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名著讀後感>

★傷仲永讀後感

文思屋 人氣:1.7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傷仲永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傷仲永讀後感

傷仲永讀後感1

古人說的好,“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做足了“讀”的功夫,第二環節“解”就順暢一些了。程教師先讓學生自我結合註釋自主翻譯課文,之後小組內交流,解決一部分難點,然後學生質疑。學生提出疑問後,程教師並沒有急著回答,而是讓學生再小組內討論,當學生真的無法解答時,他才進行講解。講解完並不是就完了,他之後又隨機檢測一個學生,看這個學生是不是真的理解了,聽懂了。這樣的反饋資訊十分重要,而我們往往忽略了,以為自我詳細講解了,學生就聽明白了。殊不知學生的層次參差不齊,認知本事、理解本事也各異。程教師不厭其煩地檢測、檢測,再檢測,直到每一個學生心裡透亮、明白,他才會轉入下一個環節。譯讀課文這個環節,我平時也有檢測,還句句落實,一般抽測每組中的差生。人數多,容量看起來多,可是對同一個學生的檢測卻缺乏反覆檢測的耐心。當這個學生無法解答,其他學生或我經過解答之後,想當然地以為他聽懂了,就沒有再次檢測。

程教師的重點放在了前兩個環節,用時最多,而第三個環節“悟”——經過解題“傷”,悟作者的感情,只花了短短的幾分鐘。七年級學生剛接觸文言文,所以對他們來說“讀通”和“理解資料”是難點和重點。真正讀懂了資料,感悟作者的感情就容易了。所以程教師告誡我們,前兩個環節必須要捨得花時間給學生充分學習,這是基礎。

如此樸實、穩穩當當的一堂課,讓我看到了程教師耐心的背後是他對學生真切的關愛,真正把學生放在心上,真正做到為學生的發展而教。反思我們目前的教學,為了教而教,多了一些趕進度的浮躁。囫圇吞棗式的學習,學生累,教師也累。

傷仲永讀後感2

想不起是哪位詩人說過“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千古流芳的名句。但還記得起,魯迅先生說的那句“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學習上。”的確每個人做學問都要具備以上兩句所要表達的——堅強與勤奮,而且要有一個目標。因為鐵匠沒有目標,他可能只能做出遠不及寶劍的水果刀。

在《為學》中我想到了堅持與堅強,還有目標。在起初讀的時候(指老師講之前),我就覺得,窮和尚孤身一人只有一個飯碗和一個水瓶,就能到達南海,真是不可思議,況且一路上有山有河還有野獸,就更不可能了。唐玄奘到西天去取經還帶了三個徒弟一匹馬呢!到了後來我終於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又想到了一次去爬山,目標是山頂,但我與山頂僅有一步之遙時,我選擇了放棄,就是因為我沒有堅持。我就差那麼一步。

方仲永的父親依舊是以農民的思想對待自己那麼有天賦的兒子——不使學!就是因為“利其然也”!如果他父親不讓他去上學,他自己也應該以“忽啼求之”的積極心態爭著去上學。如果這樣他也不會“泯然眾人”啦。你也可以不上學,但你可以自學,勤奮一些但不用挑燈夜戰。即使上了學不勤奮些,刻苦些,到了最後兩個字——白搭。這說明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還體現出唯有積極向上,堅持奮鬥,勤奮努力才能成功!

偉大的科學家,當時社會人群眼中的“瘋子”——愛因斯坦說過“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人”在我眼中只是一個有發達的大腦和會直立行走的裸猿,開啟大腦智慧的方法只有兩個“努力與堅持”。所以在學習時就要“人貴立志,事在人為”啦!

傷仲永讀後感3

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會遇到許多好事,也會遇到許多困難與坎坷,但這些都不是重點,重要的是我們自己是如何對待、去運用這些事情,更加關鍵的是我們是否努力奮鬥了。

最近,我們學習了一篇文言文叫做《傷仲永》,本文的內容主要是作者王安石對方仲永這樣的人才而感到惋惜。在深透領悟了《傷仲永》這篇文言文後,我因此對成長中所遇到的一切頗有感觸:以前,我總是對身邊優秀的同學生心嫉妒,嫉妒他們成績優異,嫉妒他們比我幸運有先天賜予她們聰慧的頭腦。其實,我都想錯了,不是我沒有她們那麼的幸運,每一個都是平等的,而是自己所付出的努力不夠多,自己不夠自信。所以我要以一顆真誠的心好好努力、好好學習,這樣才能彌補自己的缺陷。天才只能代表著現在的他,但不能代表著未來,代表著永遠。因為有努力才會有收穫。人所獲得的一切需要自身的努力,聰慧的頭腦需要進步,天生的才能只能說明你比別人更勝一籌,但不能永遠讓人依靠。因為天賦只是輔助我們成功一個有利的工具,更需要的是自己辛苦的勞動與努力。正如古語說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不僅需要的是努力,也需要著家長的支援和鼓勵。

在《傷仲永》中方仲永的父親我覺得很不理智。因為他為了利益而放棄了兒子的大好前途,他害了自己的兒子。做家長的應該鼓勵自己的孩子更上一層樓,讓他接受後天的教育,使他成為更聰明、有才能的兒子。所以父母的支援與鼓勵也決定了孩子的前途。不管自己是不是天才,都要付出努力才會有收穫。所以我們要好好的珍惜時間,好好的學習,付出努力,才可以迎接成功的那一天。同時,也需要家長的鼓勵與支援,這樣促使我們更加有自信心去迎接憧憬的未來!

傷仲永讀後感4

我從小就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想成為一名“天才”,就像登上“天才”的寶座。

那樣,我的負擔就慢慢的減輕,大玩特玩,永遠告別課本,公式,單詞,就能考第一名。

然而,《傷仲永》這篇古文讓我重新認識了“天才”的真面目,明白了我該怎麼做。

金溪平民方仲永出生於一個“世隸耕”的家庭中,仲永從小就不認識書寫工具,卻能提筆成詩,讓人們大吃一驚,稱為“天才”。後來,同縣的.人都向他買詩,以賓客之禮請他的父親做客。仲永的父親認為有利可圖,“不使學”,最後仲永“受於人者不至也”和“泯然眾人矣”。

這種悲劇的造成是他的父親,但也有仲永自身方面的因素,如果仲永堅持後天的教育,他的父親讓他學習,那麼仲永是百分之百的天才,相反,仲永後天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他的父親“不使學”,那麼仲永最終的結果是“泯然眾人矣”。

愛迪生這樣說過天才=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九的汗水。要想成為天才並不是不可能的,但需要自身的努力。

牛頓小時候被老師稱為“愚笨”的學生。可他最終發現了許多東西,成為人們崇拜的人物。愛迪生小時候也不聰明,但他也發明了許多東西,為人們做出了貢獻……

所以,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天真聰明,而不學習,但更不能覺得自己笨,而自暴自棄,要知道:“天才”可以變成“蠢材”,“蠢材”可以變成“天才”。

傷仲永讀後感5

這篇古文是北宋時的改革家王安石所作,王安石是一位中國文學史上傑出的散文家和詩人,他非常憐惜方仲永,故寫此文以教育後人。其文之意是,方仲永出生在一個世代務農、連筆墨紙硯都沒有的家庭,長到五歲,也沒有見過書具,忽然有一天,他哭著求父親讓他寫詩,父親感到詫異,就近借來文房四寶,仲永即書詩四句,其間每首詩都體現了忠孝這種封建社會最高的道德觀念。總之,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故邑人奇之,紛紛給以禮遇,甚至用錢幣向仲永求詩了。此時,方仲永在當地就成了一個神童。但這樣的神童竟被他的父親當作搖錢樹,領著他環謁於邑人,使他失去了學習的機會,以至於到十二、三歲,才思減退,二十歲時,竟泯然眾人矣.

由此看來,方仲永這個神童到後來竟變成為一個平庸之人,究其原因是父親對仲永的不使學,加之鄰里鄉親的捧殺。我們現代的神童也有,比如:兩、三歲的孩子就能認識一、兩千個字,能背幾十首唐詩;七、八歲的孩子英語能跟外國人對話,還會幾國語言;十一、二歲的孩子考取了大學,成為了少年大學生等等。這些孩子如果不使學,家長一味的嬌慣,就會成為驕傲自滿、目空一切之人。特別是有些孩子有藝術天賦,家長就帶著他們到處演出,書也不讀了,從小就培養他們掙錢,加之社會的捧殺,慢慢地這些孩子的尾巴就翹到天上去了。這樣長此下去,孩子不就成了第二個、第三個方仲永了嗎?前車之鑑,足以為訓。學習和教育是天才成長的必要條件,是必不可少的,不管你幼年時的天資多麼聰穎,如果不經過學習,不接受教育,再聰慧的孩子也會成為默默無聞的庸人。

傷仲永讀後感6

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們的才能雖有差別,但主要來自於勤奮學習。《傷仲永》一文給我的啟示是: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不發奮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這樣的:並非書香子弟的方仲永5歲時便能“指物作詩,立就”,並“自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因而揚名邑中。到了十二三歲,才氣漸減,“令作詩,不能稱前之所聞。”到了成年,竟“泯然眾人矣”。

一個天資聰穎的神童,正因被唯利是圖的父親每一天帶著四處走訪,而不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為一個默默無聞的“庸人”!這能不叫人扼腕嘆惜嗎?神童泯然眾人,職責在於他父親,原因是“不使學”。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由於後天沒有好好學習,尚且要成為普通的人,那麼,那些本來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連一個普通的庸人還不如嗎?

因此說,才能來自於勤奮學習!“神童”由於後天不好好學習而淪為“庸人”的,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本來不是“神童”、“天才”,但由於堅持不懈地奮發發奮,而成為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明家的卻大有人在。

牛頓不是神童,但他終身勤奮學習,最後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愛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學考了兩次才被錄取,畢業後到一家專利局當了7年職員,他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學習和工作,最後奠定了相對論的基礎。

不僅僅在科學上如此,在文學藝術上也是如此。不論是誰只要付出和他們同樣艱辛的發奮,都能取得這樣或那樣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爾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樣深刻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才能來自勤奮學習!

傷仲永讀後感7

方仲永的天資,是從小就顯現出來了,真可謂天資聰明,他的天賦也同文中說的一樣,是像許多才華橫溢的人比不上的。我想,如果方仲永能被像天才一樣培養的話,必須能成為“名垂千古”和“獨領風騷”的超越李白、杜甫等人的一代著名文人,也許此刻語文書上的那些古詩,大都會變成方仲永寫得吧!

可惜的是仲永的父親目光短淺,把一位天才葬送在了自我的手裡,要是仲永出生在一個家境富裕的人家,也許就不會這樣了。我不禁想到了“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多虧了他母親對環境的注重而有所成就,在感嘆環境對人一生的影響之時,也慶幸自我是身在育才這樣一個學習氛圍濃厚的地方。

文中的”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讓我深受感觸。在世界上,像仲永這樣有才華的人,能夠說是萬里挑一,數都數得出來,我們自然沒有仲永那樣的天資。天才不學習,就只能成為平庸的人。我們本是平庸,再不學習,那就是自滅亡。要要我們還沉醉於遊戲的歡樂中厭惡學習,那麼將來我們該怎樣辦,成為第二個”仲永“?也許還不止吧!因為我們沒有那樣的天資。

我們雖不是天資聰明,但也沒有像仲永父母那樣的父母。回看歷史中各個風雲人物中,有幾個”受之天“?又有幾個”受之人“?不難發現,自我的命運就在我們自我手中。

傷仲永讀後感8

我上幼兒園時,記憶特別強:老師講述的故事,我都能原樣講給爸爸.媽媽聽;背誦的唐詩少說也有二三十首吧。如今我念國小三年級了,成績當然也是名列前茅了。因為這,我的爸爸.媽媽寄於我很大的希望,常說:“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名牌大學。別學傷仲永,自以為聰明,放鬆學習。長大了還比不上平常人。”他們講的這些話,我不知聽了多少遍,尤其是我跟夥伴出去玩時,他們總是不厭其煩的說著。

不久前,我找來了宋代王安石寫的經典文章《傷仲永》。剛開始讀時,覺得爸.媽的話有理。可後來,我就不認同了。

傷仲永四歲時能寫詩,確實很了不起。後來跟著爸爸四處拜訪鄉里人,荒廢了學業,這是事實。但這能怪他嗎?他為什麼哭著要學具?那是他很想讀書的呀!因為他家“世隸耕”,貧窮得很,父親不得不帶他在拜訪鄉里人時,寫些詩,換些錢度日。由於社會的原因,當朝宰相王安石,也不能讓仲永免費讀私熟。所以我覺得,仲永才華消失的原因,最主要還是他的家庭貧窮造成的,是那個落後的社會造成的,他家貧窮讀不起書呀!

跟仲永相比,我現在幸運多了,不但吃穿不用愁,而且從國小一年級起,我就享受9年義務教育權利,可免費上學了。到了二年級還搬進新教室上課,那可是剛蓋起來的窗明几淨的教學樓,可漂亮了,有的教室裡還配上了電腦.多媒體等等,功能可齊全了。我想,如果仲永真的有在天之靈,那他一定是羨慕不已啊!每想到此,我就從心底裡感謝敬愛的共產黨,感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了農村。

我希望爸爸.媽媽今後不要再對仲永持偏見了。有了共產黨的領導;有了我們偉大的祖國—母親;有了這樣好的學習條件;我怎麼還會“泯然與眾”呢?

傷仲永讀後感9

想不起是哪位詩人說過“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千古流芳的名句。但還記得起,魯迅先生說的那句“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學習上。”的確每個人做學問都要具備以上兩句所要表達的——堅強與勤奮,並且要有一個目標。因為鐵匠沒有目標,他可能只能做出遠不及寶劍的水果刀。

在《為學》中我想到了堅持與堅強,還有目標。在起初讀的時候(指教師講之前),我就覺得,窮和尚孤身一人僅有一個飯碗和一個水瓶,就能到達南海,真是不可思議,況且一路上有山有河還有野獸,就更不可能了。唐玄奘到西天去取經還帶了三個徒弟一匹馬呢!到了之後我最終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又想到了一次去爬山,目標是山頂,但我與山頂僅有一步之遙時,我選擇了放棄,就是因為我沒有堅持。我就差那麼一步。

方仲永的父親依舊是以農民的思想對待自我那麼有天賦的兒子——不使學!就是因為“利其然也”!如果他父親不讓他去上學,他自我也應當以“忽啼求之”的進取心態爭著去上學。如果這樣他也不會“泯然眾人”啦。你也能夠不上學,但你能夠自學,勤奮一些但不用挑燈夜戰。即使上了學不勤奮些,刻苦些,到了最終兩個字——白搭。這說明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還體現出唯有積極向上,堅持奮鬥,勤奮努力才能成功!

偉大的科學家,當時社會人群眼中的“瘋子”——愛因斯坦說過“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人”在我眼中只是一個有發達的大腦和會直立行走的裸猿,開啟大腦智慧的方法僅有兩個“努力與堅持”。所以在學習時就要“人貴立志,事在人為”啦!

傷仲永讀後感10

今天,我坐在桌前一遍又一遍地揹著《傷仲永》這篇古文。揹著,揹著,我不禁陷入了沉思。雖然作者王安石寫得有些誇張,但寫出了方仲永之所以由神童變為常人,關鍵的一點,在他還無法把握自身的時候,他父親貪圖小利,把他當做獲利的工具,不教育他繼續好好學習,以致他的才華也就在世俗的恭維面前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但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跟仲永前途不同的神童。像我國著名的戲劇活動家田漢,小時聰穎過人,尤善吟詩聯對。昔日有一墨客路過他家旁邊的客店,曾書一句上聯“二河兩巖雙江口”,久久無人對上。田漢11歲時,見之揮筆即書:“單人獨馬一杆槍。”田漢後來取得驚人的成就,除了他超人的才華,當然跟他平常刻苦發奮是分不開的。

通過這兩個故事的對比,說明人的才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在造就人才方面是起決定作用的。

然而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裡,卻也有被錢財或虛榮心迷了心竅的家長,為了讓孩子“一鳴驚人”,一味地給孩子加作業,加壓力,以致孩子整天頭昏眼花,不僅沒有起到好的效果,反而起了副作用,以後孩子一看到作業題,一提到學習,就有一種莫名的煩躁與恐懼。

我在這裡告誡“神童”的家長們,不要忽略了孩子的愛好,也不要一味地為讓孩子們“成名”而把他們“捆”在急功近利的巢穴之中。讓孩子們從枯燥、被動的學習中走出,從束縛的生活中走出來,去領略大自然,領略人生奮鬥之樂趣吧!

傷仲永讀後感11

何謂天才?我認為,天才分兩種,一是付出極大的努力的人,二是智力超凡鶴立雞群的人,主要為是第一種。王安石所寫的《傷仲永》,明確的告訴我們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故事是講仲永五歲就能指物便立刻作一首詩,父親便帶著他四處拜訪,錯過學習的機會。到仲永十二三歲的時候,作的詩跟以前一樣,毫無進展。等到十九二十歲時,他完全跟普通人一樣。

他的才能比一般人高得多,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最終成為平凡人。想他那樣有天賦的人沒有受到後天教育,只能是平凡人。有些人既沒有天賦又不接受後天教育,恐怕連平凡人都不如吧?

由此可見,後天的教育是多麼重要啊!愛因斯坦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誰說他是神童?他大學考了兩次在能通過,很普通。但是,他並沒有覺得自己比別人笨,他堅信,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穫。所以,他堅持不懈地努力研究,最終成為偉大科學家。大家應該看過日本漫畫《火影》吧?李洛克是我印象最深人物。他曾說過:“就算我不會使用忍術或幻術,我也要成為一名偉大的忍者。”他靠得是很平凡的體術!他每天訓練自己到達到最高極限,他堅信自己是努力型的天才!小李每天都用天用汗水灌溉著木葉的蓮華。我相信,沒有天賦的人,後天也能補救!所以後天學習是很重要的。

在當今資訊發達的社會,我們要把握好現有的良好條件,努力學習,為社會做奉,要戒驕戒躁。

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努力,才能跟得上社會的步伐,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