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實用文案>成語故事>

歷史成語故事 15篇

文思屋 人氣:4.81K

歷史成語故事 1

一、背水一戰

歷史成語故事 15篇

【拼音】: bèi shuǐ yī zhàn

【解釋】: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後東渡黃河,打敗並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於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後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餘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瞭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衝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麼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拼命呢!

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多用於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哺有決戰性質的行動。

二、 三顧茅廬

【拼音】: sān gù máo lú

【解釋】: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廬裡。

謀士徐庶向劉備推薦說:諸葛亮是個奇才。劉備為了請諸亮幫助自己打天下,就同關羽、張飛一起去請他出山。可是諸葛亮不在家,劉備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樂地回去。隔了幾天,劉備打聽到諸葛亮回來了,又帶著關羽、張飛冒著風雪前去。哪知諸葛亮又出門出去了,劉備他們又空走一趟。

劉備第三次去隆中,終於見到了諸葛亮。在交談中,諸葛亮對天下形勢作了非常精闢的分析,劉備十分歎服。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非常感動,答應出山相助。劉備尊諸葛亮為軍師,對關羽、張飛說:我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諸葛亮初出茅廬,就幫劉備打了不少勝仗,為劉備奠定了蜀漢的國基。

三、 臥薪嚐膽

【拼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解釋】: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憑著自己國力強大,領兵攻打越國。結果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於是被抓到吳國。吳王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與餵馬這些奴僕才做的工作。越王心裡雖然很不服氣,但仍然極力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吳王出門時,他走在前面牽著馬;吳王生病時,他在床前盡力照顧,吳王看他這樣盡心伺候自己,覺得他對自己非常忠心,最後就允許他返回越國。

越王回國後,決心洗刷自己在吳國當囚徒的恥辱。為了告誡自己不要忘記復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堅硬的木柴上,還在門上吊一顆苦膽,吃飯和睡覺前都要品嚐一下,為的就是要讓自己記住教訓。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到民間視察民情,替百姓解決問題,讓人民安居樂業,同時加強軍隊的訓練。

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越國變得國富兵強,於是越王親自率領軍隊進攻吳國,也成功取得勝利,吳王夫差羞愧得在戰敗後自殺。後來,越國又趁勝進軍中原,成為春秋末期的一大強國。

四、四面楚歌

【拼音】: sì miàn chǔ gē

【解釋】: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成語故事】: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麼多呢?說看,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兵卒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

以後人們就用四面楚歌這個詞,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而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遊手好閒,但後來卻被那些壞人逼迫得無以為生,而求助於別人時,別人又因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五、 指鹿為馬

【拼音】: zhǐ lù wéi mǎ

【解釋】: 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語故事】:

秦朝二世的時候,宰相趙高掌握了朝政大權。他因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個主意。有一天上朝時,他牽著一隻梅花鹿對二世說:陛下,這是我獻的名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聽了,大笑說:承相啊,這明明是一隻鹿,你卻說是馬,真是錯得太離譜了!趙高說:這確實是一匹馬,陛下怎麼說是鹿呢?二世覺得納悶,就讓群臣百官來評判。大家心想,說實話會得罪承相,說假話又怕欺騙陛下,就都不出聲。這時趙高盯著群臣,指著鹿大聲問:大家看,這樣身圓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馬是甚麼?大家都害怕趙高的勢力,知道不說不行,就都說是馬,趙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塗了,明明是鹿,怎麼大家都說是馬呢?他以為自己瘋了,從此越來越胡塗,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趙高來操縱。

趙高暗中把那些說實話的人殺掉,又派人殺死二世,霸佔整個朝廷,最後終於導致秦朝滅亡。

歷史成語故事 2

1.鐵杵磨成針

李白是我國古代唐代的大詩人,但是,李白小的時候也是十分貪玩的。讀書不太用功,有一次上學,見老師不在,就偷偷地溜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他看見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媽媽,手裡拿著一根鐵杵,正在一塊大石頭上來回地磨。李白覺得很奇怪,連忙上前去問道:“老媽媽,您磨這個幹什麼?”老媽媽回答說:“我想要把它磨成針啊!”李白又問:“這樣一根鐵杵,得多少時間才能磨成針呢?”老媽媽說:“只要堅持不斷地磨,總會越來越細。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針啊!”

李白聽了恍然大悟,覺得老媽媽的話很有道理。學習不也是這樣嗎?只要天天認真學習,就會不斷進步。從那以後,他再也不曠課了。不論老師留下多少功課,他總是認真地按時完成它。

終於,李白成為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

讀音: 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

釋義: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將鐵棒磨成細針。比喻只要有恆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自: 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用法: 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分句;含褒義

近義詞: 鐵杵成針

2.禮賢下士

李勉是唐朝人。他年輕時,愛好到處遊歷,廣交朋友。有一次,他認識了張書生,結伴來到一個叫樑的地方,誰知張書生突然生起病來,而且十分嚴重。李勉替他請醫生,買藥煎藥,喂水餵飯,照顧得非常周到。但是張書生的病不見好轉。張書生對李勉說:“李兄,看來我是沒救了。我死後,你用我的銀子替我埋葬,剩下的錢財,就送給你用吧,以答謝你連日來對我悉心的照顧。”

張書生去世後,李勉遵照亡友的遺言辦理了喪事,然後收拾好行裝,來到了朋友的故鄉,把死訊告訴了張書生的家人,並把剩餘的錢財全部歸還給他的家人。李勉當時雖然也是一個窮書生,但他不貪取別人的錢財,這種誠實的行為使張書生的家人非常感動。

後來李勉當上了節度使,不但處事廉潔公正,而且十分愛惜人才。有一次,在外出巡察中,他發現一個叫王晬的縣尉很有才幹,正想提拔他,忽然接到皇帝拘捕王晬的命令。原來王晬為人耿直,秉公辦事,得罪了朝中權貴,遭人誣告陷害。

李勉不忍王晬無辜受害,趕回京城面見皇帝,力陳王晬的為人,誇獎他是個人才,請求加以重用。皇帝見李勉極力為國家推薦人才,心裡十分讚賞,赦免了王晬,還升他為縣令。王晬上任後,正直清廉,勤政為民,深受百姓愛戴。大家都說李勉是個善於提拔人才的好官。

李勉在任節度使的時候,聽說李巡和張參很有學問,便請他們出來辦事,每有宴會,都邀請他們一同暢飲。李勉後來當了宰相,雖然地位尊貴,但從不驕傲自大,親自到士兵家裡慰問他們的家屬,上上下下都稱讚李勉是個禮賢下士的好官。

【成語】禮賢下士

讀音: lǐ xián xià shì

釋義: 對有才有德的人以禮相待,對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計自己的身分去結交。

出自: 《宋書·江夏文獻王義恭傳》:“禮賢下士,聖人垂訓;驕多矜尚,先哲所去。”《新唐書·李勉傳》:“其在朝廷,鯁亮廉介,這宗臣表,禮賢下士有始終,嘗引李巡、張參在幕府。”

造句: 我今天看見了一位禮賢下士的大人先生,在今世只怕是要算絕少的了。(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

3.一字之師

唐朝末年,詩人鄭谷回到故鄉江西宜春。他以文會友,經常和一些文人往來。

當地有個叫齊已的和尚,對詩文很有興趣。他早就仰慕鄭谷的才名,就帶著自己寫的詩稿,前來拜會。齊已把詩稿一首一首地請鄭谷看。鄭谷讀到《早梅》這首詩時,不由得沉思起來。鄭谷吟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面對齊已說:“梅開數枝,就不算早了。”鄭谷又沉吟了一會,說:“不如把‘數’字改為‘一’字貼要。”齊已聽了,驚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鄭谷拜了一拜。文人們知道了,就把鄭谷稱為齊已的“一字之師”。

成語“一字之師”是指能糾正一個錯別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處的老師。

4.房謀杜斷

杜如晦與房玄齡經常跟隨李世民征伐,出謀劃策,運籌帷幄。軍隊裡的事務很多,杜如晦拿到手上,即刻分析決斷,非常迅速。李世民每次攻破敵軍,攻克城池,眾將都爭著搶奪珠寶財物,房玄齡卻注意收羅人才,充實幕府。將領中勇敢而又有謀略的,房玄齡一定與他結交,讓他為李世民效力。李世民經常派房玄齡 入 宮 奏事,高祖感嘆說:“玄齡為我兒奏事,雖然遠隔千里,卻好像與世民面談一樣。”玄武門之變,房玄齡和杜如晦也都參與了謀劃。他們祕密出入秦王府,幫李世民拿定主意,出謀劃策,誅殺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最終讓李世民當上了皇帝。

5.當局者迷

唐朝的元澹,字行衝,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他曾撰寫《魏典》三十篇,受到當時學者的推崇。

有一次,大臣魏光乘上疏,要求把唐初魏徵修訂整理過的《類札》(即《禮記》)列為經書(儒家經典)。唐玄宗命元行衝等人再加上註解,以便行用。

元行衝就和國子博士範行恭、四門助教施敬本等一起整理,編成五十篇,加上註解後呈送唐玄宗。

這時,右承相張悅提出不同意見,認為《禮記》一書,原西漢戴聖整理過的本子,行用到現在近千把年了,已經和經書並列;如今要用魏徵的新本子,還加上註解,恐怕不妥當。唐玄宗同意了他的意見。

元行衝對這樣的做法很不滿,就寫了一篇文章進行辯解,文章的題目叫《釋疑》,用的是客人和主人對話的形式。

先是客人提出問題:《禮記》這部經典,西漢戴聖編纂、東漢鄭玄加了注的本子,和魏徵加工整理過的本予,哪個好?

主人回答說:戴聖的《禮記》行用於漢末,以後經過許多人修訂、註釋,這當中互相矛盾的地方不少;魏徵正是嫌它冗長繁雜,所以重加整理,去粗取精。誰想到那些死守章句的人竟會反對?

客人聽了說:“當局稱迷,傍觀必審。”就是說好比下棋一樣,下的人倒看不清楚,而旁觀者卻看得很清楚。元行衝的意見無疑是正確的。

6.請君入甕

唐朝武則天為女皇帝時,任用來俊臣等一批酷吏,專辦謀反案件。他們造了許多刑具,使被告忍受不住酷刑,只得招認。

有時來俊臣使用‘餓刑”,一連幾天不給犯人吃一點東西。犯人餓得發慌,把衣服、棉絮扯碎了嚥下去,但到最後,還是不得不招供。

來俊臣還叫人做了十種重枷,名稱就十分嚇人,如‘’喘不得”、“失魂膽”等等;審訊時,將十種重枷擺在犯人面前,犯人見了魂飛魄散,往往還未動刑就屈招了。

來俊臣搞刑訊逼供得到武則天的重賞,有些官吏見了眼紅,也就競相效法,出現了一大批如神Ji、周興這樣的酷吏和告密者,以致許多大臣上朝時都與家中人告說:”不知道此一去還能不能再見面。”

天授二年(公元6 91年),武則天發現丘神勳企圖謀反,下令將他處死。有人告密說周興和丘神勳通謀造反,武則天就叫來俊臣去審問周興。

來俊臣叫人請周興來吃酒,周興不知圈套,欣然赴席。酒吃到一半,來俊臣問周興:”我這裡有些犯人,用盡了刑,還不招認,不知周兄有什麼辦法?”

周興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很容易!只消取一隻大甕,四面燒起炭火,叫犯人站立甕中,還有什麼不招認的?”

來俊臣聽了,便吩咐手下人抬來一隻大甕,四面燒起了炭火。周興自己曾用這力、法多次逼供犯人,知道沒人熬得住炙熱的痛苦。 周興酒興正濃,來俊臣卻站起來對他說:“皇上有令,叫我審訊周兄謀反的事,請兄入甕吧!”

歷史成語故事 3

反客為主

三國時期,劉備統率大軍前去攻打漢中。漢中的守將夏侯淵得到訊息後,馬上派人通知上司曹操,曹操聽說後大吃一驚,立刻親自率兵四十萬前往抵禦劉備的軍隊。

夏侯淵知道曹操的援軍馬上就到,便派夏侯尚帶兵進攻。劉備的將領黃忠見曹軍前來挑戰,就派大將陳式去迎戰。夏侯尚和陳式交戰了幾個回合之後,夏侯尚便假裝戰敗想要逃走,陳式乘勝追擊。誰知走到半路,山上突然滾下來很多大木頭,砸中了陳式,夏侯淵便生擒了陳式。

黃忠聽到部下的報告後,連忙去和謀士法正商量。法正說:“夏侯淵這個人很浮躁,有勇無謀。我們可以採取步步為營的辦法,激勵軍隊向前推進,然後引誘夏侯淵來戰,從而捉住他,這就是反客為主的戰法。”

黃忠採納了他的建議,將陣地穩步向前推進。夏侯淵見蜀漢軍隊不斷向自己這邊推進,便組織人馬進行反擊,派夏侯尚率軍出戰。結果,夏侯尚與黃忠一交手就被活捉了。

夏侯淵非常生氣,出兵包圍了黃忠的軍隊,還破口大罵。可是,任憑夏侯淵怎麼辱罵,黃忠就是不出戰。時間慢慢過去,曹軍越來越疲憊。這時黃忠突然出戰,夏侯淵來不及防範,被黃忠一刀砍成了兩段,曹軍大敗。

後來人們就用“反客為主”來表示客人反過來成為主人,比喻變被動為主動。

歷史成語故事 4

唐朝著名的詩人李賀,七歲就開始寫詩做文章,才華橫溢。成年後,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從來沒有得志過,只好把這苦悶的心情傾注在詩歌的創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讓書童背一個袋子,只要一有靈感,想出幾句好詩,他就馬上記下來,回家後再重新整理、提煉。母親總是心疼地說:“我的兒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寫詩上了,真是要把心嘔出來才罷休啊!”

李賀在他短暫的二十六年生涯中,留下了240餘首詩歌,這是他用畢生的心血凝結而成的,唐代文學家韓愈,曾寫過這樣兩句詩:“刳(kū)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即是說挖出心肝來當紙,滴出血來寫文章。

後來人們常用“嘔心瀝血”比喻極度勞心苦思。

歷史成語故事 5

東吳名將陸遜之後陸抗,有勇有謀,很年輕就被任命為建武校尉。

東吳後期朝政*敗,且國君孫皓荒淫暴虐,濫殺無辜。陸抗對此非常不滿,便多次上疏勸諫。但是,孫皓對這些建議置之不理。儘管東吳內政混亂不堪,但由於陸抗謀略過人,善於用兵,因此一直虎視東吳,而欲南下一統中國的晉,也無可奈何。

當時,晉朝的車騎將軍羊祜(kù)鎮守襄陽。他見陸抗能攻善守,知道要立即打敗東吳並不容易,於是改變對東吳策略,採取了和的戰略。陸抗也明白羊祜用意,於是也用同樣的態度對待晉方。在邊境,兩人還常派使者往來,以示友好。因此當時吳、晉一部分邊境竟出現了和平局面。

孫皓聽說了邊境的情況,非常不開心,派人責問陸抗。陸抗回話說:“假如我不採取這樣的政策,就會助長羊祜的威德。”孫皓聽後,也就沒再說什麼。但他還是想出兵攻晉統一中國。於是頻頻調兵。陸抗知道後,便又向孫皓上疏說:“現在,朝廷應該加緊農業生產,儲備糧食,增強國力。讓有才能的人發揮作用,使各級官員不荒怠(dài)職守,嚴明賞罰以勵百官,審慎實施刑罰以戒黎民。如果圖虛名重形式,處處用兵,好戰不止,耗費的資財動以萬計,士兵疲勞不堪,即使敵寇沒有削弱,我們自己也會因此受累而被拖垮。”

但是,孫皓對陸抗的忠告仍是置若罔(wǎng)聞,以致於國力日漸衰退。而陸抗死後,晉軍便揮師南下討伐東吳,吳國最終為晉所滅。

成語“窮兵黷武”,現在的意思是使用全部武力,任意發動戰爭。

歷史成語故事 6

匈奴自從給衛青、霍去病打敗以後,雙方有好幾年沒打仗。他們口頭上表示要跟漢朝和好,實際上還是隨時想進犯中原。

:匈奴的單于一次次派使者來求和,可是漢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訪,有的卻被他們扣留了。漢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來求和了,還把漢朝的使者都放回來。漢武帝為了答覆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

蘇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禮物。蘇武正等單于寫個回信讓他回去,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出了一件倒黴的事兒。

蘇武沒到匈奴之前,有個漢人叫衛律,在出使匈奴後投降了匈奴。單于特別重用他,封他為王。

衛律有一個部下叫做虞常,對衛律很不滿意。他跟蘇武的副手張勝原來是朋友,就暗地跟張勝商量,想殺了衛律,劫持單于的母親,逃回中原去。

張勝很表示同情,沒想到虞常的計劃沒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單于大怒,叫衛律審問虞常,還要查問出同謀的人來。

蘇武本來不知道這件事。到了這時候,張勝怕受到牽連,才告訴蘇武。

蘇武說:“事情已經到這個地步,一定會牽連到我。如果讓人家審問以後再死,不是更給朝廷丟臉嗎?”說罷,就拔出刀來要自殺。張勝和隨員常惠眼快,奪去他手裡的刀,把他勸住了。

虞常受盡種種刑罰,只承認跟張勝是朋友,說過話,拼死也不承認跟他同謀。

衛律向單于報告。單于大怒,想殺死蘇武,被大臣勸阻了,單于又叫衛律去逼迫蘇武投降。

蘇武一聽衛律叫他投降,就說:“我是漢朝的使者,如果違背了使命,喪失了氣節,活下去還有什麼臉見人。”又拔出刀來向脖子抹去。

衛律慌忙把他抱住,蘇武的脖子已受了重傷,昏了過去。

衛律趕快叫人搶救,蘇武才慢慢甦醒過來。

單于覺得蘇武是個有氣節的好漢,十分欽佩他。等蘇武傷痊癒了,單于又想逼蘇武投降。

單于派衛律審問虞常,讓蘇武在旁邊聽著。衛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殺了;接著,又舉劍威脅張勝,張勝貪生怕死,投降了。

衛律對蘇武說:“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連坐。”

蘇武說:“我既沒有跟他同謀,又不是他的親屬,為什麼要連坐?”

衛律又舉起劍威脅蘇武,蘇武不動聲色。衛律沒法,只好把舉起的劍放下來,勸蘇武說:“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單于待我好,封我為王,給我幾萬名的部下和滿山的牛羊,享盡富貴榮華。先生如果能夠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樣,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蘇武怒氣衝衝地站起來,說:“衛律!你是漢人的兒子,做了漢朝的臣下。你忘恩負義,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顏無恥地做了漢奸,還有什麼臉來和我說話。我決不會投降,怎麼逼我也沒有用。”

衛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單于報告。單于把蘇武關在地窖裡,不給他吃的喝的,想用長期折磨的辦法,逼他屈服。

這時候正是入冬天氣,外面下著鵝毛大雪。蘇武忍飢挨餓,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餓了,扯了一些皮帶、羊皮片啃著充飢。過了幾天,居然沒有餓死。

單于見折磨他沒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開來,不許他們通訊息,還對蘇武說:“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麼會生小羊呢,這不過是說要長期監禁他罷了。

蘇武到了北海,旁邊什麼人都沒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匈奴不給口糧,他就掘野鼠洞裡的草根充飢。日子一久,旌節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單于死了,匈奴發生內亂,分成了三個國家。新單于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來求和。那時候,漢武帝已死去,他的兒子漢昭帝即位。

漢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單于放回蘇武,匈奴謊說蘇武已經死了。使者信以為真,就沒有再提。

第二次,漢使者又到匈奴去,蘇武的隨從常惠還在匈奴。他買通匈奴人,私下和漢使者見面,把蘇武在北海牧羊的情況告訴了使者。使者見了單于,嚴厲責備他說:“匈奴既然存心同漢朝和好,不應該欺騙漢朝。我們皇上在御花園射下一隻大雁,雁腳上拴著一條綢子,上面寫著蘇武還活著,你怎麼說他死了呢?”

單于聽了,嚇了一大跳。他還以為真的是蘇武的忠義感動了飛鳥,連大雁也替他送訊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說:“蘇武確實是活著,我們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蘇武出使的時候,才四十歲。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鬍鬚、頭髮全白了。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人民都出來迎接他。他們瞧見白鬍須、白頭髮的蘇武手裡拿著光桿子的旌節,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說他真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歷史成語故事 7

專橫跋扈

東漢時期,漢順帝有一個外戚,姓樑名冀。因為他是皇后的哥哥,又是大將軍樑商的兒子,所以非常狂妄,任何人都不放在眼裡。他雖然是這樣一個人,卻因為是皇親國戚,因此平步青雲,從黃門侍郎、侍中、中郎將、步兵校尉一直做到河南尹。

有一次,一個叫呂放的人,仗著與樑商有些交情,在樑商面前告了樑冀一狀,把樑冀的許多惡劣行為都堂而皇之地揭露了出來。樑冀知道後勃然大怒,就派人把呂放給暗殺了。

樑商死後,樑冀子承父職,做了一呼百諾的大將軍。

他非常貪婪,州縣官吏必須搜刮一些銀錢、珍珠財寶進獻給他,否則他就給人家扣上一條大罪,將人家逮捕入獄。

有個財主叫士孫奮,家裡很有錢,但是比較吝嗇。有一回,樑冀想用一匹馬作抵押,向他借五千萬的鉅款,可是士孫奮想了又想,只借給他三千萬。樑冀覺得士孫奮膽敢觸犯他,就說士孫奮的母親偷了他家的白珠、紫金,將士孫奮兄弟二人關到監獄裡,將他家的財產全部霸佔。

漢順帝死後,年幼的漢質帝登基。質帝雖然年紀小,卻非常聰明,他知道樑冀為人狂妄自大,非常厭惡他。有一次接見群臣之時,質帝望著樑冀對大臣們說:“這個人真是一位跋扈將軍啊!”

樑冀聽了這話,心中就容不下這位少年天子了。沒過多久,他就派親信把質帝毒死了。大臣們雖然覺得質帝死得不明不白,卻因為害怕樑冀,不敢派人追查。

歷史成語故事 8

戰國時,鬥雞是貴族們尋歡作樂的一項活動,齊王便是當時的一位鬥雞迷,為了能在鬥雞場上取勝,齊王特地請專家紀(shěng)子幫他訓雞。

齊王求勝心切,沒過幾天,便派人來催問,紀子說:“雞沒訓好,它一見對手,就躍躍欲試,沉不住氣。”過了幾天,齊王又派人來問,紀子說:“還不到火候,看樣子雞雖不亂動了,但還不夠沉穩。”又過了幾天,紀子終於對來人說:“請你告訴齊王,我花工夫把雞訓好了。”待到鬥雞時,對手的雞又叫又跳,而紀子訓好的雞卻像只木雞,一點反應也沒有,別的雞看到它那副呆樣竟然都被嚇跑了,因此,齊王用這隻雞和別人鬥,自然場場獲勝。他那高興的樣子就甭(béng)提了。

後來人們又把“呆若木雞”這個成語引申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為害怕或驚奇發呆的樣子。

歷史成語故事 9

春秋後期,齊國的大夫崔杼和慶封合夥殺死了齊莊公,立莊公的異母弟杵臼為國君,史稱齊景公。崔杼和慶封功分右相和左相。

莊公有兩個忠誠的衛士,一個叫盧蒲癸,一個叫王何。他們在莊公遇害後逃到國外去。盧蒲癸在出逃前懇切地囑託弟弟盧蒲敝:“你要千方百計取得崔杼和慶封的信任,在適當時候使我回國,為莊公報仇。”

盧蒲敝不忘哥哥的囑託,後來當了慶封的家臣。他很快發現,慶封雖然是左相,但朝政大權全被右相崔杼攬住,慶封只是名義上的相國而已。於是他幫慶封施出一條計謀,利用崔杼幾個兒子爭奪繼承權的矛盾,殺了崔杼一家,崔杼也自殺身亡。此後,齊國的朝政大權全落入了慶封手裡。後來,慶封迷戀上了盧蒲敝的妻子,不再關心朝政大事,便讓兒子慶舍來掌管。

盧蒲敝在逼死崔杼的過程中立了大功,自然成了大紅人。他根據哥哥盧蒲癸的囑託,設法讓哥哥回到齊國,當了慶舍的侍衛。盧蒲癸本來是衛士,勇力過人,慶舍很欣賞他,不久把自己的女兒慶姜嫁給了他。在受到慶舍寵信後,他又設法讓同時逃到國外去的衛士王何回到齊國,與自己一起當慶舍的侍衛。從此,兩人私下聯絡了一些不滿慶氏父子的人,準備殺滅慶氏,為莊公報仇。

盧蒲癸的妻子慶姜發現丈夫的行為很神祕,便問他究竟在幹什麼,能否與自己一起商量商量。盧蒲癸心想,我在幹殺滅你們慶氏的事,怎麼能與你商量呢?但經不起她一再詢問,便對她說:“如果我告訴了你,恐怕自己難逃一死。這樣的話,就會壞了大事。”慶姜聽完後,說:“相公的事也就是我的事。你告訴了我,我能出力就與你一起策劃,不能出力也決不洩露出去。”

在這種情況下,盧蒲癸把準備殺滅慶氏的事告訴了慶姜。慶姜表示要大義滅親,幫助丈夫完成這一義舉,並嚴守祕密。預定舉事的日子,選在慶封外出打獵的那天,慶姜又說服父親慶舍隨同齊景公去太廟舉行祭禮。就在這時候,盧蒲癸突然將長戈刺進了慶舍的胸膛。慶舍死後,盧蒲癸率兵殺滅了慶氏餘黨。慶封在出獵途中得知這個訊息後,帶著隨從的士兵回城,因城堅無法攻克,逃奔魯國,後被殺。

事後,有人問盧蒲癸道:“慶氏和你們盧氏都是姜姓的後裔,你怎麼會和同宗的慶氏聯姻,娶慶姜為妻呢?”

盧蒲癸回答說:“慶舍不因為我與他是同宗而避開,把女兒嫁給我,我又為什麼要去避開呢?就像有人常常擷取《詩經》中某首詩的某一章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我只取我所需要的,管它什麼同宗不同宗!”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求解驛站】表示引用他人的文章或講話時,只擷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不問原意,不顧全篇文章或講話的基本內容。

【活學活用】~的批評是真正的無知。

【妙語點撥】春秋時期,通行賦詩,從詩裡斷章取義,以詩言志。孔子為學生解詩時也常常根據教學需要斷章取義。盧蒲癸效法孔子,不避諱同宗聯姻,娶慶姜為妻,以求自己所需。二人做法本無可非議。但對於學知識、做學問則需力戒浮躁,克服斷章取義、不求甚解的作風,做到“知其然,知其不然,知其所以然”,方能長進。

【近義】斷章截句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斷織教子

戰國時期,有一個很偉大的學問家孟子。他小時候,他的媽媽為了讓他能接受到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現在我們就來說說孟子小時候的故事。

他三歲時父親就死了,孟子便與母親相依為命。孟母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為給孟子找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搬過三次家。

起初,孟母為給孟子的父親守墓,就居住在離墓地很近的地方,後來,她發現孟子老玩一些喪葬、痛哭的遊戲。孟母很是擔心,覺得這個地方不利於孩子的生長,就帶著孟子離開了,將家搬到一條街上住下。可過了段時間,孟母發現新搬的家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孟母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曆每月七年級這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啊。”於是,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

孟母給孟子解釋了幾次搬家的原因後,孟子終於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從此,他走上了勤學苦讀的道路。儘管如此,他也跟別的小孩子一樣,有貪玩的天性。

有一天,逃學的孟子揹著書包假裝從學堂回家。母親叫他過來,問:“娘織的布好不好?”“好啊。”孟子正在奇怪母親為什麼問這個,卻見母親一聲不吭地拿出一把鋒利的`剪刀,將織成的一段布“咔嚓,咔嚓”剪成兩段。

孟子更是奇怪了,便問母親:“為什麼要剪斷布匹?”孟母解釋說:“一個人的求學就如同織布,現在只學一半便停下來不學,與在織布機上剪斷布匹是沒有什麼差別的。”“斷織督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又懼的鮮明印象,從此他日夜勤學不息,再也不貪玩了。

孟子十五歲時,孔子的孫子孔極,在曲阜(fù)教書,孟母便鼓勵孟子到曲阜求學。從此,他開始正式接受到儒學的精髓,在孔極門下埋頭讀書。經過不斷的努力,他成了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有《孟子》七篇流傳下來,是儒家經典之一。

——《列女傳》

【求解驛站】多用來形容學習、做事應堅持不懈,切忌半途而廢,否則就會前功盡棄。

【活學活用】孟母不惜~,真是用心良苦。

【妙語點撥】孟母三遷以後,雖然為兒子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孟母並沒有因此而萬事大吉。她認為,如果主觀上不勤奮努力,還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緊對兒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奮學習。她用織布來比喻學習,用斷織來比喻廢學,很有說服力。孟子對學習漫不經心,孟母採取“斷織”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極大的刺激,從而改變“廢學”積習。這樣做,符合教育的激勵原則。孟子後來成為一個聞名天下的大儒,同他母親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延伸閱讀】孟子有一天看見鄰居“嚓嚓”地磨刀,準備殺一隻小豬。孟子非常好奇:“媽媽,隔壁幹什麼呢?”“在殺豬。”“殺豬幹什麼呀?”孟母當時在忙,笑著隨口說:“殺豬給你吃豬肉啊。”說完就後悔了,這不等於在教兒子撒謊嘛。孟母心想:要培養兒子誠實的品質,我這個做母親的首先就得講誠信啊。第二天,孟母就買了鄰居家的豬肉給孟子吃了。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驚弓之鳥

戰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與魏王在京臺之下,看見有一隻鳥從頭頂上飛過。更羸對魏王說:“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飛著的鳥射下來。”“射箭能達到這樣的功夫?”魏王問。更羸說道:“可以。”說話間,有雁從東方飛來。當雁飛近時,只見更羸舉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隨著“咚”的一聲響,正飛著的大雁就從半空中掉了下來。

魏王看到後大吃一驚,連聲說:“真有這樣的事情!”於是,好奇地問更羸不用箭是如何將空中飛著的雁射下來的。更羸對魏王解釋說:“其實也沒什麼,我猜測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你怎麼知道這隻大雁受過箭傷呢?”魏王更加奇怪了。

更羸繼續對魏王說:“這隻大雁飛得慢,叫得悲。”魏王還是一臉茫然。

更羸接著講:“飛得慢是因為它身上的箭傷在作痛,叫得悲是因為它離開同伴已很久了。傷口在作痛,還沒有好,它心裡又害怕。當聽到弓弦聲響後,害怕再次被箭射中,於是就拼命往高處飛。一使勁,本來未愈的傷口又裂開了,疼痛難忍,再也飛不動了,就從空中掉了下來。”

成語“驚弓之鳥”便由此而來。

——《戰國策·楚策四》

【求解驛站】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惶恐不安。

【活學活用】他在那件事情上吃過大虧,老是擔心再次發生類似的事,真是~。

【妙語點撥】細緻的觀察、嚴密的分析、準確的判斷是更羸虛拉弓弦就能射落大雁的原因。這種觀察、分析、判斷的能力,只有通過長期刻苦的學習和實踐才能培養出來。再者,這隻受過箭傷的大雁,聽聞射箭之聲,害怕再次被射中,拼命飛高而致使傷口斷裂,掉落於地。實際生活中,我們要克服大雁這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理,學會忘記過去,面向未來,不要讓曾經的挫折、失敗等不利因素成為以後前進的絆腳石。

【近義】傷弓之鳥、談虎色變、心有餘悸

【反義】初生牛犢

歷史成語故事 10

1、太公垂釣

商晨長年,紂(zhòu)王荒淫(yín)無度,殘酷沒有仁,人仄易遠儲存很是艱辛。年夜臣姜子牙沒有能忍受紂王的胡做非為,便躲到渭水河邊過著隱居的日子。

渭河一帶是諸侯姬(jī)昌的統領範圍,姬昌襟懷弘願,很愛護保重人才。為了吸引姬昌的屬意,姜子牙每天坐在河邊垂釣。他的魚鉤是直的,沒有魚餌,離水裡有三尺高。他一邊釣一邊道:“魚女呀,你快點上鉤吧!”有人盛意地看護他那樣釣沒有到魚,姜子牙只是笑著道:“魚女本人會上鉤的。”人們取笑他,他也沒有理會。

2、仄易遠人

西周初,周公旦的女子伯禽封於魯,太公視(姜子牙)封於齊,周公仍執政攝政輔佐成王。三年後,伯禽進晨背周公報告請示政務,周合理:“為甚麼來得那麼早?”伯禽道:“我轉變禮雅,艱辛沒有小。比如服喪,必得服滿三年方得往除。”而太公到齊之後,五個月便往報告請示政務,周合理:“為甚麼來得那麼快?”太合理:“我年夜年夜簡化了君臣禮節,十足依從通雅淺易。”太公其後聽道了伯禽報告請示政務的環境,長嘆道:“魯國兒女必定會北里臣服於齊國。政治假定沒有扼要仄易,仄易遠眾便沒有甘願答應接遠。仄易遠仄易遠,仄易遠眾才會歸附。”

“仄易遠仄易遠”本指政治上通雅淺易。到了唐晨,為躲太宗李世仄易遠諱(huì),凡是止“仄易遠”處皆改成“人”,此語便改成了“仄易遠人”。那樣一改,意思也便變了,從指政治釀成指為人處世的態度,有時也指文章氣概淺隱易懂。

其後姜子牙接連輔佐文王、武王,傾覆了商晨的統治,創坐中國汗青上年代最暫的周晨。

成果那件事傳到姬昌耳裡,姬昌心想他可以也許是個有才能的奇人,便派士兵往請。姜子牙看到是士兵,沒有光沒有理會,還持續垂釣,嘴裡念著:“釣、釣、釣,魚女沒有上鉤,蝦米來搗亂!”士兵只好歸往述道。因此姬昌又派年夜臣往請,姜子牙看睹是年夜臣,依然沒有理會,嘴裡又念著:“釣、釣、釣,年夜魚沒有上鉤,小魚來搗亂!”年夜臣也只好歸往述道。最後,姬昌便籌備了豐薄的禮品,親低廉甜頭訪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確實是一心想要探求賢能的人,便允諾輔佐(zuǒ)他。姬昌為了暗示對他的尊敬,便封他為太公。

3、令媛一笑

西周終期,周幽王即位後,根基沒有理晨政,成天吃喝玩樂,醉心於女色。周晨有個諸侯國叫褒(bāo)國,其國君睹皇帝云云荒唐,便來勸戒,幽王根基沒有聽,反而把褒國國君關進年夜牢。

褒國國君的女子洪德睹女親被關,很是焦慢,便取母親磋議如何營救。他們聽道幽王很是喜悲好女,便用重金買下一年輕標緻的少女,取名“褒姒(sì)”,教給她宮中禮節,然後支給幽王。幽王睹了年夜喜,因此下令放了褒國國君。

褒姒進宮後,很得幽王的寵愛,可是隻有一件事沒有隨情義,便是褒姒有個怪脾氣,歷來沒有笑。幽王下決計要讓她笑一笑,因此貼出書記:誰能讓新王后笑一笑,賞金一千。通告一出,一些人爭相進宮。有的吐舌努目做怪相,有的道一些荒唐的笑話,可褒姒看了,聽了,仍沒有露一絲笑臉。幽王手下有個年夜臣叫虢(guó)石女,是個會拍馬逢迎的壞傢伙,他出了一個壞點子,叫做“烽火戲諸侯”。本來古時分,碰著敵情,主要靠烽火臺報警。那些烽火臺遍及各諸侯國,相鄰的兩座能彼此看睹。假定白天某處發清楚明瞭敵情,便祛除晒乾的狼糞,靠“烽火”通報情報;假定是清晨,便祛除柴草,靠水光通報情報。那樣一座傳一座,用沒有了多長時間,訊息傳遍齊國,各地諸侯便會率隊伍趕往京皆,聽候調遣。

幽王聽了阿誰計策,萬分悲樂,決意一試。一天,天氣開闊開朗,幽王帶著褒姒來到城樓頂上,登臺遠視,遠山遠水,盡支眼底。幽王下令祛除烽火,即刻烽火四起,直衝雲天。遠遠諸侯看到烽火祛除,還覺得敵國來犯,因此紛繁點齊戎馬,背鎬(hào)京奔來。他們趕到鎬京城下,卻看沒有到一個敵兵,只睹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樓上喝酒看熱烈。那下,可把褒姒給逗笑了。她笑幽王云云輕率止事,笑諸侯那樣苟且受騙。褒姒一笑,幽王悲樂了,立即給了虢石女令媛的獎賞。那些諸侯可氣壞了,知道受了笨弄,便年夜罵一氣帶兵歸往了。

幽王對此並沒有在意,為睹褒姒笑臉,又屢次玩此鬧劇。沒有暫,戎(róng)人興兵前來攻打鎬京。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來了,趕快派人往點烽火,背諸侯供救。可是那一次,諸侯們還覺得皇帝取王后遊玩,齊皆按兵沒有動。便那樣,鎬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驪山腳下,被殺掉了,褒姒被戎人抓走了。

成語“令媛一笑”,形容佳麗的笑臉十分罕睹,代價令媛。

4、高山流水

秋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貴尊貴,是其時知名的琴師。

一夜,伯牙乘船旅遊。裡臨月白風清,他思路萬千,因此又彈起琴來,琴聲婉轉,漸進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睹一個樵(qiáo)夫站在岸邊,他當即請樵夫上船,歡天喜地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歌頌高山的直調,樵夫道道:“真好!雄偉而穩妥,彷佛挺拔進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暗示奔騰磅礴的波濤時,樵夫又道:“真好!泛博浩蕩,彷佛看睹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年夜海一樣平凡!”伯牙鎮靜極了,衝動地道:“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阿誰樵夫便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很是要好的同夥。

成語“高山流水”,比方良知或知音,也比方音樂好好。

5、道沒有拾遺

秋秋時,鄭國政治家子產由於仄定貴族舊權利的叛亂有功,成了鄭國的正卿(qīng)(官名)。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鄭國經濟死長;同時還主張依法治國,訂定了嚴峻的刑法來處置懲罰犯功止為,果此,國內沒有匪賊。“道沒有拾遺”(路上丟掉東西,他人沒有會撿往);街上的桃樹、棗樹長滿了果然,也沒人爬上往摘。由於子產把國家治理得很好,鄭國強大起來了,固然接連三年受災,老公仄易遠也沒受凍受飢的。

“道沒有拾遺”阿誰成語常取“夜沒有閉戶”連用,形容社會平易近風卓異。

6、年夜義滅親

秋秋時代,衛國的州籲(yù)殺死哥哥衛桓(huán)公,自坐為國君。

州籲使令公仄易遠構兵,激起人仄易遠沒有滿。他擔憂本人的王位沒有無亂,便取親信年夜臣石薄磋議步履。石薄便往問本人的女親——衛國年夜臣石(què),怎樣平穩州籲的統治地位。石對女子道:“諸侯即位,應得到周皇帝的允諾,他的地位便能平穩。”石薄道:“州籲是殺死哥哥謀位的,假設周皇帝沒有允諾,怎樣辦?”石道:“陳桓公很受周皇帝的信任,陳、衛又是友愛鄰邦。”石薄沒等女親把話道完,搶著道:“你是道往請陳桓公副手?”石連連搖頭。

州籲和石薄備了很多禮品,卻被陳桓公禁錮了。本來,那是石的陳列。衛國派人往陳國,把州籲處死。衛國的年夜臣們覺得石薄是石的女子,該當從寬處置懲罰。石便派本人的家臣到陳國往,把石薄殺了。史官覺得石殺子是“年夜義滅親”。

成語“年夜義滅親”,如古指為了維護國家和人仄易遠好處,對犯功的支屬沒有徇(xùn)私交。

7、鼠目寸光

秋秋時,晉獻公在寵妾(qiè)驪姬的挑唆下,殺了太子申死,公子重耳和夷吾辨別出亡到狄(dí)國和樑國。

其後,晉獻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齊桓公的輔佐下做了國君,他怕重耳回來爭奪王位,便派人往殺他。因此,重耳又從狄國曆盡艱險,逃到了齊國。

齊桓公對重耳以及跟隨他的子犯、趙衰、狐偃(yǎn)等人皆十分寵遇,還把一個本家姑娘齊姜嫁給了重耳。重耳在齊國一住七年,日子過得溫馨極了,他也沒有想再回晉國往了。

齊桓公身後,齊孝公做了齊國國君,齊國開初衰強。子犯、趙衰、狐偃等一同來到桑園裡奧祕商討,要想步履讓重耳分開齊國。

那事讓重耳的老婆齊姜知道了。齊姜是個巾幗鬚眉,希視丈夫能做一番年夜事業,便對重耳道:“公子,你有巨集壯的志背,我很悲樂。你走吧!鬚眉漢年夜丈夫總得做一番事業,依戀老婆和貪圖安閒是沒有出息的!”

重耳聽了很驚異,道:“我並沒籌算分開你,分開齊國呀,我沒有走!”齊姜聽了,知道重耳沒有想走,便和子犯等人磋議了一個計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後,把他支出了齊國。

其後,重耳在六十二歲的時分,究竟回到晉國,當上了晉國的國君,史稱晉文公。

成語“鼠目寸光”,常比方人要樹坐巨集壯的志背。

8、退躲三舍

秋秋時分,重耳出亡來到楚國。楚成王覺得重耳日後必有做為,便以國君之禮相迎,待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席接待重耳,俄然問道:“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樣報酬我呢?”重耳略一思考道:“好女隨從,珍寶絲綢,年夜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衰產。晉國哪有甚麼珍奇物品獻給年夜王呢?”楚王道:“公子過滿了。話固然那麼道,可總該對我有所暗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假設託您的禍,果然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取貴國友愛。假定有一天,晉楚兩國之間發死戰爭,我一定數令隊伍先退躲三舍(一舍即是三十里),假定還沒有能得到您的本諒,我再取您交兵。”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便是汗青上知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年夜。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隊伍在做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真現他許下的諾止,下令隊伍蝟縮九十里,駐紮在城濮(pú)。楚軍睹晉軍蝟縮,覺得對方恐懼了,立即追擊。晉軍哄騙楚軍傲岸輕敵的強點,集合兵力,年夜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成功。

成語“退躲三舍”,如古常用來比方沒有取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9、病進膏(gāo)肓(huāng) 秋秋時代,晉景公有一次得了宿徐,聽道秦國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醫死,便特地派人往請。

醫死還沒到,晉景公模糊中做

了個夢。夢睹了兩個小孩,正暗暗地在他身旁道話。一個道:“阿誰高明的醫死立即便要來了,我看我們那回難逃了。”另外一個小孩道道:“那沒甚麼可駭的,我躲到肓的上裡,你躲到膏的上裡,沒有管他怎樣用藥,皆奈何我們沒有得。”

沒有一會女,秦國的名醫到了。名醫診斷後,對晉景合理:“那病已沒步履治了。徐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沒有止,扎針又達沒有到,吃湯藥,其效力也達沒有到。那病真在沒步履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醫死所道,果然考據了本人夢睹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搖頭道:“你的醫術真高明啊!”道畢,叫人支了一份薄禮給醫死,讓他回秦國往了。

“弗成救藥”那則成語,指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的境地,也常用來比方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境地。

10、巢傾卵破

秋秋時分,晉獻公想要擴充本人的真力和地盤,便想找藉口派兵往沒降虢(guó)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yú)國,伐罪虢國必須顛末虞國。“怎樣才能順利顛末過程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年夜臣。醫死荀息道:“虞國國君是個眼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支他好玉和寶馬,他會允諾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舍沒有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便道:“虞虢兩國事脣齒相依的遠鄰,虢國滅了,虞國也難獨存,您的好玉寶馬沒有外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邊罷了。”晉獻公聽後,便採用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睹到那兩份珍貴的禮品,即刻心花喜放,聽到荀息道要借道虞國時,其時便滿口允諾下來。虞國醫死宮之奇聽道後,趕快避免道:“沒有止,沒有止,虞國和虢國事脣齒相依的遠鄰,我們兩個小國彼此依存,有事可以彼此輔佐,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便難保了。雅話道:‘巢傾卵破’,沒有嘴脣,牙齒也保沒有住啊!借道給晉國千萬使沒有得。”虞合理:“人家晉國事年夜國,如古特地支來好玉寶馬和我們交同夥,難道我們借條門路讓他們逛逛皆沒有止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衰亡的日子沒有遠了,因此便帶著一家長幼分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隊伍借道虞國,沒降了虢國,隨後又把切身迎接晉軍的虞公捉住,滅了虞國。

成語“巢傾卵破”,比方兩邊關連親暱,是非相關。

歷史成語故事 11

唐朝女皇武則天,為了鎮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兩個最為狠毒,一個叫周興,一個叫來俊臣。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則天手裡,內容竟是告發周興與人聯絡謀反。武則天大怒,責令來俊臣嚴查此事。來俊臣心裡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狡猾奸詐之徒,僅憑一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說實話的;可萬一查不出結果,太后怪罪下來,我來俊臣也擔待不起呀。這可怎麼辦呢?苦苦思索半天,終於想出一條妙計。

他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裡。兩個人你勸我喝,邊喝邊聊。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兄有何辦法?”周興陰笑著說:“你找一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甕裡,你想想,還有什麼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抬來一口大甕,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周點上炭火,然後回頭對周興說:“宮裡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查,對不起,現在就請老兄自己鑽進甕裡吧。”周興一聽,手裡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成語“請君入甕”,比喻用某人自己的方法整治他自己。

歷史成語故事 12

削足適履

春秋時期,發生了兩件骨肉相殘的事情。這兩件事情影響很壞,很多人都知道。

一件事是晉獻公與公子申生的事情。

晉獻公在晚年時非常昏庸,寵愛妃子驪姬,對她言聽計從。驪姬想讓兒子奚齊當太子,就與奸臣私通,一起商量著如何對付他們的眼中釘——太子申生。

一次,驪姬用蜂蜜擦頭,引來不少蜜蜂,然後命申生用扇子驅趕蜜蜂。結果,晉獻公在高臺上看到,真的以為申生有戲母之心。晉獻公勃然大怒,從此斷絕父子之情,再也不理睬申生了。申生失寵,只得自殺。

驪姬還在獻公面前,說公子重耳、公子夷吾的壞話。獻公聽信讒言,派人去殺重耳。重耳、夷吾見勢不妙,只得逃出晉國,另尋出路。

另一件事,是公子棄疾與楚靈王的事情。

楚靈王曾經傳下旨意,命他的弟弟公子棄疾去管理被滅的蔡國,而他統率軍隊出征,攻打東方的徐國。公子棄疾見國君不在國內,就帶兵回國,殺死了楚靈王的兩個兒子,擁立他哥哥的兒子子比為君,由子皙做令尹。

楚靈王聽說公子棄疾掌握了大權,自己又沒有辦法打回去,氣得上吊自殺。公子棄疾見自己的勢力越來越大,索性逼子比自殺,自己從後臺走向前臺,做了楚王,歷史上稱他為楚平王。

這兩件事,一件是父親逼死兒子,一件是弟弟逼死哥哥,說起來都令人連打冷戰。

《淮南子·說林訓》在評論這兩件事情時說:“這種骨肉相殘的事,好比為了適合鞋子的尺寸,把腳削小;為了適應帽子的大小,把腦袋削小一樣,愚蠢透頂。”

歷史成語故事 13

【成語】: 不可多得

【拼音】: bù kě duō dé

【解釋】: 形容非常稀少,很難得到(多指人才或稀有物品)。

【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眾。當時,然後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帝。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漢獻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曹操就派禰衡當鼓吏,在大宴賓客時,命他擊鼓助興。然後誰知禰衡一邊擊鼓,一邊大罵曹操,使曹操十分難堪。曹操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他。想不到劉表把禰衡當作上賓,每次議事或釋出文告,都得由禰衡表態。後來禰衡又對劉表不恭。劉表就派他到部將黃祖那裡當書記。然後禰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後來,終於被黃祖所殺。

成語不可多得由此而來,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難得。然後多用於讚揚有才能的人.

歷史成語故事 14

懸樑刺股

這個成語由兩個故事組成,後人將這兩個故事合成“懸樑刺股”一句成語,用以激勵人發憤讀書學習。

東漢·班固《漢書》記載:“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這段話講述的故事大概如下:

東漢時候,有位著名的政治家叫孫敬。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獨自一人關起門,從早到晚不停地讀書,廢寢忘食。為爭分奪秒地抓緊時間學習和積累知識,他還想出了一個專門對付“瞌睡蟲”的方法。這個方法是什麼呢?

古時候,男子的頭髮不是很長的嘛。他就找一根繩子,把繩子的一頭牢牢綁在房樑上,並拉直繩子,將繩子的另一頭綁在自己的頭髮上。當他讀書疲勞地打盹時,頭一低,繩子就會往上牽頭髮,這樣頭皮就會被弄痛。於是,他就馬上清醒了,繼續讀書學習。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這段話講述的故事大概如下:

早在戰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政治家蘇秦。他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刺激很大。後來,他就下定決心發憤讀書,常常讀書到深夜。人很晚不睡覺,產生疲倦感、打盹兒什麼的是很正常的。但蘇秦總覺得睡覺很浪費時間。於是,他就準備了一把錐子,自己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讓自己猛然間感到疼痛,好清醒起來繼續挑燈夜讀。

——《漢書》、《戰國策·秦策一》

歷史成語故事 15

脣亡齒寒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想找藉口派兵去消滅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國。“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美玉和寶馬,他會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脣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難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裡罷了。”晉獻公聽後,便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份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給虞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脣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脣亡齒寒’,沒有嘴脣,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出處:《脣亡齒寒》選自《春秋左傳·宮之奇諫假道》

脣亡齒寒: 嘴脣沒有了,牙齒就會覺得冷,比喻雙方關係密切,利害相關。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異母兄長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九年。經過千辛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退避三舍: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呆若木雞

戰國時,鬥雞是貴族們尋歡作樂的一項活動,齊王便是當時的一位鬥雞迷。為了能在鬥雞場上取勝,齊王特地請專家紀(shěng)子幫他訓雞。

齊王求勝心切,沒過幾天,便派人來催問,紀子說:“雞沒訓好,它一見對手,就躍躍欲試,沉不住氣。”過了幾天,齊王又派人來問,紀子說:“還不到火候,看樣子雞雖不亂動了,但還不夠沉穩。”又過了幾天,紀子終於對來人說:“請你告訴齊王,我花工夫把雞訓好了。”待到鬥雞時,對手的雞又叫又跳,而紀子訓好的雞卻像只木雞,一點反應也沒有,別的雞看到它那副呆樣竟然都被嚇跑了。因此,齊王用這隻雞和別人鬥,自然場場獲勝。他那高興的樣子就甭提了。

【出自】:莊周《莊子·達生》與列禦寇《列子·黃帝篇》

呆若木雞:呆:發傻;宛如木頭做的雞一樣。不是驕氣,不是盛氣,而是把精神全部收斂。這個成語引申為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為害怕或驚奇發呆的樣子。

推陳出新

【出處】:清·戴延年《秋燈叢話·忠勇祠聯》:“不特推陳出新,饒有別致。”

【釋義】:指對舊的文化進行批判地繼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華,創造出新的文化。

【成語典故】:當年韓信剛投奔劉邦時,劉邦讓他管理糧倉,韓信提出了“推陳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糧倉開設前後兩個門,把新糧從前門運送進去,把舊糧從後門運出來,這樣可以防止糧食在蜀中炎熱潮溼的環境下腐敗變質。從而使蜀中糧倉不再有變質浪費的現象,這無疑是倉儲管理史上的創舉。

勳冠三傑

【出處】:《漢書·高帝紀》:“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釋義】:功勳超過漢朝開國的三大功臣蕭何、張良和韓信。

伐功矜能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

【釋義】:吹噓自己的功勞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