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學習總結>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精選5篇)

文思屋 人氣:5.71K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藤野先生》教學反思(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精選5篇)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1

從拿到課本的那一天,就開始感嘆,怎麼開篇又是魯迅的文章,而且又這麼長,由衷地沒有頭緒。幸好在看完課文後發現《藤野先生》這篇文章雖然是回憶性的散文,但是故事性比較強,而且每個故事都很明確,這多少讓學生有看書的興趣,也為上課講解打下一定的基礎吧!

總體來說,本課的設計及實踐是成功的。我教過此文數次,每次皆感難度極大。魯迅的大多含蓄難懂,加之本文篇幅較大(4000字左右),主題較深,情節簡單,很難吸引學生。這樣長且難的課文,多講只會造成師生雙方的疲憊,費時而難見實績,故我反覆思量,應如何短時高效地完成授課任務,如何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理解文章。首先將此文壓縮為兩課時(以往多4課時完成,在此次教學中,熟悉、解決字詞疑難、瞭解基礎事件為一課時,閱讀分析為一課時,實現了長文短教)。其次,筆者避開了對文章深層主題——愛國的教學,轉向事例的分析,使學生自找事例自行剖析,分析單一事例與理解主題相對而言難度大大降低。

回顧這幾課時的教學,相比較而言,我最喜歡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原因很明顯,因為在這課時裡,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課堂互動也很好,最重要的是學生的課後反饋也不錯。或許是第一篇課文吧,或許是因為是早上的第一節課吧,學生的精神都比較好。但同樣的也存在一定的缺點,那就是學生提前預習的並不多,所以課堂推進很慢,雖然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但總覺得上課不夠緊湊。

至於第二課時的教學,總體還算可以,但是不及第一課時。最明顯的一點是沒有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最後總結藤野先生有那些高貴品質的環節,只能讓學生回家思考,留到下節課講解,這樣也導致了第三課時的教學任務增多,以至無法完成練習講解,於是才需要用第四課時專門講解課文的練習,可見第二課時的失誤,引發了多少的問題啊!因此以後的教學千萬要把握時間,要不然對課堂的完整性就有很大的影響!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2

《藤野先生》是八年級下冊的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是魯迅先生寫的一篇感情真摯的憶師範文,文章回憶了先生在日本留學期間和藤野先生相識交往的過程,給我們刻畫了一個認真負責,正直,毫無民族偏見的老師形象。同時,文章也透出了魯迅先生深厚的愛國熱情,以及他棄醫從文的原因。

講授這篇文章時,我設計的是三課時完成教學。第一課時,進行字詞、課文的梳理工作。從課文中的“我”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線索,理清文章所記敘的事件,並且歸納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把握我對於藤野先生的感情。

第二課時,抓住課文中對於清朝留學生和日本愛國青年對於先生的詆譭來理清“我”的思想歷程,明確先生的愛國之情。

第三課時,集中分析本文的語言特色。

三課時的設計,應該說層次性很明確,第一課時,側重於整體掌握和理解課文;梳理文章在選材典型並能抓住人物的特點來刻畫人物形象的特點;第二課時,則側重於抓住“愛國之情”這一條主線來分析“我”的棄醫從文的原因。第三課時,理解魯迅先生的語言文字的運用。

在學習之前,我制定了導學案,設計了一系列問題,有對於課文內容的閱讀,要求學生讀三遍,對於文中的生字詞進行圈畫和書寫,並且針對每一課時講授內容的不同,安排學生完成針對性的討論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小組做好,針對導學的內容進行討論,合作交流,解決疑難。應該說課堂進行的還是很順利,也和自己當初的設想很符合。

但是,在課堂教學中,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很不足,對於課堂預習,學生完成的質量不一樣,有的認真,有的應付,結果導致討論的時候,有的輕鬆,有的忙碌還迷茫,發言也就不積極,學習效果就會差一點。同時,在小組討論的時候,有的小組嚴格按照要求討論,組長認真負責,效果明顯,有的小組則是說話或者是一個人發言其他人聽,達不到共同掌握知識的目的。

在以後的教學中,如何充分的利用小組合作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還將是我努力探索的。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3

《藤野先生》是八年級下教材的第1課,是一篇敘事散文。講述的是魯迅先生與日本人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經歷,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學醫,而後棄醫從文的過程,文中表現了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摒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表達了作者對他的真摯懷念,並反映出那個時代的進步,青年所持有的憂患意識以及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愛國心。

講讀這篇課文要注意三點:一、脈絡分明,言之有序。二、選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徵,突出人物品質。三、語言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在教學本課文時,我依據課文的'內容,設計了通過集體討論的方式,明確事件的內在聯絡,從而明確主題,進而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一、課文的線索

本文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敘事的線索,圍繞表現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這一中心組織材料。開頭寫東京(是作者往仙台見藤野先生的緣由),然後用設問句自然過渡。接著寫初到仙台受優待(襯托藤野先生),寫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最後寫離開仙台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除回憶藤野先生這條明線外,本文還有一條內在的線索,就是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很多材料,如寫東京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寫赴仙台途中對日暮裡和水戶的深刻印象,寫仙台醫專日本“愛國青年”尋釁和看電影事件,寫作者棄醫從文,都圍繞這條內在的線索。因此,文章篇幅雖長卻脈絡分明,材料雖多卻井然有序。

二、抓住特徵描繪人物的手法

作者採用白描手法,寫人抓特徵,幾筆勾勒,就甚為傳神。如寫藤野先生,寫他的“黑瘦”、“八字須”、“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衣著“模胡”,冬天穿舊外套,活生生地畫出一位生活儉樸、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又如寫“清國留學生”,抓住了盤辮子這個細節,很能反映他們的思想本質。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辮子,表示與清王朝決裂,而這些留洋學生既要學時髦,又要表示忠於腐朽的清王朝,於是只好盤起辮子。作者用誇張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對他們的辮子進行形褒實貶的描寫,揭示了這些留學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質,也反映了對他們的厭惡之情。

三、對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的分析

《藤野先生》一文在第二部分中記敘魯迅先生在仙台求學的生活片斷,作者圍繞表現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具體寫了四個典型事例。

1、檢查並訂正“我”抄的講義——表現先生工作認真負責;

2、先生糾正“我”繪的解剖圖——表現他對學生的嚴格要求;

3、先生對“我”敢於解剖屍體感到放心——表現他對學生的熱情誠懇;

4、先生了解中國女人裹腳情況——表現他科學求實精神。通過這四個典型事例,我們看到本文是一篇讚揚日本學者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沒有狹隘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抒寫對他真摯和深沉懷念的回憶性記敘散文。

四、富有濃厚感情色彩的語言

這篇回憶文章寫的是作者終生難忘的“偉大的”人,記的是震動作者靈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議論的語言,還是寫人記事的語言都飽含感情。如懷念藤野先生,作者寫道:“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直接抒發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寫“清國留學生”的醜態,寫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寫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寫棄醫從文的舉動,字裡行間都充溢著作者憂國憂民的深切感情。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4

今天,上的《藤野先生》兩個班都是一節課完成。第二個班上的時候,時間竟然還挺寬裕。以前都是兩節課完成的。是上課成熟有的放矢,抓住重點了,還是浮光掠影,沒有深入?我恐怕得好好反思:第一,不知道學生讀預習的情況如何,也不知道學生的疑問在哪裡,也沒有基礎知識的檢查。只是抓住了考試的重點來講的。

學生的讀,如何讀,如何讀的有效果,有層次,有感情,一直是我引導的瓶頸。想想可以給學生提示指導的,如:能表現人物品質的詞語應該重讀,有了這樣的指導然後自己再讀一讀,找同學讀一讀試試有沒有效果,然後大家一起讀一讀試試!

對課文的段落劃分(認識藤野之前,相處的時候,分別之後:去仙台前,在仙台,離開仙台後。這兩種思路我覺得可以這麼分,有待熟慮呵呵)

最後記下這堂課的教學設計,以期將來當參考和做反思。

由學習寫人記事類的文章的方法進入這節課的學習,通過事件瞭解人物的性格品質,從而表達作者的情感態度——我和藤野先生相處的四個事件來表現其品質,表達我對藤野的敬意和感激。(其中添改講義這一段重點講,通過咬文嚼字的方法)

作者的愛國情感開頭一段重點理解。(只會讓學生齊讀,這種方式總是單調,有頭無尾,或者沒有層次感。可否這樣:先找一個同學讀一讀,注意看能否體會到作者的情感,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出來的帶著這樣的情感自己讀一讀,找個同學再讀一讀或者齊讀看效果如何。應該不會讓課堂顯得乾巴巴的)還有這麼幾個句子注意體會(大概……;中國是弱國……也無怪他們疑惑,他們拍掌……他們何嘗……這些句子重點理解體會,)體會作者濃濃的愛國情,適當補充背景,再來體會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情感態度,達到深化!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5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所強調的一種學習方式。

在教學本課文時,我依據課文的內容,設計了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明確事件的內在聯絡,從而明確主題,進而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預習時,讓學生細讀課文,列出文中所舉事件,要求他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接著,我讓學生根據所列舉事件與刻畫人物的關係分成三類,並分別說說不同類別事件的作用。

學生對於第一類的作用基本掌握,可在瞭解第二類事件的作用時,費了不少周折,但經點撥,很快就明白。尤其惜別幾節中,比較直白的感情流露,魯迅善意的謊言,學生還是能理解的。他們不僅明白事蹟的作用,亦理解了作者這樣寫的原因——皆為抒發作者對藤野先生的一片無法言表的真情。

在第三類(1~3、10~11)的事件裡,未寫藤野先生,似多餘之筆,但在這些自然段裡,卻解釋了見藤野先生的原因(即棄醫從文),或者說,令藤野先生棄醫從文的直接原因即為文中提到的電影事件。(學生立即活躍起來。)至此,的選材及作用基本理清。

最後,本人提出問題:“的線索是什麼?”

有的學生回答為:以藤野先生其人為線,全文寫見藤野學生的原因──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與藤野先生惜別—別後憶藤野先生。支援這一觀點的學生過半。亦有學生反駁:以愛國的情感為線索,學醫為愛國、棄醫從文亦是愛國。贊成這一觀點的近半。

爭議由此起,教師適時調解:寫藤野先生與愛國是否衝突?二者有無交點?學生們馬上做出反應,二者並不矛盾,因為愛國而學醫、因學醫而見藤野先生、因愛國而棄醫、因棄醫而別藤野先生!他們立即明白了二者的關係。教師趁機點明,有兩條線索,一條明線即藤野先生其人,一條暗線即魯迅的愛國情感。至此,文章的主題也水到渠成。寫學醫棄醫,表達對藤野先生的感激懷念之情,也更深刻、含蓄地表現出作者的赤誠愛國情。

就本人看來,本課是在學生恍然大悟的感慨聲中結束的。

總體來說,本課的設計及實踐本人認為還是可以的,因為縱觀魯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難懂,加之本篇幅較長,主題較深,情節簡單,很難吸引住學生。應如何短時高效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本人思量了許久,後來本人避開了對文章深層主題—愛國的教學,轉向事例的分析,讓學生對事例自行剖析,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線索的基礎上完成。這樣,就實現了難文淺教,使學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加上關於文章的線索之爭是學生自發的,他們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和解答後的收穫可以從恍然大悟的感嘆聲中聽出,這正是本人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