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旅遊>導遊詞>

喬園導遊詞

文思屋 人氣:2.71W

各位領導,大家好,歡迎來到喬園參觀。今天,就由我來帶領各位參觀遊覽。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或X導。

喬園導遊詞

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喬園的西入口。喬園共有四處入口,目前已建成三處。分別為曲廊式結構的西入口、宅院式的南入口以及庭院式的北入口。首先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喬園的歷史。喬園地處泰州古城的核心區域,東起的笆巷、西至海陵南南路、南起八字橋東街,北致稅務橋東街。歷經430餘年歷史,目前佔地是1萬平方米,投資4.8千萬元,其中工程建設投資約2千萬。在07年春節正式對外開放。我國知名的世界園林專家陳從周教授,在1977年來日涉園考察時,就認為其是“蘇北現存最古老的私家園林,在古典園林的研究上,不失為一地區的例項”。陳教授還專門撰寫《泰州喬園》一文,介紹這座園林。喬園也是享有“淮左第一園”之稱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園內由建築、山水、花木等組成。園中有多幢別具特色的蘇北園林建築,栽植諸多年代悠久的名貴花木。現在呈現在您眼前的喬園是一座具有歷史文化價值、藝術欣賞價值、文物保護價值、旅遊觀光價值等多功能的歷史名園。

喬園又稱為日涉園。最早建於萬曆年間,是由當時的太僕寺卿陳應芳所建。起初這裡是他的祖父陳鳶的舊居。後來陳應芳在重新建造房屋的基礎上,興建了這座園林。取晉朝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園日涉已成趣”的“日涉”之意。日涉園建成後,四百多年間幾易其主,幾度興廢。它的歷史演變也很不平常。

日涉園在陳應芳去世60多年後,於清代的康熙初年歸於田氏。到雍正時又轉為高鳳翥所有。日涉園也在高鳳翥手下經營得最久,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高氏的家業財力與文人造詣使得日涉園經過其苦心經營後,文化品位和造園藝術已然可屬上乘。而在仁宗嘉慶年間,高鳳翥又多方尋購,終得石筍三支,皆拔地盈丈,增立在園內。這時,園林達到最盛期,而高鳳翥也不再滿足於沿用前代“日涉園”的園名,因其新置的三石筍而將園名改為“三峰園”。直至文宗咸豐八年,這一時期或許為高氏的衰落,或許也與這一時期城市歷史環境有關。這個時期的泰州自然災害頻頻,經濟衰落。三峰園重新被提及的時候,已然是以“荒落破敗”四字出現,到了咸豐九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三峰園被在川南做官回鄉的吳文錫以三千六百緡買得接著又用三個多月時間,耗資一千五百緡對園林進行了修繕。工程結束後,他認為修復的園林“其他甚小而外之山環水抱無美不備”,從此自己可以象動物冬眠一樣,長期躲藏在一個地方,不出頭露面。將三峰園更名“蟄園”。但只有幾年,兩淮鹽運使喬松年(鶴儕)從揚州來泰居住此園之中,園歸喬氏,改稱“喬園”。此時“喬園”的景物與“蟄園”並無二致,但正值仕途上升階段的喬松年自然不喜蟄園景點的名稱,又將名稱悉數改回原“三峰園”時的稱呼。然此時的“喬園”畢竟不比前“三峰園”的盛況,但山石,樹木卻均是前代之物,看起來更為古拙,故而喬松年對自己的“喬園”評價為“小園雖陋,而嘉樹可譽,青土蒼官,勝於綺閣雕蘿多矣”。喬松年後又歷任布政使、巡撫,為園林歷代園主中官位最高,權勢最盛者,這一時期的喬園也因而名聲最廣,名流之間唱和最多,喬園也成為園林最終定格的稱謂。建國後以園林及附近民居改建政府招待所,於是稱園林招待所、喬園賓館至今。由於喬園的名字距當代最近,加之喬松年又比較出名,所以此園以喬園名最廣為人知,而日涉園的名字往往少有人知曉了。

為了恢復喬園的盛時景象,使之成為泰州這座園林城市的第一園、名牌園,2004年泰州市委、市政府決定改造擴建喬園。2005年市建設局、市園林綠化管理局本著傳承泰州歷史文脈的原則,面向社會開明納諫,重點集納古文、參照文獻、專家和泰州人士三方面的智慧,先後五易其稿,方於定案。喬園重擴建的來青閣等八大景點都有歷史上的出處,主要根據史料畫冊及古文獻描述。來自清道光五年的《周庠記》,是現存關於喬園古園風貌的最早歷史資料。規劃由南京林業大學設計院設計。喬園改擴建工程也是2006年市區十大重點建設工程。總造價1400萬。修復部分按現存日涉園中的亭、臺、樓、閣、廊的建築風格進行設計,注重恢復喬園私家園林的整體風格和諧統一,並適當創新,形成核心景區、次景區、襯景區、宅院區等四大功能區。同時巧妙地利用地形,佈置植物景觀,既符合當年喬松年的建園觀,又保持了喬園區別於揚州等地園林的特色。喬園一期擴建工程在2006年底全部完成。

下面請隨我到裡面來遊覽。穿過了西入口的連廊,沿著竹林向南,我們就來到了第一個景點—二分竹屋。房體周身用毛竹加工構成。屋體呈淺黃色,設計精巧、精工細作,削竹條板為牆、破半竹筒為瓦、鋸竹筒飾窗、拼竹件為門……儼然一座放大的竹製工藝品。該竹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令人歎為觀止,連聲叫絕!因此屋將竹林一分為二,竹屋西側又有一雲(龍)牆將竹屋一分為二,故名“二分竹屋”。構思奇妙也!名固高古,制屋工藝亦勝古也!屋房植一株檵木,赤葉紅花,頻有新意感。

在其旁邊,是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在這山上建有“皆綠山房”。房南側有窗觀景,窗外竹林深深,玉蘭花、茶花競展嬌豔。過了皆綠山房,就是可覽全園美景的建築—來青閣了。它是三層青瓦重簷,高為11.58米,建築面積137.82平方米。來青閣是全木結構建築,底層迴廊半欄中設鏤空花板。南北為回紋如意,寓意為吉祥如意;東西為寶相花捲草喻為和順幸福,或和諧美好。迴廊內側窗下板壁木雕八幅,其寓意含蓄豐富深刻。一層鏤雕掛楣是松鶴延年;撐牙為喜鵲登梅,寓意為“笑顏常開、喜事不斷、和順美好、健康長壽。”二層與三層鏤雕撐拱,南北是獅子盤珠,東西向為喜鵲登梅,寓意:雙喜盈門,事事圓滿(獅子盤球又意為高官厚祿),三層室內天花,中間大幅是二龍戲珠,象徵高貴、華麗、祥瑞。周圍四十四幅松鶴圖,寓意可為:事事和順、健康長壽。

在來青閣西北側的石林別徑,意為石林中的小路。是用天然黃石大規模的疊石堆山,造成假山怪石嶙峋,曲徑通幽,咫尺山林的氣氛。園中的蹬道和臺階用山石疊成,與假山渾然一體,再現了大自然的峰巒峭壁。石林假山下有山洞,山腹空曠,假山一共開設有東、南、西三個洞口。下面就給各位10分鐘的時間到山洞中暢遊一番,來感受一下山景變幻無窮的意境。10分鐘之後,我們在蕉雨軒會合。

這個蕉雨軒是復建的,寓意在軒中可聽雨打芭蕉的聲音。在它的南側鋪有鵝卵石的小徑,用有色石子勾勒出金魚戲水的美麗圖案,東海浪紋,寓意福壽雙全,金玉滿堂。由蕉雨軒向北,就來到了午韻軒。午,即是撫的意思。以前它是園主人撫琴吟誦之處。現在也是進行文娛活動的地方。從此處向東,就到了文桂之舫了。舫為仿古船形建築,船頭定泊在怡心池,船的後部是個二層的船樓,沿臺階而上,可欣賞池中水景。平靜無波的池水,像明鏡映見水底藍天。到了夏秋時節,池中出水芙蓉,亭亭玉立,微風吹來,紛紛扭動纖腰起舞;景色之美,讓人情由景生,從中感受出這迷人的水鄉特色。

從文桂之舫東南踏過小石橋上岸,就來到了泛紅亭。它是一個復建的六角古亭。就像它名字所說的一樣,它的周圍花木均以紅色品種為主。如紅楓、紅玉蘭、紅天竹等等。

據建築學家研究,古代建房,門罩上原本雕刻的是一種驅魔辟邪的“符鎮”,類似於人們常見的“泰山石敢當”。因為從風水角度看,建房過程中有許多禁忌。比如營建房屋的那一年,必須與當年的“流年”(指算命先生推算出來的房屋主人當年的運氣)相結合。而流連的凶吉,是隨著時間的交替而變化的,如果建房完工那年,主人的流連不吉利,則房屋雖已建好也不能使用,否則就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災禍,這便給房主帶來了很多麻煩。為了解決這種矛盾,風水先生建立了一種“符鎮法”。“符鎮法”在風水中是一種無奈的下策,運用的方法是寫上一句“偈語”(佛語裡的語言)或是畫一張“符”(一種由道士畫的宣稱可以驅邪的似字非字的圖形)張貼在門罩上,從而達到鑲解災禍,趨吉避凶的目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偈語和畫符的“符鎮法”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一種雕刻“吉祥物”的裝飾性圖案,以“吉祥物”的特徵來體現房主的希翼。“吉祥物”選擇的標準是其諧音,或人類賦予宅的內涵。諸如:魚—諧音為“餘”,象徵“吉慶有餘”;蝙蝠—諧音“福”象徵“美滿幸福”;扇子—諧音“善”象徵“積德行善”;鹿—諧音“祿”象徵“豐運足食”;竹子—象徵“君子”;水仙花—象徵“神仙”;龜鶴—象徵“長壽”;雲彩—象徵“祥瑞”;獅子—象徵“威猛”等。

隨著進一步的發展,人們逐漸忘了這些圖案“符鎮”的功能,但純追求她在裝飾方面的作用,因此在建門罩時把“吉祥物”換成了膾炙人口的戲文和民間傳說。磚雕、木雕、石雕,往往一開門就把遠近聞名的能工巧匠長期僱傭在家中,終年勞作,往往是一些工匠幾年甚至十幾年的結晶。

剛才我說的這些,在我們喬園北大門的磚雕上,都得以一一在現。下面我們就來此欣賞一番吧。

在由泛紅亭向南,就來到了萊慶堂。它是坐北朝南,前後共兩進,中間隔著天井。東、西兩側有院牆和園門與主次景區相通。它的園門正反兩面均有龍鳳呈祥的磚雕,外面為二龍戲珠,內為鳳戲牡丹。寓意為“喜慶祥和、富貴榮華、福壽雙全、源源不斷。”

參觀到此,我們已經大致遊覽完了次景區,下面請隨我進入核心景區參觀。

從喬園入口的上方,是陳從周先生親筆書寫的“入勝”二字,陳先生告訴您從這裡開始,就將引您入勝,領略美不勝收的園林美景。進入園內,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片竹林。竹影蕭疏,輕風吹過,沙沙作響,古代的封建士大夫注重人生氣節,常常以種竹、寫竹、畫

竹而言志,園主人在有限的園林中栽種大面積竹園,表露的是他們的一種志向。過了竹林,園林的的主要建築山響草堂就呈現在我們面前了。從日涉園的平面佈局看,整個園林師以山響草堂為主體,向四周拓展而構築的。

山響草堂是泰州園林建築中代表之作,青磚黛瓦,飛簷翹角。和泰州明清民居風格一樣,日涉園園內的建築不像蘇式建築的黛瓦粉牆,二是具有泰州地方特色的黛瓦青磚清水牆,給人以較為樸素的印象。這屋面四角的起翹既不象泰州以北地區那樣平緩,又不同於泰州以南地區翹得那麼高昂,一種南、北方建築在這裡交匯的特點很典型。山響草堂的簷下四面虛敞,有軒廊相通。

在山響草堂對面,是整座園林的精彩之處。在這裡鑿池疊山,形成園林的主要景區。山下水池如帶,從東往西轉向北流過,池邊湖石環抱,池中游魚或隱或現。池西側架一座單拱小橋,玲瓏得體,小中見大,假山中有一條隧道。這條隧道造型奇特,下面堆的是湖石,上面砌的是磚牆,曲折蜿蜒。沿著狹窄的隧道里幾經轉折,前面好像是無路可走,已經到了隧道盡頭的樣子。可當您真的到了那裡,往左來個急轉彎,猛然間又豁然開朗,高大寬敞就象一隻很大的皮囊呈現在人們的眼前。使人頓時有一種柳暗花明的新感覺,因此取名“囊雲”洞。它也是和外面次景區中的假山是相互貫通的。參觀日涉園不能不從這奇特的山洞中走一走,來感覺一下造園主人的奇妙構思。從囊雲洞一側繼續向前往上就能走出山洞。我們現在不從那裡上山,請隨我順左邊的洞口出去,從水池的池邊,回到山響草堂的前面。大家看到水池的`東側架有一塊石板,我們踏上石板,順著石頭砌的崖道,登階而上,折西踏小飛樑,越過腳下山間深深的峽谷,就到達了園林中的山巔。山上有一株松柏,虯枝盤孥,癭疣累累,就象一位閱經蒼桑的老人,在見證著園林的古老歷史。樹根周圍用青磚鋪地,這地下面也就是囊雲洞。不知可否有人注意過,在洞中未曾見到過樹根,這樹的根到哪裡去了呢?原來在樹的下面及四周都有泥土,那水池邊滿是湖石的山腰部位,也砌有磚牆擋土,磚牆外側堆砌湖石,可見造園工匠們的聰明與智慧。在山之西築有一座半亭,因其只有普通亭子的一半,故名為“歇山半亭”。與半亭東西相望的是一個六角亭,亭上懸掛的是“數魚亭”匾額。它的六面磚雕均為暢遊之魚,南面為鯉魚,其他五面為金魚,寓意:“金玉滿堂,年年有餘。”象徵著富裕、吉祥。在那亭中,俯視山下水池,一條條魚兒來回遊過,歷歷可數,因名“數魚”。在亭裡遊人可停下來欣賞一番,特別是看看山麓間堆嵌的太湖石。這些湖石形態奇特,鬼斧神工。在這裡我要向各位重點介紹的就是那下面的一塊湖石,讓我們到其跟前好好欣賞一番。這塊太湖石啊,據說是宋徽宗年間,在建造皇家花園時,江南地方官進貢的花石崗其中的一塊,它歷經湖水千百年的沖刷,才得以形成。是太湖石中不可多見的精品。深受宋徽宗的喜愛,後來被宋王后流落至民間。後來就被園林第一任主人陳應芳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購得。當年陳從周先生見到時高度讚賞,說起碼值8萬美金,併為她起了一個“美女照鏡”的芳名,對於其獨有的特點可概括為四個字:“漏、透、皺、瘦”。所謂“漏”是指橫向孔洞;“透”是指縱向從上往下可以看透;“皺”是滄桑,與普通較為平整的湖石相比,表面凹凸有致。“瘦”是材型奇特、苗條,有靈氣給人以輕盈的感覺。如果各位有興趣的話,不妨來這湖石前仔細看一看,也可照一照您的芳容。看過湖石,就到了山響草堂的西側,這裡有一塊大檳榔石,不知道園林的主人從哪裡購來的,石上的花紋精美細膩,實屬珍稀之物。據說坐在這石臺旁讀書作畫,當會靈感大增呢。據說,胡總書記兒時,也曾在此讀過書。由山響草堂的西邊再繞到它的北側,這裡砌了一座花牆,當中開了一個圓門。門內又開闢了一個小小的園林,這個小園林和前面的大園有分有合,使人有倦遊之後又復入佳境之感。小園裡是用黃石壘砌的臺階,與前面堆的湖石不同。沿石階而上,正中間是高堂一座,只因為在這座高堂的下面,昔日曾有一口水井,水質甜美,甘冽可飲,因用繩子打水,於是取堂名綆汲。綆汲堂砌在高臺之上,地勢高敞,可以說是氣勢不凡。站在高高的堂前朝左邊看,是後園中最高的一座樓閣,閣高三層,距離地面二十尺有餘。閣下原來有一顆高大的松樹,樓閣就用松樹取名為鬆吹閣。過去泰州城中房屋低矮,這座鬆吹閣算是城內最高的高層建築之一了。從綆汲堂向右邊看,是一座名叫因巢亭的房子。只因亭旁原來有一棵大樹,樹上常年有一個又圓又大的鳥窩,所以稱亭叫因巢亭。先人用與鳥窩有關的名字來命名建築,可見愛鳥的習慣,自古有之。在1956年春暖花開之際,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應邀回家鄉慰問演出,就下榻在此亭中。梅先生樸素的生活習慣,至今仍在園林老一代員工中傳為佳話,這因巢亭也由於當年梅先生的光臨,而增光加彩。

整個園林的核心部分佔地僅此1500平凡左右,但佈局緊湊,層次分明。園內的古柏、磚拱隧道、湖石,又多系貨真價實的明代遺物,還有園中的太湖石,具縐、透、漏、瘦兼備之特點,更是不可多見的。所有這些都體現了這座園林蘊含著較多古代文人的思想與情感,是一份十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1982年,日涉園被江蘇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整個喬園的建築裝飾圖案,都是選擇了地區民間習俗喜好的花鳥魚蟲、珍禽瑞獸、山水竹木等寓意含蓄深刻的吉祥文化內涵的圖紋,這樣也給喬園增添了一些可觀賞的亮點。

下面請隨我到南門的廳堂來看一下。在古民居中的廳堂,大多比較寬敞、明亮,且頂棚較高,而對稱設定在廳堂兩側的廂房,大多比較狹小,且光線暗淡。在廳堂正中照壁上垂掛的是大型畫軸。畫軸又稱中堂,一般畫的是山水、花鳥,或象徵吉祥如意的福、祿、壽三星。畫軸兩邊,往往垂掛紅底金字或藍底金字,大都是出自名字書法的木質漆聯。畫軸之下,設名條案,條案長與照壁寬度相同,厚度約為10cm,常用的是質地堅韌的珍貴木材加工而成,大多非常沉重,喬園條案前擺八仙桌、太師椅。條案上通常在正中位置擺著自鳴鐘,桌中的兩側為瓷器帽筒。帽筒出現於清朝。那時人們外出時,總要戴頂瓜皮帽。進屋後就順手把帽子套在帽筒上。帽筒左邊擺著古瓷瓶,右邊擺著精緻的木雕底座鏡子。古時左為東,右為西,所以這種陳設又叫“東瓶西鏡”,取的是平靜的諧音。體現了當時主人對生活環境的一種希望,希望以後過上平靜的生活,而子孫後代在此後世世代代無災無禍,平平安安生活。

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宅院式的南入口了。在這裡,不論是門兩側的抱鼓石上還是牆兩側都有一些精美的石雕圖案,他們都是有其意義的。聽我慢慢的道來。在這大門,和儀門的抱鼓石上,雕刻的是三獅盤球。“三”近音“善”,“獅”近音“事”,它的寓意就是“善事不斷、功德圓滿”。而大門兩側的影壁則為鶴鹿同鬆的圖案。它的諧音為“六合通順”。“六合”即天地與四方為六合;“春秋”、“夏冬”,月月相合為“六合”。一品鶴為“官”,“鹿”諧音“祿”,它的意思為“高官厚祿,時時處處萬事順利。”在此,也恭祝各位,萬事如意、步步高昇!感謝各位的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