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學習計劃>

【必備】高三學習計劃4篇

文思屋 人氣:2.58W

時間就如同白駒過隙般的流逝,我們又將迎來新的學習目標,續寫新的詩篇,一定有不少可以計劃的東西吧,該寫學習計劃了哦。什麼樣的學習計劃才是好的學習計劃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三學習計劃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必備】高三學習計劃4篇

高三學習計劃 篇1

1、基本指導思想

要以課本為主。有些考生認為:“課本沒什麼看的!太簡單了!”這種想法是絕對不可取的。“萬變不離其宗”,千變萬化的試題只是命題角度的變化,大學聯考試題也同樣如此,它不會脫離《考試大綱》,不會脫離課本的知識點。所以在第一輪複習中,我們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課本上。

複習課本不是像剛學習的時候那樣的細緻,但也不是簡單的翻一遍,或是單純的背誦一遍,必須要注意方法和技巧。雖說是第一輪複習,但實際上它包含兩遍:

第一,先把課本讀“厚”。具體做法是:結合《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把每一課的知識點都找出來,逐個消化。需要知識的識記,需要理解運用的知識點,要再通讀一下課本上的相關內容,特別是以自己不一理解的重點問題,除了要問老師和同學之外,還要做少量相關的習題。這一遍複習不能留下任何的知識死角。要下苦功夫細緻地複習,時間不夠要抽時間,把識記、看課本和做題有效地結合起來。另外,每複習一個階段要做一套檢測題,檢查一下自己知識點上還有沒有漏洞,以便及時查漏補缺。我建議:以每兩課為一個階段,複習完兩課後做一套試題,自我檢測一下。

第二,再把課本讀“薄”。根據記憶規律,我們過一段時間還要重複複習一個前面我們複習進的內容,但時間有限,我們必須找出可行的方法!我的建議是:每進行完一個階段(也就是兩課),就要及時地總結一下,用一個專門的本子,列出兩課的知識框架結構,並找出裡面重點的知識和自己認為比較難的知識點,以備日後快速有效的複習。同時要做一個習題集,記錄下那些自己做錯的且比較重要的試題,每次考試前都要抽時間翻一下。

2、處理好課內和課外的關係

如果考生的政治基礎比較好,那麼只要做好上面的兩步,並跟上老師的複習進度,就基本可以了。但是如果考生的基礎知識不紮實,那就要投入比較多的時間來做好第一步,除了課內要跟上老師的複習進度,還要安排好課外時間。比如,要抽出時間記憶知識點和知識框架結構;要抽出時間做一定量的習題;要抽出時間理解和消化課本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在這個時間的安排上,我認為:前一類學生的課外時間投入最好是每天50分鐘左右,而後一類學生的課外時間投入最少要90分鐘,用30分鐘時間記憶,30分鐘理解,30分鐘做題,等到基礎知識牢固了,可以適當地減少課外的時間的投入。那種靠考前突擊記憶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歷次實踐證明:如果平時沒有時間,那麼考前更沒有時間,也沒有好的心態去記憶,政治雖是文科,但同時要把功夫放在平時。

3、針對各科學習內容制定計劃

歷史:講究細節,是最考驗記憶的科目,課本中的大字、小字、地圖、乃至註釋都不能放過,大家聽起來可能覺得難以置信,但是我們班幾乎所有同學都是這樣做的,這也是我們班能在文綜全區前十中佔據第三的位置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第一輪複習中我們是一課一課背的,這時就要求自己首先把這課書從頭到尾詳細地、無遺漏地背下來,然後整理出一個大綱,例如這一課涉及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對外關係等,根據這個大綱把這一課中的知識主幹再強化記憶一遍,最後把容易遺忘的細小知識點如小字、地圖、註釋等整理出來再背一遍,三遍過後就可以對這課書有比較好的掌握了。

政治:則講究系統化,因為政治得分的高低取決於你所提到的得分點的數量,而要把所有知識點都答出來,除了要記得它們,還要把握這些的得分點的內在聯絡,以及它們適用的情況,如果你在腦中形成了完善的知識系統,就能由一個得分點聯想出相關的得分點。所以,在背政治的時候不能把知識割裂開來,可以把每一課、每一個章節、每一本書的知識點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然後按照他們在內容和邏輯上的聯絡構建成關係緊密的網路,強化記憶知識脈絡,達到涉及一點便能聯想起整個知識網路的目的。

地理:文科中最具有理科氣質的科目,單純靠記憶是學不好地理的,它最講究理解和總結規律。地理分為人文和自然兩個部分,自然地理可分為地形、氣候、土壤、水源、植被幾個方面來記憶,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掌握各地理事物上述幾個方面情況形成的原因,將這些地理狀況與太陽的運動等相關理論聯絡起來,以理解為主,掌握了其中的規律,要想從一個條件分析出其他方面的情況並不困難。人文地理則可按勞動力、原料、燃料、技術、交通等幾個方面來記憶,結合太陽活動規律、大氣活動規律等自然規律來記憶。我一直認為人文地理比自然地理難學,因為它非常之靈活,所以在掌握好課本知識的同時,還要多讀一些相關的資料,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加深對世界的瞭解。

高三學習計劃 篇2

大學聯考進入了倒計時,這個時候如果有一個很好的複習計劃,勢必是給自己注入一劑強心針,在最後的衝刺階段提高你的學習成績,圓自己的大學夢。

參考的建議:

語文:提升空間很大,多側重於古典文與現代文。

數學:高一到高三,課本上的知識一般不難,但是大學聯考相對要上一個層次,所以必須要額外做題彌補不足。

英語:注重語感,我建議你花15分鐘,每天早晨大聲朗讀,這樣你就可以培養語感。李陽瘋狂英語說:學好英語,最有權勢的人會做和說,為什麼的問題;第二是閱讀起來會做,但為什麼失去了,因為他不知道語法,但要做到與語言問題意識。

綜合文字:

1,看到熟悉的教科書,夯實基礎。

2,充分完全掌握課本內容基礎上,把目錄背下來,這是關鍵的一步,無論是政治、歷史或地理課本上。

3,客觀題做題,抓住題目主幹。重點在於多做練習題,多練來達成複習目的。

時間安排:

1,不要奢求能夠在短時間內將文科成績大幅度提升,複習還是需要一步步花時間推進的。

2,每天中午中飯前進教師完成一道題。

3,做題要講究質量,講究效率。不懂的問題要用筆記下,想老師、同學請假。

高三學習計劃 篇3

高三地理學習與複習的內容多而雜,而且很多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蓋在初高中的教材中。往往是學了新的,忘了舊的。如何搞好高三地理的學習與複習,是學生們要面臨的重要問題。

第一、是要狠抓基礎、提高能力。所謂基礎,指的是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維過程和基本的地理素養,而這些基礎的複習應以教材為載體。在緊密聯絡教材、鞏固知識的同時,使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第二、是要圍繞一箇中心打好基礎。中心就是主幹。從近幾年文科綜合試卷中的'地理試題來看,大學聯考考查的主幹知識包括:時間的計算;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特別是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影響天氣的天氣系統:鋒面、氣旋與反氣旋;氣候的形成因子、氣候型別的分佈、氣候特徵和氣候型別的判別;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及其對地理環境影響、內外力作用與地殼的變動,地殼物質的迴圈,河流的補給與水文特徵;自然帶的分佈規律;農業的區位因素;工業的區位因素;城鎮的規劃與佈局、城市化及其問題;人口遷移;文化擴散;旅遊資源的評價;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等等。對於這些主幹知識,學生們要準確的理解其內涵和外延。搞清每個知識點的來龍去脈、適用範圍和條件。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個知識點。還要對重點知識進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識間的橫向關係和縱向聯絡,逐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框架,形成知識網路圖。

第三、是要形成兩個習慣。一個是儘早訓練,形成正確的答題習慣。另一個是形成關注熱點、拓寬視野的習慣。

第四、抓住三種圖表,提高識別地理特徵的能力。圖表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其突出特點是將“空間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物用直觀形象的形式表現出來。考試也經常以圖表為載體考察地理知識,聯絡政治、歷史。圖表可分為三種:一是等值線圖,如等高線、等溫線、等壓線(面)、等鹽度線、等降水量、等震線、等潛水位線等;二是統計圖表;三是區域地圖。通過一輪複習,學生應能做到熟練解讀各種比例尺的地圖及地形剖面圖,並能在圖上識別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佈區;熟練使用和說明各種等值線圖、示意圖、景觀影象、各種自然要素和社會經濟的統計資料和圖表等;並能根據要求繪製簡單的地理圖表。

第五、要走出六個誤區提高複習效率。同學們在複習的過程中,除了要隨時注意適度調整自己的複習計劃外,也要注意是否陷入了學習的誤區:1、對自己沒有準確定位,好高騖遠。2、面面俱到,一味求全。3、學習無計劃,盲目跟從老師。4、零敲碎打,死記硬背。5、題海戰術,追求數量。6、審題粗心,解題方法僵化。

地理是文科中相對偏向理科的學科,要求學生既要有較強的文字分析整合能力,又要具備較強的數字處理能力。因此,不少學生在學習地理時感到十分困惑,甚至頭疼。應該說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基礎,在複習的地理的過程中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要多與老師和同學溝通,勤於分析、多加思考。

高三學習計劃 篇4

早上6點-8點:一日之計在於晨,對一般人來說,疲勞已消除,頭腦最清醒,體力亦充沛,是學習的黃金時段。可安排對功課的全面複習。

早上8點-9點:據試驗結果顯示,此時人的耐力處於最佳狀態,正是接受各種“考驗”的好時間。可安排難度大的攻堅內容。

上午9點-11點:試驗表明這段時間短期記憶效果很好。對“搶記”和馬上要考核的東西進行“突擊”,可事半功倍。

正午13點-14點:飯後人易疲勞,夏季尤其如此。休息調整一下,養精蓄銳,以利再戰。最好休息,也可聽輕音樂。但午休切莫過長。

下午15點-16點:調整後精神又振,試驗表明,此時長期記憶效果非常好。可合理安排那些需“永久記憶”的東西。

傍晚17點-18點:試驗顯示這是完成複雜計算和比較消耗腦力作業的好時間。這段時間適宜做複雜計算和費勁作業。

晚飯後:應根據各人情況妥善安排。可分兩三段來學習,語、數、外等文理科交叉安排;也可作難易交替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