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基於社會性發展的幼兒交往障礙研究

文思屋 人氣:7.83K

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幼兒在與成人和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如何與人友好相處,也在學習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不斷髮展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蒐集整理的基於社會性發展的幼兒交往障礙研究論文,以供參考,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基於社會性發展的幼兒交往障礙研究

 摘要:幼兒交往障礙是學前期孩子存在的問題行為之一。造成幼兒交往行為障礙的原因有不良的家庭生活和交往方式、幼兒先天條件的限制、不良的後天交往體驗等。針對幼兒交往障礙的心理輔導要遵循體驗性、活動性、滲透性和等待性原則,具體方法包括髮展性優化輔導和矯正性輔導。

關鍵詞:社會性發展;交往障礙;心理輔導

一、問題提出

交往能力是未來社會個體發展必須具備的能力,是現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之一,能否順利地進行社會交往反映了個體社會適應能力的高低,決定了個體的生存質量。每一個人都要在社會中生活,就需要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交往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只有通過交往,人們才能互相交流資訊和感情,協調彼此之間的關係,達到共同活動的目的。因此,交往能力的培養是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也明確指出: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其社會性發展的基本途徑。幼兒在與成人和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如何與人友好相處,也在學習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不斷髮展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會性發展對幼兒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歐洲著名心理分析學家阿得勒認為,假使幼兒未曾學會合作之道,他必然會走向孤僻之途,併產生牢固的自卑情緒,進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幼兒的交往範圍,限制其社會性發展。

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我們會經常看到幼兒為了得到自己喜歡的玩具而與同伴爭吵,甚至出手打人;有的孩子在力所能及的事情面前退縮,能做的事情說“我不會,我不能”;遇到陌生人就害怕,不和同伴、老師說話,到了新的環境難以適應。對幼兒問題行為發生情況的觀察也發現不參加活動、不回答問題、打架、爭吵、要強、碰不得等交往障礙行為在當今幼兒身上普遍存在,教師們也普遍反映每天處理幼兒間的矛盾和摩擦的頻率較高,因此牽制了教師大量的'精力,同時幼兒交往障礙行為反覆多次的出現,也非常影響班級友愛和諧氣氛的營造,甚至導致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關係的緊張,因此有必要探討幼兒交往障礙的成因,並提出解決的策略。

二、幼兒交往障礙成因

(一)不良的家庭生活和教養方式

現代人大部分住在單元房內,單元式的住房環境客觀上阻礙了幼兒與同伴的接觸,造成幼兒外出與同伴遊戲玩耍的困難。家庭中所擁有的現代化娛樂和遊戲裝置基本上能夠滿足幼兒娛樂活動的需要,但卻難以讓幼兒產生積極地尋找與同伴交往的動機與興趣。在教養方式上,成人事事處處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的各種需要幾乎是無條件滿足,使得幼兒的自我意識很強。而家裡總有人陪兒童遊戲,也使孩子難以產生尋找同伴一起遊戲的願望。此外,家長還不讓幼兒和同伴一起玩,因為當孩子間發生矛盾時,一是怕自己的孩子吃虧,二是當看到孩子不能協商解決矛盾的時候,家長會不由自主地直接介入到孩子們中間去解決問題,反而會帶來更大的矛盾和不良的後果,於是有的家長為了圖“省事”,寧可讓孩子呆在家裡。

(二)幼兒先天條件的限制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們自出生就有先天性的氣質差異,雖然這種差異沒有好壞之分,但卻有著顯著的行為差異,如有的氣質型別在現實生活中往往表現為缺乏自信,不合群,不願意也不善於與人溝通。同時,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孩子由於在個體健康上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失聰和口吃的幼兒不能清楚地用語言表達,難以與人溝通;有身體殘疾的孩子,其活動行為受到一定的限制,缺乏廣泛與人交往的機會,其交往技能的學習必然受到阻礙。這些生理有缺陷的孩子,在心理上也存在一定的自卑感,會主動逃避與他人接觸和交流。

(三)不良的後天交往體驗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良的交往體驗也會造成其交往障礙。如有的幼兒主觀上是很願意與別人交往的,但是由於交往的方法不合適,因而經常與同伴產生矛盾衝突,遭到同伴拒絕,多次不良的情感體驗使他們產生自卑心理,長此以往就會產生不願與人交往的消極態度。在幼兒園裡,有些教師因為自己的個性特點,缺乏與幼兒積極溝通的熱情,態度冷漠,其態度和行為也勢必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幼兒長期處於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必然會效仿。還有的教師對於如何培養幼兒的交往行為以及對於幼兒出現的交往障礙問題如何教育,不僅經驗不足,而且方法、策略不當,不能給予幼兒科學的引導和幫助。

三、幼兒交往障礙的心理輔導

心理輔導是對幼兒進行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徑。所謂交往障礙的心理輔導,就是運用現代教育、心理科學等理論,根據幼兒交往行為中面臨的問題,對幼兒進行指導和幫助,從而使幼兒獲得良好的交往經驗和方法,提高交往能力的過程。為此,不僅要堅持幾項基本原則,而且要有具體的實施策略和輔導手段。

(一)開展心理輔導的基本原則

1.體驗性原則。幼兒的心理髮展特點決定了教師的說理教育是收效甚微的,幼兒需要在直覺的感受和體驗中形成自身對外在和自我的認識。這就要求針對幼兒的心理輔導必須是體驗性的,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靈魂有所觸動,情感獲得共鳴,真正體會到良好交往所帶來的無限愉快。

2.活動性原則。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好奇好動是孩子的天性,這決定了教師的教育手段不能是呆板的說教,而要創設適宜的環境和條件,讓孩子進行良好的交往活動,由此積累交往經驗,提升對交往的認識,提高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