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中學生語文背誦的價值與方法

文思屋 人氣:2.45W
淺談中學生語文背誦的價值與方法
        背誦是語文教學最有效的方法,這是基於對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大背景下語文課堂教學的認識。古人讀書對課、對對子,全憑對所學內容的記憶;科舉考試也只是從四書五經中選一句話當做題目讓考生論述,縱橫捭闔,連線古今,對記憶內容大容量的要求是不言而喻的,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樣的模式,造就了一批一批的大家、文豪,匯聚成了群星閃爍的文化星空,璀璨的光輝照耀千古,令後人仰慕。
那麼,我們就該從中吸納養分,滋養我們的教學,使教學活動紮實有效。
        一、背誦名家名篇
        名篇是先賢俊傑們智慧的結晶,是人們公認的典範,經過了歲月的洗禮和生命的驗證。無論在遣詞用語還是在語法修辭及篇章結構上都有獨到之處,富有創造性,能啟發思維,是我們習得語言、掌握技巧、積累知識和經驗的必備教材,學生可在不斷背誦的過程中、在長期的思考比較中,探得精微、悟得要旨、提升能力。更重要的是名家名篇都是先哲們對自然的正確認識或對生命的透徹感悟,在長期的誦讀記憶中,學生的思想將得到陶冶,正確的世界觀將在春風化雨、潛移默化中形成,道德品質不斷優化組合,形成健全的人格。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背誦中達到了完美結合。
        二、背唐詩宋詞
        膾炙人口的名言警句、韻文最能體現語言美。漢語的美質在唐詩、宋詞、元曲及名言警句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現。聞一多先生追求的詩歌的“語言美”、“繪畫美”、“藝術美”,實際上就是漢語之美。它的語音、書寫、表意、組合無不包含著豐富的意韻,體現著美質,背誦的越多,體會就越深。只有大量地記憶佳詞麗句、詞賦詩歌,才能出口成章、字字璣珠,真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使漢語之美與個人修養相得益彰,達到昇華人格、培養謙謙君子的目的,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在代代傳承中繼往開來、發揚光大,形成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和豐厚積澱。
        三、背莊子、孔子等諸子百家
        無論是思想啟蒙的作用,還是文化核心的起源,“百家爭鳴”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燦爛的時代,它對中國乃至世界文化思想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在改革開發的今天,外來的文化思潮對中國人的衝擊是史無前例的,在學習外國文化和先進科學技術的同時,也存在著崇洋媚外的傾向,有些人一切都以外族的為優秀,都向外人看齊,將本民族幾千年來積澱的文化精髓棄之不顧,這不僅不符合文明古國文化傳承的需要,更有悖於以孔孟之道為準則的民族道德的形成和昇華,更有可能造成道德去向的無可皈依和斷裂。為此,我們認為中學生背誦一些先秦古文是語文學習的需要,也是培養和確立人生觀的需要,更是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需要。總的一句話,這是把民族文化傳承下去併發揚光大的需要。
如何引導學生背誦呢?        首先,必須培養學生積極背誦的習慣。
        積極背誦的好習慣是保證語文積累、提升語文能力最有效的途徑,也是突破漢語複雜性最有效的手段。漢語的博大精深要求習得者必須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態度積極,持之以恆,興趣盎然,方法靈活,課堂上應著力激發學生興趣,以審題立意,結構脈絡為要,而不能為了考試只做支離破碎的分解遊戲,致使應該妙趣橫生的課堂了無情趣,也使得學生越來越厭惡語文課了。更不能強迫學生在枯燥的重複雜瑣的訓練中產生厭學情緒。教師要全身心地用自己的經驗和智慧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和興趣上下功夫,僅憑外力的強迫,能有多少收穫?要知道語言是一個體系,尤其是漢語真正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它從時間上說經歷了上下五千年的提煉,從地域上說它得到了東西南北縱橫千萬裡的遼闊山川的滋養,其形式和內涵是何等豐富多彩!其中的趣味性是其他語言不可能具備的。我們只要從漢語的規律性入手,如從漢字的象形、指示會意、形聲等方面揭開面紗,理清語法、修辭的規則,把握好篇章結構的要旨,還是能夠給學生以有效的指導,培養他們學習漢語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要緊的是目標明確,並且能夠堅持不懈。
        其次,背誦要與大量的讀書相結合。
        背誦講究熟讀成誦,因為這樣才能更深地理解文義。背誦更應該是在大量讀書的基礎上,只有這樣,所記憶的內容才會成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水是活水,木是林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問題是學生沒有時間讀書,老師、家長怕學生讀“閒書”耽誤時間。作為語文老師就應該胸懷高遠,不急功近利,依據語文教學的規律,為學生的發展鋪路搭橋,萬不能斷章取義,僅僅讓學生死學一些支離破碎的語言片斷而耗費精力,將語文教學引上虛浮一路。
        再次,背誦要與勤做筆記相結合。
        俗語云“不動筆墨不讀書”,書寫的過程是眼、手、腦共同作用的過程,在這種多種感官的作用下,學生的注意力特別集中,記憶效果良好,而且能讓學生養成勤於動手的習慣,擴大記憶的類屬和容量,使知識體系更趨豐富。同時,現在的學生從小就用電腦,對書寫越來越輕視和淡漠,作業本上字跡馬虎潦草,似是而非,語文教師就更有義務用作筆記來促進學生的書寫。
        最後,課內外結合,讓學生明白生活就是語文。
        這裡應該讓學生做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說讀寫上的結合。僅憑課堂是完不成語文學習任務的,達不到培養興趣、訓練能力的目的。只有把學生的讀寫訓練引伸到課外,使讀書和習作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學以致用,這才是一種真正的語文學習方法。另一方面說“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正如智者說的“處處留心皆學問”。這就要求學生不要把追求知識的目光僅僅停留在書本上,死讀書不如無書。應該深入生活,聽聽鄉音俗語,從群眾語言裡吸取精華;看看廣告路牌、店名商標,從庸常生活中提煉養料。這樣的課堂應該說是比死讀書、讀死書的課堂廣闊得多,吸引力也大得多,而且靈活多變,隨處可遇。學中用,用中學,相依相伏,相互促進,語文教學的困境也許就容易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