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探討健康教育對抑鬱症患者的效果

文思屋 人氣:7.71K
畢業論文

【摘要】    目的 探討健康教育對抑鬱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按入院順序分層隨機法,將80例抑鬱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進行個體化健康教育,對照組進行常規的護理宣教,在治療前和治療後1,2,3,4週末,用漢米頓抑鬱量表(HAMD)評定療效。結果 兩組HAMD總分在治療後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結論 個體化健康教育對抑鬱症患者療效顯著。
【關鍵詞】  健康教育;抑鬱症;個體化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depression ods  Eighty depressio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i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layered time sequence of admission to the hospital. The tri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ndividual health educa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routine nursing education. All the patients were assessed with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respectively before and after lt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score of HAM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1). Conclusion  The curative effect of individual health education on depression patients is significant.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depression; therapeutic effect
    抑鬱症是1種常見的和比較嚴重的精神疾病,抑鬱症的防治工作是精神衛生工作人員的主要任務。抑鬱症不僅給患者本人及其家屬帶來極大的痛苦,而且給家庭、社會及醫療系統帶來沉重負擔。本研究在對抑鬱症患者實施藥物治療的同時,輔以以人為本的健康教育,取得了1定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物件和方法
  1.1  物件
  為本院2005年1月—2006年3月間住院或出院隨訪的抑鬱症患者。按入院順序分層隨機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17~45歲,平均(25.1±2.4)歲,療程4~13周,家庭病史陽性6例(15.0%)。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19~48歲,平均(25.2± 3.2)歲。療程5~14周,家庭病史陽性5例(12.5%)。入組標準:(1)符合(CCMD?3)有關抑鬱症診斷標準[1]。(2)漢米頓抑鬱量表[2](HAMD)17項總分≥17分。(3)年齡20~50歲,病程1~12年。(4)排除有嚴重的軀體疾病、腦器質性疾病、酒精或藥物濫用者和妊娠期、哺乳期女患者。⑸無明顯的精神病性症狀。兩組病人基本情況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藥物治療,觀察組按預先設計好的健康教育計劃進行個體化健康教育,由年資較高的主管護師根據健康教育計劃實行1對1的教育方式。針對患者不同階段的心理、個體的文化程度因人而異的進行健康教育;對照組僅給予常規的護理宣教。
  1.2.1  以人為本的健康教育方法
  制定抑鬱症患者健康教育計劃,先對不同患者的具體表現進行評估,確定患者的健康需求,並主動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與病人1起制定健康教育計劃,並根據患者的文化背景和特點確定教育目的。健康教育有登記表格,由專人專管, 實行1對1的方式與病人進行溝通。 健康教育內容為:(1)講解抑鬱症的基本知識,病因及臨床表現,結合自身表現分析自己的病情及嚴重程度等。(2)讓患者瞭解治療初期所具有的心煩焦慮、抑鬱等的情緒障礙以及服藥所產生的口乾、便祕等副反應的應對措施。(3)對情緒低落,孤僻少語、社交及興趣缺乏者,多采用工娛療, 心理治療, 充分調動患者的積極性與能動性, 培養患者的社交能力及多方面的.興趣,提高和感染患者的情緒。
  1.2.2  給藥方法
  兩組均採用樂友(又名帕羅西酊)治療,起始量為10 mg/d,以後根據病情逐漸加大劑量,最高用量為40 mg/d,連續觀察4周,治療期間不使用其他的抗抑鬱劑和電休克治療。1.2.3  評定方法
  採用漢密頓抑鬱HAMD量表對病人進行評定。該量表包括24個症狀專案,其中13個精神症狀專案按0~4級評分,11個軀體症狀按0~2級評分。量表總分反映疾病的嚴重程度,總分越高病情越重,1般認為前17項總分達17分以上可診斷為抑鬱狀態,此分值亦為抑鬱症病人的住院指標。評定工作由病人的主治醫師進行。每週評定1次。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採用SPSS11.5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見表1。表1  兩組治療前後HAMD總分變化(略)
    表1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後均較治療前有顯著改善,說明藥物治療加以人為本的健康教育或常規護理宣教對抑鬱症均有明顯療效,但兩組相比觀察組在經過以人為本的系統的健康教育4周後,HAMD總分較對照組明顯降低。說明以人為本的健康教育對抑鬱症患者的病情恢復比常規的護理宣教更有效。
  3  討論 
    常規的健康教育模式主要圍繞疾病相關知識,通過口頭宣教及書面資料做好入院指導,側重於疾病的共性問題,是護理人員的單向灌輸,患者被動接受教育的過程,缺乏個性化、人性化和護患互動性,不能充分調動患者的積極性,效果相對較差[3],而以人為本的健康教育由護患共同參與,注重個體化和人性化,注重到每個患者的個體差異及感受和需求,採用適合於個體需求的教育形式;教育方式靈活多樣,切實可行,不流於形式,採用形象教育法,使之通俗易懂、易掌握。例如:(1)觀察組中有5例患者為再次入院者,他們對預防抑鬱症復發的知識的需求顯得特別迫切,為此,工作人員將預防病情復發的知識做成小卡片發給患者,要求其完全掌握,並且抽時間提問,使之牢固記憶。(2)觀察組中有6例患者對服藥產生的口乾、便祕而心煩、恐慌,忐忑不安,我們及時向他們講解了服藥注意事項,囑其適量勞動,多吃水果,進食高纖維素飲食等應對措施,及時解除了患者的後顧之憂,使其安心服藥,提高了治療的依從性。在實施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必須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充分尊重、體諒患者、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充分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掌握良好的溝通技巧。積極地向患者傳遞正性的資訊,表示對患者的關心,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樹立對生活的希望。鼓勵患者抒發自己的想法;調動患者情緒,阻斷負向的思考;指導患者掌握藥物的不良反應和預防措施。明確堅持用藥,定期複查的重要性。鼓勵患者積極主動參加家庭和社會活動,鍛鍊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幫助患者如何面對和恰當處理現實環境中發生的各種應激源的應對技巧。並且建立監督、評價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5-88.

  [2] 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J].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94-205.

  [3] 李玉華,李秀麗,刑 麗,等. 建立乙肝病友俱樂部實施健康教育[J].中華護理雜誌,2003,38(3):227

探討健康教育對抑鬱症患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