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心理學>心理資訊>

自我價值感的高低,決定了我們的生命狀態

文思屋 人氣:1.38W

自我價值感的高低,決定了我們的生命狀態?為什麼這麼說?以下是觀點,歡迎閱讀!

自我價值感的高低,決定了我們的生命狀態

  自信和自卑的不同狀態

“當自我感覺良好、自我欣賞時,我就極有可能以一種高貴、真誠、勇敢的姿態,充滿活力和愛心地來應對生活。”這就是擁有自信時的精神狀態。

另一方面,如果一個人對自己不斷地貶低、限制、憎惡或是採取其他什麼消極的態度,那麼他的能量就會消散減弱,自身就會變得懦弱,成為被生活擊敗的犧牲者:

“如果我不喜歡自己,就會貶低自己、懲罰自己。對於生活,我總是恐懼,覺得自己無能,從而形成了一種狀態:以受害者自居,不思進取。我盲目地責怪自己同時加罪於他人,一會兒屈從一會兒暴虐,將自己的過錯推卸於他人。”

與此相伴的心理狀態就是他會覺得自己一文不值,總是感覺會被拒絕,缺乏遠見,這種狀態就是自卑。

不珍視自己的人,通常想要從他人那裡得到肯定,如妻子、丈夫、兒子或女兒。這就會導致他總是想操縱別人,而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通常會使雙方都收到傷害。

對許多人來說要真珍愛自己這種說法是很激進甚至是具有破壞性的,愛惜自己就是自私,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和戰爭。

為了避免這種衝突,人們被教導要關愛他人而不是自己。這就導致不斷地自我貶低。那麼問題也出現了,如果一個人不愛自己,他又怎麼會知道該如何愛別人呢?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愛自己才能愛別人,自信和自私不是一回事。自私是那種什麼都高人一等的態度,它傳遞的資訊是“我比你強”。愛自己是認可自我價值的一種表現。當我珍視自己的時候才能同樣地愛別人。如果我不喜歡自己,那麼對別人就可能會感到嫉妒或是恐懼。

我們會許會害怕別人批評自己以自我為中心。我發現消除恐懼的第一步就是要敢於公開承認它。例如你可以說:“如果我告訴你們我愛自己,我很害怕會被你們拒絕。”在這種情況下,“不,我不會拒絕你,我覺得你是很有勇氣才敢這麼說”——這種答案出現的機率是95%。當你以這樣一種簡單的方式面對自己內心的魔鬼,也就是面對被拒絕的恐懼時,所產生的效果會令你驚異不已。

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才回舉止得當、受人歡迎。簡單一點說也就是,只有珍愛自己的人才會珍愛他人,才能很好地面對現實。擁有自信可以使你生活得更有意義,令你健康快樂,並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同時使你成為一個舉止得體、有效率且負責任的人。

一個在意自己的人絕對不會做任何傷害、貶低、羞辱或是毀壞自己或他人的事,也不會將自己的過錯推卸給其他人。例如,一個在意自己的人絕對不會以吸毒、酗酒或嗜煙來虐待自己,也不會允許別人傷害自己的身心,更不會用暴力的方式破壞自己的人際關係。

不知道愛惜自己的人很容易淪為那些不講道德的人發洩憤恨、實施暴虐的工具。他們會放棄自己的權利從而淪為情感的.奴隸,並表現為不斷地討好別人。

一個人的自信心越強,他就越有勇氣改變自己的行為。對自己多一點珍愛就會對別人少一點要求。對別人要求得越少,對自己就越信任。越相信自己和他人,就越願意付出愛。對別人多一點愛意就會少一絲恐懼。與人多一點溝通就會增進一份瞭解,對一個人瞭解得更深,你們之間的紐帶和橋樑就會越寬。由此,自信可以幫你擺脫孤獨,不再疏遠他人、集體和我們的民族。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我們都有指紋,每個人的指紋都是特有的,獨一無二的。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我自己再沒有其他人是和我完全相同的了,因此我有足夠的理由表現得與眾不同。

所有人類都有相同的身體構造,而且各部分的關係也是相同的,因此,從生理結構上看我們和其他人沒有什麼不同。

因為我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我與他人不同,然而,在許多方面我又同於其他人。

這些事實對發展人的自尊都是很重要的,每個人都是我們新的發現。我們無法將一個人按另一個人的想象來塑造,這就意味著我們不應該讓孩子以父母期望的方式來生存。

當我認識到自己是一個與別人有著共同點也有不同之處的獨一無二的人時,我就不會再拿自己和別人做比較,也不會再自我評判自我懲罰了。

許多人認為是相似讓彼此產生了愛,不同只會引發爭論和麻煩,並以這種態度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如果我們持有這樣的觀點,就無法擁有完整的感覺,而是總會有種四分五裂的感覺。我主張彼此間是因為有了共同點才走到了一起,但又以不同為基礎而共同成長。

尊重和接受屬於自己的一切是形成較高自尊的基礎。許多父母都是通過不斷地對比力圖實現“同一”的模式來教育子女的。這種方式很有可能導致孩子的低自尊。接受自身的獨特性是奠定自尊的基礎,父母應該幫助孩子來認識自己的價值。

我們每個人用以汲取能量的寶庫都是不同的。父母遺傳給我們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對這筆財富做出的反應和處理方式,並因此而使我們有了不同的人生。

每個人的獨特之處都是值得研究,需要探索的,並要針對這些特性做出迴應。我們每個人都像是一粒沒有任何標記的種子,播種之後我們要等待,看看它會長成什麼樣子。一旦種子發芽了,我們就要了解其需要,記住它的樣子,弄明白它如何才會開花等問題。也許做父母的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要真心誠意地培育這粒種子,然後等著看它會結出什麼樣的果實來。我們切記不要對孩子該成為什麼樣的人有先入之見,我們必須接受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每株植物本身都是獨特的。孩子和其父母以及其他人會有相似之處也會有所不同。這樣父母就會成為發現者,探索者和偵察者,而不是評判家或塑造家。父母需要花時間耐心地觀察,來逐漸瞭解這個新生的珍寶。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提升自我價值感

每個嬰兒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都是一塊白板,他們對自己價值的認識是大人教育所產生的副產品。有些人可能並不清楚自己撫摸孩子的方式會對小孩的自尊產生影響,孩子通過觀察照顧自己的成人對自己的語調、眼神、口氣以及他們在自己哭時的反應形成了自我認識。

那些剛為人父母的人如果能注意以下幾點,就能很好地幫助孩子提升自我價值。

1.要清楚自己平時是怎麼撫摸你的小孩的。以同樣的方式撫摸一下自己,你有什麼感覺呢?想象一下,當你這樣撫摸自己的小孩時,他們會有怎樣的感覺呢?你的撫摸是生硬的,是溫柔,是無力,是柔弱,是充滿愛意還是讓人恐懼令人焦慮呢?將你的感受告訴自己的孩子。

2.要清楚自己的眼神是怎樣的。要敢於承認自己的感受:“我很生氣”,“我很害怕”,“我很開心”等等。最重要的是要能用眼神向你的小孩傳達自己的感受。

3.非常小的孩子很容易認為周圍發生的一切事,好的也好壞的也罷,都與自己有關。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的重要一步就是要教孩子明確區分哪件事和自己有關,哪件事是別人引起的。當你和孩子講話時,一定要將自己所用的人稱代詞是指何人說清楚。比如說,以為母親因為孩子不守規矩很生氣,她可能會說:“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儘管她只是在嗔怪那個犯錯誤的孩子,可她所有在場的孩子都聽到了這番話,都會認為是在說自己。

4.鼓勵孩子多發表意見多問問題,這樣大家就都能弄清楚他心裡是怎麼想的。在上面那種情況下,願意提問的孩子就會說:“您是在說我嗎?”

所有發生在嬰兒周圍的事件,以及他們所看到的行為,聽到的聲音等都會在他們內心留下烙印,而且對他們來說也都或多或少有些意義。

另一種幫助孩子獲得自我價值的方法就是和他講話時要看看他的眼睛,直呼他的名字,並不時關愛地拍拍他,同時清晰地說出“我”和“你”這兩個字。當你這麼做的時候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不要想其他的事情。這樣做你與孩子間就有了真正的溝通和交流,你也做到了成功地傳達愛意。

喚起孩子對自身相似與差異的注意也能進一步增強其自尊。你要以一種發現的心態而不是在競爭或比較的環境下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獨特之處。

當你不斷地找機會激發孩子的興趣,並耐心地引導使期具有主宰感時也可以幫其樹立自信心。

作為父母,你們如何執行規則也會對他們的自尊造成影響。當你意識到有必要強化孩子的自我價值而同時你又很現實時,你的努力就會轉化成勇氣和力量來塑造孩子的行為。如果你以尊重的方式對待孩子,那麼孩子對你的教導也會反應良好。

假如你讓自己3歲的孩子把他的玩具收拾起來,而他卻對你的話置之不理,沒有做出任何反應,那麼以提高自尊為目的,你會意識到是你們之間的溝通還不夠,你回想一下,當一個人在沉思或是沉浸在某項活動中時,外界的聲音對他來說是很微弱的。

你也可能認識到孩子的這種表現或許是對你生硬的語調的一種反應。或許是你要求他的方式是不一致的或者嘮叨的。另外你也可能認識到你的孩子可能正圍繞權利的爭奪和你玩著遊戲。

你可以用以下的方式有效地處理這個事件:和孩子保持目光的平視,用一種愛撫的方式拍拍他,然後以一種輕鬆但卻不失堅定的語氣告訴他該把東西收拾起來了,當事情以這種方式發展時,這就成了值得慶祝的部分。這段小插曲成了孩子輕鬆學習的過程。

對孩子自我價值的支援可以使孩子不斷地進行創造性的自我調整,並敢於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也是將責罰的過程轉化為學習過程的又一種方法。大人因為孩子不得體的行為就羞辱他,使他丟臉,剝奪他的權利或是懲罰他,這樣做對其自尊的傷害可能是最大的了。

覺得自己惹人喜愛,能認識到自己價值的人更容易接受改變。

TAGS:生命 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