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800字>

庖丁解牛的讀後感

文思屋 人氣:6.23K

不知道你們看過庖丁解牛這篇文言文之後有什麼樣的啟發呢?接下來小編給你們帶來庖丁解牛的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庖丁解牛的讀後感

庖丁解牛的讀後感【一】

讀罷《庖丁解牛》對他的“進乎技矣”的境界驚歎不已,在他與梁惠王的問答中,我彷彿親眼目睹了庖丁瀟灑自如地遊刃於盤根錯節的筋骨間,聽見了“砉hua然向然,奏刀騞huo然”之聲。

那是一種不可名狀的自信和無人匹敵的高超技藝,但在欽慕庖丁的同時,也不免引起了我的深思。庖丁有言:“始臣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可見剛開始的時候,他也是一個普通的解牛者,然而一千多個日夜,他不知換了多少把刀才變成如今十九年使一刀的自己。冰心說:“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於它現時的明豔,卻不知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多少犧牲的血雨,奮鬥的淚泉。”

誠然,庖丁的成功離不開他的堅持與努力。“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目而神欲行。”這便是庖丁的成功之花,我想若沒有鮮血與熱淚,它也不會如此美麗的綻放。解牛如此,學習亦如此。

泰戈爾曾說過:“只有經歷地獄般的磨練,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學習是一個過程,並不是朝夕間所能改變的。在學習的過程中,困難和挫折都是在所難免的,這就要求我們學習庖丁的精神 ——堅持與勤學。

庖丁解牛的手指一定是流過鮮血的,當你驚羨那雙血已乾涸的手指爆發的能量,當你也想像他一般“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那麼就拿起筆桿去學習,探索課本的“天理”。

然而,要真正做到“批大郤,導大寂,因其固然,技經肯祭之未嘗”卻是不易的,但請不要放棄。一位外國學者曾經說過:“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與別人共處逆境時,別人失去了信心,他卻下決心實現自己的目標”。

“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既然已解,如土委地”。這便是庖丁的另一個品質——探索。人生只有走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輝煌。只有努力過,為目標拼搏過,才有機會成功。

莊子曰:“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我們要像庖丁一般,打好基礎,為未來鋪路,學習他的堅持與勤學,還有他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庖丁解牛的讀後感【二】

庖丁為梁惠王宰牛,手到的時候,肩倚的時候,腳踩的時候,膝頂的時候,那聲音十分和諧,就跟美妙的音樂一樣,合於堯時的《經首》旋律;那動作也很有節奏,就像優美的《桑林》舞蹈。

梁惠王看得出了神,稱讚說:“你的技術是怎麼達到這樣高超的地步的呢?”

庖丁放下刀對梁惠王說:“我喜歡探求的是道,比一般的技術又進了一步。我開始解剖牛的時候,看到的無非是一頭整牛,不知道牛身體的內部結構,不知道從什麼地方下手。三年以後,我眼前出現的是牛的骨縫空隙,就不再是一頭整牛。到了今天,我宰牛就全憑感覺了,不需要再用眼睛看來看去,就能知道刀應該怎麼運作。牛的肌體組織結構都是有一定規律的,我進刀的地方都是肌肉和筋骨的縫隙,從不碰牛的骨頭,更不消說碰大骨頭了。技術高明的廚師,一年換一把刀,因為他是用刀割。一般的廚師,一個月就更換一把刀,因為他是用刀砍。而我宰牛的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又經有幾千頭,然而刀口鋒利得仍然像剛在磨石上磨過的一樣。這是為什麼呢?就因為牛的肌體組織結構之間有空隙,而刀口與這些空隙比起來,薄得好像一點厚度也沒有。用沒有厚度的刀在有空隙的肌體組織間執行,當然綽綽有餘羅!所以十九年過去,我的刀還跟新的一樣。

雖然我的技術已達到了這種程度,但我在解剖牛的時候,還是絲毫不敢馬虎,總是小心翼翼,心神專注,進刀時不匆忙,用力時不過猛,牛體迎刃而解,牛肉就像一攤泥土一樣從骨架上滑落到地上。這時,我才鬆下一口氣來,提刀站立,顧視一下四周,心滿意足地把刀揩拭乾淨,收藏起來。”

梁惠王聽了,高興地說:“好極了,聽了你的這一席話,我從中悟到了修身養性的道理。”

《庖丁解牛》這篇文章,解析了莊子的養生之道。我們在生活中應學會善刀而藏之,即在處理問題時要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

在當今社會中,很多人急功近利,不認清自己的工作中的規律,累垮了身體,併成效甚微。這些人正像是烏鴉喝水這則寓言故事中的那隻烏鴉。這隻烏鴉想要喝杯子裡的水,但當它把嘴伸進杯子裡時卻發現夠不到。它費了半天的勁,最終的結果自然是徒勞無功。這就好比是《庖丁解牛》中的良庖與族庖。他們未能看透事物的本質及道理,只知道蠻幹,歲更刀、月更刀,技藝沒有得到提升,而且自己也累得筋疲力盡,可謂是事倍功半。

但是,如果我們能掌握這些規律與方法,並付諸實踐,就能事半功倍。例如那隻烏鴉,它後來想到了一個主意:把一些小石塊銜進杯子裡,這樣水面就會上升,自然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喝到水了。於是它成功了。不妨比較一下同一隻烏鴉處理同一問題的不同方法,不難發現,前一次烏鴉費的力氣要比後一次多很多,而且沒有成功;後一次它發現了處理這個問題的本質,幾乎沒有費什麼力氣就獲得成功。

這跟庖丁用刀的道理一樣:遇到節者有間,則以無厚入有間,遊刃有餘;每至於族,則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解牛有時會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好比行事遇到障礙,便要巧妙地避過,且加倍小心謹慎,集中精神去應付。於是事情便可得到解決。庖丁用這種方法,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這就好比人生處世,面對種種困難,仍能保持完好的生命而不受損。庖丁之所以用刀美妙絕倫,是因為他掌握瞭解牛的規律及方法,得養生焉。

我們要學會使用養生之道,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保全自己的身心,遊刃有餘地養生。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需要理解各門學科的學習要領,不採取題海戰術,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高效率的學習。

在工作崗位上,我們要學會挖掘工作中的技巧,不盲目硬做,而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用正確的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在社會上,我們要順應自然,遵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時要以客觀規律為前提。這樣才能建設起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

庖丁解牛的讀後感【三】

《庖丁解牛》是徐老師乙未年文課二十四,出自《莊子·養生主》,這篇文章呢之前以為就是個熟能生巧的故事,可是為什麼收錄在《養生主》裡,它又何養生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先看看它的大意:有一個叫做丁的廚師為梁惠王宰牛,所到之處都發出皮骨相離的聲音,更巧妙的是,這些聲音全都符合音律,並和《桑林》,《經首》這兩首樂曲節拍相吻。於是梁惠王就震驚了,問他怎麼做到的。於是庖丁就說了:“我只不過是順應事物的規律罷了。我剛學習解牛的時候,看到的就是一整頭牛而已,可是三年之後,再也看不到牛了。我用我的精神去接觸牛的身體,而不是用眼睛去看,就可以順著牛本來的肌理結構,知曉牛自己的經絡走向,自然就遊刃有餘了。“梁惠王聽後呢十分高興,於是說:“你這麼一說,我就學得了養生之道啊!”

當時呢我學習這篇課文,老師都是說這篇文章講了一個道理,就是遊刃有餘,孰能生巧,我們要掌握事物發展規律嘛。現在想想好像本末倒置了,難道當時我們都是瞎了,沒看到最後那句話麼?“得養生焉!”為啥當初沒人跟我們說說怎麼梁惠王看著別人剖了一隻牛就得養生之道了,完全不合邏輯嘛。

其實呢這篇文章最開始還是有一段的,可能當時老師覺得沒關係,或者大家都不知道它在說啥,就把它忽略了,但是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我們學的是《養生主》啊,又不是《動物解剖學》,怎麼能最開始一段不說,最後那句忽略,然後就看中間那段呢。所以他最開始那段是這麼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翻譯過來是這樣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就會精疲力竭,因此,養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聲,也不做壞事觸犯刑律,只是順著自然規律去做,就可以保護生命,保全天性,養護精神,頤養天年。所以呢他說的養生之道就是順應自然。

如何順應自然呢,首先我們要知道自然之道,今天我們就說一個理論,叫做“全息宇宙”理論,我們都以為這個是西方先提出的啊,但是看我們黃帝內經,古人早就告訴我們了。當時呢是聽徐老師和樑東說到的,一下子就覺得,哎,真是一下子點醒了。所以大家可以去好好聽聽他們的廣播,說《黃帝內經-金櫃真言論十二》。

當時呢,他們就聊到西遊記唐僧的三個徒弟,他們的名字代表悟道的三個不同層次。沙僧叫悟淨。俗話說眼不見為淨。儘管肉眼看不見它們,沙僧體悟到了細微的物質的存在,因而進一步去研究把握它們。中醫常說的風字,繁體字裡面是個蟲,我們常說的傷風、中風,其實包涵了現代醫學所說的細菌、病毒。豬八戒叫做悟能,他體悟到了推動物質運動的能量的存在,也就是悟到了氣的層次。氣的執行、方向、居停有著自身的規律,中醫有相關經絡、腧穴理論。孫大聖叫悟空,他參悟到了能量背後的存在,也就是宇宙原點,佛家稱為空;道家稱為元,也就是零;基督教稱為上帝;伊斯蘭教稱為真主;中醫稱為神。做為一種客觀存在,神也有自身的變化規律,所以說相由心生,其實那個心就是神。是通過那些人靜心地用心去體會我們看到的肉眼看到的這些物質,動物啊、植物啊、草木啊這些,金石啊,他用心去體會,最後出了個相,然後告訴大家,告訴你們這幫肉眼凡胎的人,這些東西它的氣,是應的,是能夠共振的,是能夠共鳴的,或者說它背後的最後那個神,是一樣的,最後這就有了我們的五行歸類。什麼叫五行歸類呢,徐老師在《金櫃真言論》裡有詳細論述,我們就先說一段,叫做“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故病在頭。其類木,其味酸,其臭臊,其音角,其數八,其畜雞,其谷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就是說呢以中原為中心,它的東方,就是山東那片地方就都屬於東方了,東方呢是對應青色的,對應到植物上,就是樹木,對應季節就是春天,生發的季節,對應人的臟器就是肝,肝開竅與目。所以徐老師說後來我們黑板改成了青色對吧,科學家呢發現這樣對眼睛好。”故病在頭“呢就是說春天春氣生發的時候,剛好又對應肝臟嘛,又是生發的季節,很多人肝氣肝血往上走,就會出現頭痛,腦出血腦溢血的現象。之後呢就是對應在音律上就是“ 宮商角徵羽”的“角”調,這個“角”也就是現在的“mi”,為什麼叫“角“呢,就是古代進攻打仗的時候吹的那個音,所以也是很生發的鼓舞的。具體內容呢,大家可以再去看看徐老師說的這個內容。所以呢,古人告訴了我們,自然之道是這樣的,我們姑且認為有一個我們現在還看不到的神用陰陽五行法創造了萬物,然後這一類都是屬木的,那一類都是屬火的,那一坨都是屬水的啥的,所以,我們先要分清身邊這些事物的屬性,然後順應它,能力到了的時候調和它,而不是一切都亂來,搞得不陰不陽,不男不女,和之前說的《病梅館記》一樣,喜歡一些被扭曲了的時尚,有一些慘絕人寰的愛好,然後自己有錢了之後,把自己的這種病強加給別人,這樣就不是養生,不是尊崇自然之道了。

當我們先有了這種心態,先有了這種敬畏之心,再去虛心學習,這樣事情就簡單了。那具體怎麼做呢,徐老師在《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裡也說了,大家可以去下載音訊多聽一聽,或者是看看網上整理好的文稿,這都很好的。我們剛剛說了東方,春天嘛,這裡也就順帶提提春天怎麼順應。《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徐老師解釋說,春天是生發的季節,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嘛,所以我們有沒有發現,春天大家才放風箏,沒有夏天冬天放的,為什麼呢,因為春天有地氣嘛,大地生發之氣,其他的季節就沒有那麼強了,所以我們說的接地氣是有淵源的。你去和外國人說這個,人家就要笑了,因為他們就覺得有風就可以放風箏嘛。所以呢,體內肝火過旺的人,一到春天就開始爆發了,特別容易暴躁,這個時候我們要知道這種自然變化,就去清他的肝火。而平時優柔寡斷的人呢,就要趁著春天發陳的季節好好補補肝氣,多吃點辛辣的食物,或者喝點小酒。這個就叫做順應自然之道了。

最後呢,還是那句話,希望大家都能先好好保重身體,多關心關心自己和家人朋友的健康,做一個健康,幸福,快樂的人。最後希望大道得傳,中國文化能發揚光大!