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早期儒家與易學

文思屋 人氣:6.76K
  

; 摘要:老而好易,思想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子思受孔子晚年之教,他的思想中也有受易學影響的痕跡。郭店楚墓竹簡中的著作,學界一般認為是子思學派的著作,這批竹簡中也有深受易學影響的痕跡。從這些事實來看,《史記》所載孔子與《易》關係的事蹟是可信的。

早期儒家與易學

關鍵詞:孔子;子思;郭店儒簡;易學

Earlier Confucianism and the Yi-ology?

;

Abstract:; Confucius became interested in Zhouyi at his old age and accordingly there were some changes in his thought. Taught by Confucius in his remaining years, Zi si (grandson of Confucius) was also influenced by Confucius' thought on Yi Materials inscribed on the bamboo slips of Chu excavated at Guo dian were generally regarded as writings of the school of Zi si's thought by the academic circle. Traces of the deep influences by the Yi-ology could also be seen in these documents. These facts may convince us of the credibilit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fucius and Yi recorded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by SI MA Qian.?

Key words:; Confucius; Zi si; Bamboo slips from Guo dian; the Yi-ology??

;

; 孔子與《周易》的關係在宋代以前是不成問題的,《史記·孔子世家》講的很清楚:“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①一般認為十翼均為孔子所作。自歐陽修《易童子問》開始,這個認識開始動搖。最明顯的證據是《繫辭》等傳引了“子曰”,所以歐陽修認為《繫辭傳》以下均非孔子所作。這個懷疑是有道理的,因為孔子著書不得自稱“子曰”,這當是孔門後學所為。以後,不斷有人提出懷疑,認為十翼非孔子作。到了20世紀初期的古史辨運動,這種懷疑達到極點,甚至連孔子是否讀過易也成了問題。1973年馬王堆帛書《周易》的發現,使得此問題的研究大為改觀。據帛書《要》講,孔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1],可見老年的孔子對易有特別的愛好,司馬遷說他讀易“韋編三絕”,恐是實情。[2][3]1993年郭店楚墓竹簡的發現,又一次證實了先秦儒家易學的存在。[4]然馬王堆帛書寫於漢初,郭店楚墓的時代則有學者認為是在戰國晚期,所以疑古的人仍可以認為這些新不足以證實孔子與易的關係。

; 筆者相信司馬遷的記述是可靠的,相信孔子曾為易學文獻的整理做過貢獻,就像他整理詩書禮樂一樣。不過,本文不想直接討論該記載的真實性,而是想通過考察易對晚年孔子及其傳人的思想的影響,來證實司馬遷記述的可靠性。如果能在孔子及其傳人的思想中發現明顯地受易影響的痕跡,那麼司馬遷的記述就不證自明。?

; 熊十力先生已指出,孔子晚年學易,導致他思想發生變化,[5]李鏡池、蘇淵雷二先生也指出,《易傳》的很多思想與《論語》相似。李鏡池《易傳探源》與蘇淵雷《易學會通》,此處據張心澂《偽書通考》(上海書店1998年版)所引。朱伯崑先生則指出,《中庸》講君子的德行說,是本於《周易·象傳》文。[6]應該說,很多學者已注意到,《易傳》的思想與先秦儒家著作的思想是相近或相通的。不僅如此,前些年公佈的《郭店楚墓竹簡》,其中儒家經籍部分也有受《易》影響的痕跡,簡書兩次明確提到《易》,一是《六德》的“觀諸《易》、《春秋》則亦在矣”,一是《語叢一》的“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7]顯然作者讀過《易》,並且對《易》有相當程度的瞭解。李學勤先生認為郭店儒家經籍的大多數當是久已亡佚的《子思子》中的內容,[8]這個意見得到了學界多數人的贊同。筆者主張儒簡的大多數篇章當在思孟之間。[9]總之,將這批竹簡看做子思學派的著作當無問題。從郭店儒簡的思想看,其中有不少明顯受易學影響的痕跡。這些事實說明,易學對早期儒學發生過很大影響。與以往學者不同的是,本文的側重點不在於闡明儒家思想與《易傳》思想的相通或相近,而在於揭示早期儒家部分思想的易學特徵,揭示他們因讀《易》而產生的新觀點與新方法。?

; 早期儒家思想受到易學影響之處很多,下面舉四個比較明顯的例子來說明。

損 ; 益

不少傳世文獻記載了孔子讀《易》重視損、益二卦的事實,學者已指出的有《淮南子·人間》、《說苑·敬慎》、《孔子家語·六本》等。此點得到了馬王堆帛書《周易》的證實。帛書《要》:

; 孔子籀易,至於損益二卦,未嘗不廢書而嘆,戒門弟子曰:二三子,夫損益之道,不可不審察也,吉凶之□也。益之為卦也,春以授夏之時也,萬物之所出也,長日之所至也,產之(?)室也,故曰益。損者,秋以授冬之時也,萬物之所老衰也,長夕之所至也,故曰產。道窮□□□□□□□。益之始也吉,其終也凶。損之始凶,其終也吉。損益之道,足以觀天地之變,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於損益之總(?)者,不可動以憂(熹)。故明君不時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地之也,此謂易道。……損益之道,足以觀得失矣。

這裡孔子用損益之道概括易道,可見他對損益二卦的重視。《論語》中有兩條談到人事損益的文字,《季氏》篇:

;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好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孔子用損益之道來修身,當是重視損益二卦的直接結果。郭店楚簡也有類似的文字,《語叢三》:

; 與為義者遊,益。與莊者處,益。起習文章,益。與褻者處,損。與不好學者遊,損。處而無習也,損。自示所能,損。自示其所不足,益。遊佚,益。崇志,益。在心,益。有所不行,益。必行,損。

根據損、益對仗的規律,簡文“在心,益”後,還當有另一支簡講三損。將這裡的損益與孔子講的三益三損相比較,內容有所不同,但兩者以損益之道提示修身之道是一致的。郭店楚簡《語叢三》的作者,當與孔子一樣,十分重視易之損、益二卦,並且他也將易道與日常生活聯絡起來,提出自己的對修身損益之道的見解。? ; 孔子與郭店簡《語叢三》在修身問題上的主張,當是受易學影響而提出的,這是易道在人道上的運用。這種運用,筆者理解是一種方法論上的借鑑。我們知道,孔子學生,多從實際生活出發,很少談論抽象的方法,晚年學《易》正彌補了他思想上的這一點不足。儒學發展到子思,其思想中開始出現化的傾向(馮達文已指出《中庸》的哲學化傾向)[10]。這與孔子晚年重視易學而子思受孔子晚年之教是分不開的。

TAGS:儒家 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