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心理學>心理疾病>

庸人自擾的你

文思屋 人氣:6.67K

庸人自擾泛指本來沒有問題而自己瞎著急或自找麻煩。下面小編想跟你一起談談庸人自擾的你。

庸人自擾的你

  

案例一:“我對他好,他就必須對我好”

一位女大學生剛剛進入大學就失戀了,感覺自己都要崩潰了,半年都無法從失戀的痛苦中走出來,於是含著淚走近了諮詢室。“他以前高中時候對我很好,而我對他不理不睬,怎麼一上大學他就像變了個人似的,他對我很冷漠,我對他開始百般熱情,每天主動給他打電話、發簡訊,噓寒問暖,可是他卻還要跟我分手,憑什麼這樣?難道我對他好還有錯嗎?”這位女生百思不得其解,她覺得人生沒有了方向。

案例二:“我是一個失敗者,我肯定不能完成那件事情”

一位外表陽光的男生這樣訴說道,“大學聯考我沒有考好,我在班裡一直是第一名,大學聯考卻只考了第五名,我好失敗,現在進入大學了,我卻什麼都不想參加,看著同學們每天忙碌的身影,我感到我像行屍走肉一樣,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我覺得自己再也找不回以前的自信了,看到考試、比賽和競爭我就不敢去碰,我知道自己肯定會失敗。”他還在努力找回自己。

案例三:“我腸胃不好,肯定是得了怪病”

一位身材嬌小的女生來到諮詢室,情緒低落,不大愛講話。諮詢師瞭解到,前幾年來訪者的'母親因為癌症去世了,自此以後就覺得人生沒意思,痛苦了很長時間,每每提起便會痛哭流涕。“我再也不會有母愛了,我每天都無節制的吃東西,吃了又吐,吐了又吃,只有這樣我才有安全感。我的腸胃一直不好,我是不是也得了怪病,我不敢和別人說。”經過諮詢師瞭解,該女生腸胃功能受到一定損傷,但醫生建議通過合理飲食可以得到調節。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人說起這些想法,或許我們自己也會情不自禁地反思一下自己。這些“憑什麼”、“怎麼可以這樣”、“完了完了”、“我必須做好”、“肯定不行的”等等想法都是我們的一種信念。不同的信念或想法就會導致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20世紀50年代,埃利斯(Alice)在美國創立了心理諮詢的合理情緒療法,又稱認知行為療法。合理情緒療法的基本理論主要是ABC理論,人們一般認為事件會引起結果,而他認為事件A(accident)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這些信念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而錯誤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常見的非理性信念有三種,即絕對化要求(“我一定要成功”、“我必須打敗他”、“我註定做不到”)、過分概括化(“我很失敗”、“我能力不行”、“我很自卑”)、糟糕至極(“一切都完了”、“我肯定有病”、“人生沒有意義”)。這些信念在不經意間影響了我們的生活,甚至將我們的生活弄的亂七八糟。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人生還有另一面色彩?不妨我們將那些“憑什麼”、“怎麼可以這樣”換成“我思考一會兒”、“我願意接受”。其實,人生本沒有那麼痛苦和糟糕,也沒有那麼多的怨恨自卑,很多都是源於我們的不合理信念。雖然困擾很多,但只要樹立合理信念,以積極陽光的心態去迎接適合自己的挑戰,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庸人自擾”?

TAGS:庸人自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