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追蹤方法學在ICU壓瘡風險管理的應用論文

文思屋 人氣:3.14W

目的 探討追蹤方法學應用於ICU壓瘡預防中的效果。方法 選取該院收治的110例Braden評分低於12分的壓瘡高危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以及對照組,對照組採取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採取追蹤方法學護理方法,比較兩組出現壓瘡的例數、嚴重度以及發生時間,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結果 對照組出現壓瘡的例數明顯多於觀察組,嚴重度明顯升高,發生時間明顯提前,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4.55%(52/55),明顯高於對照組的65.45%(36/55),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追蹤方法學護理能夠顯著降低ICU壓瘡發病率,延長髮生時間,也大大提高了護理滿意度,確保患者的安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追蹤方法學在ICU壓瘡風險管理的應用論文

追蹤方法學是ICI評定的一種新的評價方法,其強調的是以患者為中心,通過患者的就醫過程,對醫院內各部門以及各專業之間的溝通以及合作是否能夠滿足患者的醫療需要以及所提供的醫療服務質量與安全是否達到高標準要求做出評價[1],最終使得患者能夠獲得優質的醫療服務。追蹤方法學是一類具有科學性、先進性以及適用性的過程管理方法,在2012年新一輪的一員等級評審也將追蹤方法學這一創新的評價工具納入其中,追蹤方法學最要的兩種追蹤方式為個案追蹤以及系統追蹤[2]。該研究同時應用了這兩種追蹤模式,對ICU壓瘡進行個案追蹤,系統地回顧患者出現壓瘡的原因,從而不斷完善預防壓瘡方式的措施,在今後的護理工作中不斷改進,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ICU於2012年1月—2015年1月間收治的Braden評分≤12分的壓瘡高危患者110例,將已出現壓瘡、合併有糖尿病以及營養不良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以及對照組,每組55例。其中觀察組中男31例,女24例,平均年齡(52.51±22.14)歲,壓瘡評分(8.34±2.75)分,住院時間(8.68±3.45)d;對照組中男29例,女26例,平均年齡(51.16±10.38)歲,壓瘡評分(9.15±1.68)分,住院時間(8.32±4.67)d,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壓瘡評分以及住院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採用常規護理方法:①每2 h翻身1次,採取平臥位以及左右側臥位交替的方式進行,病情嚴重不能夠翻身患者,每隔2 h將其臀部抬高1次;②保持患者的床鋪整潔;③儘可能減少患者的面板摩擦;④加強營養。觀察組採用追蹤方法學進行護理,具體如下。

1.2.1 應用追蹤方法學查找出壓瘡的原因 (1)追蹤責任護士:①是否對患者進行了Braden評分同時對患者進行正確的護理診斷,並將護理措施記錄在護理單上;②患者是否屬於出現壓瘡的高危人群;③責任護士是否向患者及其家屬做好了關於壓瘡的健康宣傳教育;④每班之間是否有認真交班;⑤患者各導管是否護理到位;⑥各個患者的床單是否做好清潔工作。

(2)追蹤患者家屬:①對患者的生活護理中有無拖拽,有無保持患者的.外陰部清潔;②在患者的床上是否放置其餘的物品;是否對易發生壓瘡的部位如:仰臥位時好發於肘、脊椎體隆突處、骶尾部,枕骨粗隆、肩胛部、足跟等,側臥位好發於耳部、肩峰、肘部、肋骨、髖部,膝關節的內、外側及、內外踝等,給予保護。

(3)追蹤患者:①患者的感知水平;②患者的潮溼度;③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④患者的移動能力及其所能夠承受的摩擦力和患者坐位與床是否存在剪下力;⑤患者的營養攝取情況,不能進食的患者給予鼻飼,對於創面滲出較多的患者給予及時更換敷料;⑥患者的配合治療的程度;

(4)追蹤護理組長:是否向患者及其家屬詢問有關於壓瘡的預防措施並對其做出評價。

(5)追蹤護士長:①科室有無對每一個患者都進行了Braden評分;②科室有無壓瘡的相關應急預案以及上報流程;③是否有定期組織相關護理人員進行培訓以及考核;④是否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考核。

1.2.2 追蹤結果 (1)管床護士:在患者入院後每日均有對患者進行Braden評分並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也告知了患者及其家屬預防壓瘡的措施;但是對於患者病情轉好時的面板關注度下降。同樣,每日均做好認真交接班並填寫翻身卡,但患者病情轉好時未對患者的面板情況進行交接,護士有認真做好患者的清晨以及午間護理。

(2)患者家屬:對於部分體型較胖的患者在移動過程中存在拖拉拽等行為,沒有很強的安全觀念意識,未在患者的床上放置多餘的物品。沒有注意保護容易受壓的部位。

(3)患者:轉入我科時,第1天的Braden評分為15分,拔除尿管時Braden評分為 8分,轉入後第7 d的Braden評分為20分,患者的配合程度較好。

(4)護理組:前期積極對護士的健康宣教做出評價,但是患者病情轉好時對患者的關注度下降。

(5)護士長:有與Braden評分相關的表格以及對每個患者進行評分的制度,有預防壓瘡的急性流程和應激處理,也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和考核。

1.2.3 改進措施 (1)進行Braden評分:在患者轉科、改變護理級別或病情變化等情況下,責任護士需要對患者的Braden評分進行評估,ICU患者因體質消耗、疼痛等因素,更容易出現壓瘡,所以即使Braden評分大於18分,由於屬於出現壓瘡的高危人群,仍應每週進行2次評估以預防壓瘡的發生。

(2)落實分級護理制度:在交接班時根據患者的護理等級要求,巡視病房,即使協助 患者翻身拍背,保持床面整潔,減少摩擦力以及剪下力的作用,按時、詳細交接班。

(3)健康宣教:對於壓瘡的高危人群要做好健康宣教工作,指導患者預防壓瘡的措施,若有疑問可以隨時提出,床頭擺放安全意識標誌,如放壓瘡等,告知患者標識的意義,提醒患者要預防壓瘡。

(4)定期護理指控檢查:護士長每週進行護理質控檢查,對患者的Braden評分以及預防壓瘡的措施執行情況進行檢查,護理組織集中責任護士每月進行護理差錯分析一次,預防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出現壓瘡的例數、發生時間以及嚴重度,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採用滿意度問卷調查表(包括操作以及服務兩方面),十分滿意:90~100分,比較滿意80~90分,滿意:60~80分,不滿意:低於60分。滿意度=(十分滿意+比較滿意+滿意)/n×100%。

1.4 統計方法

採用SPSS17.0統計軟體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採用t檢驗,計數資料採用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壓瘡的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出現壓瘡的例數明顯多於觀察組,嚴重度明顯升高,發生時間明顯提前,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4.55%(52/55),明顯高於對照組的65.45%(36/55),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追蹤方法學是一種新的評價方法,強調以患者為中心,通過患者的就醫過程,評價醫院內部各部門、專業之間的溝通與合作,運用科學性、先進性、實用性強管理方法最終使患者獲得優質的醫療護理服務[3]。個案追蹤是對單個患者的就醫經歷進行追蹤,從患者入院到出院期間的護理治療全過程進行連續追蹤,特別是那些相對獨立但是過程相關過程之間的整合以及協調,對整個過程之間存在的潛在問題進行識別[4],主要採用了逆向追蹤的方式(翻看記錄-誰做的記錄-詢問為什麼這樣做以及規範是否要求需要這樣做),根據患者接受護理服務的路徑進行追蹤,系統追蹤則是在此基礎上,對高風險的流程以及專案進行關注,圍繞降低壓瘡方式這一個共同的目標,對各個環節的協調工作情況進行考察[5-7]。

應用追蹤護理方法學能夠發現傳統護理中未發現的問題並及時解決,通過對患者在ICU住院期間的每隔環節進行追蹤,觀察護理人員在各個環節的護理行為,有利於發現問題,如護理人員不知曉患者的病情,不知道要定時協助患者翻身拍背等,經討論後由護士長向護理人員提問患者的病情並督促其瞭解。

應用追蹤護理方法能夠發現患者在交接時所存在的問題,發現很多時候護士在床頭交接班時,注重患者的臨床症狀交接,而忽視了面板的交接,經過分析討論,確定主要原因為無床邊交接流程,因此制定了相關流程,,修訂了交接班制度,病房和病房之間的交接制度,並嚴格督促落實。

追蹤方法學能夠及時發現護理管理系統之中存在的問題,有利於改進,追蹤的任何環節出現問題之後,可以幫我們進一步查詢問題的誘因,不斷進行追蹤,發現護理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組織專科小組成員對科室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定期考核和監測。通過追蹤方法學的評價,檢查我院整個護理團隊的溝通和相互合作,使整個服務流程做到銜接緊密和無縫隙連結,護理工作人員通過訪查患者整個就醫過程的每一個細節,查找出現問題的原因,不斷強化護理人員的質量管理意識,進一步完善護理質量反饋追蹤長效機制,促進了護理質量的全面提高。

通過該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觀察組採用追蹤方法學進行護理後,患者出現壓瘡的例數顯著降低,發生時間延長,也大大提高了護理滿意度,說明了追蹤方法學能夠更好地為ICU患者服務,確保患者的安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