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心理學>心理學與生活>

心理學能讓人們生活更美好

文思屋 人氣:2.76W

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馬丁·塞利格曼曾談到,如果用三個字概括當今心理學的現狀,他認為是“不夠好”。因為大多數心理學家只關注負面元素,比如人為啥會得抑鬱症、如何治療抑鬱症,卻忽略了積極、健康的元素,比如為何有人身無長物卻非常滿足。

心理學能讓人們生活更美好

於是,他建立了積極心理學流派,致力於發掘人類心理中閃光的一面。本期,《生命時報》記者專訪積極心理學專家、美國愛荷華大學心理測評與研究中心副主任伊娃·肖恩博士,請她談談如何用積極心理學改變我們的心態。

《生命時報》:積極心理學目前在全球備受關注,這個心理學新流派倡導的是一種什麼理念呢?

伊娃·肖恩:積極心理學關注人們生活中正面、積極的元素,試圖找到讓人快樂和幸福的要素,並將其運用到生活中,讓每個人在面對苦難時更有適應力和主動性,獲得希望和動力,從而改善生活狀態和心態,獲取幸福。

《生命時報》:那是不是說,積極心理學比傳統心理學更能幫助我們呢?

伊娃·肖恩:這並不是說傳統的病理心理學是過時的、無用的。在我看來,傳統心理學和積極心理學就像是陰和陽,兩者可以和諧共存、相互促進。一方面,在出現心理問題、患上心理疾病時積極尋求治療;另一方面,還要朝幸福和快樂的目標不斷努力。

《生命時報》:在積極心理學家看來,快樂和幸福的定義究竟是什麼?

伊娃·肖恩:在積極心理學中,我們說有3個層面的幸福。第一種叫“愉悅的快樂”,也就是感官上的快樂,比如吃到美食、聞到香味、聽到美妙的音樂等。第二種叫“好日子的快樂”,具體指的是“我運用自己的人格力量獲取了什麼”,比如擁有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有一個讓自己廢寢忘食的愛好等。第三種快樂叫“有意義的人生”,核心是貢獻,比如“我對別人有何幫助,對世界有什麼正面影響和貢獻”。在此基礎上,我認為,一些細微的想法和態度就能幫我們獲得快樂,比如時常抱著感恩心和同情心對待他人。

《生命時報》:在諮詢生涯中,您覺得讓來訪者不快樂的`原因有哪些?

伊娃·肖恩:焦慮是一個重要因素。很多人會時常體會到焦慮,比如針對不確定因素的焦慮以及因某些改變所誘發的焦慮等。此外,親密關係中的矛盾衝突、缺失家人或朋友的支援以及罹患疾病,都是常見的不快樂因素。

《生命時報》:我們該怎樣幫助不快樂的人?舉個例子說,假如有人因為沒錢而不快樂,您會如何開導他?

伊娃·肖恩:積極心理學鼓勵我們發現積極的元素,並運用正面思維帶來的希望和動力應對挑戰。對於因沒錢而不快樂者,我會幫他認識到,雖然他正在做的事還沒有帶來充足的金錢回報,沒能滿足物質需要,但這件事或許很有意義,值得被肯定,以此賦予他信心和動力,在解決問題時充滿希望,更有毅力。再比如,有人因被上司批評而煩惱,應該思考從中能學到什麼,今後該如何改進,同時要盡力避免自責、自卑,而要意識到,人人都會犯錯。這麼想,就能將挫折轉化為動力。

《生命時報》:對於前來尋求心理幫助的人,您是怎麼幫助他們的?

伊娃·肖恩:我常用積極心理學裡的“人格力量”概念。來尋求心理幫助的人往往覺得自己有問題,比如“我成績不好,所以不是好學生”,“我總在戀愛中受挫,所以不是個好男友”等。此時,我會把他們的注意力引導到相反的方向,幫他們尋找人格中潛藏的力量。比如讓其思考,“作為學生,我有哪些成績值得自豪”,“作為男朋友,我為這段感情付出了什麼”。這樣做能幫來訪者重鑄自信,提升自我意識和自尊心,從而克服困擾他們的問題。

《生命時報》:學習積極心理學對個人而言有何幫助?

伊娃·肖恩:拿我前面提到的人格力量舉例,找出自己人格中潛藏的力量,就能讓我們認識到自己性格中的強項以及興趣所在,從而給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作參照,在選專業上也有幫助,甚至有助於改善人際關係。

《生命時報》:生活中,您是否會用積極心理學來幫助親人或身邊人?

伊娃·肖恩:我一直都在使用積極心理學幫助身邊人。比如,我常常跟孩子們做一個“三件幸福的事”小遊戲:每天晚上,我們都會坐在一起,彼此分享遇到的好事。這可以是很小的事,比如“今天天氣特別好”,或者“我考試拿了滿分”。這樣能提升正面感受,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再比如孩子犯錯了,如果不是原則性錯誤或者後果不太嚴重,我就會用積極心理學技巧加以引導,鼓勵像主動承認錯誤之類的積極行為,避開衝突和爭端,有時效果更好。但出現打架、偷竊之類的行為,我就會採取強硬措施,比如閉門反省等,讓他們意識到類似行為不能被容忍。

與人打交道,我會用人格力量理論。比如遇到不聽勸的人,許多人可能會與之斷絕來往,但從人格力量觀點看來,這份固執也可以被解讀為“持之以恆”。此時,我就會試圖利用積極的這一面幫他們獲得成功。

TAGS: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