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實用文案>成語故事>

貶義意義的成語故事

文思屋 人氣:1.8W

大家有沒有學習過哪些帶有貶義的成語故事呢?以下是本站小編收集的成語故事,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貶義意義的成語故事

貶義意義的成語故事一

【成語】: 上下其手

【拼音】: shàng xià qí shǒu

【解釋】: 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

【成語故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麼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有能力抵抗。結果,鄭國遭遇到戰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事結束後,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於是穿封戌和公子圍二人便發生爭執,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後來,他們便請伯州犁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決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王。於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後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於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於這個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顛倒是非的意思。在現在的社會中,這種情形是常常會發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應得,難逃被懲處的厄運,於是暗地裡賄賂,或請託親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結果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仍得消遙法外。像這種參與其事的.人,從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說是上下其手了。

貶義意義的成語故事二

【成語】: 上行下效

【拼音】: shàng xíng xià xiào

【解釋】: 效:仿效,跟著學。上面的人怎麼做,下面的人就跟著怎麼幹。

【成語故事】:

春秋時,齊景公自從宰相晏嬰死了之後,一直沒有人當面指謫他的過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悶。

有一天,齊景公歡宴文武百官,席散似後,一起到廣場上射箭取樂。每當齊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沒有射中箭鵲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聲喝彩:好呀!妙呀!真是箭法如神,舉世無雙。

事後,齊景公把這件事情對地的臣子弦章說了一番。弦章對景公說: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話說:上行而後下效。國王喜歡吃什麼,群臣也就喜歡吃什麼;國王喜歡穿什麼,群臣也就喜歡穿什麼;國王喜歡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聽了弦章的話,認為弦章的話很有道理,就派侍從賞給弦章許多珍貴的東西。弦章看了搖搖頭,說: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為了要多得一點賞賜,如果我受了這些賞賜,豈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說什麼也不接受這些珍貴的東西。

後人便把上行下效來形容上面的人喜歡怎麼做,下面的人便也跟著怎麼做。在我們的現實社會裡不是正多看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事嗎?例如一家公司的主持人經常在外吃喝玩樂,不理業務,他的下屬也跟著不務正事,這便是上行下效。這成語約含義是否定的,所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了。

貶義意義的成語故事三

【成語】: 捨本逐末

【拼音】: shě běn zhú mò

【解釋】: 舍:捨棄;逐: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成語故事】:

戰國時代,齊國為了和趙國加強外交關係,就派使臣訪問趙威後。趙威後接過使臣的獻禮,還沒開啟信,就先問使臣說:“貴國的情形怎麼樣了?莊稼好嗎?人民好嗎?還有你們的君王也好嗎?”使臣聽了,心裡很不高興,就回答說:“我是奉君王之命來問候你的,你不問我們君王的情形,卻先問莊稼和人民,這樣未免先賤後貴了吧!”趙威後笑著說:“你的觀念錯了,想想看,沒有莊稼,哪會有人民呢?沒有人民,又哪來的國君呢?難道要先舍根本去問末節的事嗎?”

“舍根本,問末事”這句話就被後人引申為捨本逐末,也就是沒有注重根本,先注重不重要的事情。“捨本逐末”的意義和“捨本問末”有點不同,逐末是專門追逐微小的利益,就像商人做生意,不去注意投資的數量,反而先計算微小的利益,結果為了微小的利潤,損失了很大的投資。其實,這句成語是諷刺那些短視的人,不從遠大的將來打算,卻斤斤計較眼前的利益,結果因小失大,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