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建構主義下的資訊化教學的淺議論文

文思屋 人氣:1.59W

學習理論是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是對學習規律和學習條件的系統闡述,它主要研究人類的行為特徵和認知心理過程。教學過程是解決如何教的問題,它與學習理論是相互依賴的,學習理論構成了教學理論的基礎,它為教育者提供了發現一般教學原理的最切實的起點。

建構主義下的資訊化教學的淺議論文

自從1959年美國IBM公司研製成功第一個CAI系統,從而宣告人類開始進入了計算機教育應用時代以來,自行為主義、認知學習理論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指導了教學,但最適合、最切實的是80年代末至今的建構主義,為當今資訊化教學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特別是隨著多媒體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教育應用的飛速發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正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並在世界範圍內日益受到重視,學習並研究一些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同時開展基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實踐,將對我們實施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我校今幾年來,積極探索、開展資訊化教學,下面對建構主義在教學中的指導作用淺談幾點看法,請斧正!

一、用建構主義武裝教育者頭腦

世紀飛越,教育者頭腦必將隨著跨越而發展。

改變教育者應試教育的頭腦,必須用建構主義進行革命。建構主義內容很豐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不是像傳統教學那樣,以教師為中心,教學過程只是把知識從教師頭腦中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以學生為中心,強調的是“學”,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的是“教”。這正是兩種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最根本的分歧點,由此而發展出兩種對立的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教學設計理論。教育者必須改革傳統思想觀念,站在時代最前沿。改革教育者傳統觀念,為資訊化教育的實施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證!

二、師生角色轉換是資訊化教學的關鍵

教師是學生建構知識的忠實支持者。

教師的作用從傳統的傳遞知識的權威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高階夥伴和合作者。傳統教學中的教師是知識梳理的高手,誰能將知識梳理的條理,誰就會培養出高分的學習者。在此過程中,教師將課本的知識灌進了學生的頭腦,學生只要機械地記憶和背誦就可以了。學習者在此過程中活像一個高階機器人。教師則成了培養高階機器人的高手或者嚴重一點說是在扼殺學習者。教師是主體也兼主導,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資訊化教學、新課程教學、創造性課堂則要求教師走下來,學生走上去。在此過程中教師必須創設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生在這種環境中通過實驗、獨立探究、合作學習等方式開展他們的學習,教師必須提供學生認識工具,達到一種與現代教學活動宗旨緊密吻合的教學過程。這樣師生角色轉換後才能實現真正的資訊化教學。否則教育者會守著現代化的工具進行傳統式的教學。成了教死書、死教書,學生成了學死書、死學書。

三、用建構主義指導教與學

多年來,我們的學生只知道教師講什麼,學生去學什麼;教師不講的就是不考的,也沒有必要去學!這種觀念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

這些學生到社會以後,沒了教師,他(她)們不會學習,更不懂如何去學習。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學校對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進行了研究並實施。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法而獲得,由於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情境下,藉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成了學習過程的四大要素。我們要求教師在設計課時要針對這四大要素來設計。

1.創設情境。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這就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創設什麼樣的情境,如何創設問題成了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資訊教學為建構主義提供了基礎裝置,教師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各方面環境,創設有利於知識建構的問題。沒有情境的課堂一票否決,沒有情境問題的設計一概為零。

2.協作與會話:在有利的情境下創設的問題一定要充滿探索性,這樣學生可通過協作對蒐集的學習資料作出分析,然後通過提出假設和驗證來建構自己的知識脈絡。在協作過程中學習小組之間必須通過商討如何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的計劃,這樣每個學習者的思維成果(智慧)為整個學習集體所共享。上面的協作的會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她)學成一種積極學習的學習觀,最終達到脫離教師也能獨立學習的目標,培養一種終身學習的學習觀。

3.意義建構:學習者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於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而不取決於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意義就是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達到較深刻的理解。

四、學習評價既重過程,又重結果

建構主義提倡的學習評價,充分強調了以下三個方面:自主學習能力、對小組協作學習所做出的貢獻、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教育者細細體味這三方面,不難看出當今新課程改革、資訊化教學中所注重的是學習者的學習過程,而不僅僅在於學習者記住了些什麼,背過了些什麼,試卷做對了多少。

自主學習能力評價: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能用自己的方法和經驗對知識進行梳理,在課堂上將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提出,然後通過小組記錄的方式,將該組所有成員的發言次數和發言結果記錄在案,教師在課堂結束後,對這部分進行評價,並記錄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的集分,相應進行評價。

對小組協作學習所做出的貢獻:建構主義倡導小組式協作學習,這就強調了小組成員在學習過程中做出的貢獻。可以通過小組長記錄的方式,對本組成員的貢獻記錄在案,定期對小組長進行交流,以檢測該小組全體成員的學習。

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意義建構是學生學習達到的最終成果。教師在此中一定要提供好的思路與學生交流,幫助小組或單個學習者完成意義建構。

通過以上三個評價,定期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以激勵下一步的學習。因此在學習到一定時期後,可通過網路日誌對學生的各方面進行記錄,與學生交流。

教師如何指導學生的學,學生如何學,是教育界普遍關心的問題。建構主義下的資訊化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信新時代的建構主義會被更多的學校利用和學習。資訊化時代教育會在建構主義的指導下迸發新的火星!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對於建構主義的反思.北京師範大學

〔2〕高連歌,孫成狀.網路環境下的教育資訊科技教程.石油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