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社會工作>創業指導>

Groupon團購網前景飽受質疑

文思屋 人氣:8.17K

10月的第三個週末,在總不乏併購訊息的矽谷,又一條來自“知情人士”的傳言不脛而走:雅虎近期曾出價約20億美元收購美國團購網站Groupon,但被後者拒絕。

Groupon團購網前景飽受質疑

Groupon,一顆正被業界熱炒的新星,在成立一年半後的估值就超過10億美元,要知道,另一顆新星——Twitter到達10億美元估值已是其成立三年之後的事情了。

但是,Groupon真有如此大的價值和發展潛力麼?很多人並不這麼認為。

一場成功的變身

人們總是習慣把這個2008年11月才上線的團購網站——Groupon稱為團購網站的鼻祖。其實,早在Groupon誕生之前,團購模式就已經在網路上存在了數載,而Groupon的始創人員也是在經受過團購模式失敗的教訓後,才成長了起來。

Groupon始創人員所受到的“教訓”來源於——一個發起團購活動的論壇。“我們對於這家網站最初的設想是,讓它吸引足夠的流量,之後通過賣廣告盈利。” 論壇的創立者埃裡克表示。

然而,一切未如預期般進行。在網站成立18個月後,依舊微薄的收入讓埃裡剋意識到這種提供交流平臺,讓消費者自發發起團購行為的模式前景並不樂觀。於是,的團隊開始考慮新模式。

他們考察了整個市場上的類似模式,Mercata網站成為了研究重點。這是一家為使用者提供消費類實物產品團購服務的網站。曾經還準備進行IPO的Mercata在2001年關門大吉。的團隊認為它的失敗在於將業務重心放在消費類實物產品上。“做這種產品,它怎麼能和傳統的大批發商拼價格呢,而且消費者要等一週才能獲得打折品。” Groupon的創始人、的前員工梅森解釋道。

在經過詳細的調研後,Groupon在以梅森為首的的員工,以及埃裡克的發起和運作下,成功上線。一種創新性的、以服務產品為主的本地化每日團購模式慢慢在網際網路的世界中紅火起來,並在2010年到達了讓業界驚訝的熱度。

從曾經的雅虎、eBay到谷歌,再到Fbook和Twitter,一代一代新的網際網路模式不斷趕超“先輩”,創造著新的流量紀錄。而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Groupon無疑是下一個“後繼者”。

其實,這種觀點不無道理。現如今,Groupon流量的增長情況總會讓人聯想到Fbook。網際網路流量監測機構Hitwise的報告顯示,今年3月的第二週,的周訪問量在美國網站總訪問量中所佔比例為7.07%,首次超越。而Groupon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來自comScore的資料,8月,Groupon的獨立訪問量環比上升23%,已經成為全部250個有價值的.網站中,增長第四快的網站。

與此呼應的是,Groupon高調進軍國際市場。今年5月,Groupon收購德國同類網站Citydeal,藉此進入80多個歐洲市場; 6月,Groupon宣佈收購智利交易網站ClanDescuento,並計劃在巴西開設一個新網站,進軍拉美市場; 8月,日本團購網站Qpod的多數股權被Groupon收購;而最近,Groupon與中國團購網站密會的訊息也充斥著大街小巷。

但是,在這種高速發展的背後,一些隱患慢慢浮出水面。

沒有牆壁的城池

在團購市場,Groupon毋庸置疑是統治者,團購導航網站Yipit 的創始人對此十分肯定。但這個統治者的地位並不牢固,因為團購模式被業界普遍認為是“沒有牆壁的城池”——進入這塊市場幾乎沒有壁壘。

綜觀網際網路歷史,大部分新模式的領頭羊都為自己築起了壁壘:搜尋領域的老大哥谷歌,其最主要的壁壘在於技術;社交領域的一把手Fbook建立了使用者壁壘,其擁有的大量黏性使用者正在為自己的網站帶來“聚合效應”——使用者越多將會吸引更多的使用者。

反觀Groupon,它的壁壘在哪?技術還是使用者黏性?恐怕都沒有。

業界專家亞歷克斯對於雅虎收購Groupon十分不看好。“我認為這筆交易十分不值。” 亞歷克斯補充道。他的理由之一是,現在有團購導航網站,消費者可以直接在該類導航網站上比較團購網站的價格,並從中選出價值最高的產品。“如果是這樣,那麼消費者為什麼要忠誠於Groupon呢?” 亞歷克斯反問道。

另一位分析師則將Groupon與eBay進行比較:“eBay的中介費很貴,它的使用者介面也很糟糕,但eBay仍在持續發展。”原因何在?因為很多人都已在使用eBay,任何想要挑戰eBay的企業都必須要找到一種方法來克服“聚合效應”。“但Groupon卻不具備這些優勢。”這位分析師解釋說,“使用者很容易會離開Groupon,轉而使用能提供更便宜產品的團購網站。

也正是進入門檻低,團購市場可謂“一夜間繁榮”,Groupon遇到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成立於2004年的Yelp,能為使用者提供集社交、使用者點評、本地服務搜尋於一體的服務。到2010年年初, 已經擁有了每月超過3100萬的獨立訪問量。而就是這樣的網站,幾個月前已開始試驗自己的團購應用。甚至有人稱,Yelp是groupon的噩夢,“因為前者擁有實力強大的銷售團隊和大量的本地跟隨者”。此外,餐館預定巨頭OpenTable也開始運營團購服務,而AOL也推出了團購網站。

當然,Groupon面臨的問題遠不止此。

線下的“傷痛”

類似Groupon的這種團購模式又被稱為“線上對線下”(Online2Offline)模式。從這一稱法也可看出,線下的運營力量是團購模式成功的關鍵因素。正如前面提到的,團購模式幾乎沒有使用者聚合效應和技術壁壘,因而這類企業要成功,關鍵在於執行力,在於線下的銷售和服務能力。但在這一環上,Groupon也遭遇了重重困難。

美國萊斯大學調研了19個城市150家與Groupon簽訂協議的商家。調查顯示,有66%的企業通過Groupon銷售有利可圖,有33%企業則表示自己是虧損的。此外,有40%企業稱自己不會再和Groupon簽訂協議。其實,這一結果也是可以料到的。一位分析師表示:“商家不僅要承擔50%以上的讓利,還要分30%~50%的收入給Groupon,哪家商家能長期忍受這一要求?”

而美國萊斯大學的調查還指出,這些商家對Groupon存在諸多不滿,例如“在使用優惠券之外,消費者不會再有額外的支出”、“如果是全價的話,人們就不會再來”、“團購的客戶在消費時不給小費”等。

對於團購網站,線下的商家也機智地採取了一些應對策略。一位商家表示,他們已經要來了Groupon的部分消費者的郵件,然後定期給他們發去優惠資訊,而跳過了Groupon這個環節。

此外, Groupon也遭到很多消費者抱怨。這些消費者表示“商家的服務或產品與描述不符”或是“由於服務在Groupon上的購買人數過多,使服務很難約到”等。Groupon公佈的資料顯示,只有22%的在Groupon上團購的使用者會回來再次消費。

看來,正面臨著自身服務模式及市場競爭問題的Groupon,想要長久地保持如今的風光還需作出創新。它需要用更強有力的實際行動來回答業界的疑惑:Groupon的快速增長還能維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