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析鋼琴曲《花鼓》

文思屋 人氣:3.26W

【摘要】 鋼琴曲<花鼓》是一首描寫20世紀40年代解放區人民新生活的代表作。作者創作此樂曲的手法有借鑑、有吸收、有突破、有創新,不僅繼承了《牧童短笛》優秀的創作經驗,又給以後鋼琴創作以有益的啟迪。它那熱情洋溢、朝氣蓬勃的音樂風格,又預示著建國以後鋼琴創作的風格特點,特別是20世紀50、60年代的許多以表現新生活的鋼琴作品中,都不難發現與《花鼓》的某些聯絡。

析鋼琴曲《花鼓》

【關鍵詞】《花鼓》“鑼鼓經”“鑼鼓節奏”

鋼琴曲《花鼓》是作曲家瞿維於1946年創作的一首極富中國民間特色的、描寫解放區人民新生活的代表作。至今已60餘年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考驗,它不僅是高校音樂系的鋼琴教材,而且成為我國音樂舞臺上一首常演不衰的鋼琴樂曲。

《花鼓》創作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意義

《花鼓》創作於20世紀40年代,這個年代對中國來說是一個苦難的年代.又是一個獲得新生的年代。抗日戰爭的勝利和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給我國民族帶來了希望的曙光,全國人民歡欣喜悅,作曲家在艱難的條件下創作了這首表現解放區人民愉悅心情的鋼琴獨奏曲。

作者創作此樂曲的手法有借鑑、有吸收、有突破、有創新。作者在回顧當年創作此曲時說:“我在這方面還注意到借鑑《牧童短笛》的寫作經驗。例如,那首樂曲中有一個在三和絃上附加六度音的和絃.我在《花鼓》中也採用了這種處理辦法。”因此,從歷史的程序來看,可以說《牧童短笛》是中國音樂界20世紀30年代產生的一部有深遠影響的鋼琴作品,那麼,誕生在40年代的《花鼓》,可以說是中國作曲家沿著探索民族風格的途徑,產生的又一部極有代表性的鋼琴佳作。

此曲於1946年由寄明在哈爾濱電臺首次廣播演出。建國初期,上海中國唱片廠灌製了鋼琴家李嘉祿演奏的《花鼓>昌片。同時,又出版了《花鼓》的樂譜,於是就得以在國內傳播。50年代我國鋼琴家周廣仁、劉詩昆等將此曲帶到國際舞臺上演奏,60年代初《花鼓》被編入《高等音樂院校鋼琴教學選曲》中,到此也就更加肯定了它在中國鋼琴史上的歷史意義。

鋼琴曲《花鼓》,是一首帶序奏和尾聲加三段體曲式結構的作品,全曲共有149小節。《花鼓》的旋律通俗易懂,節奏明快、活潑、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民族風格。開始是14小節的序奏,以“打花鼓”中鑼鼓的節奏音型,即刻展開了一幅鑼鼓聲聲,熱鬧的歌舞場面。

第一段(15——77小節):

樂曲這部分主題採用安徽民歌《鳳陽花鼓》的曲調:

譜例一:

民歌《鳳陽花鼓》是流行在我國淮北地區的一種歌舞形式,演奏時,女演員身背小鼓,男演員手拿小鑼,他們一面歌一面舞。流行到安徽境內後,曾作為窮苦老百姓十年九澇,逃荒時乞討賣藝時表演的一種歌舞。曲調通俗流暢,中間有鑼鼓伴奏,在淮北一帶流行甚廣。作者創作此曲時,並不是將民間音調作為改編,而是重新進行組織和整理,將民間音調作基礎,中國的鑼鼓節奏作骨架,用功能和聲與中國和聲作交替,運用主調與復調音樂的自然融合,使織體豐富多變,富有鋼琴樂器的表現特點。作者運用多種音樂創作的藝術手法,使民間小調在鋼琴上獲得了新的藝術價值。

中段(78-91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