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舞蹈培訓>

舞蹈專業術語大全

文思屋 人氣:2.11W

每個行業都有它自己的專業術語和名詞,專業術語其實可可以理解為是在專業交流時對名稱的簡介用語。關於舞蹈,我們耳熟能詳的專業術語名詞就相對更多了,今天,這篇文章就為大家分享一些,我們教學工作上常用的專業術語。

舞蹈專業術語大全

舞蹈專業術語 篇1

1、基訓:

指以舞蹈演員或學員基本能力的訓練。如發展身體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訓練關節的柔軟性,控制身體活動的能力、靈活性和穩定性以及跳,轉,翻等各種技巧。

2、主力腿:

指動作過程中,或者形成姿態時,支撐身體重心的一條腿,稱主力腿。

3、動力腿:

指與主力腿相對而言,非重心支撐的一腿為動力腿, 可做各種屈伸, 擺動等動作。

4、起泛兒:

舞蹈俗語,指動作前的準備姿勢,技巧前的準備動作,都稱作“起泛兒” 。

5、法兒:

指舞蹈時是否得法,即動作是否符合規律,是否有韻味。

6、韻律:

指在舞蹈動作中,人體運動的自然規律造成欲左先右,欲縱先收,以及動與靜,上與下、高與低,長與短等辯證的規律,形成了舞蹈動作的'韻律。

7、身段:

指演員在舞臺表演或訓練中,各種舞蹈的形體動作的統稱。從最簡單的比擬手勢到複雜的武打技巧,如:坐、臥、行、走、甩袖、亮相等都稱為身段。

8、形體:

指演員的身體形態。通用在戲劇中,尤為話劇和電影所常用。話劇和電影演員的身體訓練和舞蹈訓練稱為:形體訓練,這種課程稱為:形體課。

9、舞蹈動作:

指經過提煉和美化,有節奏,有規律的人體動作,是舞蹈藝術的主要表現手段。

10、造型:

是塑造人物外部形象的藝術手段之一。在舞蹈中人們將雕塑性強的動作姿態稱為“造型”

11、亮相:

指劇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場(有時也用於下場)或—段舞蹈,武打完畢之後,在—個短促的停頓中所做的姿態叫亮相,它也是戲曲表演中的一種程式動作。

12、控制:

此處指舞蹈訓練課目的一種。即使舞姿靜止在一個動作上,訓練肢體的控制力量和能力。

13、身韻:

即舞蹈的“身法和韻律”。其基本的動作元素有提、沉、衝、靠、含、仰、移等。它是中國舞蹈中獨具特色的藝術表現技法,體現了中國古典舞蹈風格的特徵。

14、中間訓練:

即站在訓練場地中間做練習。是相對“扶把訓練”而言。

15、留頭、甩頭:

身體開始轉動而頭仍留向原方位不動,稱“留頭”。頭從一方位迅速轉向另一方位稱“甩頭”。例如“轉圈”、“翻身”動作,開始轉體時“留頭”,當身體轉動約180°時,再迅速甩頭360°,以控制旋轉方向、增強動力。甩頭也是亮相時的常用動作。

舞蹈專業術語 篇2

1、立圓:與地面相垂直的圓圈運動路線,也稱“豎圓”。如右臂經右“旁平位”、“上位”、左“旁平位”、“下位”劃一圓圈。

2、上弧線:手臂的運動路線,不是動作名詞。“上弧線”是指手臂劃“立圓”的上半圓運動路線,如:右手臂由左“旁平位”經“上位”到右“旁平位”,這個運動路線即稱“上弧線”。

3、下弧線:與“上弧線”相對稱的下半圓路線。如:右手臂由右“旁平位”經“下位”到左“旁平位|”,這個運動路線稱“下弧線”。

4、雙起單落:“跳躍”術語。雙腳同時向上跳起,一隻腳落地,另一腿停在任何姿態上。上腳動作

5、垂手:手腕放鬆,手自然下垂成指尖向下。

6、提壓腕:手腕上提,同時手指放鬆下垂為“提”,然後手腕下壓、手指上翹為“壓”。上提下下壓時,肘的位置要固定。

7、推指:先在“按手位”十指交叉手心向上(見21頁圖20),然後小臂內轉“手心向外推出,肘伸直(見21頁圖21)。可向下或向前、向上”推指“,這是使手指柔軟的練習。

8、繞腕:“裡繞腕”:先手心向上,然後五指主動踡起,同時“轉腕”成手心向下。“外繞腕”:先手心向下,然後五指主動踡起,同時“轉腕”成手心向上。

9、立掌折腕:五指併攏,指尖向上,掌心向旁,手垂直。臂不動,腕轉動,手做“切”物狀。

10、前斜下位:手臂伸向“前下位”與“前平位”之間的位置,兩臂間距與肩同寬。

11、單託手:手臂上舉,手的位置在頭頂偏前,掌心向“前斜上位”,中指尖與眉梢垂直。

12、雙託手:雙臂都在“託手”位上,兩手手指相距約一拳餘。上體動作

13、晃頭:做法同“傾頭”。“傾頭”連續做,動作幅度縮小。

14、含胸:“勾腳旁開腿”位上低頭弓背,上體前屈,腰椎形成弓形,背似“上弧形”,骨盆固定,眼視腹部。可訓練脊椎鬆活。

15、展胸:“對腳盤坐”位上雙肩向後掰,胸前控,頭微仰,上體的肩、胸完全展開,骨盆固定,肩與地面保持平行線。也稱“腆胸”,“展”與“含”往往是連在一起應用的。可訓練脊椎鬆活。

16、提腰:上體由下至上向右、向左交替晃動,同時將腰椎、頸椎拉直,眼視前方。

17、鬆腰:經低頭再“含胸”使頸椎、腰椎依次放鬆,背似“上弧形”。 下肢動作

18、對腳盤坐:盤腿坐地上。腳心相對、相貼,膝外側部貼地,大腿與小腿的彎曲度為150度左右。“上體”直立,略前傾,以保持平衡。

19、雙跪立:屈膝跪在地面,腳背繃直與小腿貼於地面。大腿與“上體”成垂直,小腿與大腿成90度角。雙腿可根據動作需要或併攏或分開,分開時雙腿相距同肩寬。

20、旁雙吸腿:“仰臥”,屈膝,雙膝向旁開啟,腿外側儘量貼地。“繃腳”腳尖相靠,腳心相對。

21、踮腳:也可稱做“半腳尖”。腳趾踩地,腳跟最大限度提起。

22、碎步:“正步位踮腳”用腳掌著地交替快速地移動,可以向前、向後、向旁。做“碎步”移動時,腿部不要僵直,膝微彎,舞步碎小,上身平穩不要跳動。

23、踵步:“勾腳”腳跟著地,可向前或向旁。

24、蛙跳步:一種是“大八字位蹦跳步”,另一種是“雙起單落”跳落成一腿是“勾腳旁吸腿”,另一腿著地並微屈膝。

25、跳踢步:“正步位”站立,雙腿交替做“後吸腿”,落地時支撐重心腿微屈。在做跳踢過程中,雙腿膝部始終靠攏,上體略前傾,以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