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教育國際化背景下中外物流人才培養模式比較教育論文

文思屋 人氣:8.64K

論文摘要:物流本科專業教育是一個與社會經濟聯絡十分緊密的應用性學科,具有明顯的國際化特點。對中外物流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比較研究,認為中國物流本科專業培養體系的改革力爭做到專業辦學特色鮮明,培養目標定位準確,課程體系國際化和案例教學法。

關於教育國際化背景下中外物流人才培養模式比較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國際化;物流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高等教育必須順應全球化的潮流,培養適應當代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滿足國民經濟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必然需要大量具備國際視野、懂得國際規則、具備物流專業知識的大量人才。但是,中國製造業發達省份,如廣東、上海等沿海省份,極為短缺物流規劃諮詢、國際物流和物流科研三種人才。目前物流業內中相當一部分從業人員還是專科以下學歷,人才數量和素質都與市場經濟的發展不相適應。探尋物流人才短缺背後的原因,必然要考慮我國大學現有的物流本科人才培養模式。

本文首先界定高等教育國際化和人才培養模式,然後比較國內高校與國外高校物流類人才培養模式,借鑑國外成熟經驗,探索國內高校物流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以期對我國教育國際化實踐有所裨益。

一、教育國際化

加拿大學者奈特(Knight)把高等教育國際化定義為:“高等教育機構的教學、研究和服務功能中整合進國際的或跨文化的維度的過程。”強調了國際化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奈特(1994,2008)認為教育國際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國內教育國際化,主要是在國內高等教育活動中融入國際的和多文化的教育內容,幫助學生髮展跨文化交際能力;二是國外教育國際化,主要包括國外高等教育活動中師生跨國交流、跨國交流專案和相關政策等。

從高校視角來看,國際化實際是指結合國家總體要求,立足本校的實際情況,制訂人才培養目標,確定人才培養模式,選擇相應的國際化目標和策略,以提高學生國際綜合素質能力為目標的教育活動。因此,人才培養模式是國際化程序中的重中之重。

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培養制度和培養評價四個部分。培養目標是高校根據國家高等教育目標,結合學校辦學目標定位、自身辦學條件以及社會人才需求等確定的培養方向、規格和專業培養要求等具體內容。培養過程包括專業設定、課程體系(教學程序和教學內容)和培養途徑(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科學研究)。培養制度一般指學年制和學分制。培養評價指根據培養目標對培養過程和培養人才質量進行的客觀衡量和科學判斷,如考試製度和評價制度。

二、中外國際化物流人才培養模式比較

美國在經歷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物流人才短缺之後極為重視物流教育。經過幾十年發展,物流教育日趨完善,學科特色明顯,專業設定合理,課程體系科學,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中國高校的物流本科教育起步較晚,2001年北京物資學院設定了第一個物流管理本科專業。近年來本科物流專業發展迅速,全國共有318所高校開設物流本科專業,48所高校在一級學科下面設有碩士點和博士點。但是,在高校教育國際化形勢下,國內高校要汲取國外高校的成熟經驗,改革現有人才培養體制中的不足之處,創立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物流教育。

1.培養目標對比

培養目標規定了人才培養的型別、規格,體現了人才的基本特徵,是專業設定、課程設定和培養制度選擇的依據。國外高校的培養目標較為寬泛,如美國物流管理本科培養目標定為“毛坯”,極為重視學生的通識教育。學生通過學習大學階段的“通識”課程,打下較為寬泛的知識基礎,為將來的碩士和博士學習打下基礎。同時,國外高校較為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國際化能力的培養,如歐盟通過“伊拉斯謨專案”和“蘇格拉底專案”提升高校師生的國際化能力。

我國高校的物流本科人才培養目標表述較為抽象,往往定義為“高階管理人才、高階專門人才”。山西財經大學物流本科的培養目標表述為“為社會輸送在物流管理領域具有寬闊學術視野、紮實理論基礎、綜合素質高、理論聯絡實際能力強的合格人才”;未能明確表述為何種人才,是應用型還是研究型,是通才型還是專才型都沒有清楚表述。其原因部分在於高校在制訂人才培養計劃時要遵循國家相關部門規章,辦學體制決定高校不具備辦學自主權;部分在於我國高校因自身辦學經驗、辦學條件和學術水平等方面限制,建立起的工商人才培養體系還不完善。

2.培養過程對比

培養過程主要包括專業設定、課程體系(教學程序和教學內容)和培養途徑(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科學研究)。

(1)課程體系對比。美國物流教育起步早,物流管理教育課程體系經過四十多年的實踐,建立起了一套相對完善的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課程體系極為強調物流管理的應用實踐,高校物流教育主要是圍繞商業經濟管理的應用性以及市場需求而設定的。國內高校很多是學習借鑑了美國高校的做法,但由於我國經濟體制和教育體制的制約,課程體系相對固定,往往忽視了市場需求,部分課程相對滯後;學生的實踐能力較弱。

從學分來看,美國、加拿大和新加坡多在在120~130分之間;我國高校一般在150~180分左右。摺合學時來看,國外高校學時較少。如美國大學本科學時多在2200學時左右,課程門數一般在32門左右。如哈佛大學本科生要學習的通識、專業基礎和專業課是32門。中國高校本科學時較多,一般在2500~2900學時左右,門數多在50門左右。

從課程結構來看,國外大學物流本科的課程主要有通識課程、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如哈佛大學的通識課程包括社會分析和外國文化等課程,相關專業課程也融入了外國知識和國際觀點等國際元素,學生通過學習和相關社會實踐深入瞭解國內及國外狀況,具備較好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國內大學有公共課程、專業基礎和專業課三類。公共課主要是大學英語、體育和政治,融入的國外知識和國際觀點很少;專業課往往重視理論體系的講授,對物流管理的實踐重視不足。

課程根據學生選課方式分為必修、限選和選修三類。美國大學的選修課一般佔到總課程的60%左右,而我國高校內選修課的比例較小,一般僅在20%左右,選修課程中有關國外文化、國外知識和國際觀點的課程極為有限。

(2)培養途徑對比。培養途徑主要指課堂教學方法、實踐教學和科學研究。從課堂教學方法來看,國外大學一般也採用講授法講授大部分課程。但是工商類課程和實際結合密切,國外大學多采用案例教學法,即通過大量的實際案例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如哈佛商學院,所有的課程都要用案例教學,學生兩年中要學習400~600個案例。國外大學採用較多的課堂教學,還有研討會(seminar),學生課外自己查閱資料,閱讀相關文獻,準備好上課材料,課堂上在老師指導下進行討論;此方法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也使學生系統學習了理論知識,廣泛瞭解不同的觀點。

國內授課主要是通過老師課堂講授的方式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相關理論知識。這種方法較好地適應了國內大班授課的方式,能系統講授理論知識,但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不利。也有部分課程借鑑國外的經驗,採用了案例授課,但總的來說數量少。   從實踐教學來看,國內實踐環節主要有基礎課程階段的“認識實習”、專業基礎課程階段的“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還有各種型別的校外“社會實踐”等模組。國內實踐課程所佔比例為10%左右。但實踐課管理漏洞較多,對實踐課的評價考核不繫統。多數實踐僅要求學生上交實習報告,根據實習報告給予學生課程成績,實習過程監管較弱。

國外大學極為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課程比重在15%左右。學校一方面要求課程教師有相關社會兼職或兼職經歷,教師要根據最新社會發展修訂自己的課程,融入當代社會各種元素。另一方面學校通過實地實習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實習過程中學校和實習單位有人定期指導學生,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體驗真實的`商業經營管理過程。實習過程有較為完善的評價體系,從素質、態度、語言組織、創新性和團隊精神等方面給予學生綜合評價。

3.培養制度對比與培養評價對比

培養制度一般指學年制和學分制。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學年和學分制結合方式。學生從入學開始,一般四年內修完所有課程,達到本科畢業的學分,最長可延長到6年。國外大學較為靈活,主要實行學分制。學生學習一定課程,修夠學分後才能畢業。

培養評價指根據培養目標對培養過程和培養人才質量進行客觀衡量和科學判斷,如考試製度和實踐評價制度。國內大學主要是通過課程期末考試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一般考試課程期末考試佔80%,平時出勤、作業和課堂表現佔20%;考查課往往通過考試形式給予成績,平時成績比重在30%。國外大學評價手段與國內不同的是期末考試比重僅為50%,學生平時作業、案例討論、期中測試、出勤等佔50%。

三、對我國高校物流教育的啟示

從中外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對比來看,國內高校應結合自身條件制訂具體可行的培養目標,提高師資的實踐能力和國際化水平,改革現有課程體系,改進現有以講授法為主的教學手段,以期促進高校國際化,拓寬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

1.切實可行的培養目標

我國高校培養目標的表述較為抽象,往往定義為“高階管理人才、高階專門人才”。而培養目標體現了一所學校人才培養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定位,學校應結合區域經濟特點、學校自身辦學條件和學術水平,準確定位物流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同時借鑑國外高校對本科、碩士和博士層次的劃分,形成具有顯著差異的不同層次培養目標,以滿足不同層次人才需求。同一高校的不同班級也可形成不同特色的物流教育。

2.具有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

我國高校物流類專業師資隊伍較為薄弱。國外大學師資80%以上具有博士學位,且通過兼職等方式具有較強實際從業經驗。我國高校師資大多是碩士博士畢業後走上講臺,缺乏實際從業經驗。高校應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的模式,引進高素質、高學歷、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儘可能招聘國際化人才。或者通過聘請企業的管理專家到大學講學,提升綜合師資實力。同時派出有發展潛力的教師去國內大學進修,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學校支援並積極組織教師投身區域經濟建設理論、實踐問題的研究與探討,通過產學研結合的科研工作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同時積累物流管理經驗和案例,以更好地做好教學工作。

3.國際化課程體系

國際化人才是通過國際化課程體系實現的。應該對現行的專業結構和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充實,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與國際接軌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注重增加國際化成分或元素,例如開設外語課程及雙語課程、建立多元化校園、開展合作研究等;在公共基礎課和文化素質教育課中針對環境問題、和平問題、多元文化問題等具有全球意義的問題有選擇地開設課程;改革教學內容,把當前有關國際政治、世界和各國經濟、文化、歷史、地理等基本知識引入教材,引入課堂。有條件的高校應開設多種外語,滿足我國同世界各國發展經濟交往的需要。教師在教學內容中要注意介紹國外最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科技成果。應選用國際上最先進的教材,吸引外國專家、學者講學,使培養的學生具有全球性視野和國際競爭能力,使我國高校形成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學科群,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學科專業國際化課程體系。

4.案例教學法

國內授課主要是通過老師課堂講授的方式,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不利。也有部分課程採用了案例授課,但總的來說數量少;案例講授時往往以教師為主,學生參與程度不夠。因此,應採用案例教學法等方式,轉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方式,使學生占主導地位,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理論結合實際,鍛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

避免合用SI和CGS單位,例如,電流以安培為單位,在磁場以奧斯特為單位。這往往導致混亂,因為等式兩邊不相等。如果必須使用混合單位,請清楚說明每個公式中每個數量所使用的單位。

四、結論

物流本科教育是一個與社會經濟聯絡十分緊密的應用性學科,具有明顯的國際化特點。本文詳細比較了國內高校與國外高校物流類人才培養模式的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培養制度和培養評價四個方面。從中外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對比來看,國內高校應結合自身條件制訂具體可行的培養目標,提高師資的實踐能力和國際化水平,改革現有課程體系,改進現有以講授法為主的教學手段,以期促進高校國際化,拓寬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