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心理學>心理健康>

期望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影響嗎?

文思屋 人氣:3.15W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幾乎是中國父母發自內心對兒女的期盼。“過去我們沒趕上好時候,我們受了很多的苦,一定要讓我的兒女好好讀書,不讓孩子重蹈我的覆轍,我們要把孩子的路設計好,讓孩子努力讀書,考個好大學,長大後出人頭地,不讓孩子像我這樣活著。”這是現在大多數父母的內心獨白。

期望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影響嗎?

最近很多媽媽給心理諮詢中心打電話:“我該怎麼辦呢?我的孩子17歲了,在傢什麼都不用他幹,只要他好好讀書就行,我和他爸都是雙職工,平時工作都比較忙,合計讓他好好讀書,長大別像我們這樣,他就是不聽話,馬上大學聯考了,總往網咖跑。我都快急死了。跟他說話,也不理我。從小的志願就是考上清華,中學時還挺認真,不知怎麼了,一到高中,整個人都變了。你們這的老師能幫助他嗎?後來經諮詢瞭解到,父母對孩子在學習上要求很嚴格,從小就給孩子樹立考清華的志願,通過進一步瞭解,孩子的父親從小的`夢想就是考上清華大學,但由於種種原因,沒考上,只考了一普通大學,非常不滿意,工作上也覺得鬱郁不得志,平時常鞭策孩子努力學習。孩子主訴很壓抑,壓力很大,對學習提不起精神,除了上網,對別的事情都不感興趣。感覺父母不理解自己,只知道關心他的學習,沒有一點價值感,感覺活得很沒意思。”

通過本案例不難看出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把自己無法實現的願望都寄託在了孩子身上了,而孩子表現出來的並不是永往直前,相反表現確是很無力很壓抑,為什麼會這樣呢?父親或母親是獨立的個體,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生命執行軌跡,如果父母把自己的願望和理想都讓孩子去幫忙實現,孩子是否一定能實現呢?孩子一定有信心實現嗎?不實現感覺對不起父母,硬要去努力又感覺自己的能力無法做到,孩子勢必陷入糾結衝突,況且即便孩子幫父母圓夢了,又能怎麼樣呢?父母高興了,那孩子自己的願望又由誰去實現呢?孩子的心態又是怎樣的呢?當孩子拖著父母的夢想時,屬於自己的夢想或願望就會被壓抑,孩子依然找不到開心的感覺,依然感覺沒意思,因為他沒有為自己在奮鬥,依然找不到活著的價值。可能連最起碼的家務活都不會幹。

那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專家說,“即便是骨肉親情,也要注意界限,父親或母親的夢自己去圓,圓不上的話需要不斷的降低期待,坦然面對並接受。不要因此而牽連孩子,孩子的事情由孩子自己去完成,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完成自己要乾的事情,他就會有動力,他便會獲得價值感,自然會精神煥發充滿活力。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走得穩健踏實。父母給孩子設計的路未必就適合孩子,父母設計的會更加適合父母。

不見風雨何以見彩虹,孩子成長的路上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酸甜苦辣唯有親身經歷了才會更加懂得珍惜,人為的剝奪與替代只會阻礙孩子正常成長。

還有一個與期望有關的案例:女孩,25歲,上班總遲到,瞭解情況得知,自6歲開始父母離婚,與父親一起生活,父親疼愛有加,什麼事情都幫女兒安排好,大學畢業後託人幫女兒安排工作,要求女兒按父親的方式生活。女孩主訴,“每天晚上都會失眠,早上起不來,經常遲到,感覺在工作中找不到價值感。總感覺自己什麼也做不好,父親說我什麼都做不好,什麼事都幫我安排好了,我很感謝爸爸,覺得爸爸很重要,也不缺錢,但我就是不開心。”

通過本案例可以看出,似乎父親帶的不是女兒,而是像捧著水晶球一樣捧著女兒,不期望她幹什麼,只要看著就高興,但女兒畢竟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她有自己的生命追求,沒有精神養分個體就會逐漸的枯萎!那麼怎麼做才能讓生命個體充滿活力呢?瀋陽七彩生活家庭教育專家認為:尊重個體的存在,相信個體的價值,理解個體的感受。表現在家庭中,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要恰當,期望太多或太少都會阻礙孩子健康成長。那怎樣的期望才算恰當呢?當你的期望與孩子的內在需要或願望及能力相吻合時是恰當的,此時孩子的主觀願望與父母的客觀願望相統一,父母的期望與孩子同頻,助推孩子的成長方向,孩子的潛能和動力被激發,孩子自然會充滿力量,幹勁十足,永往之前,健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