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資本主義概念的起源和傳播論文

文思屋 人氣:2.37W

日本學者重田澄男(Sumio Shigeta)在德刊《馬克思恩格斯研究論叢·新輯》2004年捲髮表《“資本主義”概念的起源和傳播》一文,對“資本主義”概念在學術史上的起源、演變和定型作了深入而簡明的梳理,文章還特別對馬克思使用“資本主義”及其相關概念的情況作了考證。現將文章翻譯如下。另外,重田澄男2007年在同一刊物上對自己的論述作了補充,用表格的形式展示了馬克思使用相關術語的頻率,譯者節譯了相關內容附在文後。

淺談資本主義概念的起源和傳播論文

一、關於“資本主義”概念的起源

對“資本主義”這一概念進行研究,首先應當搞清楚,是誰引入這一概念的。其次應當解釋,這一概念是如何在世界範圍內被當作現代社會的經濟制度和社會結構的同義詞而確定下來的。

第一個對“資本主義”這個詞語的起源進行的研究是理夏德·帕索夫在《資本主義:概念和術語的研究》(耶拿1918版)中作出的,該研究詳細考察了資本主義概念的起源和傳播。根據帕索夫的研究,“資本主義”這一術語首先出現在路易·勃朗1850年的著作《勞動組織》(巴黎第9版)中(帕索夫,)。而讓·杜布瓦在他的著作《法國1869-1872年政治和社會詞彙》(巴黎1962年版)(倫敦1975年版)中舉出了一個更早的使用該詞的例子;埃裡克·J,霍布斯鮑姆在其《資本的年代:1848-1875》中將這部著作評價為“詳盡的研究”(霍布斯鮑姆,)。根據杜布瓦的研究,“資本主義”這一術語已經由皮埃爾·勒魯在他1848年的著作《馬爾薩斯和經濟學家:是否總有窮人?》(布薩克,巴黎)中使用了(霍布斯鮑姆,第319頁;杜布瓦,第25頁)。以《牛津英語辭典》為根據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辭典》1997年第2版(主編為託姆·博託莫爾,莫爾登,牛津,墨爾本版),則聲稱威廉-麥克皮斯·薩克雷1854年的著作《新來者:一個最值得尊敬的家庭的傳記》(企鵝出版社,1996年倫敦、紐約、維多利亞、多倫多、奧克蘭版)是最早使用“資本主義”一詞的文獻(第72頁)。這些分歧甚大的關於“資本主義”起源的研究表明,國際學術界還未能確定地回答,實際上是誰引入了“資本主義”這一術語。

為了推進這個問題的回答,有必要更加仔細地看一看同資本主義概念的出現相關的文字以及該文字中出現的術語。

皮埃爾·勒魯被認為是法國社會主義的開創者。大衛·歐文·伊文斯在他的著作《浪漫社會主義——皮埃爾·勒魯和他的同時代者》(布薩克1948年版)中引用了勒魯的《馬爾薩斯和經濟學家:是否總有窮人?》下面一段文字作為使用“資本主義”概念的證據:“資本主義工業(I’industrie capitaliste)讓我想起佈雷斯特和土倫的划槳苦役。我看到整個整個被奴役的民族,在資本主義(capitalisme)的皮鞭下勞作。”(勒魯,1848年版第25頁;伊文斯,第81頁)。然而在勒魯該著作的第二版中,“資本主義”一詞消失了,同一段文字是這樣的:“我看到整個整個被奴役的民族,在資本家(capitaliste)的皮鞭下勞作。”(勒魯,1849年版第28頁)。在這裡,“資本主義”一詞換成了“資本家”。由此可以推測,“資本主義”這一概念對於勒魯來說同“資本家”這一術語的含義一樣。

在法國二月革命期間,路易·勃朗成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進入政府內閣的社會主義者,在他那裡“資本主義”概念是這樣使用的:“讓我們看看,構成巴師夏先生全部論證的基礎的詭辯是什麼。這種詭辯就是經常混淆資本的有用性和我稱之為資本主義(capitali、me)的東西,而資本主義,也就是說,一部分人佔有資本,而把另一部分人排除在外。……因此你就可以高呼:資本萬歲!我們維護資本,而我們以更大的熱情反對資本主義(capital-isme),即資本的死敵。下金蛋的母雞萬歲!保衛下金蛋的母雞,反對企圖殺雞取卵的人!”(《勞動組織》第9版第161-162頁)。他使用“資本主義”這一術語,是為了表達資本是排他性的佔有物這種性質。

威廉·薩克雷是查爾斯-狄更斯之外維多利亞時代英國長篇小說家的代表,他使用“資本主義”概念來指稱資產階級的情感:“資本主義(capitalism)的感覺使保羅·德-弗洛拉克清醒,適於表達他的情緒。”(《新來者:一個非常值得尊敬的家庭的傳記》第4章《1854年12月》,倫敦1996年版第488頁)。

此外,法國革命家奧古斯特·布朗基可能寫於1869-1870年的文章《社會批判》也出現了“資本主義”這一概念:“窺伺時機、追求利潤的資本主義(capitalisme)抓住了協作這個工具……”(《布朗基選集》巴黎1971年版第147頁)。後面還寫道:“然後,資本主義(capitalisme)站在窗前,心安理得地看著人民在水溝中掙扎。”(第164頁)顯而易見,布朗基在這裡使用的“資本主義”一詞是同“資本”和“資本家”相關聯的。

所有的例子都表明:1850年前後勒魯、布朗和薩克雷,以及將近60年代末布朗基,都使用了“資本主義”概念,用以表達一種經濟社會發展的總合狀況,這種狀況的特徵在現代經濟制度產生的背景下,出現勞動階級的貧困化;資本主義企業家為賺取利潤而肆無忌憚;社會上貧富差距日益增大。在這些地方,“資本主義”還沒有像今天最終形成的定義那樣,用來表達現代社會的獨特的經濟制度和社會形式。

二、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概念的使用

馬克思將他在《資本論》中研究的問題領域,並沒有歸結為“資本主義”(Kapitalismus)概念,而是歸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kapitalistische ProduktionswEise)。儘管如此,還是能夠證明馬克思在為數不多的幾個地方使用了“資本主義”這一術語。然而,在馬克思自己出版的著作、文章當中,並沒有出現“資本主義”這一概念。即使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一概念,也是在1860年以後——也就是說在馬克思著手撰寫《資本論》以後——的手稿中才出現的。在此前的文字中馬克思是在其他概念下討論資本主義經濟學問題的。下面本文予以簡要解釋。

在我們今天稱為“資本主義”的問題領域內,馬克思所研究的是現代社會中的生產關係和生產方式的獨特的歷史形態,他認為這種獨特的歷史形態是人的各種社會關係的決定因素,從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闡發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對於馬克思來說,這種獨特的歷史形態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形式中表現出來的。馬克思在致安年柯夫的信和《哲學的貧困》中首先通過“資產階級生產形式”和“資產階級生產關係”這種表達賦予這一思想以具體的形態。這些說法指的是現代社會中的生產關係和生產方式的獨特歷史形態,因此它們同馬克思在寫作《資本論》期間闡發

的概念“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是一致的。由此可以得出結論: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發現”是在致安年柯夫的信和《哲學的貧困》中開始的。

把這種思想譯入德文發生於1847年的文章《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在這篇文章中出現了“資產階級生產”、“資產階級生產關係”、“資產階級生產方式”等概念(譯者未在該著中找到“資產階級生產”[bargerlicheProduktion]這一術語。——譯註)。這種表達方式在隨後十年裡,從《共產黨宣言》或者《僱傭勞動與資本》直到《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1859),在馬克思的著作裡確定下來,在對現代社會中的經濟關係進行分析時被用來說明關鍵問題。

直到1857-1858年馬克思寫作《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時,這種情況才有了變化。馬克思在《大綱》中力求尋找“資產階級生產方式”的替代概念。在《資本章》的開頭馬克思研究了資本在生產中的職能,也就是在僱傭勞動的依附性中資本進行的運動;在這種職能中對資本的定義完全不同於在資本同商品和同貨幣的關係中對資本的定義。在這個闡釋過程中我們反覆遇到如下表達方式:“建立在資本上的生產關係”、“受資本統治的生產關係”、“以資本為前提的生產方式”、“典型的名副其實的資本生產方式”。“資產階級生產方式”的概念馬克思幾乎已經不再使用。

這裡對“建立在資本上的”生產或者生產方式所嘗試的各種不同表達方式,馬克思用來取代以前使用的概念“資產階級生產”或者“資產階級生產方式”。從這個特點來說,它們在術語發展上代表通向《資本論》的中間階段,在《資本論》中馬克思用“資本主義生產”或者“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等概念賦予資本主義問題領域以新的術語形態。

這兩個概念是馬克思在1859年1月到1861年夏天他撰寫《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第二分冊(後來以不同的方式在《資本論》中得到採用)的時候闡發的。這部闡釋資本的本質的著作以《大綱》的《資本章》為基礎。這裡闡發的術語隨後在《資本論》的一部龐大手稿《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以及在《資本論》本身中一再出現,而且,正如其很高的使用頻率所體現的,作為固定的表達方式確定下來。“資產階級生產方式”馬克思再也沒有使用過。

如果要回答為什麼馬克思把“資產階級生產方式”(biargerliche ProduktionswEise)的概念改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kapitalistiseheProduktionswEIse)這個問題,那麼就一定要看到同“資產階級的”(buirgerlich)這一概念相聯絡的含義所具有的侷限性。用這個詞不可能表達出現代社會中以其現實形態出現的生產關係的全部問題領域。對“資產階級的”(bargeflich)概念的這種不足的日益加深的認識,促使馬克思提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kapitalistisehe Produktionsweise)的概念,從這一概念中後來出現了“資本主義”(Kapitalis-mLIS)這一術語。

三、“資本主義”概念的闡述和擴充套件

1870年,即馬克思發表《資本論》第一卷三年後,接近德國經濟學歷史學派的阿爾伯特·E.F.謝夫萊發表了他的著作《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Kapitalismus und Sozialismus)。謝夫萊除了在標題中,還在正文中反覆使用了“資本主義”概念。“國民經濟學上的形態學”中的“經濟聯絡的形式”成為他理解現代社會的關鍵。因此謝夫萊在術語上用“資本主義”來稱呼作為“當今國民經濟的支配性組織形式”和不同的個人組成的“社會綜合秩序”的企業。

當然我們並不清楚,謝夫萊的“資本主義”這一表達源自何處。上文已經指出,馬克思並沒有使用這一術語。然而謝夫萊本人引證了馬克思的話並宣告說,馬克思是在同他自己極其相近的意義上使用這一概念的:“為了避免誤解,我要指出,馬克思把資本理解為私人資本,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理解為在統治上與僱傭勞動者相對立的獨特的經營形式。……因此,他的資本主義(Kapitalismus)概念比我迄今所使用的這個詞的概念要窄。”(第310頁)

怎樣才能解釋謝夫萊對馬克思的令人感到矛盾的引證呢?謝夫萊在同《資本論》進行爭論的時候,對現代社會的經濟制度已經有了一套自己的理論理解。由此出發,他用自己的理解解釋了馬克思的結構性的闡述。謝夫萊由此得出自己的理解:馬克思關於現代社會的經濟制度的結構性概念面對他本人的闡述顯示出意義上的侷限性。

另外一個闡述來自約翰·阿特金森·霍布森。同英國正統的學術觀點不同,霍布森認為,工人階級的過低消費引發了經濟危機。他在1894年發表的著作《現代資本主義的演化:機器生產研究》(倫敦版)中,將“資本主義”的發展首先理解為“機器生產”的不斷擴充套件。從這個角度出發,他研究了作為機器生產的結果的工業、企業和市場的各個方面的變化。霍布森在他的著作的第一版中這樣表達他對“資本主義”概念的理解:“是現代工業運動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個中心因素由一個專門用於現代工業的描述性稱號——資本主義——表示出來。”()在霍布森那裡,工業生產中機器的運用形成資本主義概念的中心因素;“資本主義”由此被用來表達工業的技術性質。這一概念的社會因素,即表達人的社會關係的生產關係和建立在賺取利潤的基礎上的獨特的對價值的理解,在這種定義中就沒有得到考慮。

霍布森在受到威爾納-桑巴特1902年出版的著作《現代資本主義》(慕尼黑、萊比錫)的啟發後,對他的《現代資本主義的演化》作了大幅度的修訂和擴充,在新版中他對他的“資本主義”概念作了修改和進一步的闡發。現在霍布森將“資本主義”定義為一種工業形式,這種工業形式必須具備如下五個重要的因素:(1)積累;(2)無產階級的存在;(3)工業技術;(4)市場;(5)資本主義意志。這種意義上的“資本主義”描繪的是經濟企業的一種制度,它是在這樣一種獨特的社會條件下出現的。霍布森作了這樣的界定,就是將作為現代社會的經濟制度的表達的.“資本主義”概念擴充到國民經濟方面。

桑巴特本人則給出了另外一種定義。《資本論》第三卷一出版,桑巴特就發表了一篇受到恩格斯肯定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探討了《資本論》的內容和意義。在《現代資本主義》中,桑巴特通過與手工業概念的對比最終得出如下定義:“我們用資本主義來稱呼一種經濟方式,其中特有的經濟方式是資本主義企業。”(第195頁)對桑巴特來說,資本主義是建立在資本主義企業的形態之上的,它在僱用經營者的基礎上,以賺取利潤為目的。

隨後,桑巴特在1909年發表了《資本主義企業主》一文(《社會科學和社會政治文庫》第29卷第689-757頁),對自己的資本主義概念進行了修改。

《現代資本主義》第二版(1916年)就是以這個修改了的定義為基礎的,它同第一版中運用的定義明顯不同。在第二版中,資本主義是這樣定義的:“說到資本主義,我們的理解是一種確定的經濟制度,它具有如下的特徵:它是一種交換經濟的組織,在這種組織中通常有兩個居民群體——生產資料的所有者,他們同時掌握領導權,是經濟主體,以及沒有財產的純工人(作為經濟客體)——通過市場聯絡起來,一起發揮作用;這種組織受到營利原則和經濟理性主義的支配。”(第319頁)在這裡,資本主義這一概念被理解為社會資本同僱傭勞動的關係;也就是說,“資本主義”表達了社會的一種獨特的經濟組織形式。

此外,桑巴特還努力從以“資本主義精神”為印記的資本主義企業出發,來解釋資本主義的產生。為了給這種“精神”——最終為資本主義的產生負責的因素——以具體的形態,他把“企業精神”說成一種“錢財欲、冒險樂趣和創造精神的綜合”,把所謂的“市民精神”說成人的經濟方面,它和宗教以及其他各種因素一樣,都對人的思想精神上的根本立場產生影響。

四、結論

1850年前後開始得到使用的資本主義(Kapitalismus)概念,一開始只不過被當作“資本”(Kapital)概念或者“資本家”(Kapi—talist)概念的同義詞來運用。直到在馬克思那裡,這個概念才獲得了一種抽象的意義,但是還沒有形成最終的術語形式。在表達現代社會中的生產方式的獨特歷史形態——這種獨特的歷史形態又是社會經濟結構的特徵——時,馬克思闡發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kapitalis—tische ProduktionswEise)這一術語,馬克思憑藉這一術語能夠清楚地闡明“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

隨後,謝夫萊、霍布森和桑巴特等人以馬克思開創的結構性闡述——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描述了現代社會的經濟制度——為基礎,各自提出了對這一概念的定義。由此他們深化了“資本主義”這一術語的含義,他們不再把這一術語直接當作某種特定的生產方式的表達。確切地說,他們把“資本主義”理解為現代社會的總體經濟制度,這一總體經濟制度受到一定的關鍵原因的制約,而每一個這樣的關鍵原因又都會塑造出另外的一些關鍵原因。

附錄:

[重田澄男在《馬克思恩格斯研究論叢·新輯》2007年卷中發表了《關於重田澄男(“資本主義”概念的起源和傳播)》,對他的這篇文章作了補充。他首先列舉了他在馬克思著作中發現的使用名詞“資本主義”的例子(相當於《國外理論動態》本期所載《關於馬克思著作中名詞“資本主義”使用的考證》一文所列第1、2、5、7、8、9、10、11例),然後他制了兩個表來展示馬克思在1861-1863年手稿和《資本論》三卷中使用相關術語的頻率:1

[重田澄男還作了補充論證,以下為其中的部分段落:]

我並不認為馬克思使用的“資本主義”表現了資本主義一詞在術語學中的自身的獨特特徵和意義。原因如下。馬克思在他出版的著作和文章中從未用過“Kapitalismus、capitalisme、capitalism"。只是在手稿和書信中他才使用了“資本主義”。而且如上表所示,使用“資本主義”的情況極為罕見。此外,書信中使用該詞時是英語或法語,只是在謝夫萊的書名中是德語。而且,“資本主義”一詞的含義在馬克思那裡實際上同“資本主義生產”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一樣。

[……]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草稿)》中,馬克思談到:“李嘉圖把資產階級的生產,確切些說,把資本主義的生產看作生產的絕對形式。”(MEGA Ⅱ/3.4,s.124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6卷Ⅲ第54頁])馬克思在這裡指出“資產階級生產”這一術語並沒有精確地表達資本主義生產的確定內容。

問題不僅僅是用來表達對現代社會相關因素的觀念的術語是什麼。馬克思非常精確地闡述和確認了它的內容(同僱傭勞動相關的經濟基礎,現代社會以生產的形式出現的資本主義關係,同商品和貨幣關係有鮮明區別),根據有關這一內容的觀念,馬克思確定了新的術語(“資本主義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新的術語(“資本主義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適合於更為精確地表達馬克思獲得的有關現代社會相關因素的新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