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積極構建農民增收的長效財政機制

文思屋 人氣:6.72K
積極構建農民增收的長效財政機制
[摘 要] 2004-2007年,在政策的推動下,農民收入不斷增加。但如何保證農民長期增收並縮小城鄉差距,實現我國全民小康仍舊是一個艱鉅的任務。本文從財政支農的現狀入手,分析了農民增收難的財政原因,指出只有實行長短結合的財政政策,積極構建農民增收的長效財政機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長期增收難的問題。
  [關鍵詞] 農民增收;稅收機制;財政支農
  
  2004-2007年,中央一號檔案均為“三農”檔案,中央對農民增收問題持續關注。在具體措施上,2000年在安徽、江蘇等地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2003年在全國推行農村稅費改革;2004年實施農民直補;2006年徹底取消農業稅;2007年推行免費農村義務教育和普及農村醫療改革。多管齊下,共抓農民增收。在政策和措施的有力推動下,農民收入增長速度日益提高。但如何鞏固政策成果,保證農民長期、穩定增收,並從根本上消除城鄉差距,實現我國全民小康目標,仍舊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一、財政支農機制的現狀分析
  
  財政支農機制一般包括收入機制、支出機制,具體體現為涉農稅收政策、涉農國債政策和各類涉農財政支出政策。財政支農政策在促進農民增收中既可以提供一種重要的農業投入來源,特別是具有廣泛外部效應的農村公共物品,也可以通過發揮導向功能、協調功能和“發動器”功能,為農民增收提供長期保障。
  1.2000年稅費改革以來財政支農與農民增收基本狀況分析。從總量上分析,目前,財政支農的直接資金投入約有15大類,具體包括基本建設投資、科技三項費用、農業稅災歉減免補助、農村中國小教育支出等。從2000年至今,國家財政支農支出情況如表1。
 
  從表1看,2000-2004年,財政支農總量持續性增加。另據資料統計,2005年-2007年,中央財政支農總量增長非常突出,其總量分別為2450億元、3397億元和3917億元(預算)。
  從結構上分析,2004年以前,農業基本建設支出和支援農業生產以及農林部門的事業費支出兩項構成財政支農的90%以上,農業科技等其餘專案所佔比重較小。從數量變化看,農村基本建設支出逐年下降,事業費支出逐年增加,這表明國家對農業投入支援主要集中在維持農村基層政權運轉方面,而對農村基本建設和科技投入等中長期促進農村發展的財政投入則明顯不足,這對農民增收的長期穩定不利。
  從農民增收效果上分析,2000年以前,財政支農與農民增收之間缺乏明顯的相關關係。2000年以後,財政支農增長與農民增收表現出比較明顯的正相關,財政投入對農民增收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測算表明,農民收入增長彈性係數(農民收入增長率/財政收入增長率)由2000年的0.14增加到2003年的0.54,4年的平均彈性值是0.58。從2004年至今,中央財政支農幅度不斷增加。據財政部統計顯示, 2006年全國糧食直補資金達到142億元,比2005年增加約10億元,其中13個糧食主產省(區)為126.8億元,均佔本省(區)糧食風險基金的50%以上。良種補貼資金40.7億元,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6億元, 2007年中央一號檔案明確提出,各地用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的資金要達到糧食風險基金的50%以上。政策性因素對農民收入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
  2.農民長期穩定增收難點逐步顯現。從2000年至今,減稅和補貼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但這只是短期政策。從長期來看,這些還不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目前,農民增收難點已經逐步顯現。
  從結構上看,農民收入中的糧食收入、農產品收入對農民增收推動作用趨緩。2004年推行“三補貼”以來,糧食產量迅速增加,但糧食增產卻帶來糧價波動,引起糧價下降。同時,自2005年以來,全球糧食產量上升,使世界糧食市場價格呈現下降趨勢,對我國糧價也有影響,這使得糧食生產推動農民增收作用趨緩。同時,農產品因為糧價下降而帶給農民收入增長作用正在減弱。農民收入中的非農收入主要是工資性收入。由於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偏低,財政培訓機制尚不健全,農民工資性收入難以得到大幅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