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國際貿易畢業論文樣本

文思屋 人氣:2.72W

國際貿易專業屬於經濟學學科範疇,主要以經濟學理論為依託,包括微觀經濟學、巨集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計量經濟學、世界經濟學概論、政治經濟學等,下面為大家分享了國際貿易畢業論文,一起來看看吧!

國際貿易畢業論文樣本

論文導讀::近年來,國際貿易專業趨冷,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就業形勢令人堪憂。本文從學生就業趨困視角出發,結合地處中西部地區的內蒙古財經學院國際貿易專業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對培養目標、課程設定等方面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分級教學”的培養模式,以達到為社會培養應用型和研究型人才的目的,解決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就業面臨的困境。

論文關鍵詞: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一、引言

“就業難”已不是什麼新話題,始於2007年末的金融危機對國內外各行各業的影響至今仍未消除,尤其是對外貿行業影響巨大。雖然國家採取了許多諸如調整出口退稅政策等多項措施,但終因主要出口市場需求下降而影響巨大。與之相對應的是外貿企業的裁員、減薪等措施,使本已嚴峻的就業形勢更是雪上加霜。 國際貿易形勢趨冷,國際貿易專業就業形勢令人堪憂。據《中國就業報》關於國貿畢業生流向調研報道: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從事與國際貿易行業的只有20%,約有50%從事與所學專業毫不相關行業。另外,從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成為排名第十的所謂失業量較大,且薪資較低的“紅牌”專業。就內蒙古財經學院國際貿易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實際情況來看,情況與全國趨同,出現了就業難、就業不對口的現象。

二、國際貿易專業就業現狀分析及折射出的問題

近年來,內蒙古財經學院國際貿易專業就業現狀堪憂:其表現在就業率較低、專業不對口,長此以往,對我院的國際貿易專業的發展極為不利,下面以我院國際貿易專業2009屆及2010屆已畢業學生為例,分析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就業的現狀及折射出的問題。

(一)畢業生就業統計情況分析。

2009屆共有我院共有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117人,截止到畢業生離校止,共有50人簽訂了就業協議,67人處於待分配狀態,就業率42.7%,具體就業方向如下:

表1:2009屆國貿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統計表

資料來源:商務學院學團辦公室

從表1可以看出,受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屆畢業生就業情況不理想,就業率較低,從就業去向上來看,進入與專業相關企業的人數是40%,進入銀行的達到了36%,即從事與專業有關的工作的人員不到一半,更大量的人員從事的不是本專業的工作。其中一個突出的現象是進入銀行的人員較多,這可能與近些年來銀行業的迅速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2010屆共有畢業生166人,截止畢業生離校時共有116人簽訂了畢業協議,具體情況見下表

表2:2010屆國貿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分析

資料來源:商務學院學團辦公室

從表2可以看出,就業情況比2009年好些,表現在就業率提高上,2009屆就業率42.7%,2010屆畢業生就業率提高到69.9%。但與2009年情況相似的是有大量的畢業生進入了銀行工作,佔到了31.9%的比重。從事與專業有關的工作的人數在就業人數中略多於一半。長此以往人才培養,會在學生心目中留下這樣的印象,上學就是為了將來從事專業對口的工作,與其上完大學從事與所學專業無關的工作,還不如當初就選擇就業形勢好的專業。因此,在學校就出現了學生互轉專業的現象。在以前不曾出現國貿專業學生轉向其他專業的現象,但近兩年來陸續出現了國貿專業的學生轉向金融、會計等就業形勢好的專業。這種現象很令人擔憂。曾經的國際貿易專業是多麼令人羨慕的專業,錄取的學生外語基礎相對較好、且都是以高分帶著希望走進我們專業的。但四年後卻找不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固然就業形勢與國際形勢有關,但我們也應該反思一下我們的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二)就業現狀折射出的問題

1.總體的國際貿易形勢令人擔憂。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就業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矛盾進一步加劇。一方面,是嚴重的就業形勢,另一方面是不斷增加的大學畢業生。據統計:2009年我國高校畢業生是611萬,2010年631萬,2011應屆畢業生將達到660萬,再加上以往累積下來的往屆畢業生,就業人數突破700萬,就業壓力堪憂。

國際金融危機對國際貿易的發展影響巨大。自加入WTO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速度加快,進出口都以20%以上的速度在增加,但這一發展速度因始於2007年末的金融危機而終止。特別是2009年進出口速度都以兩位數的負增長而下降,使延續多年的外貿高增長的狀況跌入谷底。從2010年的外貿發展情況來看,發展的總體情況有所好轉,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們的重要貿易伙伴並沒有完全從金融危機的影響中解脫出來,這也增加了我國未來外貿發展的不穩定因素。

2.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面臨多方面的人才競爭

(1) 面臨外語類專業學生的的競爭。

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應當說有比較好的外語基礎,將來的就業也要求學生有較高的應用外語的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但畢竟是經濟類專業,需要構建完整的經濟理論體系,這不可避免地分散了時間及精力。外語專業的學生專注於外語的學習,聽說讀寫的能力遠遠超過了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另外,在師資力量上一些綜合類大學及師範類院校也超過了財經類院校,其學生的外語水平超過了財經類院校的畢業生,因此在同樣的就業機會面前,外語類畢業生憑著駕馭外語的能力往往比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更有優勢。

(2)面臨著職業技術學院人才競爭

從事國際貿易業務要求學生有很高的實操的能力,在這一點上又面臨著來自技術學院的競爭。二本財經類院校有自己完整的課程體系,對學生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種整體素質的教育。而技術類院校特別注重學生對國際貿易業務流程的訓練,特別是南部沿海的省份許多是與企業聯合辦學,是一種定點式培養。在這點上我們的學生也缺乏優勢。處於外貿不太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學生實踐的機會較少,其結果是學了四年國際貿易卻制不出一張完善的單據,動手能力差不能滿足企業的需要論文下載。因此在很多情況下,企業寧願要職業學業的專科學生,而不願要我們的財經類院校的本科學生。在我區共有30所高職院校,其中有12所就設立了與我們相同或近似的專業,這表明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的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不僅要與全國大學生在競爭,而且區內的競爭也非常激烈。

(3)考研過程又面臨著重點大學人才的競爭

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許多學生把考研作為避開危機的一條通道,但考研的道路並不那麼平坦,同樣也面臨著強大而激烈的競爭,尤其是重點大學人才的競爭。特別是在進入面試環節後,招生院校特別看重你畢業的院校是否是名校、是否是211院校,你所在的學校有沒有國家重點學科,你的科研水平如何?有沒有發表過論文等。在這些方面,對於處於中西部的二本財經院校而言,不能給學生增加錄取的砝碼,每年我院的國際貿易專業考研比例也是比較低,因此通過考研無法解決更多學生的就業困境。

3.國際貿易專業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存在差距

(1)師資力量方面。國際貿易專業是一個應用型很強的專業,它不僅要求老師有很高的理論水平,還要有很強的實踐經驗,更重要的是要有國際視野。但從我們現在的實際情況來看,全系共有13名老師,大部分教師是從學校進入學校,有實踐經驗的教師只有4名,只佔30.3%的比例,歸納一下突出的問題,有三個:一是雙語教學的師資欠缺;二是教師重視理論研究、缺乏實踐經驗,三是缺乏具有海外留學背景的人才,教育觀念落後。國際貿易專業不同於其他專業,是一個要求能熟練運用外語、掌握外貿業務流程、懂國際慣例和規則的專業。因此從師資方面來看,影響了國際貿易專業學生複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2)在課程設定上。以內蒙古財經學院的課程設定為例。除了全院的基礎課程外,在專業課程方面有:國際貿易、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實務、國際市場行銷、WTO與中國對外貿易、國際金融、國際商法、商務英語、國際貿易實用英語、外貿經濟文章選讀等。同時,為了拓寬知識面,深化專業知識,還開設了國際商務談判、商品學、國際關係、期貨市場學、國際稅收、國際經濟合作、國際禮儀、國際結算、國際會計、海關通關實務、國際物流等專業選修課程。

第一,從課程設定本身來看,必修的多,選修的少,即在很多情況下,是學生必須去選的,學生的課業負擔很重。當然從課程體系本身來看人才培養,各大學都是遵循教育部所制定的課程體系而衍生出來的課程,差別不大。但仔細計算一下時間就知道,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時間是3年半,因為有半年的時間學生需要實習、做論文以及找工作。如果讓學生在三年半的時間裡完成這麼多的課程,那學生只能每天穿梭於課堂,沒有時間去思考、去研究。

第二,在課程設定方面又缺乏提高學生技能的課程。即便是一些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大都是課堂上來完成,是從課堂到課堂的一種教學,也可以說是紙上談兵。實際上很多課程如果放到實踐教學當中去,效果要比在課堂上的演練好很多,但目前這一塊還欠缺。

第三,在課程設定上缺乏案例教學的課程。在日常的教學中雖然也會在相應的課程中穿插一些案例,但數量也遠遠不夠,因為迫於課時的要求,案例也只是教學中的一個點綴,並不構成教學的主要內容,如此一來,理論與現實嚴重脫節因此,經常會聽到學生抱怨說,學這些專業課程沒有用,與實際工作相差甚遠。

第四,教學視角上缺乏國際視野。在課程設定上我們看到有很多帶“國”字頭的課程,但實際的教學內容上許多課程缺乏國際視野,這是我們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相差很大的重要原因。

(3)學生素質方面。國際貿易專業需要的是通曉外語及業務熟練的人才,就目前我校的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來說這一點還欠缺。雖然不少學生六級已過,但真正能與外商對話的較少。在動手能力方面,因缺少自己的實習基地,學生很少能真正的進行過業務操作。雖然學校也有實習的環節,但近年來實習越來越成為一種形式。很少有公司願意接納實習生,即便礙於關係,允許學生進入公司實習,但也很少讓實習生直接插手業務,因此學生在公司充其量也只能端茶倒水,實習與不實習也沒有實質的區別。

三、國際貿易專業培養模式上的創新

深入分析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畢業後的出路無非有兩種情況:一是就業;二是考研。這實際上可以把學生分為兩種型別:研究型和應用型。他們既有共同的需要即整體素質、專業素養的培養,但二者又有不同的需求。應用型人才在構建完整的理論體系的基礎上增強實際動手的能力;研究型人才在紮實的理論功底的基礎上培養科研能力,為未來進一步深造打下基礎,這就需要在培養模式上不能“一刀切”,要體現“個性化服務”。基於目前國際貿易專業面臨的困境,在以前教育模式的基礎上進行某些方面的突破――即走分級教學的模式是可行的。這裡所說的分級教學也不是從大一開始,而是到高年級後,學生已經有了明確的目標,是深造還是就業,據此再對學生進行分級教學,走“學校+公司模式”和“學生+導師模式”。當然單憑一個分級教學並不能使學生的整體素質提高,針對目前我院國際貿易專業面臨的問題,需要從培養方向、課程設定、師資培養等方面做一個統籌安排,才能從根本解決學生的就業趨困現象。

(一)培養方向上應獨具特色。國際貿易專業通常意義上都是英語專業,但內蒙古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雙重特點:既是一個內陸城市,又是一個邊境口岸城市,與俄、蒙邊境相鄰,與俄蒙的貿易額佔到了內蒙古自治區對外貿易總額的50%以上。另外,內蒙古自治區的口岸還承擔著我國其他省份與俄蒙貿易的貨物運輸的重要任務。伴隨著中國與俄蒙經貿關係的進一步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出現了新的變化。根據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發展的需要,把國際貿易專業在方向上做一個合理的調整是分成必要的。

1.蒙漢兼通、俄漢兼通人才的需求是一個發展趨勢。近年來,我們與蒙古國經貿關係發展迅速。雖然2010年中蒙貿易額僅有39.84億美元,中俄貿易額為554.5億美元,但從內蒙古自治區對外貿易發展的情況來看,與俄、蒙的貿易發展是極其重要的。據資料顯示:2010年前三季度內蒙古自治區對外貿易總額60.7億美元,同比增長30.5%,其中對蒙古國的貿易額為11.5億美元,佔貿易總額的18.9%,同比增長36.9%,高於總體的增長比例;對俄的貿易額達到19.1億美元,所佔比例為31.5%,也即近三分之一的貿易是與俄羅斯進行的。另外伴隨著與中俄、中蒙經貿關係的發展,加快人才培養是當務之急。內蒙古財經學院早在2009年就已招收了第一屆國際貿易(蒙語)的學生,但在培養方式上並沒有創新,與漢語學生相比,在課程設計上只是增加了邊境貿易概論等課程,其他課程沒有太大的差別。蒙生將來的就業方向側重點應在口岸。內蒙古是一個口岸城市,大部分口岸又在內蒙古與蒙古國之間。因此加強口岸管理、貨物運輸等知識積累是非常重要的。蒙語學生最大的優勢就是語言,他們不僅精通蒙語,而且漢語交流也沒有障礙。如果再進行專業知識的'訓練,應當說就業的前景還是非常好的。

2.以英語為基礎,開闢第二外語、重視第二外語的學習十分必要。目前,國際貿易英語是我們培養的基礎,但從我們自身來說,其優勢不明顯。因此我認為在學好英語的基礎上開闢第二外語的學習:包括俄語、日語等都是可選擇的。在開放的社會,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課程設定方面更加系統。基於目前課程存在的問題人才培養,需要增加提高技能的課程以及把考研、考證的課程納入到日常的教學當中。另外,還要增加具有區域特徵方面的課程。總體上來看本科課程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包括基礎專業課及專業選修課程等)、提高技能的課程及考證、考研的課程,每一部分課程側重點各不相同,要求也各不相同。

1. 數學、外語、計算機等基礎課程――開創未來的工具。目前許多學生對數學類課程認識嚴重不足,事實上數學對學好經濟學科至關重要,越是向高層次發展越是如此。因為國際貿易專業是屬於應用經濟學,該學科側重於實證分析,數學課程是未來學好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等課程的基礎,是進行計量分析的工具,為什麼有些學生一提到經濟學就頭痛,聽計量經濟學就像聽天書,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數學沒有學好。因此在新生入學時就應當做好這方面的教育,另外學校應當適當增設數學類課程的選修課程,讓學生有更多選擇,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對於外語類課程,特別是外教的口語課程建議採用小班化教學,可以把一個班級分成幾個小班,最多不要超過20人,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與外教面對面交流,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另外,精讀課程也要配備最優秀的教師,為了鼓勵優秀教師擔任國際貿易專業的精讀課程學校應當給予一定的獎勵。

2、理論體系的構建――專業素養培養的基礎。任何一個專業都有其自生的理論體系。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構建其獨具特色的本學科的理論體系,這是對國際貿易專業這個學科最基本的要求。從前面的論述中我們發現在專業課程設定上存在一定的問題,為了構建新的教學模式,需要在這方面有所突破:第一,增加學生的專業選修課,減少必修課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及需要去選擇;第二,增加帶有國際化經營的一些課程,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第三,增加反映區域特徵的一些選修課程,包括世界各個地區的文化、風俗習慣、經濟發展狀況及國情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以及未來的就業方向選擇相應的選修課程。

3.增設實操課程,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國際貿易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只重視理論的學習,而不能進行實際操作,學生的技能無法得到提高。但目前,許多公司並不願意為學生提供實習的機會,那我們可以利用我們現有的條件,為學生創造實習的機會。實際上我們繫有4名老師來自於企業,這是非常好的資源,他們曾經在公司幹過多年的業務或目前仍然在公司兼營外貿業務。熟悉業務流程,懂得如何與外商談判。如果提供機會為學進行這方面的輔導,那受益的將是我們國際貿易專業的全體師生論文下載。基於此,我覺得建立一個模擬實驗室是必不可少的。在這個實驗室裡建立起外貿業務的各個環節,職員就是我們的學生,另外我們可以聘請公司的業務員為學生進行有償輔導。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公司,模擬從談判到貨款結算的整個過程。當然從長遠發展來看,還可以設立我們自己的公司,進行實際業務的拓展,這未必不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4.把考證及考研納入到日常的教學中。學生在校期間除了考計算機等級證、四六級外語證外,還有許多專業證件可能在就業過程中作用較大。比如國際貿易專業就有外銷員證、報關員證、國際商務師證、單證員證等。目前,學生在這方面很盲目或不知道,如果我們把這些也納入到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對他們進行專業輔導,學生就會少走彎路。另外,考研也是近年來大部分學生選擇的一個方向,但對考研的動態、學校的選擇等方面也存在一些認識不足,因此建議成立考研輔導小組,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輔導。

(三)師資培養――培養目標實現的前提。要想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我們教師自己要提高本身的素質。在師資培養方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一是我係教師在不斷提高理論水平的同時,增強實踐經驗,這就需要教師直接到公司實習,實習的方式可以是脫產實習,也可以利用沒有課的時候到公司實習,這樣把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上課更有針對性。二是讓公司有經驗的業務員直接對我係老師進行業務培訓;三是聘請公司的業務員作為我們的外聘老師,承擔實操課程。把學生的培養從課堂延伸到公司,讓學生更真實地感受到國際貿易專業不是紙上談兵,而是一個實操的過程。

(四)在培養方式上――走國際化之路。國際貿易是一個外向型的專業,需要與國際接軌,除了我們前面提到的在課程設定上增加跨國經營的課程、增設區域特徵的課程,比如對於蒙班的學生開設蒙古國的國情學等就非常有必要,更需要讓學生走出國門,比如像美國就要求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要出國考察(不屬於旅遊)等,增加對目標國的感性認識,這不僅是提高外語應用能力的一種需要,更是全面瞭解貿易伙伴國的文化、風俗習慣、法律、法規、交易習慣等的一種現實需要。當然對於我們內蒙古的學生因經濟條件等方面的原因,出國可能過於奢侈,但學校在這方面可以有所作為。具體來說可以採取與國外大學的合作。比如尋找一些與我們經貿關係密切的國家人才培養,他們對漢語的需要也比較迫切,就內蒙古而言可以和蒙古國、俄羅斯等國家的一些學校加強交流與合作,他們一些大學也開設了漢語。如果能找到這樣的合作學校,其具體的做法如下:

1.教師之間交換教學。目前,我校的外籍教師都是外聘的,且不說費用開支比較大,單就教學水平來說也很難保證質量,如果我們能找到合作的學校,相互派一些優秀教師進行相應的教學,不僅會加強雙方之間的交流合作,相應的教學效果也能得到充分保證。

2.學生交換學習及實習。可以相互派優秀的學生交換學習及實習,讓學生深入對方國家的課堂、市場、公司等進行學習和觀摩,這不僅對學生語言水平的提高以及相應的專業知識的積累有好處的,而且對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很大的提高。

(五)提升學生專業素質方面――分級教學是必由之路。學生的專業素質表現在兩方面:理論及實踐。在基礎知識及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對自己的專業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也充分了解了本學科的理論體系,明確了未來自己的發展方向。在此基礎上實施分級教學,展示個性化教育,為學生打造一個展示個性化發展的教育平臺。

1、基本模式

(1)應用型人才培養走“學校+公司模式”。這一模式由富有實踐經驗的老師輔導,把學生派到公司進行實習或聘請公司有豐富經驗的業務員作為我們的外聘老師走進課堂,訓練學生的業務能力,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目前許多學校在這方面沒有一個系統的實踐培養計劃,而往往把實踐活動作為一個學校教學計劃中的一個環節,而學生也象徵性地交一份實踐報告了事,老師只就學生的實踐報告進行評閱,其結果是實踐活動成了紙上談兵,起不到實踐活動應有的作用。

(2)研究型人才培養走“學生+導師模式”。此模式主要由理論水平高、科研能力強的教師擔任。通過組織學生研討、帶領學生進行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獨立研究能力,為未來進一步深造打下基礎。

2.時間安排上。應當放在第六學期期末,因為這個時期課程基本結束,可以利用暑假對學生大四一年學習生活進行一個合理的規劃。

通過四年的系統學習,學生的素質、專業素養、科研能力及實踐能力得以相應提高,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四年系統學習積累的知識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總之,國際貿易專業培養模式是一個系統而龐大的工程,從培養目標的制定到課程的設定,從課程內容的修改到師資力量的培養……,每一個方面都極其重要。雖然國際貿易專業就其本身而言是要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特徵的跨國經營型人才,但其培養過程中又受地方性因素的影響,基於此各高校應當結合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學校的師資力量、學生的特點以及當地企業對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的不同要求拓展出新的培養模式,幫助學生走出就業困境,順利踏上就業的征程。

參考文獻:

(1)孫雲輝.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中國林業教育,2005年3月

(2)羅旭娟、王春陽。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中外模式比較研究,經濟論壇,2009年4月

(3)李爽.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9年4期。

(4)陳啟虎,寧波大紅鷹學院經管類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研究――以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為例,寧波大紅鷹學院學報,2010年2期

(5)付達院,“越秀”本科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特色及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中外企業家,2010年3期

(6)田俊芳,國際貿易專業“課證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思考,經營管理者,2010年16期

(7)王瑩,談國際貿易實務專業零距離對接人才培養模式,北方經貿,2010年5期。

(8)李志剛,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求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抓也為例,黑龍江對外貿易,2009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