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資源型城市人力資源績效治理戰略探析

文思屋 人氣:1.39W
資源型城市人力資源績效治理戰略探析
摘要:人力資源績效治理戰略分為知識效益戰略和經濟效益戰略,回顧資源型城市及其人力資源治理的研究成果,以黑龍江省13個資源型城市為研究物件,利用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驗證知識效益戰略和經濟效益戰略的互動效應,在此基礎上得出資源型城市應採用均衡型知識效益戰略,輔以持續型經濟效益戰略的結論。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人力資源;績效治理;戰略;實證

  Abstract:By sampling 13 ci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 classifies the strategy of human resourc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resource-based cities into knowledge benefit strategy and economic benefit strategy. Their interactive effect is verified with Two-Way ANOVA method. It concludes that the combined equilibrium of knowledge benefit strategy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benefit strategy should be adopted by resource-based cities.
  Key words:resource-based city; human resourc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trategy; empirical study

  一、引言
  
  資源型城市是以資源開採為主體,依託當地自然資源“因礦而生”。我國資源型城市大多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目前擁有礦業城鎮426座,承載的人口達3億多。在我國現有的礦業城市中,礦業經濟處在成長期的有82座,處在壯盛期的有292座,處在衰退期的有54座,分別佔19.25%、68.07%和12.68%[1]。
  美國地質學家胡貝特把資源型城市的生命週期分為:預備期、成長期、成熟期、轉型期,我國處在衰退期的資源型城市大多位於東北老產業基地。東北老產業基地曾經為共和國的建立和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然而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不少資源型城市出現了經濟危機、資源危機、環境危機。不少城市由於資源儲量不足,生產規模下降,城市的GDP急劇下跌。這些城市在成長和成熟期沒有抽出財力和物力把替換產業發展起來,沒有實現城市的轉型,這就造成了目前地區經濟復甦乏力,人才匱乏題目突出的局面。黑龍江省作為東北老產業基地中的重要省份,這種題目尤為突出。因此,研究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人力資源績效治理戰略的制定與實施狀況,有利於分析資源型城市的人力資源戰略與經濟增長和人才持續性之間的關係,為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戰略定位和政策規劃提供決策鑑戒。
  
  二、文獻回顧
  
  有關資源型城市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對其概念的熟悉一直比較模糊。對資源型城市究竟包括哪些城市,它到底屬於哪個分類體系,至今沒有同一、明確的熟悉;其它一些類似概念,比如礦業城市、工礦(業)城市、專業性工礦城市、採掘業城市、工礦區城市等等,分別出現在不同領域的文獻中,它們的內涵和外延都與資源型城市的概念有很多重疊之處,目前還沒有見到關於它們之間區別與聯絡的認真討論。此外,對於國外資源型城市與中國資源型城市的概念比較,也沒有人做出更多的研究。
  國內外對資源型城市概念大致有以下一些界定:C. D. Harris以為資源型城市為資源開採業職工占城市全部職工總數的15%以上,或產值占城市總產值10%以上的城市[2];張米爾、武春友以為資源型城市是依託資源開發而興建或者發展起來的城市,作為一種特殊型別的城市,其主導產業是圍繞資源開發而建立的採掘業和低階加產業[3];張以誠以為礦業城市的概念可以從質和量兩個方面來界定:從質的方面看該城市所執行的職能,即礦業經濟對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及所佔的地位,從量的方面看礦業產業產值佔當地產業總產值的比重[4]。
  因此,筆者以為廣義的“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科技資源、文化資源等等,而在資源型城市一詞中卻只是自然資源。資源型城市是城市職能分類中的一個重要種別,它是以自然資源的開發而發展、以自然資源開發為主要職能的城市,資源型產業佔據主導地位、資源型經濟特色突出,其在區域分工體系中主要倚重資源貿易,資源型城市是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資源型產業及其相配套的社會勞動集中到一定規模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