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化學教學中科學探究存在的幾個偏差論文

文思屋 人氣:3.02W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再是被動灌輸知識過程,學習過程應該是一種探究過程、創造過程,是學生樹立科學意識、掌握科學研究方法、提高科學素養的過程,科學探究是實現這一過程的最佳途徑和方法,因此探究式教學成了大家追求的教學方法。化學新課程中增設了一定比例的科學探究的教學內容,科學探究是以問題為中心,讓學生積極參與,以科學研究的方法探究性地學習科學知識,同時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不少教師沒有真正領會科學探究的精神和實質,對教學過程中的科學探究存在許多誤區,甚至偏離科學探究的方向,下面就探究教學中常見的偏失整合如下。

化學教學中科學探究存在的幾個偏差論文

一、將驗證過程理解成探究過程

有些教師沒有領會新課程改革中的新理念, 沒有理解探究性學習的真正意義,加之傳統教學模式根深蒂固,對科學探究的重要意義出現理解上的偏差,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出現為了節約時間,加大授課量,教師“精心設計”探究性實驗,讓學生按照預定程式進行探究性實驗。這種背景下的科學探究會使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無法發揮出來,顯得被動和機械,探究過程變成驗證過程。

如選修《有機化學基礎》(蘇教版)專題四第三單元:在探究乙醛的兩個化學性質銀鏡反應和與新制的Cu (OH) 2反應中,有些教師為防止學生“浪費時間”,保證授課量和實驗的成功,事先“精心設計”實驗,並強調實驗中的關鍵步驟:①銀氨溶液的配製一定要至沉澱恰好完全溶解;②與新制Cu(OH)2反應中要保證NaOH溶液過量,否則實驗會失敗;③實驗的條件是在水浴中加熱等。

在教師這種設計前提下看似“成功”地完成實驗,但整個實驗探究過程就變成實驗的驗證過程, 這種就是“假探究”、“偽探究”。教師應該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探究,即便他多花了時間,得到的實驗結果也可能沒有預期好,但教師只要引導學生反思實驗過程和一些細節,分析實驗結果和改進實驗,學生對於實驗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就會銘記於心。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學會在今後實驗探究中不斷總結,做到分析一步,實驗一步,以形成嚴謹的實驗風格和邏輯思維能力

因此在探究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師的作用只是為學生提供知識背景及相關資料,組織和引導學生探究, 解答學生遇到的問題並及時與學生一起歸納和總結,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切不可事先設計好框架,按照固定模式開展探究,這樣探究過程就成為驗證過程。

二、探究方式只能是實驗探究

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方式,是學習化學、實現科學探究的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一遇到探究就想方設法地設計實驗以解決問題, 事實上我們要根據探究的目的、問題的情境、教學資源和學生的知識水平選擇合適的探究方式。探究活動除了化學實驗外, 還可以採用調查研究、訪談、查閱資料、交流與討論、製作模型等多種方式。如選修《物質結構與性質》(蘇教版)專題四第一單元:以學生合作的方式製作CO2、H2O、NH3、CH4立體模型探究分子的空間構型,然後探究分析鍵角差別的原因。學生在探究分子空間構型中利用已有的知識,結合理論進行模型製作,教師針對學生製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解釋,並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用理論分析形成不同空間構型的原因, 利用模型搞清楚相同雜化方式中孤對電子對的排斥作用,進一步深化雜化理論,完善分子空間構型的知識體系。這樣就能做到用理論指導探究,通過探究驗證理論使整個探究學習過程充滿生機和活力。

三、未能通過探究過程培養科學方法

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是我們在教學活動中首先要實現的目標, 科學的學習方法在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中具有獨特的價值,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體現,是科學探究的核心,只有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才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新課程非常明確地提出:化學是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化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從化學走向社會,學以致用。但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只是為了探究而探究, 忽視探究方法和科學思想的培養。新課程中設定了一定數量的科學探究內容,可以採用探究性方式加以學習的問題很多,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時,可根據具體探究活動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機地滲透探究方法和科學思想,“授之以漁”,讓學生遇到問題自己去探究,這樣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如選修《化學反應原理》(蘇教版)專題三第三單元:鹽類水解的'探究,首先利用實驗方法測出各種鹽溶液的酸鹼性,然後通過對照各種不同型別鹽的酸鹼性的關係, 得出鹽的酸鹼性與形成鹽的陰離子和陽離子有關, 並學會對比酸根陰離子與鹼的陽離子強弱判斷鹽的酸鹼性,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時,既要滲透“比較不同鹽的酸鹼性時採用對照試驗”科學方法,又要滲透“水的電離平衡的破壞是形成鹽溶液酸鹼性的真正原因”這一化學思想,這樣學生就會探究成鹽的陰離子或陽離子與水電離出的H+或OH-結合, 如何打破水的電離平衡,而使溶液中C(H+)與C(OH-)不等,產生酸鹼性的。有這樣的方向和方法,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四、追求探究性學習,忽視接受性學習

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體驗到科學過程與方法,有利於他們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有著其他學習方式無法替代的優越性,被廣大教師廣泛推崇,但有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片面追求探究性學習,忽略接受性學習,甚至將它們完全對立起來,結果出現教學內容並不適合,生硬地設計成科學探究,致使探究性學習走向極端,嚴重地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探究性學習只是學習方式的一種,並非唯一的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性學習在積累間接經驗、掌握系統的基礎知識方面有其自身的優越性,它與探究性學習都有各自的優缺點,所以在化學教學中我們要設計將這兩種學習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加以整合,才能相得益彰。如果一味強調探究性學習,將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更不利於科學素養的提高。

實施好新課程,就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深入研究學習方式,根據課程內容、學生能力特點、認知規律,恰當地安排學習方式。如(1)對於真實情景中的化學問題,如實驗方案設計、有機合成、解釋和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等,宜採用探究性學習;(2)對於化學用語及化學基本概念,如元素符號、化學式、電子式、結構式、溶解度、物質的量等則宜採用接受性學習;(3)涉及化學原理、規律和化學事實,如化學平衡、原電池、質量守恆定律、元素週期律、物質的結構、性質、製法等既適宜於接受性學習又適宜於探究性學習。這樣使各種學習方式揚長避短,並與其他學習方式平衡協調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