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

文思屋 人氣:1.41W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論文,肯定對各類論文都很熟悉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寫論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

【摘要】:隨著21世紀的來臨,以多媒體和國際網際網路為代表確當代資訊科技,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和學習方式。資訊科技是當前各類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術手段。資訊科技與學科教育的整合,進步了教育的智慧化水平和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本文闡述了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概念,以及如何實施有效整合。

【關鍵詞】資訊科技;學科整合;

實施21世紀,人類面臨從產業時代向資訊時代的急遽轉變,知識傳播的速度和容量都在以幾何數字遞增。以多媒體和網路為核心的現代資訊科技使得知識不再以單一的文字形式來傳遞,而是融進了聲音、圖片、影像等多種媒體,知識內容的豐富與傳遞形式的多樣不僅改變著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變著人類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引發了一場世界範圍的跨世紀教育改革和學習革命。

一、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涵義資訊科技是指人類對資料、語言、文字、聲音、圖畫和影像等各種資訊進行採集、處理、儲存、傳輸和檢索的經驗、知識、及其手段、工具的總和。它的核心技術是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ents)。當今的時代是資訊時代,以個人電腦、網路技術和多媒體傳播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現代資訊科技給很多領域都帶來了革命性變革。教育的本質是通過有價值的文化資訊的傳遞為學生個體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從文化傳遞的角度講,資訊科技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使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學科課程和教學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整合”是個新概念,要有新思路。“整合”中“整”這個語素。它包含了“調整”、“重整”、“整治”、“整改”等豐富內涵。“整合”一詞,鮮明地體現了改革的召喚,誇大了改革的力度。“整合”昭示著這樣的精神:在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這兩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氣力,經過一番整治,使它們在新的水平上結合成一個整體——全新的課程體系。“整合”的目的和意義不僅是為了發揮資訊科技的工具功能,而是賦予了新的教育意義。是要通過“整合”促進教學模式的變革,實現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全方位的`現代化,要突破傳統教育的模式。“整合”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資訊科技教育的目標———培養學生的獲取、加工和利用資訊的能力。什麼是學科的整合呢?是指整合學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識支離破碎的狀態,把不同學科的內容通過資訊科技進行有機的組合,把知識與思維、理論與實際、感性與理性辯證同一起來。學科整合既有教育技術的整合,又有學科知識的整合。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的整合要發揮“不可替換”功能,不擺花架子,要從實效出發,實事求是地解決題目。要多發揮資訊的獨特不可替換的功能,假如有些教學內容用別的方法、甚至是比較原始的方法上效果更好,那就不必用機器擺花架子。教學內容、學校條件千差萬別,在資訊科技的使用上也會各有不同。用不用,用什麼樣的教育技術,取決於是否有利於學生學習和教學質量的進步。

二、目前教學改革存在的題目經過多年來的努力,我國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普遍反映整個教改並沒有大的突破,主要題目在於,現有教改對教學理念、內容、手段、方法和模式等的“改革”不徹底,是在不觸動原有體系的基礎上的“改良”,未能對實在施“大手術”。主要表現在:

1。教學理念: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定位上;重視知識的傳授,重視智力的培養而輕視能力、情感的培養,至今未能從應試教育的桎梏中走出,跨進素質教育;創新意識培養匱乏。

2。教學內容:改革開放以來,各類教材大同小異,沒能超出既定模式,創新成為了奢談。

3。教學手段:各個學校添置了不少裝置,但裝置的利用率不高,甚至有的被閒置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4。教學方法:在教改中我們推出了不少的新教學方法,但遺憾的是終極由於種種主、客觀原因都未能推而廣之。

5。教學模式:深受前蘇聯學者教學模式(激發動機——溫習舊課——講授新課——運用鞏固——檢查效果)的影響,典型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仍然運用。在21世紀資訊時代,我們有必要運用資訊科技參與教學改革,進行學科整合,促進教學改革。

三、資訊科技與各學科整合的實施

1、留意結合各門學科的特點,建構易於實現學科課程整合的新型教學模式。每位教師都應結合各自的學科特點往建構既能實現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又能較好地體現新型教學結構要求的新型教學模式。所以模式的型別是多種多樣的,不應將其簡單化。但是若從最有利於創新人才培養的角度考慮,則有兩種基於資訊科技的教學模式(也就是能夠實現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即“研究性”學習模式(也叫“探究性”學習模式)和“協作式”學習模式(也叫“合作式”學習模式)。

2、以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與學理論(特別是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將資訊科技與各學科課程相整合,是為了實現徹底改革傳統教學結構與教育本質,促進大批創新人才成長的目標,因此,資訊科技與課程相整合的過程決不僅僅是現代資訊科技手段的運用過程,它必將伴隨教育、教學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運用建構主義理論作指導,對於我國教育界的現狀特別有針對性——它所誇大的“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意義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對於我國傳統教學結構與教學模式是極大的衝擊;建構主義理論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伴隨著多媒體和網路通訊技術的日漸普及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可以說,沒有資訊科技就沒有建構主義的“出頭之日”,就沒有今天的廣泛影響,它可以對資訊科技與各學科課程的整合提供最強有力的支援。

3、高度重視各學科的教學資源建設。沒有豐富的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就談不上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接收知識的狀態就難以改變,創新人才的培養也就落空。重視教學資源的建設,並非要求所有教師都往開發多媒體素材或課件,而是要求廣大教師努力蒐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網上的已有資源。在確實找不到與學習主題相關的資源的情況下,才有必要由教師自己往進行開發。

4、留意運用“學教並重”的教學設計理論,來進行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使計算機既可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又可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最理想的辦法是將“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結合起來,互相取長補短,形成上風互補的“學教並重”教學設計理論;這種理論正好能適應“既要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結構”的建立要求。在運用這種理論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當把資訊科技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並要把這一觀念牢牢地、自始至終地貫徹到課程整合的整個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之中。

5、牢牢圍繞“新型教學結構”的建立來進行整合。為了推進我國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須明確認清教學過程的本質,在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把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建立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結構(“學教並重”教學結構),資訊科技與課程的整合應該牢牢圍繞“新型教學結構”的建立這一中心來進行,不能把“整合”變成技術與教學的簡單“疊加”,那是沒有意義的。要求教師密切留意教學環境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的地位與作用,看看通過自己將要進行的“整合”,能否使各個要素的地位與作用和傳統教學過程相比發生某些改變,改變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將會改變,哪些還沒有,原因在哪裡,只有牢牢圍繞這些題目進行分析,並做出相應的調整,使得通過終極教學設計所建構的教學模式能較好地體現新型教學結構的要求,這樣的整合才是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1]李健平:《整合學科教學過程構建資訊科技平臺》,《教育發展研究》,2001年7期;

[2]沙培寧:《淡化學科意識強化工具概念》,《中國小治理》,2000年11期;

[3]蔡祖泉:《試論資訊科技在語文課程改革中的作用》,《中國遠端教育》,2002年10期;

[4]楊舸:《資訊科技與國小語文教學的整合》,《江西教育》,2002年第11期;

[5]王倩:《資訊科技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及其發展趨勢》,《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