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幼兒培訓>

《赤壁賦》教學設計

文思屋 人氣:2.45W

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赤壁賦》教學設計,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赤壁賦》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

2、瞭解文中蘇軾情感變化的過程。

3、體驗蘇軾如何在逆境困苦中運用理性思辯使自己走出悲情,從而感受蘇軾樂觀曠達的情懷,感悟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學習文言句式。

2、瞭解情感基調在主客問答之間的跌宕起伏。

【教學內容及步驟】

第一課時

一、匯入

人生“最難耐的是寂寞,最難拋的是榮華,從來學問欺富貴,真文章在孤燈下”。這段話是今年已入選為國家優秀經典劇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臺詞。我認為它同樣可以用來概括蘇軾在黃州期間那段苦難而又不平凡的經歷。蘇軾因“烏臺詩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後,他以一個流放罪犯的身份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髒水,被人押著來到滿目荒涼的黃州,一代名人與魚蝦麋鹿為友,與樵夫漁民為伍,蘇軾感受到了有生以來從未有過的孤寂和悲苦。於是他多次來到人們傳說中的古戰場赤壁,去寄情山水、憑弔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暫,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恆。他用《念怒嬌.赤壁懷古》、《前、後赤壁賦》為他苦難多變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詮釋。那麼今天就讓我來欣賞其中的《前赤壁賦》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這位大文豪的心路歷程吧!

(注:①關於烏臺詩案②此處“赤壁”)

關於烏臺詩案:

烏臺,漢書《朱博傳》記御史臺中有柏樹,野烏數千棲居其上,因稱御史臺為“烏臺”。

元豐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御史臺的官吏奉命從汴京趕到湖州衙門,當場逮捕了蘇軾,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從六月以來,權監察御史裡行(權,代理;裡行,見習)何正臣、舒亶(dǎn),國子博士(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的官員)李宜,權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後4次上述彈劾蘇軾。他們摘出蘇軾的一些詩文認為是“譏諷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輿”(皇帝的代稱)。“無尊君之意,虧大忠之節”。宋神宗不得不下令御史臺審理。這就是聞名於世的烏臺詩案。

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矗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鼾磯;又因為山崖陡消如一而牆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所以這裡所說的赤壁,不是三國時赤壁之戰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魚縣東北。作者在這裡只是觸景生情,借題發揮而已。

二、作者介紹

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眉山(四川)人,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並稱“三蘇”,同為“唐宋八大家”成員。他是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他中了進士後,登上仕途,早年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而受到排擠,後又因寫詩諷刺而被以“誹謗新法罪”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到司馬光執政時,盡廢新法,蘇軾也激烈反對。王安石、司馬光死後,他又因統治集團內部的傾軋而被一貶再貶,最後貶到了海南島,直到63歲遇赦北歸,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在文學藝術領域裡,蘇軾詩詞、散文、書畫無一不精。他的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齊名,號稱宋代四大書法家。他論畫主張神似,擅長畫竹。

在思想上,蘇軾博通經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賈誼、諸葛亮等經世濟時的人物。曾多次上書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長期擔任地方官期間,在“仁政愛民”的思想指導下,做了許多好事。另一方面,他又酷愛陶淵明,喜讀《莊子》。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後經歷了兩次沉重的打擊,對莊子的思想容易產生共鳴,表現在:一是曠達超脫,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極出世。這也是形成蘇軾世界觀複雜化、經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作家的世界觀必然會影響到他的創作實踐,從而形成自身的藝術個性和藝術風格。在蘇軾的文學作品中就明顯地留下了莊子影響的痕跡。莊子散文洋恣肆,富於浪漫主義色彩,而蘇軾散文也具有縱橫捭闔、揮灑自如的氣勢,他的《前赤壁賦》就是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蘇軾散文還在《孟子》、《戰國策》以及賈誼、陸贄等人作品的基礎上,博採眾長,形成自己的特色。他的論政、論史的散文,大多筆力雄健,有行雲流水之勢,因而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代歐陽修領導的復興古文運動的主將。

三、聽課文錄音,注意生字詞和斷句並對文章有個整體的感知

1、(因為這是一篇散文賦)“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賦是一種專事鋪敘的用韻散文,介於詩歌與散文之間,講究文采,以鋪陳為能事。賦體經歷了長期演變的過程,發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影響下,賦又出現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求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象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都是文賦的佳作。《前赤壁賦》是散文和韻文的結合,既有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和情韻,同時又吸收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筆法。句式有長有短,既整齊又參差,同時又以賦的形式出現,如通篇換了12次韻,以主客問答的形式表達作者的思想,主張,也採用了不少對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韻文的聲韻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可以說這是蘇軾對賦體的一個創新和突破。

2、字詞注音:

壬戌(rénxū) 橫槊(shuò) 餘音嫋嫋(niǎo) 幽壑(hè)嫠婦(lí) 桂棹(zhào)釃酒(shī) 漁樵(qiáo)扁舟(piān)匏樽(páo)愀然(qiǎo)蜉蝣(fú yó) 山川相繆(liáo) 無盡藏(zàng)舳艫千里(zhú lú) 狼籍(jí)旌旗(jīng) 枕藉(jiè)

3、解釋重點字詞,疏通文意:

⑴ 分別請學生起來朗讀並單獨翻譯各節。

⑵ 師提示、糾正、補充、答疑、解釋重點字詞,疏理文意。

內容詳解:

赤壁賦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蕩著船兒,在赤壁下游玩。清風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舉起酒杯,勸客人同飲,朗頌《月出》詩,吟唱“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鬥宿、牛宿之間。白濛濛的霧氣籠罩江面,水光一片,與天相連。任憑水船兒自由漂流,浮動在那茫茫無邊的江面上。江在曠遠啊,船兒象凌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麼地方;飄飄然,又象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昇仙果的神仙。

這時候,喝著酒兒,心裡十分快樂,便敲著船舷唱起歌來。唱道:“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拍擊著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邊遙遠的地方。”客人中有會吹洞簫的,隨著歌聲吹簫伴奏,簫聲嗚咽,象含怨,象懷戀,象抽泣,象低訴。吹完後,餘音悠長,象細長的絲縷延綿不斷。這聲音,能使深淵裡潛藏的蛟龍起舞,使孤獨小船上的寡婦悲泣。

我有些憂傷,理好衣襟端正地坐著,問那客人說:“為什麼奏出這樣悲涼的聲音呢?”客人回答說:“‘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隻只烏鴉向南飛翔’,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句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這兒山水環繞,草木茂盛蒼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敗的地方嗎?當他佔取荊州,攻下江陵,順江東下的時候,戰船連線千里,旌旗遮蔽天空,臨江飲酒,橫握著長矛吟詩,本是一時的豪傑,如今在哪裡呢?何況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魚打柴,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駕著一隻小船,舉杯互相勸酒;寄託蜉蝣一般短暫生命在天地之間,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願與神仙相伴而遨遊,同明月一道永世長存。知道這種願望是不能突然實現的,只好把這種無可奈何的心情寄託於曲調之中,在悲涼的秋風中吹奏出來。”

我對客人說:“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嗎?水象這樣不斷流去,但它實際上不曾流去;月亮時圓缺,但它終於沒有消損和增長。原來,要是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它,那麼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容不那不變的方面去看它,那麼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我們又羨慕什麼呢?再說那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應有的東西,雖說是一絲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風,與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它,聽到的便是聲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沒有人禁止,享用它沒有竭盡,這是大自然的無窮寶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淨酒杯重新斟酒。菜餚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

4、作業:熟讀課文,以書面形式把課文翻譯一遍。

第二課時

一、內容結構

1、作者開始遊赤壁時,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景:皓月當空,碧水萬頃,月光朦朧,清風徐徐,景象澄沏,如夢境一般。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誦文,迎風賞月。

情:“樂”。舒暢飄逸,飄飄欲仙,超然物外,陶醉於良辰美景。

第一段先景後事,由事生情。

2、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樣發生變化的?

第二段,由樂到悲,營造一種主客之間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啟下,引出主客對答。

樂:飲酒樂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簫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3、第三段感情如何?寫曹操的用筆重點在哪裡?客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慨?

寫主客問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闡發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悲傷。寫曹操不是為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為了突出像他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於“空虛”。客通過幾番對比,表達了人生短促無常的感慨。

歸納:蘇軾的悲從何而來?

從歌聲中來(政治失意)

從簫聲中來(簫聲幽怨)

從歷史人物中來(人生無常)

從個人境遇中來(生命短暫)

4、第四段感情如何?作者是如何闡發自己的觀點的?

蘇子批評客的觀點,闡發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變為喜悅。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應該輕物質而重精神,執著於自己的不朽事業,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蘇軾又是如何從悲情中走出來的?

⑴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說明分層理由;分別用一對錶示矛盾關係的詞語來概括層意。

可分為兩個層次:

變與不變

取與不取:

(注意抓住“且夫”等關鍵性詞語來理清思路。)

⑵從文中找出蘇軾關於水、月、人“變與不變”的詞句,並深入理解。

變不變:

逝者如斯(水)未嘗往也(水)

盈虛者如彼(月)卒莫消長也(月)

時刻在變(人)無盡也(我)

(水、月、人都是既變又不變的)

⑶比較客與蘇軾關於物和人在“變與不變”的問題上,觀點有何不同?並加以分析。

客:無窮不變須臾變化(片面)(悲)

蘇軾:物與人都是既變又不變(全面)(喜)

(用全面的觀點去看待事物、分析問題,這是一種理性的思辯。)

⑷請學生從已學過的課文中,尋找事例來證明“變與不變”之理。

⑸分析第二層“取與不取”

取不取

清風明月非吾之所有

(大自然是一部撫慰人心靈、開闊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啟迪人智慧的百科全書。)

小結:蘇軾的悲情從哲學思辯中、從自然美景中解脫了出來,這種理性的思辯使他樂觀曠達。

5、結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悅誠服。心情更加喜悅。“喜而笑”“相與枕藉”。

二、問題探究

1、如何認識文中的“主”與“客”?

⑴ 結合背景分析,討論理解。“主”“客”實為一體,分別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積極和消極的心態。進一步發問“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懷”。這是深層次理解文章的關鍵。明確:闡述了自然界變與不變的哲理,蘇軾思想中兩種情緒的對抗表達了他矛盾痛苦而又樂觀曠達的複雜心情。

⑵ 進一步發問:“為什麼採用這種形式?”引出賦的特點。理解本文“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寫法上:“主客問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對襯整齊,聲律和諧押韻。對第二點,通過指導,學生誦讀體味。

2、鑑賞本文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全文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三、藝術特點

1、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2、“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鬱頓挫;與賦的講究整齊對偶不同,它的抒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逍舟於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美;心下直到篇末,雖都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全文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於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3、優美形象,善於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潤孤舟之嫠婦。”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俱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四、作業

試著背誦課文,並感知蘇軾的情懷。

第三課時

大家一起來背誦《赤壁賦》。

一、重點字詞

1、一詞多義:

⑴ 歌:

① 扣舷而歌之。(動詞,唱。)

② 歌曰。(名詞,歌詞。)

③ 倚歌而和之。(名詞,歌聲。)

⑵ 望:

① 七月既望。(名詞,陰曆的每月十五日。)

② 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

⑶ 下:

①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動詞,攻克,打下。)

② 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方位名詞,位置低的,與“上”相對。)

⑷ 如:

①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像,動。)

B、縱一葦之所如。(往,到,動。)

⑸ 之:

① 哀吾生之須臾。(助詞,主謂之間不譯。)

② 惟江上之清風。(結構動詞,的。)

③ 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

④ 月出於東山之上。(助詞,不譯。)

⑹ 乎:

①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動詞,形容詞詞尾。)

②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語氣助詞,用於句末,相當於“嗎”。)

③ 相與枕藉乎舟中。(介詞,在。)

⑺ 於:

① 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介詞,在。)

②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助詞,表被動。)

③ 月出於東山之上。(介詞,從。)

⑻ 固:

① 固一世之雄也(本來)

②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險固)

③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使動,使……穩固)

④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頑固)

⑼ 適:

①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享有)

② 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到)

③ 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女子出嫁)

④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山丘(適合)

⑤ 適得君府書,明日來臨汝(剛剛,才)

⑥ 適大病,不能行(適逢)

⑽ 逝:

① 逝者如斯,而未嘗為也(流逝)

②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通“誓”,發誓)

③ 淑爾遠逝,往來翕忽(去,消失)

④ 時不利兮騅不逝(跑)

⑾ 曾:

①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副詞,用來加強語氣,常與“不”連用,譯為“連…都……”)

② 曾不知老之將近(副詞,用來加強語氣,常與“不”連用,譯為“連……都……”)

⑿ 苟:

① 苟非吾之所有(假如)

② 欲苟順私情(假如)

⒀ 雖:

① 雖一毫而莫取(即使)

② 雖無絲竹管絃之盛(雖然)

2、通假字: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屬”通“囑”,讀zhǔ,勸人喝酒。)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馮”通“憑”,乘。)

山川相繆,鬱乎蒼蒼。(“繆”通“繚”,盤繞。)

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籍”通“藉”。狼藉,凌亂。)

舉匏樽以相屬(通“囑”,勸酒;“尊”同“樽”,酒杯)

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籍”同“藉”擊空明兮泝流光──“泝”同“溯”,逆水而上

3、詞類活用: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方位名詞“西”“東”作狀語,可譯為“向西,向東”)

舞幽壑之潛蛟。(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婦。(泣,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

侶魚蝦而友麋鹿。(侶,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伴侶。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朋友。)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南:向南,名詞作狀語。)

順流而東也(名作動,可譯為“向東進軍”)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破:形容詞做動詞,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動詞,攻下.)

正襟危坐(使動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