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名著讀後感>

幸福可以改變《童年》讀後感

文思屋 人氣:3.22W

《童年》,演繹著一個孩子真實的童年,那個孩子叫“阿廖沙”——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的乳名。

幸福可以改變《童年》讀後感

《童年》,再現了這個孩子四歲便喪父,之後隨母親與外婆去了開染坊的外公家生活,直至母親飽受人間痛苦去世後,在外公的勸說下,十一歲的他便去了人世間謀生的故事。

大多數人都認為他的童年是非常悲慘的,但我卻認為他的童年是非常幸福的。

幸福,如一個三層的大蛋糕,它詮釋著三種不同的幸福。

蛋糕最頂上的那塊是最小的,但它所在的位置卻是最高的,因為它是被下面兩層託到那種高度,這是“泡在蜜罐子裡”的幸福;中間的那一層,雖說平常,但承上啟下,也很重要,這是平淡的幸福;最底層,托起了兩層,如撐起了一片藍天,這是艱苦中脫穎而出的幸福。

所謂“泡在蜜罐子裡的幸福”在我看來,它根本就和幸福不沾邊,而是一種無形的莫名的痛;而平淡的幸福是簡簡單單的,很容易擁有的,是屬於芸芸眾生的。只有從艱苦的生活中還能感受到幸福的人,他的精神高度才達到了最高的境界。我認為,阿廖沙的童年,就是由別種的幸福釀造的。

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是在外公家度過的,但外公家根本就不像一個家,而像一個複雜的社會。在這裡,他每天都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敵意,相互敵視的氣氛像可怕的毒氣一樣瀰漫著,毒害著是非不分的大人,也影響著活潑可愛的孩子們。阿廖沙小小年紀,每天就在這樣的環境裡生活著,就等於在一個模擬的社會上艱難地生存。這讓許多人都會覺得:這樣的話,孩子肯定會被不良風氣所影響。所幸的是,他並沒有,反而在這種環境下學會了許多也懂得了許多,他學會觀察各種各樣的人,總是堅強地面對一切……這些不都是在真實社會上生存的必要條件嗎?在外公家的.生活,使他提早體驗了、懂得了複雜的人際關係,這對他以後在真正的社會上立足會容易的多。這是幸福的。與之相反,在這同樣的環境下,阿廖沙的母親卻不能忍受,生活的折磨使她經常發脾氣,愁眉不展,飽受許多痛苦的她最後離開了人間。看吧,同樣的生活,對不同的人來說,幸福與不幸福完全就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雖然生活在這樣的一種汙濁的環境裡,但也有另一種人,也就是所謂這“社會”上的好人吧:樂觀淳樸的小茨岡寧願自己被毒打也要幫阿廖沙擋住外公的毒打;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裡教導著阿廖沙;優秀的知識分子“好事情”給阿廖沙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還有他的外婆,慈祥善良且熱愛生活,她常給阿廖沙講那些正義光明的故事……他們的舉動都溫暖著阿廖沙那顆年幼的心,使他感到很快樂,這是幸福的。

在阿廖沙的母親去世之後,外公天天都“勸”阿廖沙去外邊靠自己養活自己。於是,年僅十一歲的他獨自一人去人間謀生。這可以使他更早地學會獨立,同時也磨鍊了他的意志,這也是幸福的。

我們的社會不也有這樣的例子嗎?8歲的孟佩傑可以用瘦弱的身軀撐起一個支離破碎的家,但她卻從不抱怨生活的苦,反而會從中尋找自己的幸福,她的幸福根源是她癱瘓在病床上的養母,因為她曾說過:“媽媽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著就是我的心勁,有媽就有家。”

而我們呢?大多都是屬於第一種或第二種幸福。我屬於第二種幸福,不愁吃喝,克服小困難的日子,總是平淡無奇,想體會卻體會不到艱苦中的幸福。現在步入新社會,孩子想體會吃苦中的幸福也很難。其實,即使我們不能擁有第三種幸福也沒有關係,只要好好把握住第二種幸福,人生也就沒有悲慘可言。

與其想著去改變生活不如想著去改變自己與自己的“幸福觀”。生活不能改變,幸福可以改變,改變一下自己的幸福,你也可以用別種的幸福釀造出別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