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學習方法>

在課堂中落實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的方法

文思屋 人氣:2.94W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本次課改的亮點。這種能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學習方式。改變了傳統教學壓抑學生興趣和熱情,影響學生髮展思維和智力的狀態,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的保持。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環境下,自主探索,討論總結,獲得成功。 在新課程實驗的實踐中,我們應改變已習慣了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和教學觀念。切實在課堂中落實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用新的教學觀、教學方式去面對課堂、面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在課堂中落實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的方法

一.關注學生的實情,瞭解學生的需要

在學習活動中,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不是被灌輸的器皿,不是書本的奴隸,不是教師的“應聲蟲”,而是具有個性的、生動活潑的、充滿生命活力的學生。因此,真正的教學應該從關注學生的實情,瞭解學生的需要開始。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品質、知識結構、認知能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目標的制定、方法的選擇、過程的安排、氛圍的創設。 過去,教科書是完全按照知識體系編寫的,如今是從學生喜歡的生活中的場景,情境入手選擇內容,每一個單元都是一個情境主題。教學時,儘可以讓學生從中選取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內容作為重點來學,並試著去和學生商量,商量這節課想學什麼,想怎麼學,商量達到什麼樣的結果。從而構建一個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主動探究式的練習活動,主動獲取知識,並發展探究能力,養成積極探究未知世界態度的一專案標。

在教學中,教師則要真正的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想想學生在做什麼,需要什麼。依據他們的學習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方法,靈活的安排每一個教學環節,而不是機械的執行課前的課程設計。隨著一陣清脆的鈴聲,上課開始。今天的問候語變了,“同學們,過年好”“老師,新年快樂”對聯、倒福、燈籠、鮮花,都進了教室,到處洋溢著過年的喜慶。其實,這只是《本命年的回想》的教學課堂。課上,主要圍繞“我們這兒(南方)的春節怎麼過?北方的春節是怎樣的呢?現在過年和過去有什麼不同?過年時你最愛幹什麼?你想過什麼樣的春節?”這幾個學生最瞭解、最清楚、想知道、想表達的話題展開。在講到對聯時,教師一句“為我們班來副對聯,怎麼樣?”便激起了學生創作的慾望。在這種具有挑戰性的、開放的學習環境與問題情境中展開討論,在這樣一個愉悅、寬鬆、和諧、民主的氛圍中學習實踐,學生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風格、張揚自己的個性風采,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同時,還應特別關注全體學生,注意學生間的學習差異,並且承認這種差異,從而更有針對性的、更有效的採用不同的方法,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讓每個人都品嚐到成功的喜悅;要了解學生的發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教師不僅要敏銳地發現這種變化,而且要有效地促進這種變化,。永遠要對學生滿含期待。

我們只有切實地做到了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尊重學生,更多地欣賞和鼓勵學生,將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學生面前,才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教育才會取得成功。

二.相信學生的能力,把機會讓給學生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學的本質是交往。交往論承認教師與學生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兩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師生之間只有價值的平等,而沒有高低、強弱之分。師生關係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的關係。交往論強調師生間、學生間動態的資訊交流,通過資訊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這是教學相長的真諦。新課程要求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間應形 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應與學生平等地走進新課程,相信學生,相信他們有學習的能力,創造的能力。在七年級語文中的第一次綜合實踐活動“我愛文學”教學時,由於有了《為你開啟一扇門》等課文的學習積累,學生們對文學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受,內心有一種強烈的表現欲。應著學生的要求,讓學生分小組推選代表之作,自我組織,加以展現。當學生們的故事、小品、課本劇、詩朗誦……緊扣著主題“我愛文學”一一展現出來時,我們不得不為之喝彩。雖然,有些還不夠完美,但其中的精彩和孩子們創造的火花是隨處可見的。 在整個的學習過程中,要善於、並敢於把機會讓給學生。教師應從講臺上走下來,俯下身子看學生的生活,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把探究的機會讓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呈現自己學習的過程。同樣,在七年級語文的名著推薦與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的教學中,學生萌發了一個念頭:出一本關於該書的專集,以次來呈現自己對該書的初步理解。這是一個有相當難度的任務。於是,學生把小組合成了大組,利用課餘時間到圖書館、閱覽室,廣泛閱讀,上網查詢,尋找相關內容,並發動小組同學自我創作。教師與學生一樣也參與其中。和學生共同討論封面設計方案、專集欄目安排、成員分工合作等問題。當一本本手工編制,還顯稚嫩的專集出爐時,相信師生間已真正達到了互動、互惠。學生從中體驗到了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指導和建議,形成了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教師也學到了學生蓬勃向上的朝氣,不斷探索、敢於創新的精神,和他們優於教師的知識、能力等方面的長處。在與學生共同合作的過程中實現了自身專業水平的不斷提高。 在平時的課堂中,“誰想到了什麼”“想說就說吧”“我也不太清楚,咱們一起來研究”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話語,激活了整個課堂。學生們可以不舉手直接站起來發言,可以與前後左右的同學討論,也可以離開自己的座位找合適的夥伴合作。

這樣,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了一種真正的平等關係。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課堂上充滿了民主、和諧的氣氛。教學不再被理解為以傳授知識為主或簡單的知智統一,而是以追求每一個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獲得發展為內涵了。

三.尊重學生的見解,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學習活動中,學生不是從零開始的。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經歷,都有獨特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學中要努力與孩子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溝通起來,並鼓勵他們無拘無束的表達真情實感。對文章的解釋應允許他們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允許有不同結論,並鼓勵學生採用不同的語言結構來表達這種結論。也鼓勵採用不同的方法去獲取結論,甚至允許暫不作結論,在學生頭腦裡留下探究性的問號。延伸到課外,讓他們在今後的學習和工作中去尋求解答。 學生的這些獨特的見解,有些很新穎,應該給予肯定。有時一些見解有偏頗,也應該給予引導。例如,學習寫作單元《從生活中找“米”》。

知識短文中寫到:我們要做有心人,留心周圍各種各樣的人和事,仔細觀察周圍的場景和舉止神態。當教師在強調觀察人物應從外貌、動作、語言等入手,從中抓住人物的個性。學生中有人提出:最能顯示人物個性特徵的,不是靜態的外貌描寫,而是動態的人物語言和動作,並以《“諾曼底”號遇難記》中船長和船員那段簡短有力的對話加以說明。這一見解,十分正確,是學生認真分析、思考、探究、總結出的真知灼見,教師就應給予支援和珍視。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儘量地捕捉、放大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面對學生這些有別於他人的觀點、探究方式時,教師應多問問:“你是怎麼想的?”“你為什麼會這樣想?”課堂上再多一些“有不同的意見嗎?”“你的想法比老師的更好!”以此引發學生思維的碰撞,讓學生深入地思考,順利的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 當學生髮現自己的見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時。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自然的就被激發了出來。興趣是人們活動的導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我要學”的願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成為學習的主體。這樣,將學生的新奇感轉化為求知慾。讓學生在動腦動手的言語實踐活動中學習語文。讓語文真正走入學生的生活世界、認知世界和情感世界。

在新世紀之初,能投身於這樣一次具有挑戰性的教育改革大潮,可以說是一種機遇、一種幸運、更是一種挑戰。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我們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世界,認真地幫助學生確立能夠達成的目標,激勵學生完成富有挑戰性的任務,幫助學生髮現知識的個人意義,引導學生創設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切實地落實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把“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逐步變為現實。與學生一起在實踐中學習,在反思中提高與新課程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