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心理學>心理資訊>

國中生的心理問題的成因和解決策略

文思屋 人氣:7.87K

“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教育方針對素質教育提出了要求。隨著應試教育向素質的轉軌,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

國中生的心理問題的成因和解決策略

從不同時期的調查結果來看,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村,中學生的心理問題都有增加的趨勢。解決中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目前面臨的一大難題。所謂健康,是指沒有身體疾病,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徵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在學習方面,能夠把求知增長才幹看成一種人生的樂趣,興趣愛好廣泛,努力學習,刻苦鑽研,自覺完成學習任務,善於正常發揮自己的潛能,勝不驕,敗不餒,有滿足感和成就感,能冷靜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待考試既重視又無焦慮感。

2、在個性心理方面,其心理特點與年齡特點相符,能自尊自愛,有較清醒的自我意識,既能悅納自己,又有自知之明,能在學校、家庭生活中,很好地處理與同學、朋友及師長的關係,在集體中受歡迎並有自己的朋友,保持和發展融洽和諧的人際關係,情緒愉快而穩定,善於自我調節,有適應各種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3、在生活心理方面,關心家庭,熱愛生活,尊敬父母,尊老愛幼,真誠友愛,禮貌待人,惜時守信,不過分依賴父母,有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

當前,中學生的心理中存在認識障礙、情感障礙、行為障礙和個性障礙,而心理障礙居首位的是厭學、人際關係緊張、社會交往不適、考試焦慮,不能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不能很好地根據環境的要求來改變自己,產生嫉妒、神經質、偏激、狹隘、自卑等。形成這些心理障礙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先天的,也有後天的,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涉及遺傳因素,生理條件,身體狀況等方面的原因。下面簡單地分析幾種因素:

1、家庭因素。家庭是社會的組織細胞,它是人類最基本的生活組織形式。學生在家庭中生活的時間長,約佔全部生活的三分之二,家長是學生最早的老師。家庭的經濟地位、文化教養、人際關係乃至家庭氣氛等,都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長遠作用。一般來說,凡是家庭教育好的,孩子成長得就比較快些,比較好些;反之,孩子進步就慢,有的甚至會變壞。這樣的正反事例不勝列舉。據對1991年中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88名選手的家庭狀況調查表明,這些家庭良好的物質環境,精神氛圍和教養方式對這些選手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從一些學生產生不良品德和性格的原因分析,有人對農村學生做了一次調查發現:對老師批評無動於衷,缺乏進取心的學生中有81%的人在家受過體罰;說過謊的學生中有64%的人是由父母打罵才說謊;性格孤僻,冷漠,缺乏同情心的學生中,有73%的人在家時常處於棍棒威脅之下;過於自私貪婪的學生中,有87%的人常在家得到家長過重的物質獎勵。再從一些青少年違法犯罪原因看,其中就有重要的家庭因素。如有人對142名青少年違法犯罪原因的調查研究發現:家長或其他成員有劣跡對青少年違法犯罪起著消極誘導和薰染作用的佔10.5%;家長喪失管教能力,放任自流導致青少年走上違法犯罪的佔51.4%;家長嬌縱,偏袒致使孩子肆無忌憚從而違法犯罪的佔16.9%。以上三項佔了78.8%。這些事例充分說明,年輕一代的發展好壞,雖然有多方面原因,但家庭教育無疑是一個重要原因,它在孩子成長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使齊剛弒母案,“藍極速”網咖縱火案不再發生,父母和家庭成員應該共同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良好的氛圍中快樂健康的成長。

2、學校因素。中學時期是學習史上的黃金時期,他們在學校所受的教育將會對他們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在學校裡,老師的言談舉止,處世態度,專業知識,學識人格以及學校的環境風氣都會對學生的心理髮展產生影響。目前素質教育雖然實施了多時,但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學校仍以"應試教育"為教學的核心,把考試分數作為衡量學生成績的唯一標準,把學生考試分數或升學率作為衡量教師工作業績的唯一標誌,致使教師佈置作業過多,使學生有做不完的習題,過不完的考關,再加上學習成績名次的公開,壓迫學生喘不過氣來。還有,一些學校的`教學工作只面向少數學習成績好或有特殊背景關係的學生,挫傷了大多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社會因素。當今時代科技迅猛發展,資訊流劇增,商品經濟發達,中外交往頻繁,生活節奏加快,各種競爭激烈,大眾傳媒深入到各個角落,這些都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對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發生嚴重的不適應,就會造成心理失衡,從而影響國中生的心理健康。

4、心理因素。進入中學時代的青少年,已初步具備了自理能力,不必事事依賴父母了,這時,他們厭煩大人的管束,力圖擺脫對成人的依附,渴望獲得獨立。然而,由於學生閱歷、經驗少,容易把問題想得過於困難,或者不能客觀地估計自己的能力,以致當事與願違時就感到無能為力,造成緊張焦慮。又或者由於辯證思維發展尚不成熟,不能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情緒容易波動,出現偏激認識或衝動行為,害人害己。據報道,有幾個十五六歲的中學生因為小小摩擦發生廝打,致使其中一人身中數刀,不治而死。有一名16歲男生因為一個小小的誤會,用刀捅死了自己15歲的同宿舍同學。一些教育工作者沉痛地指出,青少年正處於人格重建和心理極易扭曲的危險期,心理扭曲如不及時矯治就會導致心理障礙,形成各種程度不等的心理疾病,這些病態心理輕者影響了健康人格的形成,重者助長了青少年犯罪。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不容忽視,它已向我們發出了警告訊號,作為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挑起這付擔子,我們應該積極尋求解決之道,幫助他們走出困境。我們可以通過如下辦法來幫助他們:

1、開設心理學專題講座,讓學生學會並掌握維持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有效的心理疾病預防。世界衛生組織心理衛生處指出:"學校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最適宜的場所,學校可以教給學生一些解決問題的技巧,並通過特殊問題的干預和心理諮詢,轉變學生的行為。"1994年,國家教委明文規定:"中國小在活動課、科教文化活動中每週要有0.5課時用於健康教育。"因此,我們要針對學生面臨的各種心理矛盾和心理衝突,進行釋難解惑,提供調適方法,使他們取得心理平衡,防止產生偏差心理。比如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動,或者通過各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利用體育手段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等形式,讓學生從多角度、多場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強理想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開闊視野、拓寬心胸,樹立起崇高的生活理想和目標,把注意力集中在有意義有價值的大事上,使眼光從狹隘的個人圈子裡解放出來。讓學生明確要擺脫依賴性,真正走向獨立,準備承擔成年人角色,就必須從培養自身的責任感開始,即從生活自理開始,從對自己的學習負有責任開始,做好某項家務,安排好自己的業餘時間,做好功課等等,善於利用各種場合,把握各種機會,使自己得到充分的鍛鍊。同時,善於吸取別人的意見,特別是成年人的意見,不要盲目地反叛、拒絕善意的批評和幫助,形成科學、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3、師生互動,教師與學生建立一種尊重、真誠、理解的關係。關注和接納學生,專心聆聽學生髮表意見,不輕率地對學生的觀點橫加評判,同時,應胸懷坦白,應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體會、認識學生的觀念和行為。創造良好的集體氛圍,舉辦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行為養成活動等,引導學生消除不良品行。注意榜樣人物對學生的親切性、可學性與感染性,增強其對榜樣的理解、認同與效仿。因此,作為教師,同時又是學生的心理諮詢者,一是要增強個人修養,注意日常生活的表率作用,避免在學生心中形成不良形象,二是要真誠關注,設身處地的感受學生面臨的心理困惑,並以此為基礎共同尋找解決的策略。同時,對學生加強學習目的性的教育,克服為分數而學習的消極思想,培養為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而學習的主動學習態度。幫助學生制定切合實際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以增強學習自信心,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學習與生活中出現的煩惱,學會消除煩惱的各種方法。

4、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只有三結合,才能發揮整體教育的合力功能,及時瞭解學生的身體心理狀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把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

其實,中學生的心理問題並不可怕。他們心地單純,思維敏捷,感情豐富,好奇心盛,求知慾強,可塑性強;他們也正處於“英雄期”,“起飛期”仰慕英雄,渴望起飛。我們應該積極幫助他們尋求自信,走出困境,迎接陽光,挑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