象的解讀結合起來學習,不僅有助於理解本課,也為以後的詩歌鑑賞打下了基礎。

五、說教學難點

理解“姑娘”這一意象,品讀其象徵意味,解讀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詩無達詁”,對詩歌的鑑賞沒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讀要合理,要有依據,必須知人論世。

六、說教法

採用多媒體課件與板書相結合,運用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完成本課。詩歌重在朗讀,所以本課四個環節的解讀都在朗讀中完成。

七、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美的詩歌需要美的心境來欣賞,更需要一顆好奇心牽引著去求索。我的匯入語是這樣設計的:

聽慣了北方衚衕裡粗獷的叫賣,看慣了北國風光的千里雪飄,卻不曾體會,那細雨如絲的江南空氣中氤氳的朦朧與悽婉。一條悠長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紙傘,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點太息般的淚光,若有若無地,飄進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麼樣的意境如此蕩人心腸?讓我們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欣賞那別樣的美。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詩歌,感音韻之美

我不準備一開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紹作者和背景,因為我想努力創造一種讀詩的心境,隨著匯入直接進入一種美的境界,而不想因為作者、背景的介紹而中斷;再者,介紹之後,反而扼殺了學生自己對詩的想象和理解。尤其這首朦朧的小詩,更有多樣的解讀。

初聽配樂朗誦,進入詩境,同時展示江南雨巷的畫面。這詩歌與音樂的結合是那麼完美,而詩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動人的旋律嗎?

再聽配樂朗誦,思考:詩人的音樂美是怎樣造成的?

明確: ①、重疊和反覆手法的運用。(構成聲音和感情的迴環往復,強化了節奏,增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

②、一韻到底,每節押“ang”韻二、三次。(保證了音韻的和諧一致,使詩從頭至尾保持了一種鮮明的音樂效果。)

③、使用排比。

④、雙聲疊韻詞:芬芳、彷徨、惆悵。

教師總結:這些手法的運用形成了一種悠長舒緩、低沉徘徊的旋律,營造了一種悽婉迷茫的意境,加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種音韻美。

2、再讀語言,品情感之美

請一位同學朗讀,讓同學們在與錄音朗誦的對比中,思考:該用什麼語調去讀?

明確:幽怨、低沉、傷感、惆悵

是的,詩中沒有大江東去似的豪邁,也沒有涓涓細流似的清麗明快,而是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憂愁。哪些地方體現出這種感情呢?請學生找出表現感情的詞語。

明確:寂寥、愁怨、憂愁、哀怨、彷徨、冷漠、悽清、惆悵、太息、悽婉、迷茫、頹圮。

這些都是帶有濃厚情緒色彩的雙音詞,藉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

朗讀指導:語速舒緩,注意停頓,帶感情的詞要要從語氣上讀出它的感情來。

(三)深入探究

1、三讀意象,品意境之美

在整體感知了詩歌的音韻和情感後,讓學生再次誦讀,根據剛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並且畫在紙上,並口頭描述。有何物、何人、何景、何情?朦朧、悽清、悠長、寂寥的雨巷該是怎樣的?結著愁怨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又是怎樣的?

詩學,其實是詩畫不分的,真正的欣賞需要視聽嗅味觸覺在想象中融為一體。這樣做旨在培養學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獨立品味,並讓本來朦朧難以琢磨的詩歌有了切入口。

歸納學生髮言,總結詩中的形象。由此引入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紹和拓展。詩歌是通過客觀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來抒發情緒和情感的,什麼樣的景象就會有什麼樣的情緒和情感,什麼樣的情緒和情感就得用相應的景象來抒發。所以詩歌的意象是解讀詩人感情的客觀景象。

為了探究《雨巷》的意象之美,以及通過意象來體會詩人的感情,也可以用換意象的方法來把握。舉例: 姑娘 ——少女 、 雨巷——小路、丁香——荷花或臘梅等 、油紙傘——小花傘 夢——霧。讓學生比較兩種意象的不同的審美效果和負載的情感。

例如:雨巷是悠長、古老、灰暗、迷離、朦朧的,它蘊含著詩人的彷徨、失望、憂愁、等暗淡的情緒,而小路是曲折、遙遠、清晰的,它負載著一種思念、飄蕩、懷遠的感情。

再如:丁香是紫色的,給人的感覺是神祕的、含蓄的,而且在古詩詞中丁香又是愁心的象徵。“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荷花是粉紅或潔白的,給人的感覺是清高脫俗,美麗自賞。

再有油紙傘,做工是精細古老的,顏色是古銅色,所以給人的情緒是懷舊,思念,傷感。而小花傘則是新朝的,現代的,顏色是鮮亮明麗的。給人的感覺是浪漫的、美好的。

“丁香”是我國古詩中常見的的意象,可著重加以介紹,給同學們展示含有丁香意象的古詩句,並以此為例,讓學生學會詩歌的意象分析法。

2、四讀內涵,品思想之美

舒緩的旋律,淡淡的憂傷,把我們帶到了迷濛的江南,如煙的雨巷。是什麼原因讓詩人徘徊惆悵?是什麼原因讓詩人傾注瞭如此愁怨的諸多意象?詩人又為什麼想要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個愁怨的姑娘又是誰呢?

同學們分組討論。小組代表作答。

在熟悉了詩歌的音樂美、情感美、意境美之後,學生達到了探究作品思想內涵的認知高度。在這一環節中,還是在誦讀中貫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而不是把觀點直接灌輸給學生。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樣做給了學生足夠的思想空間,給了他們思想的成果以尊重,同時,也是對作品本身的尊重,教師也能收穫一些意外的觀點。

在同學們討論之後,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學生再次討論,品評先前討論的觀點,回味開始時對詩的理解。這樣,學生對這首詩很可能就有了前後不同的兩種或多種感受,就有了多重的審美體驗,應該說收穫甚豐!

最後,將“多家之言”展示出來,加以總結。

反覆的討論的目的,不是隻要一個結果;要的,是討論中學生思考與探索的過程。學生本課學的怎麼樣,理解的程度有多深,會不會欣賞,懂不懂品詩,在這個環節中都可以檢查出來。

(四)結束語

美是豐富多彩的,清麗明快是一種美,隱逸曠達是一種美,同樣舒緩低沉、憂鬱淒涼也是一種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麗的憂傷。但我們不能為了美而學戴望舒的傷感。畢竟他有那個時代的情緒背景。同學們可以課下再深入地瞭解戴望舒。也可以閱讀一下戴望舒的其他詩作。學習他高潔的審美情趣,學習他高尚的愛國情懷。最後,讓我們再次走進戴望舒,走進他的雨巷。

(再次聆聽配樂朗誦)

(五)作業:

試依照《雨巷》一詩的情境,展開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

範例:

看到油紙傘我們會想起斷橋,想起白娘子與許仙相會的旖旎傳說,想起丹青繪就的江南煙雨,想起少女玲瓏的舞姿,想起輕柔纏綿的歌曲。“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淅淅瀝瀝的春雨滴落在油紙上,想起寂寥的音響,自在飛花、無邊絲雨之中,一個長髮披肩的女子從頹圮的籬牆邊嫋嫋走來,攜著一縷丁香花的幽香,載著一懷焉然極致的心事,有嘆息,但不哀傷,有顧盼,但不悽然。我們彷彿置身於江南雨巷中,感受到一種幽深空濛、迷離縹緲的意境美。

板書設計:

雨 巷

戴望舒

音樂美

情感美

意境美

高中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地球的運動”,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五個方面來解析我的課堂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分析

“地球的運動”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包括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地理意義三個部分。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通過課堂教學達到分析地球運動地理意義的目的,在知識層面要求明顯高於本章其他教學內容描述地球宇宙環境、說出地球圈層結構等教學要求,我認為本節課應該是第一章“行星地球”的中心內容。我們都知道“談天是為了說地”,在簡單瞭解地球的宇宙環境的基礎上,我們從地球運動這一內容入手來向學生描述整個地球的一般特徵,迴歸“說地”這一地理學的本質要求。

由於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教學要求高,教材在本節課中知識量極大,安排了很多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這對教師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將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對於剛剛進入高中的學生而言,很多學生對地理學習有非常濃厚的興趣,這對於解決這一教學過程中的難點有很大的好處;但是由於高一學生空間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的發展還不夠完善,對地球運動相關知識的理解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同時也與在學生心裡形成地理課就是簡單瞭解世界各地的風俗民情的地理學習觀念形成很大的衝突。因而如何將本節課的複雜的知識簡單化、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說理的知識生活化,把知識量極大的教材轉化為學生能夠理解的模組,讓學生在現有的知識構架下完成相關知識的重構與理解,完成相關教學要求,而不至於讓本節知識成為學生地理課程學習面前難以逾越的障礙,喪失地理學習的興趣將是教師的重要任務。

二、說教學目標

參考課程標準和對教材的基本內容的分析,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說出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運動的方向、週期、速度等一般特點,識記太陽日、恆星日、恆星年、迴歸年、國際日期變更線等基本概念

(2)通過讀圖理解地球自轉線速度,角速度的變化特點和地球公轉的軌道以及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狀況

(3)理解黃赤交角的含義和由黃赤交角的存在而造成的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能夠闡述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過程

(4)理解由於地球運動造成的晝夜交替現象和由此產生的地方時和時差現象

(5)學會運用地方時和區時概念進行簡單的地方時和區時的計算

(6)理解由於地轉偏向力的存在而導致的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7)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現象及其變化規律

(8)學會分析由於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形成的全球範圍和不同季節之間太陽輻射的分佈不均的機制和由此導致的五帶和季節變化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速度和週期相關演示活動的學習,比較並概括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異同

(2)通過小組討論活動,動手描繪太陽直射點的運動軌跡,理解太陽直射點的運動過程

(3)通過對不同區域水平運動物體受地轉偏向力影響而發生偏移現象的影象的感知,理解地轉偏向力及其作用特點

(5)通過對晝夜長短變化和正午太陽變化的演示動畫和日照圖的判讀,以小組活動的

形式完成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總結,闡述全球範圍和不同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地球運動及其地理意義的學習,能夠解釋生活中的與之有關的例如晝夜交替、四季變化等自然現象,形成科學的宇宙觀和世界觀

三、說教學重難點

參考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和對教材內容的分析並結合高一學生的認知狀況,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1 教學重點

(1)地球自轉與公轉的異同

(2)黃赤交角與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3)晝夜交替和地方時

(4)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5)四季更替和五帶

2. 教學難點

(1)恆星日和太陽日的區別

(2) 遠日點和近日點的比較

(3) 黃赤交角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4)地方時和區時含義和計算

(5)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6)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四、說教學方法

由於本節內容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多元化而且只是目標的層次要求較高,加上教學內容說理性較強,是整個自然地理教學內容中的典型代表和教學難點,同時學生還未形成成熟的空間思維認知模式,需要教師在認真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採用合理的教學方法來完成教學內容。再次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講解法:由於本節知識說理性質較強,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主要知識點給以準確的解讀,幫助學生理解一些難度較大的知識概念,進而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

2、演示教學法:由於本節課知識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要求高,因而需要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和教具演示的形式對地球運動的方向,太陽直射點的南北迴歸運動以及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等地理規律性知識進行演示教學,以協助學生構建空間思維的概念。 3、分組討論法和案例分析法:雖然知識的說理性強,但是我們也不能用講授法進行滿堂灌,而應該發動學生積極參與到知識框架的建構過程中來,對一些地理規律的運用發現教學法進行分組討論。 五、說教學過程

由於本節內容知識量大,需要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的內容多,學生學習的難度大,因而將本節內容安排在三個課時內完成,第一課時完成“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的內容,第二課時完成“晝夜交替和時差”和“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相關內容,第三課時完成“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四季更替和五帶”的相關內容。

第二課時: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一) 1.匯入新課

情景匯入:16世紀時,“太陽中心說”的創始人哥白尼曾依據相對運動原理提出了地球自轉的理論,可從他提出這一理論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這一理論只能停留在讓人們從主觀上接受的水平,直到19世紀才被法國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學家,用他自己設計的一項

實驗所證實,這就是著名的.傅科擺實驗。這裡我們不再對傅科擺實驗作深入的研究,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閱相關資料,在課外進行探討,今天我們主要來討論一下到底地球自轉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呢?通過日常生活的積累和國中的地理的學習,大家能舉例說明一下是有哪些現象是受地球自轉引起的嗎?(3分鐘)

(設計意圖:通過向學生講授一個關於地球自轉的證明的例子一方面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知道傅科擺及其作用;另一方面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引入地球自轉的影響包括哪幾個方面,通過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以及教師的補充,讓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能夠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了解本節主要的教學內容是什麼) 2.新課講授:

通過對學生答案的綜合,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即地球自轉引起的晝夜交替、地方時和沿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三個內容拋給學生,採用總—分—總的模式進行新課教學,帶領學生逐一探討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的三部分內容,以便於更好地完成教學內容。

(1)晝夜交替現象 通過多媒體演示,讓學生觀察晝夜交替現象以及並讓其思考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指出一方面一個不透明不發光的球體,因而有晝夜現象;另一方面因為地球的自轉,在地球上任意地點會出現晝夜交替的現象。這裡採用多媒體演示不同原因形成的現象是不一樣,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晝夜交替現象的成因。然後逐一向學生講述晝夜交替現象中需要逐一地知識和內容,幫助他們理解晨昏線(圈)、晝(夜)弧、晝(夜)長的區別和聯絡,理解太陽日的意義,由於很多內容和知識概念對於學生來說比較新,在這裡主要採用講授法,通過學生觀看日照圖和對不同的知識概念進行判讀的形式完成教學活動。(15分鐘)

(2)地方時

地方時的講解是地球自轉意義中最為困難的一個環節,因而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用20xx年倫敦奧運會比賽時間安排(以當時間進行安排)的例項承轉進入本節內容的學習,指出不同地方的時間是不同的,通過這個例項講解地方時、區時的含義和計算的相關內容,最後提問學生自己喜歡的奧運會節目是什麼,最後分小組對各自喜歡專案的比賽時間表進行時間換算,制定一個以北京時間為基準的時間表,從而完成教學活動。由於地方時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很多學生無法理解為什麼不同地方的時間不一樣,因而需要採用講述法的形式讓學生理解地方時的第一是在同一緯度上,由於東邊的地點比西邊的地點先看到日出和日落,因而在人們的心中就形成時間早遲的區別,所以我們把同一時刻不同經線具有的不同的時間稱做地方時。同時結合多媒體演示來講解不同的經線地方時不同這一概念,進而引出地方時的計算公式,讓學生計算不同經線的地方時。然後指出地方時使用不方便引入區時的概念,和區時的計算,並指出一些地區主要的分割槽計時方式與區時的區別與聯絡。最後結合例子分組討論完成案例教學活動的內容。(20分鐘)

具體的教學模式如下:

教學例項

由來:地方時使用不方便 解決例項的問題

定義和計算

區時

地方時:定義和計算

幾個重要概念的梳理

(3)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通過一段視訊資料瞭解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全球不同地區的事物發生偏移的現象,借視訊之口向學生講述偏移這種現象,進而帶領學生總結沿水平運動的物體的偏移規律,然

後讓學生完成不同地區物體偏移的練習,熟悉這一方面的內容。(5分鐘) 3.課後小結:

再次總結由地球自轉運動引起的晝夜交替、地方時和沿水平運動的物體的偏移三種現象,讓學生網上查閱資料,瞭解其他由於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提供給學生具體的網址)。 六、板書設計 成因

晝夜交替 晨昏線(圈)

太陽日

地球自轉 地方時:定義和計算 時區和區時 地方時 時區和區時 區時的計算 特殊的計時方法:北京時間等 沿水平運動的物體的偏移:偏移規律

高中說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文章向我們展示了一喜一悲兩個場景:第一幅場景是老人與海鷗親人般的默契;第二幅場景是老人去世後海鷗為老人舉行葬禮的場景,非常感人。

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樂於與人交流,情感豐富,但他們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對文中描繪的情景,僅憑想象難以深刻感受,需教師提供直觀場景圖,配以音樂渲染幫助學生理解。

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與學生的特點,本課時我將帶領孩子們走進文字,去感受老人喂海鷗親人般的感人情景。為此我預設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能正確認讀課本生字新詞,並能理解重點詞及“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等特殊詞語。

2、能抓住文中老人神奇、動作、語言體會老人與海鷗間的親情。

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確定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抓住老人的神態、動作、語言來品悟老人與海鷗之間濃濃親情。

教學環節: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題,語文教學因在教師的引領下充分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受到情感薰陶,併力求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一,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我預設了四個教學環節:一、激發學生學習慾望;二、整體感知,初步瞭解課文主要內容;三、品讀詞句,感悟親情;四、設定懸念,再度激發情感。

下面,我具體說一下我的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教學過程:

一、 質疑匯入。我採用直接入題讓學生讀題後質疑,老人與海鷗之間到底會發生怎樣的故事,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入文字。

二、整體感知,初步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先讓學生自由讀文,讀準生字字音,瞭解課文內容整體感知,同時嘗試解疑。整體感知符合人的閱讀習慣,嘗試自己質疑解疑是孩子的心理期待,同時體會文中“獨腳”等特殊名詞,為課文學習做鋪墊。

三、品讀詞句,感悟老人與海鷗的親情

基於文字特點與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我主要引導學生學習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如親人一般的情感。首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老人怎樣的神情給你印象最深,找找相應的句子讀讀體會體會,然後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我預設了如下兩句話展開教學。

1、談起海鷗,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動起來。

2、老人望著高高盤旋的鷗群,眼睛裡帶著企盼。

為了更好地落實教學,圍繞第一句話,我作了如下預設:

四、設定懸念,再度激發學習情感。

在課進入尾聲時,一石激起千層浪,我出示一幅老人的畫像,四周海鷗翻飛。(插圖)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十多年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可沒想到十多年後的今天卻是這樣一幅場景……下節課我們將繼續來學習。這樣的結尾既讓學生的情感再度升溫又激發了學習的慾望,更為下節課學習打下了情感的伏筆。

高中說課稿 篇5

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揭開貨幣的神祕面紗》。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學方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7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教材是教師執教的依據,也是學生學習的依據。因此,我首先談一談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揭開貨幣的神祕面紗》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經濟生活第一單元第一課第一框的內容。它從學生的日常消費行為入手,形象、生動、系統的講述了商品及其基本屬性、貨幣的產生及其職能以及紙幣的相關知識,它不僅是學生學習後面內容的理論基礎,也是能否引發學生對經濟常識興趣的重中之重,因而本框題的內容顯得尤為重要。學習本框對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重要的意義。

二、說學情

下面我來談一談學情。高一學生對於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生活體驗,具有較高的自主探究的熱情。他們具備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夠通過經濟現象形成一定的規律性的知識,但是還不能上升到理論高度。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注意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授課,讓學生自己舉例,啟用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標要求以及本教材的內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識記商品的概念及其基本屬性、貨幣的本質及其基本職能、理解貨幣產生的過程及紙幣的發行規律。

【能力目標】

通過聯絡生活現象以及對具體材料的分析,認識到貨幣的產生有其必然性,提高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商品貨幣觀念,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四、說教學重難點

依據課程標準,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重點】

貨幣的本質及其基本職能,貨幣產生的歷史必然性。

【難點】

貨幣的本質。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了談話法、小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分析完教材,制定好教學方法,我再來具體談談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將從新課匯入、新課講授、鞏固提高、小結作業四個環節展開教學。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環節一:匯入新課

我會設疑匯入,學生在生活中都有購物的經歷,錢在經濟生活中叫做貨幣,詢問學生貨幣為什麼能購買東西呢,它的本質是什麼呢?從而進入本框的學習。

這樣的匯入方式貼近學生生活,拉近了學生與課堂之間的距離,有利於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順利引出主題。

環節二:新課講授

在新課講授環節,我將從教材的邏輯結構出發,著重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重點闡述“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麼教”等問題。本框題主要通過貨幣的本質、貨幣的基本職能、紙幣、3個方面展開。

1.貨幣的本質

材料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去農貿市場買糧食、蔬菜、水果,到商店去買,油、鹽、醋,這些需要購買的物品都是商品。

材料二:牛奶老闆需要鹽,鹽老闆需要搞頭,搞頭老闆需要咖啡,咖啡老闆需要紅豆,紅豆老闆需要牛奶。

首先我會展示兩個案例,引導學生同桌之間交流,最後明確,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就是商品。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能表現其他一切商品的價值。

之所以這樣設計,能夠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寓學於樂。

2.貨幣的基本職能

接下來我會展示資料。

材料一:有一天,大學生小王非常飢餓,去了超市看到超市貨架的商品標著醒目的價格,最後拿出現金,用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方式,買了一瓶牛奶。小王想要出國留學,所以,用螞蟻花唄買了想要出國的物品,在出國之前,把一部分錢存在中國銀行,另一部分兌換成美元。

我會請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思考,貨幣執行了哪些職能?

最後師生明確貨幣共有五種職能,其基本職能有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其他職能有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的職能。

之所以這樣設計是貨幣在我們生活中被應用,但是學生很少知道其職能,同時小組討論能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增強合作意識。

3.紙幣

我會出示北宋人們用交子購物的視訊,然後請學生思考使用紙幣與使用金屬貨幣相比,有何好處,紙幣是隨意發行的嗎?

學生交流之後,師生共同總結,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紙幣由於製作成本低,易於保管攜帶,不易磨損,因而被普遍使用。但是有利必有弊,假幣也開始在市場上出現,我國依法打擊假幣行為,製造假幣是違法行為,不僅要識別假幣,還要提高鑑別假幣的能力。

之所有這樣設計是讓學生不僅能夠學到知識,還要把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提高辨別假幣的能力。

環節三:鞏固提高

在鞏固提高環節,我會展示馬克思的經典語錄“金銀天然不是貨幣,貨幣天然是金銀”,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鞏固提高,使同學們進一步梳理本節課學過的內容。

環節四:小結作業

根據本框的內容特點及學生學習的特點,我會結合板書內容,採用歸納式小結。通過小結環節,使同學們對本節課形成更清晰的認識。

內容講授完畢,我會給學生布置作業:一是以“我的金錢觀”為題寫一篇小論文,二是請同學們到當地的銀行去向工作人員瞭解辨別假幣的有關知識,並將這些知識和家人及其他同學分享,提高大家辨別假幣的能力。

通過佈置這樣的作業,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並提高同學們的鑑別假幣的能力,增強同學們的分享意識。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無聲的語言,是教師口頭講述的輔助手段,是知識的高度凝集與集中。依據本節課的知識特點,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結束語:各位評委老師,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高中說課稿 篇6

一、 說教材

本節課是人教版國中數學八年級上冊《變數與函式》。本節的主要內容是理解變數與函式的概念。函式是研究客觀世界變化規律的重要模型,它實現了從常量 數學到變數數學的轉變,它解釋了現實世界中數量關係之間相互依存和變化的實質,函式的學習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節是學習正比例函式、一 次函式、反比例函式、二次函式的基礎。學好本節知識為過渡到學習本章正比例函式、一次函式起著鋪墊作用。因此,對它的學習一直是國中階段數學的一個重要內 容。

二、 說學情

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國中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著迅速發展。且八年級的學生求知慾旺盛,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

三、 說教學目標

結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與實際情況,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夠運用豐富的例項,在具體情境中領悟函式概念的意義。瞭解常量與變數的含義,能分清例項中的常量與變數,瞭解自變數與函式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動手實踐與探索,參與變數的發現和函式概念的形成過程,提備考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並感受成功的喜悅,建立自信心。增強對學習的興趣和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熱情。

四、 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學生現有水平及新課標的要求,確立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如下:

重點:瞭解函式概念的形成過程,正確理解函式的概念。

難點:理解變數的內涵。

五、 說教學方法

(一)教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需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採用:啟發式教學法、問答法、討論法。

(二)學法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慧:差的教師只會奉送真理,好的教師則教給學生如何發現真理。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六、 說教學準備

本節課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