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心理學>心理資訊>

奧運心理:分手後還能做朋友嗎?

文思屋 人氣:2.99W

在里約奧運會上,李曉霞、丁寧雙雙晉級女單決賽,中國女乒提前鎖定金銀牌。高興的人不止主教練孔令輝,還有他的前任馬蘇——深夜發了一條微博,恭喜孔令輝。

奧運心理:分手後還能做朋友嗎?

馬蘇和孔令輝2001年相戀,2013年兩人分手,結束愛情長跑。對於馬蘇發祝賀微博的舉動,網友們都覺得:分手後還能夠大方祝福、率性調侃, 這樣的好前任真是少見。

馬蘇拿得起放得下的態度讓很多人感動,而娛樂圈裡也有“放不下”的代表。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應該是汪峰的前任葛薈婕。

與汪峰分手後,葛薈婕始終無法走出這段戀情的影響,成了炮轟汪峰的常將,在微博上多次手撕汪峰,當然也撕過汪峰的現任章子怡。

時而“怒斥”,時而表示已經放下、祝福汪峰,時而稱“假如生活能夠重來一遍的話,她依然會選擇嫁給汪峰,當年離開汪峰她很後悔。”

為什麼有些人能夠做到“一別兩寬,各生歡喜”,有些人卻執念舊情,痴心難改,始終無法徹底放下?

如何走出愛情中的偏執狀態?

不論老歌新歌,最打動人心的永遠是情歌。特別是敘說痴心人在兩人分開後,仍然在苦苦等待/行動起來挽回感情的歌曲,總是吸引人在K房引吭高歌,或者是在街頭行尾的小店播放。

舉幾枚栗子。

林宥嘉在《浪費》中唱到:“沒關係你也不用給我機會/反正我根本喜歡被你浪費”。

儘管歌中人所愛的人已經和別人在一起了,歌中的主人翁依然在等候、在努力,妄想舊情人會回心轉意。

麥浚龍在《念念不忘》中則唱的是:“吻過二十年還未寒/離去六十年仍熱燙/共你就似被舊情下了降/像下了降/每晚都想起對方”。

看這邊的描述似乎沒有什麼大問題,不就是一對已經分開的情侶的相思嘛。事實上,這首歌的姐妹作品,謝安琪的《羅生門》描述了故事從女方角度來看的景象:“很感激/喜歡我十年/仍不休……那動人時光/不用常回看/能提取溫暖以後渡嚴寒/就關起那間房”。

原來男方心心念唸的前女友的人生已經翻篇,只是他還執著於十年前大家相戀的時光。當然,不僅是歌裡唱的,日常生活中類似的戲碼也比比皆是。

什麼導致了這些人在戀愛中表現出無盡的痴心?

這就需要成人依戀型別來解釋了。

成人依戀(adult attachment)型別是Hazan和Shaver從嬰兒—父母依戀理論中發展來的,他們認為成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本質是一種依戀。

處於親密關係中的成人會因為能夠另一方在自己身邊、及時迴應自己需要而感到安全,能夠和對方分享新發現,與對方相互迷戀,這些舉動跟嬰兒與父母的親密依戀行為的特徵很相似。

心理學家將成人依戀分成兩個維度——焦慮和迴避,並劃成四個區間:安全型(焦慮、迴避都低),傾注型(焦慮高、迴避低),輕視型(焦慮低、迴避高)和害怕型(焦慮、迴避都高)。

研究也證明了成人時期的依戀型別與嬰兒時期的依戀型別確實有延續性。

比如說我們會聽說遭受家暴的少女長大後嫁給了囚犯的故事,雖然是悲傷的事情,但是這些女性的確是下意識地尋找那些讓她們熟悉的、即使會讓她們重複體驗不安全感的人作為親密伴侶。

回到苦情歌曲中的主角們,我們可以看到傾注型人群的典型行為(焦慮高、迴避低)。

這些人對失去伴侶這件事情感到相當恐懼,同時他們很喜歡親近伴侶,因此恨不得一天24小時與伴侶親近,不然就用各種方式聯絡伴侶以獲得安全感。

這種希望和伴侶非常親密的.想法和行為,有時卻會把伴侶嚇跑。然後,他們並不相信伴侶離開事實上是自己實在太煩了,依然繼續用類似的方式打擾已經離開的人(若感情感需求被拒,這類人因愛生恨的可能性也很大,也許會做出一些報復性行為),並美其名曰這是愛情/痴情。

不,這只是無法擺脫已有依戀模式並且自己妨礙自我完善的表現。

如何改變已有依戀模式?

剛剛那一段應該會對傾注型小夥伴造成了暴擊,各位中槍的人紛紛詢問到底這種無窮迴圈該怎麼打破呢?

雖然以上所述的依戀模式有點宿命論的意味,但其實一個人的依戀模式仍然可以被新的人生經驗不斷改寫的,有時候甚至會蛻變成全新的模式。

對於非安全型(包括傾注型、輕視型、害怕型)的小夥伴來說,最簡單的改變非安全依戀模式的方法,是不要被過去的依戀模式左右,盡力去找一個安全型的伴侶。

除此之外,也可以嘗試改變自己的認知。

例如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被尊重的,這樣可以幫助你更冷靜客觀地看待伴侶的行為;知道自己的情感需要並適當地表達出來,不要用奇怪的方法嘗試操縱伴侶的情感。

對於本文中提及的傾注型朋友們,需要學會對自己負起責任,不要過快投入一段感情,並且要認識到親密關係中的自己和對方都是擁有獨立人格的個體。

TAGS:分手 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