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社會工作>職場動態>

企業更看重海歸“野蠻生長能力”

文思屋 人氣:2.13W

最新調查顯示,過去5年中“海歸”的就業競爭力發生一系列變化:語言不再是就業優勢;由於“海歸”的國內工作經驗較少,市場上近七成企業會在候選人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選擇本土畢業生……出國浪潮一年高過一年,“海歸”就業成了一個新問題。

企業更看重海歸“野蠻生長能力”

陳少白

遠在澳洲的留學生讓父母代替自己參加招聘會,外企展位前求職者排起長龍,位於二線城市的大牌企業求賢若渴,中國留澳校友職業發展諮詢會當天有40多家中國和澳洲的企業參加,初步統計提供了450多個職位。儘管只針對留澳校友,但“海歸”們在現場表現出的積極求職勁,可窺見“海歸”的就業現狀:在就業市場中,“海歸”與本土畢業生逐漸站在了一條起跑線上,“海歸”的光環沒有加分。

 


“英語好”不再是就業優勢

 


2006年,聘針對“海歸”人才的調查顯示,“海歸”排名前三位的就業優勢分別是:外語能力(76%)、國際化視野(37%),以及創新能力(26%)。毫無疑問,無論何種專業,外語能力曾是“海歸”就業的絕對優勢。不過,時隔6年,國內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留學的普及,使得良好的外語已經不再是留學生獨有的優勢。“國內語言專業學生的英語水平已經和留學生不相上下,有的甚至更好!”一名大型國企HR的觀察,幾乎是人才市場上的共識。

一名世界500強的外企招聘經理稱,網際網路普及後,國內學生只要有一根網線就能接觸到“外面的世界”,讀英文小說、“旁聽”國外名校的公開課,看外國的新聞節目、時事評論、肥皂劇等,國內與國外幾乎能做到同步,留學的語言優勢不再明顯,國內語言專業的學生由於受過系統的語言培訓,外語的口語與書面表達甚至比大部分“海歸”更優美,更得體。

顯然,這是一個更關注專業實力、綜合能力的時代。觀察人才市場多年,郭盛建議留學生,如今應更多地發揮自己通過海外教育獲得的國際化視野、創新能力、獨立動手能力,以及離開家庭野蠻生長的能力。一個人在異鄉獨自生活,考驗的不僅是語言能力,還有溝通能力,動手能力,在文化的碰撞中,還需要一些創造性思維,這些才是留學生的真正優勢,也是企業所看重的`。

 


別因專業使自己“畫地為牢”

 


根據最新的調查資料顯示,45.49%的“海歸”認為留學經歷有利於找到更好的工作。可事實是,“海歸”的“身價優勢”日益不明顯,企業更看重求職者的工作經驗和動手能力。在中國留澳校友職業發展諮詢會現場,一些海歸因為沒有工作經驗而被拒之門外。

當然,被拒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人力資源專家稱,可能因為求職者“能力過剩”,或給人以不安定感,招聘企業怕日後留不住人,白白浪費了培養經費——這點在名校畢業生(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名校)身上時有發生。“有的企業會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你學歷這麼好,不該到我們這裡來,‘廟小留不住大和尚’,這透露著企業的不安,但也可能只是企業的客套話,實際上是你的能力沒達到企業的要求。”專家提醒,學生要弄明白兩者的區別,才能知道被拒的真正原因,以免忘乎所以,重蹈覆轍。

現實中,國內企業對“海歸”越來越持觀望態度。一份針對企業方的調查資料更能說明問題,由於海歸的國內工作經驗較少,脫離國內環境的時間又比較長,只有35%的企業會在候選人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優先選擇“海歸”。智聯招聘的另一組資料顯示,近六成“海歸”在國外進修期間有實習或工作經歷,但工作經驗與專業方向一致的只有42.39%,這意味著近3成的海歸工作經驗只是“粗打工”。對此,招聘專家的建議是,“海歸”在積累工作經驗時要有一定的方向性,最好集中在相對固定的領域內。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非要與所學專業百分百匹配,招聘專業人士提醒學生,別因專業使自己“畫地為牢”。“越來越多的案例證明,專業與職業不對口的現象變得普遍,學生們要清楚,大學裡所學的不僅是具體的一門技能,更多的是能力,比如溝通能力、演講能力、邏輯能力,在今後的漫漫人生中,這些能力或許會比專業讓你受益更多。”

 


二線城市也有“最佳僱主”

 


眼下,“工作地點”仍是歸國留學生選擇企業的重要考量,許多“海歸”將北、上、廣、深視為求職的不二選擇。此次諮詢會現場,徐州工程機械集團進出口有限公司、陝汽集團汽車工程研究院等國內名企,因為處於二線城市,導致部分海歸沒有去接他們伸出的“橄欖枝”。

郭盛分析,人才流向二、三線城市將是人力資源市場上的長期趨勢。一些中小城市現在發展很好,與一線城市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斷縮小,中國500強企業在內地城市建廠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內陸企業當中,每年都會誕生一批最佳僱主,待遇和工作環境都不錯。“如今一個詞很紅,叫‘逆商’,在投資上講究如此,學生擇業時未嘗不可借鑑,逆勢而上,穩紮穩打,若干年後會有意外收穫。”

留學觀察人士說,如果把留學視為一項長期投資,“海歸”脫離國內環境的時間比較長,回國後只有先融入本土環境,為企業創造價值,才是考慮“投資回報”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