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名著讀後感>

湘行散記讀後感(通用6篇)

文思屋 人氣:1.27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湘行散記讀後感(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湘行散記讀後感(通用6篇)

湘行散記讀後感1

今天,我閱讀了沈從文《湘行散記》中的《鴨窠圍的夜》。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作者夜宿鴨窠圍的所見所聞,不僅描寫了湘西地區獨特的風土人情,更寫出了對生命的感悟。夜本是黑暗、寂靜的,但在沈從文的筆下,卻燈火通明,熱鬧非凡,每一位人物、每一個場景都描寫得生動、自然,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使人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既體現出鴨窠圍熱鬧的氣氛,又讓人們對人與自然這一話題有了新的思考。

同時,文章也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寫了鴨窠圍夜中的人、景、物,極具文學色彩和詩意。結尾段中,作者又通過聲音和色彩,將先前“娛樂”的主題轉化為“生存”,告訴讀者那“原始”的生活幾乎是恆古不變的,是會一直延續下去的,使讀者極其深刻地感受到湘西地區獨特的生活方式。

《鴨窠圍的夜》是沈從文散文的代表作,作者在這篇文章中真摯吐露出自己的感情,且文筆流暢、感情真摯、用詞優美,彰顯出沈從文獨有的特色,是整個《湘行散記》中最為動人的文章。

湘行散記讀後感2

再讀《湘行散記》,又一次感受到了從文先生那如水一般的文字帶著湘西的秀麗山水,帶著濃濃的湘西風情,帶著對生命,對歷史的感悟靜靜流淌而過。文字雖如水,過而無痕,卻沉澱下了太多的嘆息。

《湘行散記》收錄了從文先生的《湘行散記》《湘行書簡》《湘西》及《燭虛》等作品,可以說貫穿了從文先生20、30、40年代三個時期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創作在縱向發展上,因表現形式的的差別體現出三個階段的不同風貌,展示出從文先生對生命意義始終如一的探究。

《湘行書簡》作於從文先生回家探母途中,是他與夫人張兆和的一組信札,以散文般的文字描寫了先生歸途中的所見所聞,後來的《湘行散記》即是根據這些詩意的信札寫成。僅僅是六篇散文,那條縱貫湖南西部的河流以及兩岸的風光民俗人情,就被用清新優美的文字展現在世人面前。

湘行散記讀後感3

想讀《湘行散記》,是從逐漸瞭解沈從文開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隨隊輾轉川黔湘邊境。吃過苦,也閱盡了社會的黑暗。心生厭倦後,即開始進行文學創作。可以說從文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過國小,但卻憑著對文學的愛好,以及自己對社會人事的切膚體驗和深刻觀察,寫出了當時社會喜愛的文字,從而躋身當時的“中層社會”。可是沈從文從來都自稱是是一個“鄉下人”,無時不感覺到,呆在這個群體裡愈是長久,愈是感覺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深覺自己和周圍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樣,因此常常陷於一種讓人無法理解的痛苦。對此,沈曾在《湘行散記》裡寫道:“三三……我覺得惆悵得很,我總像看得太深太遠,對於我自己,便成為了受難者了。”

讀《湘行散記》你會發現,她名雖似遊行志記,卻並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記事。她是沈十六年後因探病母重返故鄉途中的所見所感。與其說她是一本回鄉散記,倒不於說是沈對當時社會基層民眾的忠實敘述,以及對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們深摯而真誠的愛。

初讀《湘》你會發現,那裡有清澈毫無渣滓的河水,有聽過之後一生也忘不了的櫓歌,有愛說野話卻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愛質樸卻淪為交際女的婦人。但遠不止這些,從“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會了解,在那個戰亂且無序的年代裡,只在沈的視角範圍裡,就有那麼多轉徙漂泊,有那麼多普通人在戰亂裡平靜的死去,卻不為親人知曉,有那多妻離子別,等待然後平凡的老去,有那麼多平凡的人在命運的夾縫裡平凡的生,然後在十六年後某個平凡的日子裡不期而遇,卻不再相識。初讀,以為是在讀小說,仔細斟酌,才發現是沈人生經歷裡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縮影,細細體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後,從“一個多情的水手與一個多情的婦人”到“歷史是一條河”,你會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著少得可憐的收入,卻幹著辛苦且隨時有生命危險的行船行當。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險時照樣往下跳,行船過程中,船遇上險灘,河水再凶猛也得冒著生命危險下水護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這樣,這些水手和拉船人卻從不曾失去應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腳樓上婦人,多半因為這個社會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計的原因淪落為交際女,而即使這樣,她們依舊不失去那一份質樸和可愛,以及那一份對生活的純真希望。

讀《湘》你會發現,你情感會隨著沈一樣流淌,到最後儼然如那一派清波毫無渣滓。雖然沈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窮苦人們的悲慘命運和容易被“社會上層”漠視的生活哀樂,但沈從文沒有將自己陷於深深的痛苦,沒去無邊無際的同情,也沒有給人消沉灰暗的情緒。一以貫之的是對河水、對拉船人同船、對那片流域溫暖的愛。因為沈從文知道,對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們這些讀書人是不配說同情的,對這些人的命運沈從文也無力去做什麼。想到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書中的文字,寫道:

三三……我先前一時不是還提到過這些人可伶的生,無所謂的生嗎,不,三三,我錯了。這些人不需要我來可憐,我們應當尊敬來愛。沈從文們那麼莊嚴忠實的生,卻在自然上各擔負自己那份命運,為自己,為兒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樣的.生活,卻從不逃避為了活著而應有的一份努力。沈從文們在沈從文們那份習慣生活裡,命運裡,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對於寒暑的來臨,更該感覺到這四時交遞的嚴肅。

三三,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感動得很!我希望活的長一點,同時把生活完全發展到我自己這份工作上來。我會用我自己的力量,為所謂人生,解釋得比任何人皆莊嚴些與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從水裡的石頭得到一點平時好像不能得到的東西,對於人生,對於愛憎,彷彿全與人不同了。我覺得惆悵的很,我總像看得太深太遠,對於我自己,便成為了受難者了。這時節我軟弱得很,因為我愛了世界,愛了人類。……

湘行散記讀後感4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是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許多年前讀沈從文,是《邊城》裡的翠翠和儺送,是夜晚伴著虎耳草的清香入夢的愛情。如今再讀沈從文,卻是字裡行間滿溢的愛和塵世煙火氣息裡的寧謐與愜意。

《湘行散記》作為沈從文最富代表性的散文集,收錄了沈從文最經典的散文和他寫給張兆和的信件。與沈從文走在湘西小城的字裡行間,水手們的野話,吊腳樓的風韻,落水的候選水手荷荷的哭聲,行舟水上吃的魚,南方薄薄的積雪,每一個物事,都是日常生活裡的平凡,卻是在平凡裡透露出安詳的幸福和暖意。

在寫這些信件的時候,沈從文剛與張兆和新婚四個月,母親重病,沈從文回湘西看母親,在分離的行船上,他動筆寫下了這些字。人間自是有情痴,更何況張兆和對於沈從文,是多年的執念和戀戀不忘。當年在他的課堂上旁聽的學生,縈繞在他的夢境裡多年,如今終於成為了他的妻子。但新婚燕爾,卻要遭受近一月的分離。“你只瞧,如今還只是四分之一的別離,已經當不住了,還有廿天,這廿天怎麼辦。”

那些浸著搖櫓人的歌聲跋山涉水到達張兆和身邊的信紙,一封接一封,透著沈從文濃情的蜜意。“你不要為我難過,我在路上除了想你以外,別的事皆不難過的。”在南方清明如玉的水裡行船,是歸途亦是離途,他向著暮年病重的母親歸去,心中卻念著遠在北地的愛人。是愛人溫暖的手掌,泛著淺淺笑意的脣邊,帶著他綣綣的愛的溫婉女子。可是如今,他在行船上,他盼望歸途,也渴望離途,只是那船,度日如年。

湘行散記讀後感5

讀罷《湘行散記》,我不僅感受到沈從文先生和妻子張兆和熾熱的感情,還了解了湘西淳樸的民風,領悟了湘西獨特的風土人情,更感受到了湘西那秀麗的山水、別緻的風景孕育出的沈從文先生細膩通達的內心。

湘西被群山包圍,人們的生活自然多了幾分與世隔絕的古韻。在這裡,有錯落的吊腳樓,有哭嫁的新媳婦,有愛說“野話”孔武有力的水手,還有縈繞的情歌與號子……雖然他們中的很多人要為了生計勞苦奔波,但他們的質樸令沈從文先生不禁感嘆出:“他們生活的單純,使我永遠有點憂鬱。”

我相信,湘西人“生活的單純”,一定是依託於他們背後的山水。就拿水來說吧,平靜時“水則透明如無物,小船用兩個人拉著,便在這種清水裡向上滑行”;洶湧時“水吼得嚇人,浪打船邊艙板很重”;湍急時“可同一股火樣子,太熱情了一點,好像只想把人攫走。且好像完全憑自己意見做去”……這隨性質樸的河水,滋養了包括沈從文先生在內的千千萬萬湘西人。於是先生髮自內心這樣讚美故鄉的河:“它同都市相隔絕,一切極樸野,一切不普通化,生活形式、生活態度皆有點原人意味。”這讓我想起了先生墓碑上“亦慈亦讓,赤子其人”的銘文,先生包裹在慈悲與謙讓中的一顆赤誠之心,應該就是在這清秀山水中滋養出來的,這也正是“智者樂水”的真實寫照。

對故鄉河流的眷戀,令沈從文先生對河街也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河街不是普通的街,而是雨後漲水能被淹沒的街的總稱。這一頗具湘西特色的景象,深深鐫刻在沈從文的心中,以至於他在描寫河街時用了《河街想象》這個題目。他筆下的河街簡單而美好:有悄悄說話、用烘籠烤手的婦人,有賣紙錢的鋪子,有插著白旗的小衙門,還有從視窗喊船的人……河街上縈繞著的歌聲,“簡直是詩”。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我的故鄉常德,這是靠近湘西的小城,曾經也有河街的盛景,可是歷史的原貌只能留存於祖輩們的記憶裡了,戰火的洗禮、城市的變遷,讓古老的河街化為了時間的塵埃。幸運的是,故鄉的河街已被再建,每每徜徉於那仿古的建築群中,吹著愜意的河風時,我心中就會飄過沈從文先生文字裡的“極好的歌聲”,這是鄉土的歌謠,也是歷史的迴響。

“山頭夕陽極感動我,水底各色圓石也極感動我,我心中似乎毫無什麼渣滓,透明燭照,對河水,對夕陽,對拉船人同船。皆那麼愛著,十分溫暖的愛著。”這樣的文字就像是純美的童謠,流淌過我的內心,給我帶來安寧和溫暖。

先生說“真的歷史是一條河,使我觸著平時我們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類的哀樂”,那就讓我們乘上他文字的小船,在歷史的歲月中感悟那流淌千年地純美和愛。

湘行散記讀後感6

第一次讀沈老的作品是他的小說《邊城》,那如抒情詩般行雲流水的文字深深地鐫刻在我的心底。時隔三年,我再度捧起沈老的作品《湘行散記》。剛讀幾頁,一種莫名的喜悅之情便油然而生。是的,是那種故友重逢的欣喜與感動!還有誰能像沈老這般筆觸柔軟地如春天裡盛開的第一朵桃花,如雲氣氤氳下蜿蜒流淌的河水?林語堂說過,沒有什麼目的心的閱讀最快樂。沈老的這本書恰如一副裝幀精美,引人入勝的水墨畫,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引領著我們進入一種清新淡雅的境界中去,忘情欣賞並不自覺地陶醉其中。不會帶有任何的功利色彩,一切都是那麼地自然,生動。

沈老筆下的巖壁、石窟、碼頭、河流、水手、小船、落日、雲影都微微地敷上一層閒適淡然的色彩,悠悠地在宣紙上行走。僅有黑白兩種主色,卻暈染出多層次的質感。墨黑紙白,畫面澄明清澈,簡潔美麗。景物靈動,俊秀輕盈,宛如走入畫中,但又是那麼真實。

在《桃源與沅州》中,桃花、竹林、蘭芷、女子、遊客、水手皆一一入得畫來。看落花飛散水月旁,人世幾多滄桑,隻身徘徊,迷途上,回頭望。沈老在淡墨輕描中,不經意地流露出自己的悲憫和反思。看似處處有著落,卻又處處不留痕跡。任人目光在畫卷流離,思緒兀自在“留白”的藝術下慢慢沉澱。

蜿蜒流淌的河水是這副畫卷的主旋律。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鴨窠圍的夜》中那些“黛色如屋的大石頭”“高大壁立的山”“山頭上的小小竹子”“兩山剩餘一抹深黑,賴天空微明為畫出一個輪廓”以及“兩岸高處去水已三十丈上下的吊腳樓”,為我們展現一副月半彎,雲墨染,竹枝流水相繾綣的美麗畫面。綠波粼粼青山高,船簾靜處歌聲輕,這不正是南唐畫家董源筆下的《江堤晚景》嗎?畫面清麗動人,使人“彷彿觸著這世界上一點東西,看明白這世界上一點東西,心裡軟和得很”。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和有情人,做快樂事,別問是劫是緣。《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為我們勾勒出一個個鮮活動人的形象。齊白石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文中牛保和吊腳樓上的婦人,形象鮮明卻非虛非實,讓人沉醉在愛情的憧憬裡仍對愛情有絲絲的隱憂。文末,“我站在河邊寒風中痴許久”,讓我覺得此情此景與豐子愷的那幅《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刻,一個背影,一彎新月,一曲飄蕩在風中的小曲兒便是十分心情。彼時,月光如水,天如水,人亦如水。

伴隨著畫卷的徐徐展開,幽幽墨香也陣陣升騰。這幅畫卷的每一個章節,每一個片段都猶如一顆晶瑩透亮的珍珠,閃爍著熠熠的光芒。連線起來則是一串精美異常的項鍊,光彩奪目。開啟又合上的是這本如畫卷般淡墨青嵐為一體的書集,開啟卻合不上的是恣意馳騁的心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