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論虛靜:文學活動必備的心理狀態

文思屋 人氣:2.95W

論文關鍵詞:虛靜;文學創作;文學欣賞;心理狀態
  論文摘要:“虛靜”作為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理論範疇,最早是作為一種人生態度從哲學認識論的角度提出的。虛靜是認識主體以其獨有的心理體驗方式,對其自身精神內涵進行深度的挖掘,達到一種理想的審美人生狀態,從而實現對世界的認識。這為探討和指導文學創作和欣賞具有重大的價值和實踐意義。
  “虛靜”作為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理論範疇,最早是作為一種人生態度從哲學認識論的角度提出的。虛靜是認識主體以其獨有的心理體驗方式,對其自身精神內涵進行深度的挖掘,達到一種理想的審美人生狀態,從而實現對世界的認識。這為指導文學創作和欣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有在這種狀態下,作家和欣賞者才能懸擱知識和偏見,成為自由的、超越的存在,真正進入對於文學藝術的審美心境,從而把握藝術的真諦、人生的意義。
  1 虛靜是文學創作必備心理狀態
  真正的文學創作不是寫作,而是作家的審美心理世界的生成。在這個審美世界中作家這個主體是自由的、超越的存在,而其所要生成的客體世界也與作家的主體存在,在主體間的審美活動中,主體與客體的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主客關係不再是對立的,而是主體與主體的同一關係,它們共在、同情,達到視域融合。這種審美心理過程的產生依賴的是什麼呢?是虛靜。虛靜的審美心理狀態不是現在才有的,早在劉勰的《文心雕龍·神思》中就有闡述:
  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繹辭,然後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
  關於藝術創造所需要的心理狀態,劉勰指出“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不僅直接運用了“虛靜”的概念,而且明確地將它界定為作者心調氣暢,淡泊寧靜。重點要求作者進行藝術創作、藝術想象、藝術構思時主觀精神狀態的專一、超越功利和超越生存,達到一種自由的心理狀態。在劉勰看來,虛靜的心理狀態對實現審美想象、進行文學構思是必要的。
  陸機在講到藝術想象活動的時候說過:“情瞳嚨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文賦》)在藝術想象的過程中,內部的情感越來越鮮明,而外部的各種物象也越來越清晰。這就是說,藝術想象活動一方面結合外部形象,一方面又包含著作家的情感。正是因為有這兩個特點,藝術想象活動才能產生審美意象。在這個基礎上,劉勰認為,要提高藝術想象力,保持文思的暢通,關鍵在於“秉心養術”。這便是:一是要有虛靜的心態,二是要在平時知識的積累、才幹培養上下功夫,三是要在寫作中體現“博而能一”的原則。
  藝術想象一方面要保持“虛靜”,另一方面又要依賴外物的感興,也就是主體間的心理誘發。劉勰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明詩》)“物色之動,心也搖焉。”“是以獻歲發春,悅豫之情暢;滔滔孟夏,鬱陶之心凝;天高氣消,陰沉之志達;辭以情發。”(《物色》)就是說,由於人心(主體心理)對外物(同樣的主體)的感應(交流),才產生藝術的靈感和創作的衝動。這種主體間的感應的實質,是“氣”的感應,是自然界的氣和人體內的氣的感應,這就是鍾嶸在《詩品序》中說的:“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
  藝術想象是創造性的想象,它的結果是產生審美意象。劉勰從主體間的感應,談到藝術想象活動的兩個特點。一個特點是“思理為妙,神與物遊”。這就是說,藝術構思的妙處在於作家的想象活動是和事物的'形象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再一個特點是“神用象通,情變所孕”。就是說,藝術想象活動是一種主體間飽含情感的心理活動,作家的想象和事物的形象貫通在一起,從而引起了情感的變化。
  劉勰認為每個人的藝術想象力和對外界的感應力是不同的,所以一個作家在平日就要注意培養自己的藝術想象力和感應力。培養的方法是:“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繹辭”。就是要努力積累知識,認真研究事理以發展自己的才能,對各種事物注意觀察研究,並且鍛鍊自己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

淺論虛靜:文學活動必備的心理狀態

劉勰對於藝術想象活動的這些認識,並不是他一個人獨有的,陸機《文賦》對於藝術想象活動的論述也很出色。陸機在《文賦》中就說過作家創作構思的心理特點是“精鶩八極,心遊萬仞”、“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這就是說,藝術想象可以超越經驗、理智的限制。劉勰在很多重要方面都吸取了陸機的思想,所以《神思》篇代表了一個時代共同的認識水平。從先秦的“觀物取象”到魏晉南北朝的“遷想妙得”和“神思”,這是一個很大的飛躍。這個躍進表明,中國古典美學已經開始對藝術創作的心理活動,對藝術思維的特點,進行探討和研究,從而為美學研究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
  “虛靜”實際上是道家哲學中重要的思想範疇。老莊以“虛靜”解釋支配萬物的道,將其奉為養身、處世和治國的法寶。《老子》十六:“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其根。歸根曰靜。”在這裡老子強調了一點,為了實現對於“道”的觀照的問題,觀照者必須保持虛靜。“復”就是回到老根,“觀復”就是觀照萬物的根源、本源。也就是說,人心只要保持虛靜的狀態,就能和宇宙融合,從而觀照宇宙萬物的變化及其本原。
  道家“虛靜說”要求主體心境的空明瑩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