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財務治理“風險觀”的轉換

文思屋 人氣:3.25W
財務治理“風險觀”的轉換
“是在風險中的”。一個企業抗風險能力的強弱主要體現在資金儲備、技術儲備和人才儲備3個方面。財務的風險觀,要求企業不斷調整自身的經營戰略,在全面熟悉和把握風險的條件下,預防和避免各種不應有的損失,使企業在競爭中不斷壯大與發展。

一、財務治理中“風險”內涵

風險是現代財務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財務治理要求企業從動態發展的角度熟悉和把握風險。風險是現象,也是一個和現象。最早將風險範疇引進領域考察的是經濟學家。19世紀末,在企業利潤形成的原因時,經濟學家就以為風險是利潤的由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商品能否在市場出售,曾形象地說:“從商品到貨幣,這是一個驚險的跳躍”。1895年美國學者Hayes首先從經濟學意義上提出風險的定義,以為它是損失發生的可能性。但對風險定義較普遍被學術界所接受的是美國學者A·威廉斯的“結果變動說”,即“在某個特定狀態下和特定時間內可能發生的結果的變動”。這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只要某項活動有2種或2種以上的未來結果,就是風險。即未來結果的不確定性。假如結果只有一種就不存在風險。將風險與財務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財務風險,它構成經濟風險的一個組成部分。財務風險是貫串現代財務的一個重要範疇,它表現在:

(-)財務風險是一種可度量的可能性。即它以認知風險為條件,假如對風險無法加以度量,就不能真正熟悉、駕馭並轉移和分散風險,從而也就不能降低和減少風險的損失。換言之,人們在採取某種行動之前,能預先知道的所有可能的後果及各種後果出現的可能性,也就能認知並測度風險。若用概率來描述,則體現為結果的概率分佈特徵。

(二)財務風險是與風險報酬(收益)直接相通的,風險程度與風險報酬的大小成正比。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此即風險報酬(收益)交換律,或稱風險收益權衡理論(Risk and Return trade off theory)。任何收益的取得,都要付出相應的風險代價”(本錢),風險同收益有替換效應。財務風險,實際上就是預期收益率與實際收益率的變異程度及其概率。這是科學決策必須考慮的重要題目

財務風險還是貫串於籌資、融資、投資等財務活動和財務關係始終的核心題目。它在企業財務的4大決策——籌資決策、投資決策、股利決策、資產重組決策等領域居中心地位。企業財務的上述各項決策,離開或偏離了財務風險的方向,就會使各項財務決策失往依據。例如企業的籌資決策,包括籌資的內外渠道,發行股票、債券、銀行借款、租賃等籌資方式的選擇,籌資的用度本錢以及公道的財務結構和資本結構的安排,都要運用財務風險理論作出比較與權衡。又如,企業的投資決策,即企業資產最優配置決策,它決定一家公司的資產如何利用才最有利的題目,包括企業的資本預算治理,長期資產即固定資產的投資應達到怎樣的規模水平,投資方案或專案評估以及活動資產應保持在何種水同等等,都必須藉助於財務風險和不確定性。再如公司的勝利決策和資產重組決策,包括股利的發放,股利發放形式的選擇,股利額的大小,採取何種股利政策(穩定或不規則政策),以及資產重組決策中吞併、收購以至破產等方式的選擇,資產重組動因的分析,資產的正確評估等,都要圍繞收益與風險交換律的要求進行權衡而選擇。

二、“風險觀”的轉換:財務環境變遷的內在要求

財務是環境的產物。在、資訊科技不斷髮展的今天,財務治理需要適應企業製造技術和治理方式的變化不斷調整與優化自己的行為與策略。

首先,通過收益與風險之間的正確權衡作出科學的企業風險決策。以企業資本經營為例,企業資本經營決策的基本原則是“探求一種風險儘可能小而收益儘可能大的方案”。然而,企業資本經營,尋求資本價值的不斷增值,必然會涉及很多新的經營領域,如房地產交易、股票交易、期貨交易、產權交易等等。這些物件的收益性和風險性的差異很大,要求經營者具備的條件也不一樣。例如,房地產交易投資規模大,投資的財務槓桿率高,資金週轉期長,資產的活動性差,估計的技術難度大,因而要求經營者具有較強的融資能力、較好的貿易信譽和較深的專業知識儲備。又如期貨交易具有套期保值和獲取風險利潤兩種基本功能。它的特點是選擇餘地大、風險報酬高、獲利機會多、市場透明度高。但期貨市場上投機因素多,轉眼之間便可能大盈大虧,沒有雄厚的資金實力、靈敏果斷的判定力和較強的風險承受能力就不能從事期貨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