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心理學>心理健康>

你只是不善交際而已

文思屋 人氣:3.18W

多少人,把不善社交,錯當社交恐懼,下面你只是不善交際而已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你只是不善交際而已

傍晚,做完諮詢,收到表妹的微信,簡單粗暴的幾個字:"老姐,救我!"

我來不及多想,立馬撥電話過去,順便在電話待機的短短几十秒,腦補了各種場景:錢包丟了?男朋友提分手了?失業了?甚至還想到了綁架……連自己都不得不感慨腦洞太大,最近,追《蝸牛》中毒。

好在表妹電話接的還算迅速,沒有讓我的腦洞繼續擴充套件下去。

"姐,我好像得社交恐懼症了",聲音中明顯帶著幾絲哭腔。

"你,社交恐懼?"顧不得電話那頭哭泣的她,我竟毫無共情的樂了。

我的這個表妹,雖算不上交際達人,也是活波開朗愛說愛笑討人愛的主,幾天不見,居然得上了社交恐懼,怎能不樂?

問明緣由,才知道,原來是工作惹的禍。

表妹剛剛大學畢業,進了時尚行業從事公關工作,原本以為是光鮮亮麗、有趣體面的活兒,卻在連續陪部門主管參加了幾次時尚大趴後,連說話的勇氣都沒有了。

別人一襲長裙,舉著酒杯,踩著10釐米的高跟鞋驕傲的像個公主,表妹穿著剛剛買來的人生第一雙高跟鞋,站立都困難。

別人一見面"親愛的長,親愛的`短",彷彿是上輩子走散的姐妹,表妹卻只能尷尬的附和著,心裡想著:"我們不過是上個月剛剛見過一面而已,我還不知道你姓什麼"。

幾次下來,領導也對太過拘謹的表妹有些不滿,表妹自然愈發抗拒這樣的場合。於是,編了個生病的藉口,躲了今天的活動。可一個人越想越覺得自己不爭氣,覺得自己有病,才給我發了那條微信。

我聽罷,直接了當的跟表妹說:"姑娘,你只是還未習慣社交場合的交往方式而已,不是社交恐懼。"

想來,社交恐懼症應該和強迫症、抑鬱症一起,並稱為三大"最易冠名心理疾病"。我的來訪者中,也有不少所謂的"社交恐懼症"患者。

來訪者A說:"我得了社交恐懼症,因為不喜歡參加同學聚餐。"

來訪者B也得了社交恐懼症,原因是看著同一個辦公室的同事跟領導談笑風生,好不自在,而自己跟領導同乘一部電梯時,只會低頭看鞋。

來訪者C說,在國外留學,同學特別喜歡週末去酒吧,而他只喜歡躲在屋裡看書。

……

可是,以上這些,不過是性格內向或不善交際,甚至只是個人交友習慣罷了。真正的社交恐懼症要嚴重得多。

究竟什麼是社交恐懼症?

從定義上來講,社交恐懼症是這樣的:

它是恐懼症中最常見的一種,是一種以過分懼怕社交活動為主要表現的神經症。患者明知恐懼反應是不合理的但無法控制,而且伴有明顯的焦慮及自主神經症狀,並極力迴避社交活動,或帶著畏懼去忍受,影響其正常活動。

社交恐懼症的核心症狀圍繞著害怕在小團體中被人審視,一旦發現別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頭、不敢與人對視,甚至覺得無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場合演講,集會不敢坐在前面,所以迴避社交,在極端情形下可導致社會隔離。社交恐懼常常伴有自我評價低和害怕批評等心理活動,會有臉紅、手抖、噁心或尿急等症狀。

社交恐懼症主要表現在三種情況:一種患者只害怕當眾發言,還有一些患者對許多社交環境存在中等恐懼,最後一種是對很多社交環境都有強烈的恐懼,從當眾發言到只是和其他人交談,這些人是綜合社交恐懼症患者。

社交恐懼症與內向有什麼區別?

社交恐懼症與內向的區別主要在內心體驗上。

簡單來說,內向的人感受到的更多是"害羞",而社交恐懼症患者感受到的更多是"焦慮"和"恐懼"。

就拿當眾發言這件事來說,其實很多人在當眾發言時都會感到有些緊張,這種緊張背後是"害羞",是怕自己說不好。事實上,很多人都會害羞,一項經典的"害羞"研究發現,40%的人認為自己害羞,而90%的人承認自己曾經害羞。

但社交恐懼症患者體驗到的不是"害羞",而是"恐懼",他們會發抖、出汗、頭腦混亂、眩暈、心跳加快,嚴重時,甚至導致驚恐發作。

為什麼會患上社交恐懼症?

一般來講,具有膽小、多疑、自卑、害羞、內向、依賴等人格特徵的人群會比較容易患上社交恐懼症,他們一般自尊心較強,對他人的評價極其敏感,害怕被別人拒絕,亦或者對自己的外貌或者能力沒有信心。

同許多疾病一樣,社交恐懼症的患病原因與早期家庭教養方式有關。

就像我的一個來訪者,因為父親是軍人的緣故,對其言行舉止,說話做事都有一套嚴格的標準,一旦違反必受父親責罵。工作以後,他發現自己每說一句話,都要斟字酌句,生怕犯錯,但這樣做的問題,就是常常跟不上別人談話的節奏。常常大家已進入到另一個話題,他還停留在上一個主題,糾結某句話該不該說。慢慢地,他覺得自己腦子比別人笨,再後來,便不願多跟別人講話,性格也逐漸孤僻起來。

除了教養方式過於嚴厲以外,家長的過度保護也會使孩子患上社交恐懼。比如我的另一個來訪者,讀到高中也沒自己洗過一次襪子,出門旅行父母必然陪同,並順帶著連酒水飲食藥品一一準備妥當,一路上又是提包又是遞水,活脫脫一副皇上巡遊的架勢。只要他一提出要自己出門,母親便抹著眼淚,哭訴著各種不放心。久而久之,來訪者真真變成了籠中的小鳥,直到某天他想飛出來,才發現羽翼已斷,處處碰壁,於是,開始恐懼與別人接觸。

此外,社交恐懼症也很有可能是由生物原因造成的。2000年在上海召開了有關社交恐懼症的研討會,主講人美國著名精神病學教授戴維西漢先生說,社交恐懼症的發病是因為人體內一種叫"5-羥色胺"的化學物質失調所致。這種物質負責向大腦神經細胞傳遞資訊。這種物質過多或過少都可引起人們的恐懼情緒。

如何診斷是否患上社交恐懼症?

關於社交恐懼症的診斷,以下是具有臨床意義的社交焦慮症診斷標準(DSM-5),大家可以對照自測。

A.在一種或多種社交情境下都感到顯著的恐懼或焦慮。社交情境例如:與人互動(談話,見一些不熟悉的人等),被觀察、被注視(吃飯或者喝水等),在其他人面前表現(如發言等)

B.擔心自己的表現(或者讓別人看出自己的焦慮)會被負面地評估(例如會讓自己尷尬、導致別人拒絕自己等)

C.幾乎所有的社交情境都會喚起這樣的焦慮或恐懼

D.由於極度的害怕或焦慮,患者會主動迴避社交情境

E.這種害怕或焦慮是不合理的,相應的情境本不應該激發這樣的恐懼(意思是說,假如一個在戰場上生活的,情境本來就可怕,那就不符合這條標準)

F.這種恐懼、焦慮、迴避通常會持續半年以上的時間

G.這種恐懼、焦慮、迴避給患者帶來了不可忍受的痛苦,或者給ta實際的社會生活功能造成了顯著的影響(例如無法好好上班、工作、交朋友)

看過這些標準,有沒有覺得自己離社交恐懼症還隔了十萬八千里?

如果不幸覺得自己符合以上全部,記得一定要考慮接受專業幫助。切忌強迫自己去見人,去社交,不僅會讓自己難受,更重要的,社交恐懼症患者因為長期與人交往較少,缺乏社交經驗,如果逼著自己社交,會更加容易受挫而使症狀加劇,一定要在心理醫生的陪同下,逐步改善。

當然,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無非是不喜社交、不善社交,安然的享受讓自己舒適的方式就好。

TAGS:不善 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