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名著讀後感>

《童年》讀後感(合集14篇)

文思屋 人氣:5.67K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童年》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童年》讀後感(合集14篇)

《童年》讀後感1

《童年》是作者高爾基以自己童年為基礎寫的一部自傳體小說。它揭露了俄國沙皇時期的黑暗、殘暴和非人生活。而高爾基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受盡折磨與欺辱,無論是在精神上或是肉體上,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但是高爾基卻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堅強地走了過來。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喪父,隨著父親和外祖母來到外祖父家。著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艱哭命運的開始。外祖父家,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人間地獄。外祖父掌管著家裡的一切,脾氣非常暴躁、視財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時常因為犯錯而被痛打;兩個舅舅常為了分家而爭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沒有地位,任丈夫打罵,發洩。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

之後,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他曾在許多地方打過雜,在這期間阿廖沙飽受欺辱,但他還是熬了過來。因為他被自己堅強、不屈服與困難的精神與信念一直支撐著。

而現在的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卻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捱打、受欺辱。悲慘的一幕又一幕,讓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們生活俄國沙皇時期又會怎麼樣?會認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嗎?

時代在不斷進步,但人們卻越發變得懦弱了,遇到困難就想要退縮、逃避或者走捷徑。屠格涅夫說過:“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得到。

生命匆匆的交錯,它再短我也盛開過生命如此的美好,有些苦一定要經歷過。

《童年》讀後感2

初讀《童年》,大概是幾年前了。封面上,一座破舊的木屋前有一位面板黝黑的老人,他額頭上的一抹血跡在飽經滄桑的臉上顯得格外殷紅。可他旁邊卻蹲著一位截然不同的人,她臉上綻放的微笑讓我感到溫暖,她抱著一個孩子,孩子的兩隻手緊緊地抱在她身上。這個孩子就是阿廖沙。

我很同情阿廖沙,他三歲喪父後,只得和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去面對瀕臨破產的外祖父家,還得挨外祖父的毒打,兩個舅舅為了爭奪財產,彼此打得頭破血流。不過還有深愛著阿廖沙的小茨岡,每一次都會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很疼,要最後還是被雅科夫舅舅抬十字架時活活壓死了……我同情他黑暗的童年,每一次吵架,每一次毒打都深深地烙印在他幼小的心靈裡,不過,他還有外祖母。我覺得她是那個世界裡唯一溫暖也可以帶來溫暖的人。

再讀《童年》,那熟悉的封面又一次赫然映入我的眼簾。還是表情凝重的外祖父,還是抱著阿廖沙的外祖母。我不太理解,阿廖沙的童年難道不是一片黑暗嗎?我開始懷疑自己。可是小茨岡還是死了,母親還是離家出走了,這個家庭依舊是破碎的。仍然沒有溫暖,爾虞我詐。封面上的外祖父的確黑暗,可是他眼神中透出的卻是一種對世俗的迷戀,況且外祖母笑得是那樣慈祥。阿廖沙的童年真的只是一片黑暗嗎?當然不是,還有外祖母的一個個生動、優美的童話故事,小茨岡的陪伴和與“好事情”深厚的友誼。

黑暗的盡頭一定是黑暗嗎?不,還有溫暖。

《童年》讀後感3

高爾基,年幼時常聽大人們提起,卻不知道他是誰,欲知他的身世,柯達人們總是說你還小不懂的。國中時瞭解到了他,他的身世如此悲慘,但也獲得了許多名號、榮譽。並且他還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童年》也正是他寫的一本自傳體小說。

這本書講述了高爾基悲慘的童年,看完後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每個人都有童年,我的童年包括大家的童年估計都是充滿了快樂的,然而高爾基的童年如此殘酷,他也成為了如此了得的人,我感到很是敬佩。高爾基早年喪父,一直跟著媽媽和年邁的奶奶過著貧困的生活。然而他並沒有抱怨過,而是努力的學習,長大後想要孝敬媽媽,這點我也是很佩服的。此書記載了高爾基悽慘的童年的故事,裡面夾著一些苦澀,和做人的道理。

看了這本書,我很慶幸自己生在了這個充滿人道的社會主義國家,這裡沒有傷人的鞭子,沒有層出不窮的暴行,這裡的人們善良、團結、充滿愛心。走進書香四溢的校園,成為一名莘莘學子,開心的迎來充實的一天。校園裡老師們熱心的傳授給我們知識,我們如同一個個樹苗在這個平和的社會裡漸漸長大。讓我們珍惜現在吧,珍惜每一秒,長大後回報這個人道的國家。讓書中親人朋友間勾心鬥角的事永遠不要變成現實,讓這個人道主義的國家一直延續吧。

我們也將要向高爾基學習,古人說的好:“見賢思齊焉”。

《童年》讀後感4

讀了這本書,瞭解了高爾基的童年後,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我要好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幸福生活。

在這之前我認為名人肯定都是非常有權有勢又有錢的人,但是沒想到著名的無產階級作家——高爾基的童年生活竟然如此曲折艱辛。

高爾基4歲喪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在這個家裡只有外祖母真心疼愛他。因為生活的種種因素,11歲他的母親就死了,又因外祖父家破產,所以他只上了兩年國小,便輟學進入社會自尋生路去了。他做過各種苦工,忍受過各種辱罵,因為受到外祖母的啟蒙培育,讓他對民間文學有了熱愛,也使他產生了對正義事業和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因為他愛上了讀書,書籍給了他無窮的樂趣和教益,因此給他打開了一個奇妙的新世界。所以,無論多麼艱辛的環境他都能不屈不撓地抗過去。也因為他的種種經歷和磨難,讓他成為了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

我真的很佩服他,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還能成為作家,藝術大師,給他一萬個贊。

相比高爾基,我們的`童年時光真的是幸福得比蜜都甜呀!

讀過這本書後,我也反思了一下自己,覺得自己真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幾乎每天都能吃到雞蛋和肉,不用做家務,還有爸媽的陪伴,什麼都不用我操心,日子真是無憂無慮。而自己很多時候卻還惹媽媽生氣,覺得自己真是很不乖……

從今以後,我要利用這衣食無憂的生活條件,努力學習,孝敬父母,爭取讓自己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童年》讀後感5

高爾基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在外祖父家,外祖母是他唯一最親近的人。之後,他經歷了許許多多磨難。他只上過三年學,11歲就走向社會,過早的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人、麵包工等。16歲時,他隻身來到喀山,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命運的鬥爭中,他深入俄國社會的最低層,和各個階層、各種人物接觸,飽嘗生活的艱辛,從而不斷地豐富了他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而且當時受封建沙皇主義統治的社會十分黑暗,加之耶穌教條盛行,人們都信奉聖母與上帝,每一天都要在胸前劃“十字”作祈禱,但高爾基不為所動,因為他有自己的人生信念。

我的感受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幸福的世界裡,那裡沒有高爾基生活的世界那樣充滿仇恨。高爾基不論是在苦痛的受辱日子,還是歡樂的時刻,我們都要堅強的生活下去,因為有很多人對我們很好。自己的親人都在身邊,而且都十分幸福的在一齊。我們的童年十分快樂,父母都在我們身邊,和同學一齊上學,玩耍。高爾基和我們的童年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大家活在繁榮富強的國家。有老師教育著我們,父母愛著我們,爺爺奶奶呵護著我們。我們得到了無限的愛,但是高爾基他是沒有這些的。但他十分努力,敢於應對一切的困難!透過了努力成了偉大的作家。我們要向他學習。

《童年》讀後感6

我讀了一本高爾基寫的《童年》,我感觸很深。

書中的主人公阿廖沙悲慘的童年。阿廖沙父母雙亡,而外祖父脾氣暴躁,只有外祖母疼愛他。外祖父不太喜歡他,兩個舅舅更是討厭他。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他卻走過來了。其實,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高爾基借阿廖沙來描述自己的童年。我深深的體會到了當時那個年代俄羅斯的面目。高爾基的童年是多麼悲慘呀!

想想我們現在,依然有著貧富之分,不平等的看待,也有一些貪汙的官員。但我們孩子的童年卻變得越來越幸福,都被父母寵著,要什麼就有什麼,對比高爾基的童年,我們現在的孩子比他們幸福多了。

高爾基小時候父親就過世了,經常受欺負,還經常被毒打,而我們現在也許都可以動手到長輩了,的例子就是我堂姐的兒子。由於是兒子,所以幾家人都十分的疼愛他,他也變本加厲起來,一不滿足就哭;心情不好就打。有一次到他家去,姐姐正抱著他,他突然就扇了姐姐一個嘴巴,我們都很驚訝,他才四歲就會打人了。後來,我們才都知道他身邊的親戚基本都被打了,包括我。

那個年代的俄羅斯雖然挺黑暗的,但我想也會出現孩子打父母的現象,但也就一兩個罷了。

父母越是疼我們就更應該回報他們,不讓他們對我們的期待落空。

《童年》讀後感7

《童年》的作者是前蘇聯無產階級偉大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小說中記敘了他親身經歷的童年。作者幼年時就失去了父親。外婆帶著他和他的母親來到了經營小染坊的外祖父家,但外祖父家並不和諧,打打鬧鬧早已成了家常便飯。他在兩個成天不務正業,幹盡壞事的舅舅身上看到了人性的醜惡,又從慈愛的外婆身上看到了真善美。他10歲就開始獨立謀生,但再嫁的母親受盡暴虐之後也去世了。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作者阿廖沙(即高爾基)的身影,他那雙天真無邪的眼睛裡充滿了一種炯炯有神的光,那應當是勇敢的光芒吧!現實的殘酷使他過早的經歷了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

回想起童年,兒時的自我有父母和家人愛著,疼著,身邊有數也數不清的玩具,卻還總是挑三揀四嫌玩具不夠。卻不曾想過以往和我們一樣擁有過童年,一樣年齡的阿廖沙卻一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他的童年缺少一個家庭應有的和睦,缺少一個孩子應有的歡樂。他的童年是不完整的,但卻依然能夠產生出他這樣一個完整而堅強的人。這是為什麼是因為外祖父的打罵,周圍人的厭惡嗎不,不是的。是因為他始終懷著一顆堅強而純潔的心來應對生活,是因為他周圍的一些正直、善良的人在無私地幫忙、引導他向前,去突破黑暗生活中的沖沖困難。

故事以作者母親之死為結尾,從組後外祖父的那句“你還是到人間謀生去吧!”中,也暗示著作者真正苦難的日子將要來臨,他要帶著最終的歡樂到人間去了,而阿廖沙的童年也就此結束。

《童年》讀後感8

一說到童年,我想,每個人想到的應該都是滿滿的幸福,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到處充滿了歡聲笑語。但自從我看了高爾基的《童年》這本書,才知道高爾基的童年是那麼的悲慘,令人感嘆!

高爾基的童年,是在一個瀰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家庭中度過的。他四歲就失去了父親,然後跟隨著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來到外祖父家生活。外祖父是一個視財如命,脾氣十分暴躁的人,常常無緣無故的打人,高爾基也經常挨暴力的外祖父地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幼小的他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與醜惡,因而他小小的心靈受到了治癒。

本書大量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把人物刻畫十分逼真。也寫出了人物的語言和動作,讓人讀來彷彿置身於其中,親眼目睹了事情的經過一般。作者當時生活的年代是沙皇的統治時期,平民的生活受到嚴重的剝削與壓迫。打架鬥毆給作者的心裡留下了陰影,使他從小不得不走入社會。有惡就會有善,書中的外祖母就是一個光明的人物,她用自己的言行舉止給作者樹立了榜樣,使在她身上不會再發生這樣的事情。

在我們身邊,也有許多像外祖母這樣的人,默默開導你,我們要滿懷感恩之情,感謝他們。我們比作者要幸福很多,有疼愛自己的家人,我們要好好學習,回報社會。許多打擊。

《童年》讀後感9

這就是高爾基的童年,悲慘的童年。凶殘的外公如同惡魔,折磨著幼小的高爾基。除了打,外公還用挖苦,諷刺,辱罵等等刺激著高爾基,使他m無論是身體還是心靈都受到了嚴重傷害。相比之下,我要幸福的多。爸爸媽媽外公外婆把我視為掌上明珠,不僅不打罵我,還保護我免受別人的侵害。

那是一段由一個真善美的天才講的悲慘故事,離奇而又黑暗的生活中充斥了太多的殘酷。我不是單單在講我自己,我講的那個窄小的令人喘不上氣來的恐怖景象,是普通的俄國人曾經有過,直到眼下還沒有消失的真實生活。外公家裡充滿了仇恨,大人之間的一切都是以仇恨為紐帶的,孩子們也爭先恐後地加入了這個行列。後來從外婆那兒我才知道,母親來的時候,她的兩個弟弟正強烈要求外公分家。

這就是高爾基的童年外公家裡充滿了仇恨。家庭不合,波及到了高爾基及表兄弟姐妹身上。我相信那時的高爾基最大的願望一定是擁有一個美滿的大家庭。

這一切一切,歸根結底都是貧窮惹的禍。因為貧窮,高爾基吃不飽飯,穿不暖衣;因為貧窮,打架鬥毆成了高爾基的家常便飯;在學校裡,因為貧窮,老師討厭他,同學瞧不起他;在這個世界上,因為貧窮,高爾基必須拾垃圾養活自己

我呢?雖算不上富人,但衣食住行還是有保障的。寬敞的教室供我學習,舒適的住宅供我休息,餐桌上擺著大魚大肉,衣櫃裡衣服琳

《童年》讀後感10

窗外雨淅淅瀝瀝地下著,像一曲歡樂的樂曲,我坐在窗前,再一次翻開了《童年》。

這本書是高爾基記錄自己小時候生活的書,是一部自傳體。

文中的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比什科夫——阿廖沙(化名)是高爾基的真名。阿廖沙的童年很艱苦。他年幼喪父,與母親、外祖母住外祖父家,那時他三歲,後來母親也離開了他。

外祖父愛抽打外祖母和孩子,我記得最深的是阿廖沙染壞一匹布被外祖父打暈死過去。阿廖沙因為生活在一個瀰漫殘暴、自私與仇恨的家中,他小小年紀就體會到了人間的痛苦與醜惡。

但阿廖沙也遇到了真正善良的人。外祖母如一盞明亮的路燈,照亮了阿廖沙成長的路,她把充滿正義與光明的故事告訴阿廖沙。高爾基說:‘’在她來到之前,我就像沉睡著一樣,生活在黑暗之中,但是,從她來到之後,喚醒了我,把我從黑暗中拯救出來,帶我走進了光明。”但生活在黑暗中的阿廖沙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將艱苦還沒化為人生的動力,不斷奮鬥,最終成為了人人敬仰的大文豪。多麼勵志的人生!

讀完這本書以後,我心中酸酸的,十分同情阿廖沙,相比之下,我們的生活是多麼幸福,有家人的關心,父母的陪伴,不愁吃穿,每天可以心無旁騖地學習,難道我們不應該珍惜這樣的生活嗎?另外,阿廖沙身上的那些優秀品質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讀《童年》,我們可以在書中發現我們自己的身影,也會從中學習到很多道理。

這本書值得一看,相信你捧上這本書的時候,也一定會“手不釋卷″。

《童年》讀後感11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它描述的是高爾基幼年時期從三歲至十歲這段時光生活片段。高爾基的童年生活十分艱辛,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而善良的母親因經濟緣故無法養活他,所以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他只上過三年學,十一歲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但是這一切並沒有影響到他對完美生活的無限嚮往,他依然在艱苦的環境中苦苦的追求自我的理想。艱辛的條件讓他意志磨練得更加堅強。高爾基酷愛學習,雖然在繁重的勞動下,他卻利用勞動之餘的時光堅持自學,堅持寫作實踐、閱讀了超多的書籍。最終經過自我的努力成為一名受人尊敬、世人敬仰的偉人。

閱讀完《童年》感觸很深。相比之下,想一想我們此刻過得是什麼樣的生活。我們的童年和高爾基是一樣的嗎?不,是不一樣的。我們每一天都被父母嬌生慣養著,想要什麼父母就給我們。身上穿著名牌衣服,手上戴著手錶,每一天衣食無憂的。無論什麼事都有父母罩著,遇到困難時父母能夠給予幫忙。在學校同樣有老師對我們的百般呵護。如果這樣下去,那我們的未來又會怎樣呢?在安逸的環境下,我們失去了理想,失去了目標,失去了追求。優越的條件讓我們變得脆弱,不敢去應對困難,小小的挫折面前總是退縮、逃避。而高爾基的童年我認為是充實的,是快樂的,是完美的,是勇敢的。因為他懂得只有戰勝困難,才有機會去實現崇高的理想。

《童年》讀後感12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自從賞析了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童年》後,心中五味雜陳,油然而深出一股敬仰之情。

當我翻動書籍時,當我一次次‘目睹’外祖父對阿廖沙的殘暴,專橫。我便把心提到了嗓子眼。曠世對比,我和阿廖沙比童年。想想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我,再看看那整天生活在這樣一個瀰漫著殘暴,仇恨的的家庭裡,幼小的阿廖沙幸而,阿廖沙擁有一個愛他的外祖母,樂觀純樸的小夥伴—小茨岡。讓他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惡中看到善良,在冷酷無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過早就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醜惡。天壤之別,芸芸眾生,其是這般。

當我躺在床上的時候,當我回想起外祖父的殘暴的時候,當我又轉念想起慈祥善良的外祖母時,我想起那鳥嘴鼻子,金紅色鬍子,黑色長衣,一對碧綠雙眼的外祖父揮舞著長樹條子從空中甩下,抽打著阿廖沙,那猙獰的雙眼,鷹爪似的指甲,無一不透露他的凶殘。少時的阿廖沙只能蜷縮一團,無助地呻吟。外祖母在旁也無濟可施,那一聲聲斥力地哭叫響遍雲霄……

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一位偉人也便冉冉上升。也許,也正是家庭的混亂,迫使他過早地走向社會,走向獨立。

如海明威所說:“只有陽光而無陰影,只有歡樂而無痛苦,那就不是人生。以最幸福的人的生活為例,它是一團糾纏在一起的麻線”

“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不用嘆息,驚羨他人。因為不經歷風雨,何以見彩虹。

《童年》讀後感13

讀完書的最後一頁,阿廖沙的童年也結束了,等待他的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在歡樂中,在悲傷中,在愛與恨的交織中,他的童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在閱讀中,我發現他的愛,尋思他的恨,品味著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著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人生打動著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著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裡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裡,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童年》讀後感14

《童年》是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所寫的,書中記錄了高爾基幼年時期的生活。

作者重點描寫了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也是最令我印象深刻——外祖母、阿廖沙,因為外祖母善良、勇敢、樂觀,從不向困難低頭,堅強地承受著生活中的各種考驗,有著強大的精神力量和講不完的童話故事。則因為阿廖沙是全書的中心人物,有著對勞動和勞動者的尊重,對文化知識的渴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富有正義感和同情心。這個片斷印證了外祖母勇敢的特點。“你怎麼不把他奪過來,嗯?”“我給嚇住了。”“白長這麼大的個子!不嫌害臊,瓦爾瓦拉!連我這個老太婆都不害怕!真不害臊!……”她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與她相反,一遇到困難或挫折就會逃避,而不是勇敢地去面對。

我還喜歡阿廖沙對勞動和勞動者尊重的行為,在我們身邊,有些人不能夠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破壞了別人的辛勤勞動。這本書的文字準確而富於形象性,運用了寓意、諷刺等語言手法,是使文章生動、形象。文章中還有一些精闢的用語,既意味深長,又富有哲理性。看完這本書後,我不禁地把自己的童年和阿廖沙的童年作了一個對比。阿廖沙童年時期生活在一個黑暗的社會裡,而我們的童年時光要比阿廖沙美好得多。我們不僅能解決溫飽問題,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還能得到好的教育,使我們懂得了豐富的知識。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我們美好、幸福的童年。

讀了《童年》這本書,我受益不小。阿廖沙和外祖母的精神與品質都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