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名著讀後感>

老人與海的讀後感感悟作文

文思屋 人氣:2.32W

我有一個小書櫃,上面有十幾本書。雖然只有十幾本,我卻總讀也讀不完,品也品不盡。因為書中包含人生哲理,是要我們連同生活,細細咀嚼的。

老人與海的讀後感感悟作文

從讀完《老人與海》開始,我就感覺有一種隱隱的衝動堵在胸口,卻無從辨認它的構成元素,也無法為它找到釋放的出口。最終得到的卻只是些零散的思想碎片,就讓我將它們一一羅列吧。

作者是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他是美國小說家。海明威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的奧克帕克,晚年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自殺身亡。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與海》、《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等,憑藉《老人與海》獲得1953年普利策獎及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被譽為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並且是“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他的筆鋒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以簡潔著稱,對美國文學及20世紀文學的發展有極深遠的影響。

《老人與海》的故事非常簡單,寫古巴老漁夫聖地亞哥在八十四天沒有捕到魚的情況下,終於在第八十天釣上一條大馬哈魚,但魚實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盡,被他殺死並綁在小船的一邊。在歸程中一再遭到鯊魚的襲擊,最後回到岸上只剩下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

有人說,《老人與海》的故事是一曲英雄主義的讚歌,作者借它道出了全書的主題---“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我贊同這樣的觀點。誠然,小說中,作者借地亞哥的言行舉止體現了對英雄主義的歌頌,比如聖地亞哥不懼挫折,永不言敗的精神,比如他與大馬哈魚的殊死搏鬥,比如他對偉大的迪馬喬的狂熱崇拜。可是到了小說的結局,老人通過搏鬥所得到的結果被鯊魚搶劫一空,只留給他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從老人的話語中我只能感受到消極,無奈和落寞的淒涼,這樣的.情節安排,還能說作者僅僅是在歌頌英雄主義的偉大嗎?這是否可以看作對英雄主義的某種反思?書中的英雄主義始於驚歎號,卻終止於一個大大的問號。

人活著,唯一能確定的必然,就是走向死亡。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必然的東西可以依靠。既然人是靠偶然活著的,那麼支撐人生存勇氣的,就只有自信了。如果喪失了自信,在持續那麼多天的背運之後,桑提亞哥還有勇氣和毅力出海捕魚嗎?因此人活著就必須自信,不自信是人消費不起的奢侈品。正因為桑提亞哥有著絕對自信,他對小孩被叫走,表示了完全的寬容和理解。在這裡,海明威展現了自信與寬容之間的聯絡。

在我看來,《老人與海》的故事是一場老人命運使然的悲劇,而悲劇的根源也許正是所謂的英雄主義。書中寫到,聖地亞哥把大海看作自己的家,他對大海懷著原始,樸素而深沉的愛,他不僅僅是一個以打漁為生的漁人,而且是一個把自己的生命與大海相系的老人。他熱愛海里的每一條魚,每一朵浪花,甚至對海上的飛鳥都有一種出於愛的同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海不僅僅是他的家,也是他的精神支柱和靈魂的棲息之所。在沒有捕到魚的八十四天裡,他是愉快而不屑認輸的,即便生活再困苦窘迫,他也從不絕望,而是滿懷信心地去面對。然而,在出海的第八十五天,當那條十八英尺長的大馬哈魚出現點燃老人征服的慾望時,他就開始一步步走進自己導演的悲劇。

在與大馬哈魚搏鬥的過程中,老人的心態是複雜的。他對大魚是有感情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懷有同情的惻隱之心。可是出於職業習慣和自尊心,他又不得不殺死大魚---“我跟你奉陪到死。因為當漁夫正是我生來該乾的行當。”兩種彼此矛盾的心態源於聖地亞哥一人---一種出於人的本性,另一方面則是人的社會性。所以,在與大魚搏鬥的過程中,老人的內心深處正與自己進行著更加激烈和殘酷的心理鬥爭。當然,隨著故事的發展,老人戰勝大魚,這在更深層次上暗示著人的社會性最終征服了本性。

這是一本好書大家快去讀一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