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心理學>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文思屋 人氣:3.16W

身心健康成長,對一個人的一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之中。” 學生的許多心理品質是在課堂環境、課堂生活中形成的。有著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語文課程(尤其是作文教學)更是學科滲透的強項科目。在我的教學中我努力的把國小生的心理教育與作為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作文教學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主要是通過:目標的結合;內容的結合;過程與方法的結合來完成的這一嘗試的。

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關鍵詞】作文教學;心理健康;結合;滲透

在教學中深深的感受到國小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對一個人的一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之中。” (《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國小各學科的教學活動是學校最主要最基本的內容,是學生生命歷程的一個重要階段,學生在學校的時間大部分是在課堂上度過的。學生的許多心理品質是在課堂環境、課堂生活中形成的。有著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語文課程(尤其是作文教學)更是學科滲透的強項科目。

我是工作在一線的一名語文教師。在我的教學中,我利用語文學科的特點,嘗試著對我的學生們進行著心理健康教育。下面就我的工作實踐把我的體會和取得的點滴經驗做一淺談。

一、目標的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指的是除了培養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外”,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勞的和諧發展”。識字寫字、閱讀、寫作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心理教育課程中的智慧和創造性訓練,即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而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正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終極目標。作為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學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是國小生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是客觀生活在作者頭腦中的反映。“言為心聲”,作文應該是小作者心理的“反光鏡”,作文教學歸根到底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過程。

二、內容的結合

要強化寫實作文中觀察與記憶力的培養。學生寫實作文的通病是對所表述的事物因為觀察不仔細,不善於記憶,往往言之無物,寫不具體。因此,在作文教學中適當地安排“觀察作文課”,讓學生到社會和大自然中,在觀察作文的過程中,讓學生感悟到觀察不僅是寫作,也是任何一種專業活動都不可少的能力,並且在觀察目的性、永續性、精確性與速度等方面有意識地培養自己。還可以安排“聽記作文”、“複述作文”等,訓練學生掌握記憶的方法和技巧。

要激發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想象力的發揮特別與環境氣氛有關,過於嚴肅和緊張的課堂氣氛會壓抑學生的想象力。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應適當減少命題作文,增加“擴寫”、“續寫”、“改寫”、“看圖作文”(自己畫畫寫作文、自己找畫寫作文)、“童話作文”、“假設作文”、“寓言作文”等有利於發展想象力,有利於創意表達的作文訓練。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營造一個寬鬆愉快、有利於學生想象力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思想的領域中自由的飛翔,激起更多具有創意的思想觀念。

國小生的人際關係較為簡單和單純,主要包括同學之間、學生與老師的關係、孩子與家長的關係。如果因為他們簡單和單純而忽視了教育和引導,也會影響他們與同學、老師與家長的交流,影響學習和生活。在作文教學中,可適當安排《我與某某同學》、《我與老師》、《我與爸爸(或媽媽)》等作文題進行訓練。在訓練的過程中教育學生要團結同學,尊敬師長,體諒父母並學習對待同學、老師、父母正確的態度和行為方式。

三、過程與方法的結合

教學理念與教學策略:“自主式”教學。

“自主式”教學,是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是當今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學中的具體實踐。自主,不僅是一種教學理念,也是一種教學決策、能力特徵,還是一種人文精神。正是由於尊重、關愛、信任學生,才使學生對作文課興趣盎然,煥發出生命的活力,開掘出創新潛質。在作文教學中,學生性之所至,情之所動,盡情地表現他們的喜怒哀樂,真誠地袒露他們的童心、童趣。

下面我以執教的1節高年級作文課《我生氣了,怎麼辦?》為例,試談作文指導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與方法。

1.啟動真情

導語的設計是“你最喜歡寫什麼作文?”進行選題,理清思路,讓學生試著表達,從而匯入“生氣了,怎麼辦?”這個課題。接著用半節課時間讓學生充分傾吐、述說。先在小組裡說說哪一件事使自己生氣,生氣時的表現(神態表情與行為),然後全班交流,教師誘發學生傾吐真情實感,組織交流,認真傾聽,接納學生各種真心話。

2.自我感悟

當學生真實地在作文課上說出了以前不敢說的`真話(這些真話裡大部分是不良情緒的表現),教師不說教,不強行灌輸,不用簡單的道德判斷方法做裁判員,而是通過指導、引導、誘導、輔導,讓他們去感悟、領悟。我出的衝刺題是:“能不能通過自己的智慧,想出比原來解氣時更高明的一兩種新方法?”國小生往往這樣,平靜下來,在教師的鼓勵下,通過反思與同學的討論,調節了情緒,疏導了心理問題,於是解氣的好辦法多了:找人傾吐、拳擊枕頭(或布娃娃)、寬容搞運動、寫日記遺忘、看電視聽廣播、看幽默笑話書、欣賞風景、聽音樂……

3.自由寫作

第2節課,讓學生根據自己不同的感悟,自由選擇“我生氣的原因,生氣時的表現,想出瞭解氣的好辦法”三個片段中的一個片段,選擇適合自己的思維特點的方式寫作,可以以文為主配插圖,也可以寫圖為主配解說詞,讓學生用半節課時間獨立地迅速地把自己的感悟與情感寫下來,然後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4.教師示範

在學生充分交流作文草稿後,教師寫自己生氣及化解的“下水”文亮給學生,讓學生評說,與學生進行情感與文章的交流,師生互動,啟發學生進一步修改草稿,寫好全文。

上述例項僅僅是作文課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結合學生情緒調節的過程與方法。根據《中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規定的國小中高年級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內容,具體教法、學法也是不同的,有變化的,但是無論內容怎樣變,都要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過程,從而在作文教學的全過程中,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做事和學會表達,全面提高國小生語文素養與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