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實用文案>成語大全>

歷史故事的成語

文思屋 人氣:7.32K

歷史故事的成語1

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歷史故事的成語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臥薪嚐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 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 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臥薪嚐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  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一字千金(呂不韋)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圖窮匕見(荊軻)

懸樑刺股(蘇秦、孫敬)

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 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 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

歷史故事的成語2

春秋後期,齊國大夫崔杼和慶封合夥殺死了齊莊公,立莊公異母弟杵臼為國君,史稱齊景公。崔杼和慶封功分右相和左相。

莊公有兩個忠誠衛士,一個叫盧蒲癸,一個叫王何。他們在莊公遇害後逃到國外去。盧蒲癸在出逃前懇切地囑託弟弟盧蒲敝:“你要千方百計取得崔杼和慶封信任,在適當時候使我回國,為莊公報仇。”

盧蒲敝不忘哥哥囑託,後來當了慶封家臣。他很快發現,慶封雖然是左相,但朝政大權全被右相崔杼攬住,慶封只是名義上相國而已。於是他幫慶封施出一條計謀,利用崔杼幾個兒子爭奪繼承權矛盾,殺了崔杼一家,崔杼也自殺身亡。此後,齊國朝政大權全落入了慶封手裡。後來,慶封迷戀上了盧蒲敝妻子,不再關心朝政大事,便讓兒子慶舍來掌管。

盧蒲敝在逼死崔杼過程中立了大功,自然成了大紅人。他根據哥哥盧蒲癸囑託,設法讓哥哥回到齊國,當了慶舍侍衛。盧蒲癸本來是衛士,勇力過人,慶舍很欣賞他,不久把自己女兒慶姜嫁給了他。在受到慶舍寵信後,他又設法讓同時逃到國外去衛士王何回到齊國,與自己一起當慶舍侍衛。從此,兩人私下聯絡了一些不滿慶氏父子人,準備殺滅慶氏,為莊公報仇。

盧蒲癸妻子慶姜發現丈夫行為很神祕,便問他究竟在幹什麼,能否與自己一起商量商量。盧蒲癸心想,我在幹殺滅你們慶氏事,怎麼能與你商量呢?但經不起她一再詢問,便對她說:“如果我告訴了你,恐怕自己難逃一死。這樣話,就會壞了大事。”慶姜聽完後,說:“相公事也就是我事。你告訴了我,我能出力就與你一起策劃,不能出力也決不洩露出去。”

在這種情況下,盧蒲癸把準備殺滅慶氏事告訴了慶姜。慶姜表示要大義滅親,幫助丈夫完成這一義舉,並嚴守祕密。預定舉事日子,選在慶封外出打獵那天,慶姜又說服父親慶舍隨同齊景公去太廟舉行祭禮。就在這時候,盧蒲癸突然將長戈刺進了慶舍胸膛。慶舍死後,盧蒲癸率兵殺滅了慶氏餘黨。慶封在出獵途中得知這個訊息後,帶著隨從士兵回城,因城堅無法攻克,逃奔魯國,後被殺。

事後,有人問盧蒲癸道:“慶氏和你們盧氏都是姜姓後裔,你怎麼會和同宗慶氏聯姻,娶慶姜為妻呢?”

盧蒲癸回答說:“慶舍不因為我與他是同宗而避開,把女兒嫁給我,我又為什麼要去避開呢?就像有人常常擷取《詩經》中某首詩某一章節,來表達自己意思。我只取我所需要,管它什麼同宗不同宗!”

歷史故事的成語3

(一):超群絕倫

關羽,字雲長,是劉備的重要將領。

劉備當平原國相後,關羽和張飛分頭率領他的隊伍。他們三人同睡一張床,情如兄弟;在大庭廣眾之下,關羽和張飛總是侍立在劉備身旁。

劉備跟隨劉表後,關羽跟著依附。

後來,劉備率部南下,準備渡過長江。另外派關羽率領幾百戰船,與他在江陵會合。

曹操急追劉備,到達當陽(地名,位於兮湖北省中部),劉備向東北直奔,正好遇上關羽的船隊。不久,孫權派軍兵幫助劉備抗擊曹操,曹操率軍退去。

劉備南下收復了東南四個郡,於是任命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守長江北岸。

後來,關羽聽說馬超前來歸降劉備,因他過去不認識馬超,便寫信給諸葛亮,詢問馬超的人品和才能可以同誰相比。

諸葛亮對關羽瞭解,知道他護短,不服氣居於別人之下,便寫信回答說:"馬超文武雙全,勇猛過人,是一代豪傑,如漢初大將鯨市、彭城一類人物,可與張飛並駕齊驅。但是,不能與你這個超出眾人、獨一無二的美髯公相比。"

這個故事史料記載如下:"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這便是成語"超群絕倫"的由來。

(二):驚弓之鳥

戰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與魏王在京臺之下,看見有一隻鳥從頭頂上飛過。更羸對魏王說:"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飛著的鳥射下來。""射箭能達到這樣的功夫?"魏王問。更羸說道:"可以。"說話間,有雁從東方飛來。當雁飛近時,只見更羸舉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隨著"咚"的一聲響,正飛著的大雁就從半空中掉了下來。

魏王看到後大吃一驚,連聲說:"真有這樣的事情!"於是,好奇地問更羸不用箭是如何將空中飛著的雁射下來的。更羸對魏王解釋說:"其實也沒什麼,我猜測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你怎麼知道這隻大雁受過箭傷呢?"魏王更加奇怪了。

更羸繼續對魏王說:"這隻大雁飛得慢,叫得悲。"魏王還是一臉茫然。

更羸接著講:"飛得慢是因為它身上的箭傷在作痛,叫得悲是因為它離開同伴已很久了。傷口在作痛,還沒有好,它心裡又害怕。當聽到弓弦聲響後,害怕再次被箭射中,於是就拼命往高處飛。一使勁,本來未愈的傷口又裂開了,疼痛難忍,再也飛不動了,就從空中掉了下來。"

(三):斷章取義

春秋後期,齊國的大夫崔杼和慶封合夥殺死了齊莊公,立莊公的異母弟杵臼為國君,史稱齊景公。崔杼和慶封功分右相和左相。

莊公有兩個忠誠的衛士,一個叫盧蒲癸,一個叫王何。他們在莊公遇害後逃到國外去。盧蒲癸在出逃前懇切地囑託弟弟盧蒲敝:"你要千方百計取得崔杼和慶封的信任,在適當時候使我回國,為莊公報仇。"

盧蒲敝不忘哥哥的囑託,後來當了慶封的家臣。他很快發現,慶封雖然是左相,但朝政大權全被右相崔杼攬住,慶封只是名義上的相國而已。於是他幫慶封施出一條計謀,利用崔杼幾個兒子爭奪繼承權的矛盾,殺了崔杼一家,崔杼也自殺身亡。此後,齊國的朝政大權全落入了慶封手裡。後來,慶封迷戀上了盧蒲敝的妻子,不再關心朝政大事,便讓兒子慶舍來掌管。

盧蒲敝在逼死崔杼的過程中立了大功,自然成了大紅人。他根據哥哥盧蒲癸的囑託,設法讓哥哥回到齊國,當了慶舍的侍衛。盧蒲癸本來是衛士,勇力過人,慶舍很欣賞他,不久把自己的女兒慶姜嫁給了他。在受到慶舍寵信後,他又設法讓同時逃到國外去的衛士王何回到齊國,與自己一起當慶舍的侍衛。從此,兩人私下聯絡了一些不滿慶氏父子的人,準備殺滅慶氏,為莊公報仇。

盧蒲癸的妻子慶姜發現丈夫的行為很神祕,便問他究竟在幹什麼,能否與自己一起商量商量。盧蒲癸心想,我在幹殺滅你們慶氏的事,怎麼能與你商量呢?但經不起她一再詢問,便對她說:"如果我告訴了你,恐怕自己難逃一死。這樣的話,就會壞了大事。"慶姜聽完後,說:"相公的`事也就是我的事。你告訴了我,我能出力就與你一起策劃,不能出力也決不洩露出去。"

在這種情況下,盧蒲癸把準備殺滅慶氏的事告訴了慶姜。慶姜表示要大義滅親,幫助丈夫完成這一義舉,並嚴守祕密。預定舉事的日子,選在慶封外出打獵的那天,慶姜又說服父親慶舍隨同齊景公去太廟舉行祭禮。就在這時候,盧蒲癸突然將長戈刺進了慶舍的胸膛。慶舍死後,盧蒲癸率兵殺滅了慶氏餘黨。慶封在出獵途中得知這個訊息後,帶著隨從的士兵回城,因城堅無法攻克,逃奔魯國,後被殺。

事後,有人問盧蒲癸道:"慶氏和你們盧氏都是姜姓的後裔,你怎麼會和同宗的慶氏聯姻,娶慶姜為妻呢?"

盧蒲癸回答說:"慶舍不因為我與他是同宗而避開,把女兒嫁給我,我又為什麼要去避開呢?就像有人常常擷取《詩經》中某首詩的某一章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我只取我所需要的,管它什麼同宗不同宗!"

歷史故事的成語4

春秋時,鄭國政治家子產由於平定貴族舊勢力的叛亂有功,成了鄭國的正卿

(qīng)(官名)。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鄭國經濟發展;同時還主張依法治國,制定了嚴厲的刑法來處置犯罪行為,因此,國內沒有盜賊。“道不拾遺”(路上丟失東西,別人不會撿去);街上的桃樹、棗樹長滿了果實,也沒人爬上去摘。由於子產把國家治理得很好,鄭國富強起來了,雖然連續三年受災,老百姓也沒受凍捱餓的。

“道不拾遺”這個成語常與“夜不閉戶”連用,用來形容社會風氣良好。

歷史故事的成語5

歷史故事的成語1:李郭同舟

南朝時期,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貧寒,但他積極好學,到處遊學。遊學到洛陽見到河南尹李膺。

李膺十分喜歡與他交往,一時傳為佳話。後來郭太要回家,京師很多學者來送行,郭太只與李膺兩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說他們像一對神仙。

歷史故事的成語2:臨危不顧

三國時期,魏國派大將鄧艾、鍾會、諸葛緒聯合滅蜀,蜀後主劉禪投降,大將姜維被迫投降,但他一心想恢復蜀國,鼓動鍾會殺掉鄧艾,然後準備出兵長安殺司馬昭叛亂。

部將夏侯和、羊琇、朱撫三人臨危不顧,堅決反對鍾會進行叛亂。

歷史故事的成語3:掩目捕雀

“掩目捕雀”出自晉陳壽在《三國志魏志陳琳傳》。掩目捕雀看字面的意思就是閉著眼睛去抓捕鳥。我們都看到過鳥,不說閉著眼睛,單單是自己空手去抓鳥都難抓到。這樣怎麼能抓得到鳥呢?跟“掩耳盜鈴”一樣,掩目捕雀也是自己欺騙自己的行為。

相傳在東漢末期,當時的漢靈帝劉巨集因病去世,兒子劉辯就登上了皇位,就是歷史上的漢少帝。但登上帝位的劉辯年僅13歲,涉世未深,很多事情都不懂如何處理,這時候他的母親何太后就代為處理國家大事。於是外戚就開始暗潮洶湧,特別當何進劉辯的舅舅何進當上了大將軍時,就是魏國的一把手。但是後宮的太監們常常干涉朝廷大事,也常常跟何進對著幹。

何進就想著這些太監們不除不行,老是干擾自己的政策,於是就進宮跟太后商議如何消滅宦官的勢力。但是保守的太后不同意。不得已,何進就跟袁紹商議要祕密把這些宦官處理掉。何進的主簿是陳琳,是“建安七子”之一,他知道了何進大將軍的這一想法後自個兒在那裡思索許久,綜合各個方面的考慮,還是覺得這謀略不好。於是就跟何進分析這種做法可能會碰到的種種問題,說服時還用了“掩目捕雀”這一民間俗語。像鳥這麼小的動物都騙不得,國家大事更不可能這樣就能搞定的。勸何進還是三思,要是能充分運用自己的資源,多思慮各方面問題的處理是可以解決宦官的。

但是何進哪裡聽得進去啊,就把董卓等人調進宮裡。但哪曾想自己反被宦官處理了。董卓進了皇宮狼子野心也表現了出來。控制洛陽後讓陳留王劉協當上了皇帝,自己就掌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在洛陽裡能拿的拿,能搶的搶,也任由自己的士兵在洛陽城裡隨意行事,殺人放火搶錢,無惡不作。何進想穩定自己在朝廷的地位,不曾想自己的國家竟因自己把董卓引了進來把洛陽城的百姓陷入水火之中。

歷史故事的成語4:手不釋卷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

呂蒙總是推說軍事多沒有時間學習,孫權列舉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謂老而好學。”呂蒙深受感動,從此發憤學習,學問提高很快。

歷史故事的成語5: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古時候,有個燒木炭的老漢有兩個兒子,大的叫青山,小的叫紅山,老漢快去世時,把東崗分給了青山,把西崗分給了紅山。

西崗樹木稠茂,能燒很好的木炭,紅山很勤快,整天辛辛苦苦地燒木炭,日子過得很富裕,但三五年後,樹都被他伐光了,於是紅山就在崗上種了莊稼。不料一場暴雨沖走了紅山辛辛苦苦種下的全部莊稼。他沒有吃的,只好去東崗投奔哥哥。

東崗原來樹木稀少,但青山很會規劃,他先把不成材的樹木伐了燒炭,然後又種上新苗;他在崗下開荒種田,養牛餵馬。

前幾年生活很貧困,但三五年後,崗上樹苗長大,崗下莊稼連片,牛羊成群。下那場暴雨時東崗上因為為樹木防護,所以莊稼一點也沒受損害。

紅山見哥哥這邊山清水秀,一片興旺,非常奇怪,就問哥哥其中的緣故,哥哥語重心長地告訴他說:“你吃山不養山,終究會山窮水盡;先養成山後吃山,才會山清水秀啊!”

後來,人們都稱讚青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歷史故事的成語6

【拼音】: hàng xiè yī qì

【解釋】: 沆瀣:指唐時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

沆瀣,是夜間的水氣,有人說是露氣,也有人說是夏天半夜裡上升的地氣。

例如《楚辭·遠遊》有“餐六氣而飲沆瀣”,王逸注:“沆瀣,夜半氣也。”《漢書·司馬相如傳》有“呼吸沆瀣兮餐朝霞,”應劭注:“沆瀣,北方夜半之氣也。”《列仙列》描寫仙人陵陽子的神話故事也說:“春食朝霞,夏食沆瀣。”

可見“沆瀣”一詞,原來並不是什麼貶詞,但是後來作為成語“沆瀣一氣”,就不是一句讚美的話了。這是從唐朝的一個故事開始的。

據說,唐僖宗時,有一官員,名叫崔沆,曾任“中書侍郎”等職。乾符二年,他被派當主考官,主持朝廷考試事宜。這次應試的人中間,有一個名叫崔瀣的,一經錄取,馬上就當官上任了。

別人見他不但任官特快,而且所任官職也特好,待遇顯然與眾不同,因此不免懷疑:“崔沆和崔瀣,是有特殊關係的吧?”有人更進一步斷定:“那還用說,瞧他們兩個的名字就明白了!”俏皮的還加以嘲笑道:“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這個故事,載宋人錢易編撰的《南部新書》。

所謂“座主”,即主考官。科舉時代,應試者稱主考官為“座主”,自稱“門生”。由於上述故事,後來“沆瀣一氣”就流傳而為成語,用來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結一起。

歷史故事的成語7

道不拾遺

春秋時,鄭國政治家子產由於平定貴族舊勢力的叛亂有功,成了鄭國的正卿(qīng)(官名)。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鄭國經濟發展;同時還主張依法治國,制定了嚴厲的刑法來處置犯罪行為,因此,國內沒有盜賊。“道不拾遺”(路上丟失東西,別人不會撿去);街上的桃樹、棗樹長滿了果實,也沒人爬上去摘。由於子產把國家治理得很好,鄭國富強起來了,雖然連續三年受災,老百姓也沒受凍捱餓的。

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嚮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揹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qiáo)夫站在岸邊,他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歷史故事的成語8

三國:

鞠躬盡瘁(諸葛亮)

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

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

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歷史故事的成語9

1、背城一戰: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後一戰。

2、決一死戰:決:決定;死:拼死。對敵人拼死決戰。

3、南征北戰:形容轉戰南北,經歷了許多戰鬥。

4、明恥教戰:教導士兵作戰,使他們知道退縮就是恥辱,因而能夠奮勇向前,殺敵取勝。

5、各自為戰:各自成為獨立的單位進行戰鬥。

6、孤軍奮戰:奮戰:盡全力地戰鬥。孤立無助的軍隊單獨對敵作戰。也比喻一個人或一個集體無人支援、幫助的情況下努力從事某項鬥爭。

7、以戰去戰:用戰爭消滅戰爭。

8、驍勇善戰:勇猛,善於戰鬥。

9、連戰皆捷:①打仗接連取得勝利。②今多指體育比賽或考試等接連取得好成績。

10、能征慣戰:形容作戰經驗豐富,很能打仗。

11、速戰速決:用快速的戰術結束戰局。也比喻用迅速的辦法完成任務。

12、背水一戰: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13、兵戎相見: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指用戰爭解決問題。

14、血戰到底:血戰: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戰鬥。指激烈戰鬥到最後時刻。

15、屢戰屢敗:屢: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敗。

16、休兵罷戰:休、罷:停止。停止或結束戰爭。

17、百戰不殆:經歷許多次戰役,都沒有遭到危險。形容善於用兵。

18、兵荒馬亂: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爭期間社x混亂不安的景象。

19、戰無不克:攻戰沒有不取勝的。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勝一切。

20、春秋無義戰: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

21、百戰百勝:每戰必勝。形容所向無敵。

22、短兵接戰:短兵:刀劍等短兵器;接:交戰。指近距離搏鬥。比喻面對面地進行激烈的鬥爭。

歷史故事的成語10

武則天在平定徐敬業叛亂之後,決心除掉那些反對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可是,誰在暗中反對她,用什麼辦法才能知道呢?

於是,她就下了一道命令,發動全國告密。不論大小官吏,普通百姓,只要發現有人謀反,都可以直接向她告密。地方官吏遇到有人告密,不許自己查問,一定要替告密的人備好車馬,供給上等伙食,派人護送到太后行宮,由武則天親自召見。如果告密的材料屬實,告密人可以馬上做官;查下來不符事實,也不追究誣告。

這樣一來,四面八方告密的人當然越來越多了。

武則天收到許多告密材料,總得有人替她審問。有一個胡族將軍索元禮,就是靠告密起家的。武則天派他專門辦謀反的案件。索元禮是一個極端殘忍的傢伙,審問案件,不管有沒有證據,先用刑罰逼犯人供出同謀。犯人受不住刑,就胡亂招了一些假口供,這樣,他審問一個人就會牽連到幾十個幾百個人。株連越廣,案情就越大。索元禮向太后一彙報,太后直誇他辦事能幹。

有些官吏看到索元禮得到太后賞識,就學起索元禮的樣兒來。其中最殘酷的是周興和來俊臣。他們每人手下養了幾百個流氓,專門幹告密的事。只要他們認為誰有謀反嫌疑,就派人同時在幾個地方告密,捏造了許多證據。

周興、來俊臣辦起案來,比索元禮還要殘忍。他們想出各種各樣慘無人道的刑罰,名目繁多,花樣百出。他們抓到人,先把各種刑具在“犯人”面前一放,“犯人”一看,就被迫招認了。

周興、索元禮前前後後一共殺了幾千人,來俊臣毀了一千多家,他們的殘酷就出了名。

有個正直的大臣對太后說:“現在下面告發的謀反案件,多數是冤案、假案,也許有人陰謀離間陛下和大臣之間的關係,陛下可不能不慎重啊!”

可是,武則天不願聽這種勸告。告密的風氣越來越盛,連她的親信、掌管禁軍的大將軍丘神勣,也被人告發謀反,被武則天下令殺了。

有一天,太后接到告密信,說周興跟已經處死的丘神勣同謀。太后一聽,大吃一驚,立刻下密旨給來俊臣,叫他負責審理這個案件。

說巧也巧。太監把太后的密旨送到來俊臣家,來俊臣正跟周興在一起,邊喝酒,邊議論案件。來俊臣看完武則天密旨,不動聲色,把密旨往袖子裡一放,仍舊回過頭來跟周興談話。

來俊臣說:“最近抓了一批犯人,大多不肯老實招供,您看該怎麼辦?”

周興捻著鬍鬚,微微笑著說:“這還不容易!我最近就想出一個新辦法,拿一個大甕(音wèng)放在炭火上。誰不肯招認,就把他放在大甕裡烤。還怕他不招?”

來俊臣聽了,連連稱讚說:“好辦法,好辦法。”他一面說,一面就叫公差去搬一隻大甕和一盆炭火到大廳裡來,把甕放在火盆上。盆裡炭火熊熊,烤得整個廳堂的人禁不住流汗。

周興正在奇怪,來俊臣站起來,拉長了臉說:“接太后密旨,有人告發周兄謀反。你如果不老實招供,只好請你進這個甕了。”

周興一聽,嚇得魂飛天外。來俊臣的手段,他是最清楚的。他連忙跪在地上,像搗蒜一樣磕響頭求饒,表示願意招認。來俊臣根據周興的口供,定了他死罪,上報太后。

武則天想,周興畢竟為她幹了不少事;再說,周興是不是真的謀反,她也有點懷疑,就赦免了周興的死罪,把他革職流放到嶺南(在今廣東、廣西一帶)去。

周興乾的壞事多,冤家也多,到了半路上,就被人暗殺了。後來,武則天發現索元禮害人太多,民憤很大,就借個因頭,把他殺了。

留下的一個來俊臣,仍舊得到武則天的信任,繼續幹了五、六年誣陷殺人的事,前前後後不知道殺害了多少官吏百姓,連宰相狄仁傑也曾經被他誣告謀反,關進牢監,差一點被他整死。

來俊臣的胃口越來越大,他想獨掌朝廷大權,嫌武則天的侄兒武三思和女兒太平公主勢力大,索性告到他們身上去了。這些人當然也不是好惹的,他們先發制人,把來俊臣平時誣陷好人、濫施刑罰的老底全都揭了出來,並且把來俊臣抓起來,判他死罪。武則天還想庇護他,一看反對來俊臣的人不少,只好批准把他處死。

來俊臣被處死刑那天,人人稱快。大家互相祝賀,說:

“從現在起,夜裡可以安心睡覺了。”

TAGS:成語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