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心理學>心理健康>

心理:孤獨易致病

文思屋 人氣:1.82W

人是社會性動物,長期處於孤獨中的人,基因活動會受到影響,進而導致免疫力失衡,更容易得上傳染病、高血壓、失眠、癌症等疾病,甚至早亡。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理:孤獨易致病,歡迎閱讀。

心理:孤獨易致病

孤獨在全球蔓延

孤獨對每個人來說都不陌生,並在全球範圍內瀰漫著。首屆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上釋出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6.9萬參與者中,九成人有孤獨感。國內某婚戀網站進行了一項8.5萬人參與的大型調查,結果發現,89%的男性和82%的女性表示,孤獨感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強。歐洲一項調查則表明,約1/3的人經常感到孤單。

孤獨就像病毒,擴散到每一個社會群體。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發現,我國農村有35.1%的老人經常感到孤獨。還有一項針對近1.4萬名城市老人的調查發現,四成人有孤獨、壓抑之感。儘管處於大集體中,但社會變遷也讓本應天真活潑的孩子和學生們陷入孤獨。某兒童娛樂網站去年釋出的一份報告顯示,在參與調查的15萬名兒童中,有37.2%的感受到孤獨;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釋出報告顯示,六成大學生覺得孤獨。

每個人所感受到的孤獨感也不盡相同。在廣州崗頂工作的王子航告訴記者:“每到小長假,我就備受煎熬。身邊有家的同事其樂融融,我卻只能翻開電話簿,對著幾百個號碼發呆,找不到一個能聚聚的人。”44歲的外企中層領導周茂玲儘管每天迎來送往,但也有著常人難以理解的孤獨。“每天應酬不斷,大家笑臉相迎,回過頭就形同陌路,這種孤獨感難以訴說。”山東煙臺的張翠蓮年近古稀,更有著無盡的寂寞難以打發。她把4個孩子拉扯大,全都飛到了大城市。“我原本盼著過年,現在又有點害怕。一過初七,甚至有時候初五剛過,孩子們就要回去工作了,又剩下我一個人”,剛熱乎起來的心窩又復歸寂寞。

孤獨的危害相當於每天抽15支菸

上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做過一項著名的孤獨實驗。研究者將受試者關在隔音房間裡,讓他們戴上半透明的護目鏡、棉手套,儘可能減少聽覺、視覺、觸覺等刺激。除了進餐和排洩外,受試者必須24小時躺在床上。結果,儘管實驗報酬很高,但幾乎沒人能堅守3天以上。到了第4天,受試者會出現雙手發抖,不能筆直走路,應答速度遲緩,對疼痛敏感及出現幻覺等症狀。可見,孤獨感對人的身心健康危害巨大。

美國楊百翰大學一項涉及30萬人的研究表明,孤獨感的危害相當於酗酒或每天吸菸15支。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系學教授約翰卡西奧波指出,孤獨感會增加人體壓力激素皮質醇的水平,從而削弱免疫系統,使人更容易生病,孤獨者的血壓比正常人高出30毫米汞柱,心臟病和腦卒中的患病率是正常人的3倍。美國、芬蘭和瑞典三國聯合研究發現,孤獨的生活方式使癌症的發病率增加2~3倍。美國加州大學一項針對60歲以上老人的調查發現,常感孤獨的人,壽命減少6年。

中科博愛心理醫學研究院院長傅春勝告訴記者,孤獨是一種相對封閉的心理狀態,是因為感到自身與外界隔絕或被排斥而產生的苦悶心情,甚至導致抑鬱狀態。多由下面幾個原因導致。

首先,中國是一個“熟人社會”,熟人之間的交往會增加人們內心的安全感、歸屬感,讓人們感受到溫暖與快樂。但現代社會要的是高效,導致友誼“快餐化”,熟人越來越少,情感無處寄託,只能任孤獨蔓延。價值觀實用主義化也讓人容易產生自我封閉。

其次,社會競爭日漸激烈,尤其是中年人要養家餬口、要為事業打拼,難免會忽略孩子、父母的心理需要,讓他們陷入孤獨中。對老人而言,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指出,人的社會關係有“三圈”:外圈是日常生活圈子裡的人;中圈是同事、朋友;內圈是親屬。老人退休主要失去中圈,這時需要家人圈來彌補,但大城市的“漂族”一年回家的時間屈指可數,他們的父母往往“三圈”盡失。

再次,通訊技術日漸發達,讓人們實現了“天涯若比鄰”的願望。但美國哈佛大學公共政策專家羅伯特普特曼發現,電話、網路縮短了時空距離,人們的圈子反而越來越小,生活更加私人化。傅春勝認為,在與人交流時不停擺弄手機,對方會覺得你缺乏誠意,導致人際關係淡漠、疏離。

最後,性格因素與孤獨感有關。心理學先驅榮格認為,內向者的興趣集中在自己的思想、觀點、情感和行為上。傅春勝指出,內向的人通常內心缺少安全感,在眾人面前缺乏表達自我的勇氣,總擔心自己的想法不受重視或不被肯定,從而選擇沉默的方式與外界隔離,同時他們對內在自我世界的過度關注易引發孤獨感。

孤獨是可以擺脫的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進中心測評部主任肖震宇說,孤獨是可以擺脫的,前提是要多經營自己的內心世界。

第一,戰勝自卑。自卑者總感覺自不如人,所以不願跟人接觸。肖震宇建議,這些人不妨試著與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

第二,隨時保持聯絡。不要在感到孤獨時才想起朋友,而要有意識地經常與好友保持聯絡。這樣的密友無需太多,三五個就好。時常想著為他們做些什麼。

第三,認識新朋友。孤獨的最大對手是新事物,肖震宇指出,多通過朋友去認識新朋友,主動接近別人,給自己的生活增添新元素。要記住不要以自我為中心,多為別人考慮。

第四,培養一門興趣愛好。當覺得孤獨的時候,可以專注於自己的愛好,平時還能和圈子裡的同道相互交流。

第五,鍛鍊身體。感到孤獨不妨出門鍛鍊一下身體,有助於大腦分泌多巴胺等讓人興奮和欣悅的`化學物質,引發積極情緒。

最後,換張笑臉。肖震宇說,沒人喜歡整天愁眉苦臉或者一臉清高孤傲的人。不妨每天早上照照鏡子,看看這張臉能不能讓自己感到親切。

另外,對孩子來說,陪伴最重要。不管多忙,週末也要拿出一點時間陪孩子一起玩。對老人而言,離家的孩子要經常與父母聯絡,爭取每天打個電話,哪怕就告訴他們“我挺好”。時間充裕時可以聊些讓老人開心的話題。

擴充套件閱讀

心理

心理是人類在情感世界裡流動的過程和結果。具體指生物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映,心理的表現形式叫做心理現象,心理比較脆弱的人,會更容易體會到別人的情感體驗、情緒變化,從而也會更善良,更會去幫助那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

包括人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特性,每個人的心理活動都有一個發生、發展、消失的過程。

人在活動的時候,通過各種感官來認識外部世界事物,通過頭腦的活動思考著事物的因果關係,並伴隨著喜、怒、哀、樂等情感體驗。這一切都折射著一系列心理現象的整個過程,即心理過程。其性質可分為三個方面,即認知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即知、情、意。

心理現象的概念

心理現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中最複雜的現象之一,一直為人們所關注。心理是大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應,意識是心理髮展的最高層次。心理現象又可分為兩大類,即心理過程和人格。認知、情緒情感和意志是以過程的形式存在的,它們都要經歷發生、發展和消失的不同階段,所以屬於心理過程。人格也稱個性,是指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在不同環境中一貫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影響人的外象和行為模式的心理特徵的總和,包括:需要、動機、能力、氣質、性格等。在一定意義上,人格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通過心理過程表現出來的。

TAGS:致病 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