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職稱論文>

拓展四年級學生語言知識的積累途徑

文思屋 人氣:3W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把朗讀作為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以下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拓展四年級學生語言知識知識積累途徑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參考。

拓展四年級學生語言知識的積累途徑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能力.《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中,先後提到指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學生要"有較豐富的積累".通過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拓寬語文學習的途徑,高度重視引導學生語言積累,使學生建立積累意識、學習積累方法,已成為學生學好語文,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朗讀.背誦,廣泛閱讀

前言

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嚴重存在輕理解重分析研究,追求講深、講透.而輕積累、輕語言實踐,忽視自悟自得的現象,教師始終擺脫不了傳統教學形成的定勢,解放不了思想,放不開手腳,把大量的本應用在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時間,花在對學生學習語文基本無用或用處不多的所謂語文知識和條分縷析課文的內容上,而讓學生系統地積累與運用語言的時間不多,致使語文教學處於高耗低效的狀況.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能力.語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以大量的語言材料的積累和反覆多次的語言實踐活動為前提的.語文教師要建立以語言主體,以語言知識、語言能力為雙翼的訓練體系.《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中,先後提到指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學生要"有較豐富的積累".通過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拓寬語文學習的途徑,高度重視引導學生語言積累,使學生建立積累意識、學習積累方法,已成為學生學好語文,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那麼,積累語言的途徑與方法有哪些呢?

一、課內強化朗讀背誦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避免課內損失課外補,讓語文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積累、感悟、內化語言的過程.教師要深入鑽研教材,對每組課文進行整體把握,對每一課的重點、難點進行分析,緊緊圍繞重、難點組織教學,把朗讀作為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有道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葉聖陶先生更是諄諄告誡: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老師若引導學生善於讀,則功莫大焉.這些真知灼見,揭示了語文學習的內在規律:學習語言,就得多讀.讀,包含著對語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積累-轉換創造"的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學中,要落實以讀為本,首先以讀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即以讀的訓練為主線,並對朗讀流程的各個層面有明確的指向:初讀要求讀準讀通讀順;細讀要求理解內容;精讀則要抓住重點句段,細加品味,感悟入情;熟讀則要積累語言,以至背誦.其次保證讀書時間,加大讀書的實踐.一般來講,一節課中學生讀書的時間不少於1/2,以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思考.給全體學生有足夠的試讀、練讀和評議的時間,體現朗讀對語言學習的診斷和激勵功能,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年級、學情和教材特點,區別各種朗讀形式的各自功能和適用範圍,合理運用,並加強指導.如果只有學生的讀書實踐,沒有教師的組織、引導和指點,就沒有體現語文教學的要義,稱不上是真正的課堂教學.在指導學生讀書時,做到讀前有要求,讀中有指導,讀後有反饋,並體現個體差異.尤其注重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習慣,善於在讀書過程中發現疑難,並在深入閱讀中解決疑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的意識和習慣,激發其創新思維的火花,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背誦,是學習語言的好辦法.發展學生的記憶力,提高理解文字的能力,促進寫作,規範學生的書面語言,積累語言,培養學習習慣,培養學習興趣,都有賴於背誦.背誦還具有發展學生思維等多種功能.尤其重要的是,國小階段是人生中記憶力最旺盛時期,小語教材中的課文又大多文質兼美,通過背誦,讓學生積累大量的佳辭妙句,精美篇章,不斷充實語言庫存,並從背誦中領悟體味作者謀篇佈局、遣詞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達方法的真諦,這將使他們終生受益.教師要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多方引導學生多讀,多讀至熟讀,熟讀至背誦.正如南宋傑出的教育家朱熹說的:"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當然,教師要倡導在理解基礎上背誦最佳,但有些讓學生"死記硬背"也未嘗不可.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學生在自悟、反芻中將自然理解消化當初背誦的語言材料.

二、課外廣泛閱讀

對於四年級的學生現狀,我們做了以下調查.調查目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並且在"總目標"中對課外閱讀的總量有了具體而明確的量化規定: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其中國小一至六年級階段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50萬字.為了確保學生完成這一課外閱讀量,學校要創造一切條件,加強課外閱讀的管理和指導.在大語文教育觀的指導下,我校在幾年前就針對學生課外閱讀"量少而窄",開設"自由閱讀"課,並把學生的課外閱讀、背誦作為考查內容.面對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我們應重新認識課外閱讀在語文教育中所處的位置,明確時代賦予它的一些新功能與特點,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加強指導,才能幫助學生積累儘可能多的語言材料和語感經驗,才能不斷豐富學生的"心理詞典"和"心理圖式",從而不斷髮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文化積澱.國小四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識字量,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鑑賞能力,為廣泛的課外閱讀提供了可能.為了更好地加強課外閱讀的策略研究,提高課外閱讀的質量,進行了此次調查.

調查物件與方法:隨機抽取四年級180名學生及其家長,採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進行了調查.

 三、調查結果分析

對收上來的學生問卷與家長問卷進行了整理、歸納,現將有關調查結果情況分析歸納如下:

(一)對課外閱讀價值的認識不足.

大量的課外閱讀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促進其個性的健康發展.但是一些學生和家長,甚至是部分非語文類老師對此的認識卻失之偏頗.23%的學生認為讀課外書是為了提高學習成績,21%的老師對學生讀課外書的態度不夠支援,27%的家長認為讀課外書會耽誤孩子的成績.可見,由於長年來推行應試教育的濃重陰影,使得被譽為開啟智慧之門的課外閱讀受到了無辜的"冷落",使得期待點燃智慧火花的孩子竟然與"讀書之樂"無緣.

(二)學生自覺閱讀的興趣不濃.

調查表明:23%的學生每天都讀課外書,33%的學生經常讀課外書,44%的學生只是偶爾讀課外書.其中30%的學生讀課外書是家長和老師的要求.究其原因,電視、錄象、電腦遊戲等大眾傳媒的普及,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有極大的衝擊.42%的學生看電視的時間每天超過一小時,26%的學生每天超過半小時.資料表明更多的學生在電視與課外書之間更喜歡前者,但是如果讓學生過分地依賴聲像材料,久而久之,就會削弱兒童感受語言文字的能力.

(三)適應學生讀的好書不多.

閱讀是一場心靈的對話.讀一本好書,就如同與一位心靈高尚的人交談.因此,要找到適合學生讀的課外書籍尤為重要.然而調查結果卻不容樂觀.40%的學生喜歡讀文學類的書籍,23%的學生喜歡讀科普類,30%的學生喜歡讀漫畫類;41%的家長只是偶爾帶孩子上書店,家裡孩子讀的書有100冊以上的只佔6%,50冊以上佔44%;63%的家長給孩子買書既買練習冊又買課外書,這其中還不乏漫畫類的書.學生課外讀物的匱乏,無疑是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的最大障礙之一.

(四)學生對科學閱讀方法的掌握不夠.

我們常說:得法與課內,就是要在課內嚴格閱讀訓練,讓學生學會閱讀.然而一些老師抱著急功近利的想法,以本為本,守本固本,考什麼教什麼,學生即使有課外閱讀,也是在應考模式裡兜圈子,使學生缺乏正確的讀書方法,從而喪失了課外那片肥沃的土地.調查表明30%的語文閱讀課沒有用來閱讀,而是挪作他用.80%的學生希望老師在閱讀課上引導大家讀,89%的家長認為學校很有必要開設課外閱讀指導課,希望老師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

思考與對策針對這一現狀,提出以下幾點思考,以期儘早改變現狀,使我校的課外閱讀真正以學生為主體,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不僅要在物質上給學生"支援",更要在精神上給他們"補鈣".1、對孩子多一些人文關懷,少一些功利主義.成人往往是從自己的立場出發來關心兒童,而不是充分尊重兒童的個性和需要.許多家長給孩子買書很功利,經常是輔導材料一大堆,而忽視了兒童在精神、人格上的修養.有的家長認為閱讀文學書籍一般不能一下子顯出效果,覺得還是看作文書效果明顯.其實這種想法是悲哀的,因為文學給人的東西太多了.當然,文學書看得多了,如果用心的話,肯定會對作文有幫助,但文學能給予我們的東西肯定不只這些.一位兒童文學作家就曾作過一個生動的比喻,她認為作文輔導書僅僅是工具書,它教給孩子的只相當於"切"蛋糕,而閱讀就像"做"蛋糕,通過優秀的文學作品,可以瞭解世界、瞭解他人,知道什麼是寬容、什麼是狹隘,什麼是高貴、什麼是卑賤--這些對人的`成長非常重要,作為一個人的底蘊就是在閱讀好的文學作品中形成的,否則他的精神世界將是蒼白的.閱讀是給人們經驗,又促進人們去思考,是任何事物不可替代的.因此,我們家長和老師應該把眼光放長遠些,切忌急功近利.同時我們還要以身示範,最好能與孩子同讀,曉之以理,導之以行,讓他們真正感受到閱讀的價值以及家長和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期待.2、讓孩子多一些自主選擇,少一些整齊劃一.閱讀是個人的事情.對於我們成人而言,有人偏愛小橋流水般的抒情小品;有人專注壯懷激烈式的驍勇檄文;有人鍾情跌宕起伏的怪誕奇文--因為每個人的個性、修養層次、志趣愛好不盡相同,對書的喜好也就千差萬別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偏愛、專注也好,鍾情、迷戀也罷,都表現了讀者對某一類書的喜愛程度.惟有喜歡,在閱讀中才會心甘情願地投入身心;惟有喜歡,才會使閱讀成為一種智慧的活動.讀自己喜歡的書,才可以獲得詩意的體驗.對於這一點,兒童也不例外.作為家長和老師,我們有責任在讀物的選擇上,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前提下,建立一種合作的關係,保持適度的溝通.我們還應支援孩子有個性的獨立的閱讀,鼓勵批判性的有創見的閱讀,使他們在精神上、個性上得到充分的發展,讓他們愉悅地進行課外閱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3、給孩子多一些自由空間,少一些橫加干涉.首先給學生以閱讀的自由,再給他們時間上的保證.兩週一節的自由閱讀課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每天擠出時間來,天天讀,才能養成自覺閱讀的習慣.這就要求所有的任課老師共同支援,儘量減少作業量,創造一切條件讓學生去自由閱讀.此外,不動筆墨不讀書.老師還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愛的形式來記讀書筆記.讀書筆記本應該成為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讀到好文章,摘錄好詞佳句,記下心得體會;閱讀累了,就在本子上或畫一朵小花,或描一隻小蟲,給課外閱讀增添無限的情趣.只有給學生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才能讓他們靈動的思想自由地翱翔於"學海""書山"之間,從而穩定對課外閱讀的興趣.總之,課外閱讀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和諧發展是一件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它需要學校、社會、教師、家長共同關注,齊心協力.與書為友,和孩子同讀,伴孩子一起成長,讓人人成功起步,應當成為我們老師和家長的共同追求.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擴大閱讀量,其實也是在積累語言,充實語言倉庫.葉聖陶先生強調指出:為養成閱讀習慣,為充實自己的生活,都非多讀不可.可見大量閱讀的重要,教師在這裡要有指導作用

其一、推薦讀物,讓學生有書可讀

對於學生來說,讀什麼樣的書非常重要,所謂"放飛不放任,信馬不由韁".那麼,教師應該向學生推薦哪些課外書呢?可結合新課標,確定向學生推薦以下三類書.第一,《語文課程標準》裡面專門列出的2本童話、2本寓言、2本散文、8本文學名著,這14本書一定要讀;課程標準裡面提到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要讀;與課程標準相配套的叢書系列,如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定的書目、語文課程標準課外讀物導讀叢書等叢書系列也要讀.第二,和語文課內容有關且有利於拓展語文課堂學習的讀物,和有關學科有聯絡的各類讀物,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的讀物.第三向學生多推薦文學名著.由於經常向學生推薦讀物,學生自然也經常把讀書情況及時反饋給教師,視教師為自己的書友.另外,每個學生都有一張讀書卡,讀了多少書,讀了些什麼書,都在讀書卡上明明白白地記著,這樣既便於教師瞭解每個學生的讀書情況,也有利於教師及時向學生推薦讀物.課外閱讀要有充足的書源作保證,一個學生不可能一下子去買夠幾十本書,那麼,怎麼解決書的來源問題呢?第一,讓學生往班級圖書櫃裡面存書,每個學生一個學期要往書櫃裡存幾本最好的書,開學存入,期末取回.往書櫃裡存的書也是要檢查的,內容符合要求的留下,不符合要求的退回,以確保書源的質量.第二,書櫃裡的書只能去換,而不能去借,也就是說可以用剛剛看過的書到書櫃裡面去換一本自己喜歡的書,保證書櫃裡面經常有幾百本書在那裡放著,這幾百本存書任由學生選換,隨時隨地滿足所有學生的閱讀需要.

其二、加強檢查,以查促讀

由於國小生課外閱讀的自主性和依賴性並存,所以,明確任務,加強檢查,是完成讀書任務的根本保證.對學生閱讀情況的檢查,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第一,查讀書進度.每學期開學初,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讀書進度表,表中既有本學期計劃要讀的書目,又有每個月、每一週所要讀的具體內容.這就促使學生把讀書任務細化量化,做到每天都要讀課外書.每週利用專門的早讀時間檢查學生的讀書進度,學生先把自己在本週所讀的課外書內容講給同桌聽,同桌互講、互聽、互查,然後,教師再採取抽查的形式指名學生在全班學生面前講,對照她的讀書進度表,看是不是真的完成了本週的讀書任務,效果怎麼樣.第二,查讀書筆記.平時把讀書筆記當成書面作業佈置,一週內有三次讀書筆記作業,對讀書筆記,及時檢查、評比、總結.這樣,就讓學生養成了每天回家要看書,看書就要動筆墨的好習慣,也杜絕了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的"蜻蜓點水,走馬觀花"的應付心理.保證了閱讀的質量.此外,在班裡設立了一個"名著賽讀一覽表",定期公佈學生所讀的書目,看誰讀得快,看誰讀得多,對錶現突出的學生除表場之外,還給予一定的獎勵.

其三、豐富活動,深化閱讀

在學生讀書的同時,組織學生開展一些相應的活動,為他們讀好課外書推波助瀾.讀書報告會、讀書知識競賽、辨論會、作品欣賞會、課外閱讀指導課等,都把學生的讀書活動引向深入.無論開展哪種活動,都力求形式多樣,培養學生的讀書熱情,為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比如讀書報告會,可以讓學生彙報自己的得意之作,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交流他們在閱讀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這些問題同學之間解決不了,由教師幫助共同解決.這樣,可以把作品的精華之處說出來讓大家共同欣賞,也可以把質疑的問題拿出來討論交流;既可以就作品本身進行交流,也可以只對作品中的熱點人物進行交流.通過交流,增強了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提高學生感知、理解、欣賞、鑑別作品的能力,掃清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障礙,為學生下一步的閱讀流入了活力.各類讀書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學生的讀書熱情,引導學生在讀書中追求一種較高的境界,讓書成為他們生活當中的良師益友."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書,如果能讀到這個份兒上,才算真的讀進去了.

參考文獻:

1、熊生貴《有效教學與有效課堂》(《語文教學通訊》2007.10C,第18頁);

2、楊再隋《呼喚新曆年指導下的語文教學,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中國教育報》2004年7月19日第3版);

3、王尚文《緊緊抓住"語文"的韁繩》(2007.5.15"王尚文_likai_1968"部落格);

4、張兆安《對當前國小語文教學現狀的調查與思考》(《山東教育》第34期);

5、《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