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學習總結>

七年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

文思屋 人氣:2.33W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回憶童年時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滿著濃濃的童真童趣,有著淡淡的失落和悵惘。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七年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

七年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一】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該單元以“成長”為話題進行展開,講述他人成長過程中幸福的回憶,美麗的嚮往以及小小的煩惱。這能勾起許多人對兒時的回憶和共鳴,七年級學生才剛剛跨過童年時光,應該更能讀的有滋有味。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也是國中階段的學生第一次正真的接觸到魯迅先生的作品。當我上課時,問道:同學們之前有沒有學過魯迅的文章以及對魯迅先生本人有沒有什麼瞭解。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在搖頭。問及學生們有沒有準備語文資料書時,班上也沒有一個同學有。這時,我心中暗笑,不知這樣是喜還是悲?一個嶄新的魯迅形象,即將由我介紹給班上所有的學生,對一個人初次的印象,或許對他們以後的認識會有一定的影響。頓時,倍感壓力。

魯迅先生的一生可謂極其豐富。他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曾經因拯救國民的思想於水火之中而棄醫從文。他著有雜文、小說、散文、詩歌等多種題材的作品。大多數都將在我們之後的學習中依依學到。今天,我們來學習,魯迅先生在他四十多歲時寫的的一篇回憶童年時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收錄在她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這裡的“朝花”是說童年的美好生活;“夕拾”是說中年時回憶往事,寫成文章。

下面由學生自由閱讀課文,並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1、本文題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你從這個題目中得到了哪些資訊?

2、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個回憶之地的記憶片段,和他們之間的過渡段。試分析作者的寫的好不好?好在哪裡?

3、細讀課文,邊讀邊把前後兩個部分內容聯絡起來思考,討論,這篇文章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一節課的預習,當我正式上課時,效果並不樂觀。之前所提的問題也很少有學生舉手回答。這讓我感到非常尷尬。難道是新學期剛剛開學,大家的心還沒有收回來。都還沒有進入學習狀態。恰恰這學期,我不再像上學期那樣,什麼問題都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出來。他們基本上都不用動腦動手。文章就已經講完了,那是一股腦兒的將知識硬生生的塞給學生。課堂形式到還算面面俱到,有聲有色。可學生實際上理解了、接受了所學的知識嗎?我不敢確定。就現在,這學期,我們沒有沿用上學期展示、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而是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們,讓他們去發現、思考、歸納。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同學就原形畢露了。這讓我很擔憂,也為上學期的'教學感到慚愧。到底怎麼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呢?

我決定,不再整堂課都用多媒體覆蓋,而已文字為主,讓學生深入到文字之中,去發現文字的魅力。在他們的頭腦中醞釀出文字的生命力。再以多媒體為輔助。進行補充說明。

這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用了很長的時間備課。讓學生預習了一個課時,兩個課時上課。最後留了一個課時讓學生練筆,回憶自己小時候玩過的某個遊戲,採用5個以上的動詞,模仿魯迅冬天在百草園中捕鳥的那一段來描寫。

雖然說整個教學過程並沒有達到理想中的效果,但我有信心。這只是一個開頭,長此以往會好的!

七年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二】

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經典散文,語文課本幾經變異,這篇課文仍然被編排進來,可見它的魅力,並且它也是我國中時代就很喜歡的一篇課文。

本學期伊始,我們就學習了這篇文章。雖然總體看,教學效果還不錯,但是,教完了之後,發現許多環節還沒有盡善盡美,按捺不住自己的衝動,要把反思寫一寫,希望對以後的教學有所幫助,也希望在教學之路上能夠鑽研得更深入。

1、反思備課

一直以來,我的備課十分認真,這節課也一樣,我把知識點備得十分詳盡,按照課文的組織順序,從作者、題目、體裁、選自篇目入手,一滴不漏地進行講解。由於課文寫的十分吸引人,所以學生也十分愛學,剛講完時覺得還不錯,可是課後在回顧時就發現了問題,因為剛開學,小組合作探究我利用地不好,有些應該交給學生解決地問題,我卻沒有放手。比如:第二段的寫景為什麼吸引人,從這你覺得魯迅先生什麼地方值得你學習。另外,我不知道其他老師怎麼處理長媽媽講的故事的,我是一語帶過的。

在研究學情上,我忽略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薄弱,尤其是剛開學,有些同學還沒有從假期的懶散中調整過來,以至於字詞夯的不實。總之,深刻地鑽研一節課,發現了許多可以改進的內容,這其中有很多都源於備課時的考慮欠周到。

2、反思教學目標

我的教學目標是這樣設計的: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學習對比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文章寫景的方法;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這個目標符合單元教學目標,注重了知識的學習,但是,經過反思和課後閱讀發現,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主要記述了作者童年生活和青年時求學的歷程,追憶那些難於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批判的成分和目的不明顯,所以,教學目標定位“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並不合適,最後我把它改成了對私塾教育稍有不滿。

3、反思學情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程式和認知水平,要切實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在本節課中,詞語的字音和字形這個問題上,我犯的錯誤就是沒有考慮到學情,應把對詞語的掌握加入教學目標。課後我做了補充,分別在練習本和練習冊上聽寫了本課字詞,巡視中發現好多學生還沒有完全掌握,好像放了一個假就忘記了怎麼寫字了。

4、反思組織教學

在組織教學中,我的這節課最大的缺陷就是沒有發揮小組的力量解決問題,雖有師生互動,可是學生互動就太少了,以後要改正。

5、反思教法、學法的設計

我的教學,沒有真正做到放手讓課堂變成學生的課堂,如果在教法上下功夫,完全可以還課堂給學生,是我怕影響教學進度,不敢放手。

另外,在教學中,我把對比的寫法割裂開了,沒有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現在想來,在設定前置性作業時,應該這樣設計,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景色有何不同,那裡的人物有何不同,作者對此的情感又有何不同,而我在教學中是講完了百草園、講過渡段,再講三味書屋,這樣對比的意味就不突出了。

6、反思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出現了下列誤區:

(1)、表面熱鬧、一問一答,美名曰:師生互動。新課程改革強調教育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同時,觀察並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查、審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什麼,形成了怎樣的能力,發現並解決了什麼問題。通過這種反思,使教師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節奏和教學行為。在講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我們要求找出和分析“雪中捕鳥”一段的動詞,這時,師生一問一答,課堂氣氛表面上很熱烈,但教學效果卻不理想。這是因為教師在課堂上不能發揮教育機智,而是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視了學生的主動發展。課堂上的問答也只是限於幾個學生,對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理念理解得不透。。

(2)、提問只關注結果,忽視對規律的揭示。如只關注答案“是什麼”、“對不對”、“是不是”等,很少引導學生探究的過程。

(3)、提問的語言不簡潔,愛重複。

那麼,我的教學就沒有優點嗎?不是的,在作業的設計上,我分別佈置學生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的句式寫景,用一連串動詞寫事,用我和魯迅比童年寫童年趣事。這些作業效果還是不錯的。

總之,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發現這節課有收穫,有失誤,方法上有改進,我想,只要我及時記錄,及時總結,就能在再教時有些創新,久而久之,我的教學水平就會有一個大的提高。我的素質必然得到提升,教學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輪課程改革過程中,進行反思性教學,看來是十分必要的。

七年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三】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上完了,回憶剛剛結束的兩個課時的授課情況,我感觸頗深。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傳統的、經典的文章,可以說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偉大的魯迅先生用飽蘸了快樂甜蜜和惆悵憂傷的筆觸回憶了自己童年時期的一段生活,文中有優美的寫景,有詳盡的敘事,充滿了童真童趣,也有著淡淡的失落和悵惘。

首先,作者對於百草園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孩子眼裡的世界是多麼的美好:那景色優美的大自然,那充滿誘惑的傳說故事,那雪地捕鳥的樂趣,都讓我們讀者為之讚歎和神往。所以,在離開百草園的時候作者流露出了淡淡的失望和惆悵,這更符合一個孩子的心理特徵。

其次,對於三味書屋生活的記敘,我們同樣看到了作為一個孩子的好奇心,看到了他對知識的渴求,也看到了一個孩子在單調的學習和課餘時偷樂的興奮。所有的這些描寫,都讓此文充滿了美好和樂趣。

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反覆朗讀文中描寫精彩的段落,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朗讀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發掘文中的童真童趣,並且能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去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走近作者。

但是,在學習第二課時內容時,還是有不少學生對本文的寫作主旨提出了質疑,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僅僅是為了回憶他一段快樂的童年生活嗎?沒有更深層次的目的嗎?我知道學生之所以會這麼問,就是因為他們聯絡到了作者的身份、作者生活的歷史背景還有一直以來,各種資料和教本里所以提到的本文是一篇“批判腐朽的封建禮教,和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回憶童年美好生活,表達自己對三味書屋那種教學方式的厭惡和摒棄”等說法,可以說諸如“批判”,“揭露”,“不滿”等此類字眼幾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隨處可見。

誠然,魯迅先生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有先覺者的敏銳,有思想家的責任,也有革命家的勇敢,對於黑暗的社會現實,對於國家的貧弱,對於民眾的愚昧非常的痛恨。可是,首先來說,他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他也有屬於自己的回憶以及回憶中的快樂和憂傷。因此,當他在年已不惑的時候,在他憂國憂民內心憂憤的同時,他更加懷戀那些快樂甜蜜溫暖的童年時光,於是一篇文筆優美的回憶性散文便誕生了。

因此,面對學生的問題,我給他們講出了我自己的想法,然後讓他們自己再結合課文內容去理解作者的寫作主旨。最後,學生們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踴躍發言,談出了真實的感受,認為作者通過對兒童時代美好生活的回憶,來傳達他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歡樂的心理。此時,我感覺學生們真的走進了文章,走近了童年的作者。我想,也許這才是我們可敬的魯迅先生寫此文的初衷吧??

總之,當我和學生一起再讀這篇經典文章的時候,我非常感謝魯迅先生能留給我們後人這麼優美的文章,不但讓我們學到了很多的語文知識,而且讓我們瞭解到了他作為一個偉人性格中的另一面,同時讓我們能再次回憶自己童年的美好,感受生活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