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打擊樂活動中教師的指揮動作

文思屋 人氣:7.36K

凡用打、擊方式發聲的樂器(打絃樂器除外)統稱為打擊樂(器)。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打擊樂活動中教師的指揮動作,希望大家喜歡!

打擊樂活動中教師的指揮動作

一部音樂作品的效果、風格,所要表達的情感,掌握在指揮的手裡。就像電影的導演,掌握著他要拍攝的電影的效果、風格。電影所表現的東西都在導演心裡。而幼兒園的打擊樂活動中教師的指揮是將持有不同樂器的幼兒組織起來,以適宜幼兒理解和掌握的動作來幫助幼兒更好地表現和理解音樂作品,達到統一、協調、悅耳的目的。

一、對音樂的熟悉度

教師在組織打擊樂活動之前要熟悉樂曲並分析音樂作品的特點。比如,選取的音樂作品有什麼風格特點,是進行曲、抒情曲還是圓舞曲;選取的音樂作品是幾拍子的、什麼結構的樂譜等,有很多時候還需要靈活運用唱譜來促使活動更加靈活和流暢,如:省去了操作播放器等繁瑣環節,同時音樂的速度也可以靈活調控。只有對音樂作品非常熟悉了,才能做到一邊做指揮動作一邊觀察孩子反應,在這同時還要靈活使用語言指令,達到指揮動作在指揮音樂作品過程中的流暢性。

二、指揮情緒與音樂的風格相匹配

在音樂的演奏中所有人的眼睛都在看著指揮,除了受到音樂本身的感染之外,指揮者的鎮定自然情緒也直接影響著整個樂隊的狀態。教師在指揮的時候要將對音樂作品的理解通過表情、體態等去感染幼兒,幫助幼兒更深刻、更好地理解作品。

三、不斷調整身體站位,適時給與“小指揮”鼓勵、提醒和幫助

當幼兒根據樂器的不同分類坐好後,教師就要確定本節活動的身體站位,無論站在哪都要保證所有的幼兒都能看見指揮、都有眼神交流。活動由教師的高控過渡到低控,教師的逐步退出,體現幼兒的自主。當出現“小指揮”時,教師可以站到“小指揮”能夠看見的地方,如:站在樂隊的最後面,適時地給與小指揮鼓勵、提醒和幫助,特別是內向膽小的幼兒更需要如此。

四、指揮的提前預令

教師在指揮幼兒學習分聲部演奏時,無論身體動作指揮或樂器演奏的模仿動作指揮還是語言提示,都要做提前預令,也就是預令前置,給幼兒足夠的反應時,保證演奏者情緒的穩定,寶藏演奏的流暢。預令包括:動作、語言、眼神暗示等指令。中、大班幼兒一般要提前1~2拍做準備,而小、託通常要提前3~4拍做準備。

五、指揮動作的乾淨利落

教師在合拍的基礎上指揮動作要簡單、清晰,節拍點乾淨利落,便於幼兒模仿。如:身體微微前傾,指揮時用大臂帶動手部,減少腿部的抖動和腳打節拍等干擾性動作。

六、樂器指揮動作的鏡面示範要便於幼兒操作、模仿

教師通常在身體動作指揮之後進行樂器演奏動作的練習,使用鏡面示範策略可以縮短幼兒的反應時間,提高學習效率。教師的動作、樂器指揮要考慮到幼兒的動作學習規律,通常要求先左後右。樂器演奏的模仿動作指揮要多考慮細節,如:搖鈴鼓時用右手更適合做痙攣性的搖鈴動作,敲木魚時右手能更協調的左右敲奏,所以教師要左手拿鈴鼓、右手拿木魚的敲擊棒。每一種樂器指揮動作都要考慮到怎樣便於幼兒操作和“小指揮”的模仿。

七、快速的動作整合能力

在活動的'現場,幼兒根據自己的需要設計出新配器方案或演奏形式時,教師就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根據幼兒的想法來快速調整自己的指揮動作。活動前,教師心中要有很多預案,一旦現場情況有變,教師就要隨機調整方案,快速生成出升級版或降級版的指揮動作,當場調整。特別是在公開性活動中更是一種挑戰。這種能力需要通過長期的實踐積累,才能做到自如、流暢。

總之要開展好打擊樂活動,教師本身對活動地認識和評估是很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把握好要點帶動孩子全情投入活動。在活動中真正實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教師和孩子都能在打擊樂活動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成功感。

八、拓展資料

武場四大件中,大鑼具有固定音高點的下滑音響特點,小鑼具有固定音高點的上滑音響特點,鐃鈸具有不同音高的平行音響特點。 其組合成的綜合音響, 能密切配合唸白的四聲調值語調與節奏感, 從而加強了語言的音樂性。 同時, 在與唱腔及文場樂器的配合上, 均具有獨特的色彩與功能。 除武場四大件外, 京劇中還運用了其他眾多的打擊樂器, 如水鈸,大鈸,齊鈸,小鑔鍋,木魚,梆子(或稱廣東板),碰鐘(即星子),小湯鑼,雲鑼,大篩鑼(大型的低音鑼),大,小堂鼓等。 現還吸收了定音鼓,吊鈸,軍鈸等打擊樂器。 打擊樂在京劇音樂以至整個戲劇舞臺方面佔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僅在渲染舞臺氣氛,調節表演身段,配合語言韻律,掌握唱腔與伴奏音樂的節奏和速度以及豐富樂隊的音響方面起著積極和良好的作用, 而且在以節奏音響帶動全域性,貫穿全劇,統一整個舞臺的節奏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此外,在西洋管絃樂隊中打擊樂也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主要樂器有定音鼓、大軍鼓、小軍鼓、馬林巴、顫音琴、木琴、軍鑔、三角鐵、鈴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